书城管理寻找收益翻十倍的长牛股:价值投资时代的选股策略
20063500000012

第12章 寻找超级长牛市的根(9)

如果说2003年和2004年是中国证券市场新的价值投资理念和价值体系判断的第一场变革的话,那么到了2006年,价值投资已经成为中国股市中的最强音。传统与现实、国际化与本土国情、投资与投机交互撞击,引发了中国资本市场整体价值体系的重构。在股市的庄股时代,市场中主要是以庄家和散户之间的博弈为主,市场炒作足以股票筹码的集散方式进行,利用小盘股利于操纵的特征,制造题材来炒高股价,最终出货。而新的价值投资理念主要是通过挖掘被价值低估和未来具有高成长空间的股票,选择介入这些股票以分享上市公司未来业绩的增长。这一点在2003年上半年的中国股票市场上就已露出端倪,到2005年年底至2006年的大行情中更是大行其道。由庄股模式到新的价值投资转变绝不只是简单的投资方式的变化,而是中国一系列宏观面背景深刻变革所产生的必然结果,也是中国股市的一次重大进步。由于这种宏观基础的坚实支持,新的价值投资理念将成为未来中国股市的主导,并影响深远。

“纺锤形”股价型态分布,是对2003年~2004年中国股市总体股价表现的一种形象定义。对2003年~2004年股市,还有相类似的描述是:“二八”现象、局部牛市、核心资产、股价结构性调整、冰火两重天、两极分化、价值投资、基金主导市场等。市场人士从各自不同的视角来诠释中国股市出现的前所未有的崭新格局。所谓“纺锤形”股价型态分布,其主要特征是股价向5~10元区间聚集,原来的高价股群体股价整体下行,低价大盘绩优股股价整体上行,中低价、无业绩支撑的公司则呈弱市下跌之势,进而在5~10元价格带密集分布,形成股价结构型态上的“纺锤形”,形似于一个饱满坚实的拳头,并以此掀起一轮蔚为壮观的被市场人士誉之为“大蓝筹”的局部牛市行情。

与纺锤形相对的是“橄榄形”,呈两头尖股价分布,这是中国股市在2003年以前的十多年间的股价特征。这是因为,中国以往的市场波动以板块轮动为主,市场缺少形成广泛共识的估价标准,股价评估更多的是相对价值。因此,股价齐涨齐跌,难以出现分化。但这种情况在2003年年末的行情中被彻底颠覆。统计显示,截至2003年12月28日,沪深两市1279只股票,上涨股票286只,仅占22%;下跌股票993只,占78%;涨幅在50%以上股票44只;跌幅在50%以上股票38只。涨幅在50%以上的44家上市公司,大多是钢铁、石化、能源、汽车、交通运输等在中国景气度回升的行业,而与此相反,跌幅在50%以上的上市公司则主要集中在ST板块、历史上的庄股,重组股等。

“纺锤形”股价分布特征,我们还可以从2001年~2003年11月的A股均价走势上可以更清晰地看到。沪、深两市平均股价从2001年16元左右一路下跌至2003年同期的7元左右,在市场股价出现整体下滑过程中,并非平行下移,而是呈纺锤形态势。其中5~10元区间的上市公司比重由2001年12月的35.5%升至2002年3月的39.3%,2002年6月的33.6%,2002年9月的45.9%,2002年12月的59.2%,2003年3月的56%,2003年6月的63.6%,2003年9月、12月则分别达到65.4%和68.4%。落在35.5%至68.4%这一区间内的上市公司接近增加一倍。相反,15至20元的上市公司则由15.7%下降至2.7%,20元以上的高价股更是由5.9%下降至0.2%。因此,三年的股价结构性调整,实现了股价由橄榄形向纺锤形的整体性嬗变。

纺锤形的市场特征实际就是意大利经济学家帕累托“20/80法则”的反映,即20%的股票上涨,80%的股票下跌;80%的交易时间由20%的股票主导;80%的资金流向20%的股票中;20%股票的市值上涨推高市场总体市值。

纺锤形股价形态的形成对当今中国股市产生了强烈震撼!其实,纺锤形股价形态的形成过程自2001年年中整体股价猛烈下跌时便开始了。在漫长的跌跌不休的股价价值回归征程中,2002年的“6.24”行情应被看成是一个重大转折,以基金为主力的投资机构突然发动了力度颇强的低价大盘蓝筹股行情,当天的巨大阳线和历史天量,被当时惯于常规思考模式的市场投资者理解为久跌之后的反弹。殊不知,这是主力基金一次大战略建仓的信号!2003年年初至5月份,主力基金联袂发动了又一波低价大盘蓝筹股行情,这一次我们仍然以为是相同意义的战略建仓。主力的意图也在这一波行情进一步推升过程中被市场揣摩、解读,然后恍然大悟,主力基金的价值投资理念也开始获得市场的认同。不料,一场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阻断了行情向纵深发展。但是基金倡导并发掘的新的价值投资理念却逐渐深入人心。从某种意义上说.2003年5月至11月间大盘的深度跌势使洞察先机的投资者隐隐感到又一场基金主导的新价值投资时代正在逼近。

“6.24”行情以来基金主力一直暗渡陈仓,对沪深两市1300多家上市公司进行重新评估,价格高估的被剔除,价格低估的重新进行价值发现。这一过程实质上是中国资本市场的一次全面洗牌,一次资源的优化配置,一次资本价格体系的重新定位,也是一次财富再分配重组排列。新的价值投资理念的倡导者认为,资本市场的定价体系具有相对均衡性,相对价值和绝对价值维系着这种市场均衡状态。2003年以前的中国股票市场,不合理的定价在不规范的市场价格发现机制和环境下得以长久寄生。而新的价值投资理念则以新的价值估价标准,基于对上市公司盈利能力、未来成长性、公司竞争优势和治理水平等方面的综合判断,将1300多家上市公司在“有效市场”的“信息对称”环境下仝面逐一“过磅”称重。于是,被价值高估的上市公司出现巨幅下跌,实现价值回归,被低估的上市公司则是价值发现。前者主要是高科技股、重组股、概念炒作为主的庄股,后者是和中国经济高速增长高度关联的景气行业(如钢铁、汽车、石化、能源、交通运输等)的上市公司。在这一过程中,市场价值重心位移,市场均衡支点发生变动,演绎了自2003年11月中下旬开始的中国股价结构调整冰火两重天的分化现象。

大蓝筹股成了新价值投资的新宠。股价型态分布大蓝筹股是指上市公司具有持续盈利能力,具有行业竞争优势,公司治理较规范,能给股东带来较大价值的上市公司,这些公司具有中长期投资价值。而此轮行情中的五大核心资产的上涨,正是与中国经济发展处于经济周期的上升阶段相吻合的,经济增长带有明显的重工业化、消费升级,城市化和产业转移的特征,是行业景气导致上市公司的业绩变化。

长城证券的一位分析师认为,从国际成熟市场的情况看,大蓝筹公司在一国国民经济发展中起关键作用,在股票市场上则是市场中坚,它们交投活跃,成为股市中广受追捧的对象。以最著名的蓝筹股指数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为例,从市场收益情况来看,近20多年来,美国股市上扬的80%的推动力量来自于道琼斯30种成份股,使它成为无可争议的中坚力量。与美国市场相比,沪深两地的蓝筹股同样具有相同的特征:第一,股东红利回报稳定。第二,公司经营业绩相对稳定,蓝筹股市盈率的变动主要受市场波动影响。第三,投资者回报率较高。但与此同时,沪深蓝筹股又有美国蓝筹股所不具有的一些优势:沪深蓝筹股处于新兴证券市场,拓展的愿望和空间远远大于后者;沪深蓝筹股属于体制转型中企业,成长性更大。因此可以预期,通过投资蓝筹股分享经济成长的收益将是未来市场主要的盈利模式之一。

展望未来,中国股市大牛市仍将为“价值投资的大牛市”,其重要特征是:价值低估和价值增长的股票将不断上涨以达到合理的估值水平;价值高估和价值减少的股票将不断下跌最终也将达到其应有的估值水平。而目前的中国股市,低估和高估的股票都十分突出,但高估的股票相对来说已经较少,这从整个市场的平均市盈率已经接近合理水平可以得到验证。因此,后市大部分股票将进入牛市,其余部分仍将延续其漫漫熊途。

从2006年上半年市场行情看,优质股一涨再涨,绩差股反而不断向下创出新低,这充分预示,中国股市的此轮牛市是“价值投资的大牛市”,只有牢牢地捂住那些优质股,才能成为未来五年中国超级长牛市的最大赢家。目前,虽然市场已经有了较大的涨幅,但是,银行、钢铁、煤炭、电力、地产、资源等主流板块中大多数股票的估值仍低于成熟股市或者与其持平,而中国经济又一直保持世界上最快的发展速度,这说明,中国股市仍是一个价值被大幅低估的市场,未来巨大的上升潜力可以预料。所以,从战略上说,现在依然是介入股市进行中长期稳健投资的时候。但在具体选股时,应该以业绩、成长性和估值水平为重要参考依据。我们依然认为,含权、绩优、高成长股是大牛股的摇篮,也是目前的首选,中线上升空间仍将很大。

从价值投资角度看,一种更具说服力的理由是,在全球范围内,已很难再找到比中国股市更适宜的投资市场。中国这轮大牛市的创造者,当属以QFII为代表的境外资本。据统计,QFII累计持股数,已从2005年底的约30亿股增加到2006年3月末的约43亿股,且基本是满仓操作。海外资本对中国股市的信心由此可见一斑。

需要看到的是,在过去五年间,可供投资的商品——国际石油价格、贵金属价格以及房地产价格屡刨新高,其涨幅多超过了100%,有些甚至更高,最低的也在20%以上,全球各主要经济体的股票市场也是如此。2006年11月4日,纽约股市道琼斯指数报收在12000点,创出六年来的新高。道琼斯指数的走高,表明美国股市已经修复了因网络股泡沫破灭而造成的创伤,走上了新的上升通道。受美国股市走高的影响,香港恒生指数也创出五年半来的新高,报收17099点,港股市值突破10万亿港币,成为香港金融市场的一个新的发展里程碑。

在经历了六年世界牛市后,上述市场到底还有多少投资价值,难有结论。但至少有一点可以肯定,这些市场的风险越来越大,而这些市场之所以还在上涨,更多的是资金推动。毕竟,多年的牛市,已让财富的增值捧出了更多的“热钱”。当然,急剧膨胀的“热钱”也在四处寻求着更好的投资机会。

就在全球市场“牛气轰轰”的五年间,中国股市却经历着历时最长、跌幅最深的熊市。和道琼斯指数2002年岁末就已经见底相比,中国股市过去的五年是一个失落的五年,围绕股权分置改革的讨论,耽误了中国股市整整五年的发展时间。这和过去五年中,中国经济的发展态势形成鲜明的对照。如果没有全流通这个拦路虎,中国股市不应该是现在这个状态。用机构投资人李振宁的话讲,过去的十几年,中国股市其实一直就是一个大熊市,因为从指数上看,1992年5月就已看到1429点,而14年后,上证指数还在1500点徘徊,不是熊市又是什么呢?

五年前,中国股市没有一家QFII,而现在有将近100亿美元已经进入;五年前,中国居民存款已接近10万亿人民币,而现在已为16万亿人民币;五年前,中国的房地产市场尚处在低迷状态,而现在仅上海的房价就涨了3倍;五年前,沪深股市成交量达到400亿人民币就见顶,而现在800亿人民币还不算多;五年前,全流通随时构成巨大利空,而现在完成股权改革的股票都在上市当天就形成填权行情;五年前和五年后,太多的方面不可同日而语。五年前上证指数能走到2245点,五年后又如何不能走到2500点呢?但仍然必须反复指出,未来上证指数走到2500点不会一帆风顺,而且在指数突破1800点之后,个股分化的情况会加剧。可以这么说,在未来五年中国的超级长牛市过程中,个股分化将始终围绕着“价值投资”这个主题来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