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我国是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国家。在宝贵的文化遗产中,古代兵书是
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我国古代兵书的种类繁多,内容包括战史、谋略、阵法、
阵图、军制、兵策、天象地候、疆防、将帅、后勤等等。古代兵书除兵家专
著外,还散见于历代王朝的政书、史料中的军事部分,文史家论兵等大量军
事学资料。
中国兵书,虽然卷帙浩繁,但在流传中也多有散失。除战乱兵荒外,一
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统治者焚毁兵书,不准民间随意抄藏。
纵观历史,在古代文化经典中,凝聚人类韬略最丰富、最集中的著作就
是兵书。古代兵书在人类文明发达、社会进步的现代,仍具耀眼的异彩。
为了当代大众的需要,不少有心人选取了中国古代兵书精华,奉献于读
者,让人们从千百年来人类生死搏杀的经验中,开悟智谋。
中国传统兵法著述,粗略统计约有1300余种,但世传者仅有200多种,
而其中称得上精品的却为数不多。《鬼谷子》便是这少数精品中的一种。《鬼
谷子》本来不是兵家专著,而是纵横家理论争鸣的著作。然而,自古以来,
非兵者论兵,已是常事,所以纵横家的祖师——鬼谷子,也在纵横术中论及
兵法,因此,《鬼谷子》也列入兵法名著之中。
鬼谷子在中国文化史上是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人物,是我国战国时代纵
横家的鼻祖,他的学生苏秦、张仪,曾以合纵连横之策游说各国诸侯,并以
此决定了秦与六国对峙及由秦统一中国的政治局势。相传著名兵法家孙膑和
战国名将庞涓也是他的学生。作为一位老师,能教出如此有名的四位学生,
而且皆以对立形式争霸政坛,名垂后世,并在你死我活的斗争中各显非凡的
才能。他们的老师是怎么教授他们的呢?看来,鬼谷子确实是一位令人神往
的人物。
关于鬼谷子的身世,说法不一。最早记载鬼谷子的是司马迁的《史记》。
《史记·苏秦列传》中说:“苏秦者,东周洛阳人也。东事师子齐,而习之
于鬼谷先生。”《史记·张仪列传》也有记载:“张仪者,魏人也。始尝与
苏秦俱事鬼谷先生。”而乐壹在注《鬼谷子》一书时却说:“苏秦欲神秘其
道,故假名鬼谷。”提出鬼谷先生是苏秦特意造出的,借以抬高自己的身份,
其实并无鬼谷其人。与学者的观点不同,道教则以自己的神秘方式,将鬼谷
子纳入道教神仙谱系,认为鬼谷先生曾在人间活了百尔岁,而后不知去向。
道教把鬼谷先生称为“古之真仙也”,所以《鬼谷子》一书完整地保留在道
家的经典《道藏》中。而在中国民间传说中,又把鬼谷子描绘成能撒豆成兵、
呼风唤雨、预知吉凶、妙手回春的神仙。
那么,鬼谷子究竟是何许人?从《史记》记载中考察,鬼谷子确有其人,
生活在公元前2世纪,姓王名栩,自号鬼谷子,曾教出苏秦、张仪、孙膑、
庞涓等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是当时的知名人士。但他不愿为官,过着隐居
生活,所以他的详情不为世人所知,因而关于他的身世,充满神秘色彩。
《鬼谷子》一书,内容主要是大量的谋略术,与军事相关,涉及大量的
军事气象学、军事心理学,以及布阵法等,所以称为兵法。然而,作为游说
诸侯的纵横术,是《鬼谷子》一书的主体内容。
纵横术是外交家的权谋,充满了诈谋、阴谋、诡道。这些谋智,将古代
政治、外交、军事中的诡密术和投机术充分地显示出来,表现诡辩的逻辑思
维价值,尤其是为“阴谋术”提供了理论思维的依据。
纵横家在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用“阴谋”、“诡计”认识世界,解决争
端,指挥军政活动,在诸侯割据,群雄争霸的时代,曾横行于天下。尽管纵
横术在后来被儒士贬为“小夫蛇鼠之智,家用之则家亡,国用之则国偾,天
下用之则失天下”。但是,纵横术那充满智慧的谋略术,在社会的政治、外
交、军事、经济活动中,仍然继续发挥其难以取代的作用。
当今的社会,充满了尖锐、激烈、复杂、纷繁的竞争,在这些竞争中,
人们在遵守法律、道德的同时,在许多情况下,都在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智
谋、测算、分析等等。特别在商业谈判中,辩证机智、技巧几乎无所不在,
所以,在商业经济时代,人们更应善于识破来自对方的形形色色的诡辩形式
或韬略智谋,从而保证自已免受损失。因此,人们更注重研究各种谋略之术,
这使得过去曾为少数人垄断的谋略术走向大众化。当大众走向人人皆知韬略
的时代,就会少受少数人的愚弄,从而使得人与人之间更为坦诚。
在谋略大众化的现代,《鬼谷子》便以其独特的谋略风采,格外受到人
们的重视。在现代生活中,人们不仅借鉴其兵谋策略、外交策略、政治策略,
而且将其谋略思想广泛应用于经济活动之中,用经营谋略在激烈的竞争中取
胜。《鬼谷子》一书所倡导的辩证论或诡辩论,令人心服,不仅在中国受到
重视,而且世界上的军政权谋家及企业家也给予高度赞誉。日本大桥武夫以
专著探讨《鬼谷子与经营谋略》,在德国、美国、东南亚,均有广泛的影响。
深信《鬼谷子》奇诡变诈的术法、玄奥的养生之道,必会使“鬼谷术”扩而
大之,使中国民族文化的一枝奇葩喷放芬香。
《鬼谷子》虽然是奇葩精品,但它毕竟年代久远,文字和内容深奥,现
代人阅读相当困难。为了让这部古代精品童放异彩,为弘扬中华文化尽一点
绵薄之力,我们竭尽努力,把《白话鬼谷子》奉献给广大读者,希望能对广
大读者有所帮助。
参加本书写作工作的还有门冀华、郑吟韬、黄小峰、刘兴玉、郭蕊、赵
鑫、门秀实、罗建新等同志。
收放术
捭①阖②第一
[原文]
粤若稽古③,圣人之在天地间也,为状生之先④。观阴阳⑤之开阖以命
物⑥,知存亡之门户⑦,筹策⑧万类⑥之终始,达人心之理,见变化之朕⑩
焉,而守司(11)其门户。故圣人之在天下也,自古至今,其道一也(12)。变
化无穷,各有所归(13)。或阴或阳,或柔或刚,或开或闭,或弛或张。
是故圣人一守司其门户,审察其所先后(14),度权量能,校其伎巧短长。
夫贤、不肖、智、愚、勇、怯,有差,乃可捭,乃可阖;乃可进,乃可退;
乃可贱,乃可贵:无为以牧(15)之。审定有无与其实(16)虚,随其嗜欲以见
其志意,微排其所言,而捭反之,以求其实,实得其指(17),阖而捭之(18),
以求其利(19)。或开而示之,或阖而闭之(20)。开而示之者,同其情也;阖
而闭之者,异其诚也。可与不可,明审其计谋,以原其同异(21)。离合(22)
有守(23),先从其志。
即欲捭之贵周(24),即欲阖之贵密。周密之贵微(25),而与道相追(26)。
捭之者,料其情(27)也;阖之者,结其诚(28)也。皆见其权衡轻重(29),乃
为之度数(30),圣人因而为之虑。其不中权衡度数,圣人因而自为之虑(31)。
故捭者,或捭而出之,或捭而纳之;阖者,或阖而取之,或捭而去之。捭阖
者,天地之道。捭阖者,以变动阴阳,四时开闭,以化万物(32)。纵横(33)、
反出、反覆(34)、反忤必由此(35)矣。
捭阖者,道之大化,说之变(36)也;必豫审其变化,吉凶大命系焉。口
者,心之门户也;心者,神之主也。志意、喜欲、思虑、智谋,此皆由门户
出入,故关之以捭阖,制之以出入。捭之者,开也、言也、阳也;阖之者,
闭也,谋也、阴也。阴阳其和,终始其义(37)。故言长生、安乐、富贵、尊
荣、显名、爱好、财利、得意、喜欲为阳,曰“始”。故言死亡,忧患、贫
贱、苦辱、弃损、亡利、失意、有害、刑戮、诛罚为阴,曰“终”。诸言(38)
法阳之类者,皆日“始”,言善以始其事;诸言法阴之类者,皆日“终”,
言恶以终其谋。
捭阖之道,以阴阳试之(39),故与阳言者依崇高(40),与阴言者依卑小。
以下求小,以高求大。由此言之,无所不出,无所不入,无所不可(41)。可
以说人,可以说家,可以说国,可以说天下。为小无内,为大无外。益损、
去就、倍反,皆以阴阳御其事。阳动而行,阴止而藏;阳动而出,阴随而入。
阳还终始,阴极反阳(42)。以阳动者,德相生也;以阴静者、形相成也。以
阳求阴,苞以德也;以阴结阳,施以力也;阴阳相求,由捭阖也。此天地阴
阳之道,而说人之法也,为万事之先,是谓“圆方之门户”。
[注释]
①捭:开的意思,敞开心怀积极行动,采取攻势,或接受外部事物及他
人的主张和建议。
②阖,闭的意思,关闭心扉,把进来的事物化为自己的事物,或不让外
来事物进入,取封闭形态。
③粤若稽古,粤,语助词。若,顺;稽,考察。意为按着一定的规律考
察历史。
④先:先知先觉,此意指尊者,指导者,先驱者。
⑤阴阳:《易经》上的用语,指创造字宙空间万物对应的两种气。阳意
味春、光阴、君、男性,是积极的行动,阴意味着秋、夜、暗、臣、女性、
消极的行动。
⑥观阴阳之开阖以命物:观察阴阳变化来辨别事物。
⑦存亡之门户:指生死之理。
⑧筹策:计算策划。
⑨万类:万物
⑩朕:指征兆、迹象。
(11)守司:看守加以管理,以便救亡图存。
(12)其道一也:大自然的规律,凡圣人的道理就有一个。
(13)各有所归:世间一切事物各有归宿。
(14)审察其所先后:应该先的事物应居先,应该后的事物就居后,一切
都应该调查判定。
(15)以牧,进行调查。
(16)实:实情。
(17)指:意同宗旨。
(18)阖而捭之:假如明白实情;就应自行闭藏或开启。
(19)求其利:研讨对方所说的善恶利害。
(20)开而示之,或阖而闭之:开放使事物显现,或者封闭使事物隐藏。
(21)原其同异:探讨事物相同与不同的特点、性质。
(22)离合:离,不一致:合,一致。
(23)有守:确立自己的观点而信守之。
(24)欲捭之贵周:周,不遗漏,要行动时,必须作周密的考虑。
(25)微:微妙。
(26)与道相追:合乎道之理,与道相贴近。
(27)料其情:检验实情的真伪。
(28)结其诚:结,坚定,使诚意坚定,有好结果。
(29)权衡轻重:衡量比较事物轻重。
(30)为之度数:测量重量和长度的数值。
(31)不中权衡度数,圣人因而自为之虑:如果不合一般事物规律,圣人
就继续引导。
(32)四时开闭以化万物:就像春夏秋冬,万物均在变化一样。
(33)纵横:自由自在的变化。
(34)反覆:或离反或复旧。
(35)由此:根据捭阖原则。
(36)道之大化,说之变:大化,变化。“说之变”,游说原则和主张灵
活运用。
(37)终始其义:万物始终保持着阴阳变化之理。
(38)诸言:各种言论。
(39)捭阖之道,以阴阳试之:或开放或闭藏,都以阴阳之道试行。
(40)阳言者依崇高:和情之阳者交涉时,就谈论崇高并对之加以试行。
(41)无所不可:游说人,游说家、游说国、游说天下,都没有什么不可
以的。
(42)阳还终始,阴极反阳:意为阴阳运行,彼此相生,互相转化。
[译文]
纵观古今历史,可知圣人生活在天地间,就是做大众的先导者。通过观
察阴阳变化可对事物作出判断,并进一步把握事物存亡之理。测算万物的发
展变化过程,通晓人类思维的规律,揭示事物变化的征兆,从而控制事物发
展变化的关键。所以,圣人在世界上始终是奉守大自然阴阳一道的变化规律,
并以此驾驭万物的。因为事物的变化虽然无穷无尽,然而都各有自已的归宿:
或者属阴,或者归阳,或者柔弱,或者刚强;或者开放,或者封闭;或者松
弛,或者紧张。
所以,圣人要始终把握万物发展变化的关键。审察它的变化顺序,揣度
它的权谋,测量它的能力,再比较技巧方面的优劣。至于贤良和不肖.智慧
和愚蠢,勇敢和怯懦,都是有区别的。所有这些,可以开放,也可以封闭;
可以进升,也可以辞退;可以轻视,也可以敬重,都要仰仗无为来认识考察
它们。审察它们的有无与虚实,通过对它们嗜好和欲望的分析来揭开它们的
意愿。适当贬抑对方所说的话,当它们开放以后,再反复考察,以便探察实
情,切实把握对方言行的实质,让对方先封闭而后开放,以便寻求有利时机。
开放时使之显现;封闭时使之隐藏。开放使其显现,是因为与对方情感一致;
封闭使之隐藏,是因为与对方诚意不同。至于什么可行,什么不可行,就要
把那些计谋研究清楚,要明白对方计谋有与自已不相同的,有与自已相同的,
必须有主见,同时要注意按照对方的思想志向,区别对待。
如果要开放,最重要的是考虑周详;如果要封闭,最重要的是处事慎密。
周密最重要的是要精细,要合乎规律和道理。让对方放开,是为了侦察他的
真情;让对方封闭,是为了坚定他的诚心。所有这些都是为了让对方的实力
和计谋全部暴露出来,以便探测出对方的各方面实力表现。圣人要为。此而
用心思索,假如不能探测出对方现有实力的程度和数量,圣人会为此而焦虑。
因此,所谓开放,或者是要自已出去;或是让别人进来。所谓封闭,或者是
通过封闭自我约束;或者是通过封闭使他人离开。开放与封闭是世界上各种
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开放和封闭都是为了使事物阴阳对立的各方面发生变
化,一年四季始行、终结促使万物发生变化。由此可知万物纵横变化,无论
是离开、归复、反抗,都是必须通过开放或封闭来实现的。
开放和封闭是万物运行的现象,是游说活动的一种形态。人们必顺首先
慎重地考察万物变化,事情的吉凶,人们的命运都系于此。口是心灵的门窗,
心是精神的主宰。意志****、思想和智谋都要由口出入。因此,用开放和封
闭法来把守这个关口,以控制出入。所谓“捭之”,就是使之开放、发言、
公开;所谓“阖之”,就是使之封闭、缄默、隐匿。阴阳两方相谐调,开放
与封闭才能有节度,才能善始善终。所以说长生、安乐、富贵、尊荣、显名、
嗜好、财货、得意、****等,属于“阳”的一类事物,叫做“开始”。而死
亡、忧患、贫贱、羞辱、毁弃、损伤、失意、灾害、刑戮、诛罚等,属于“阴”
的一类事物,叫做“终止”。凡是那些遵循“阳道”的一派,都可以称为“新
生派”,它们以谈论“善”来开始游说;凡是那些遵循“****”的一派,都
可以称为“没落派”,它们以谈论“恶”来终止施展计谋。
关于开放和封闭的规律都要从阴阳两方面来试验。因此,给从阳的方面
来游说的人按崇高的原则引导对方,而给从阴的方面来游说的人按卑下的原
则引导对方。用卑下来求索微小,以崇高来求索博大。由此看来,没有什么
不能出去,没有什么不能进来,没有什么办不成的。用这个道理可以游说人,
可以游说家,可以游说国,可以游说天下。要做小事,要进入无限微妙境界
——阴;要做大事,要进入无限广大境界——阳。所有的损害和补益,离去
和接近,背叛和归附等等行为,都是在阴、阳的变化中运行的。阳的方面,
运动前进;阴的方面,静止、隐藏。阳的方面,活动显示;阴的方面,随行
潜入。阳的方面,环行于终点,开端是阴,阴的方面,到了极点就反归为阳。
凭“阳道”运动者,在活跃中道德就会与之相生,以“****”而运动者,
在安静中,有力相助,自有形势。所以,用“阳”来求得“阴”,就要用道
德来包容;用“阴”来求得“阳”,就要施用力量。“阳君”与“阴臣”相
互追求,就是遵循“捭阖”之理。这是天下大道理——阴阳之道。也是向他
人游说的基本方法。
捭阖阴阳之道,是万事万物的根本道理,是天地间解决万事万物的钥匙。
[解析]
《鬼谷子》第一篇为“捭阖”。“捭阖”的本义就是开闭的意思,在本
书中其含义是十分丰富的。鬼谷子从“开合”的运动观念阐释世上万物发展
变化的规律。它是游说活动中常用的方法。
所谓“开”,指敞开心怀发表意见采取积极的行动。所谓“合”,是以
沉默的态度应变。这一开一合正是游说活动中的行为法度。
纵横家在外交活动中,在充分估计对方的情况之后,要设法使对方“开”,
“开”是为了了解对方,而“闭”则是坚定对方的立场。在开与闭中“套”
出对方全部实力和阴谋。此两者密切配合不能顾此失彼。在变化中开合为一
“圆圈”。开到极点复归于合,合到极点又复归于开。
在历史的进程中,大开大台也是经常现象。所谓“捭阖者,天地之道也。”
历史的巨变也常在开合中。我国建国后与美国等国“闭交”,而70年代与美
国复交,这种决策是开合之木。在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确定之后,我国实施
一国两制,在本世纪末收复港澳,与台湾加强往来都是由闭而开的国家外交
谋略。这种开合谋略随着历史的发展不断变化形式,它将更有利我们民族的
发展、国家的兴旺。
在历史上,合宜的“捭阖”之术常于应“闭”时必自守,以韬晦之术一
度难关而称名于天下。
中国历史上,东汉刘秀、三国刘备都曾一时以“闭”为8自守之策而得
天下,北齐开国皇帝高洋也以此之法登上了皇帝的宝座。
北齐开国皇帝高洋,是东魏大丞相、齐王高欢的次子。高欢死后,长子
高澄继任大丞相,都督中外诸军,坐镇晋阳;高洋则被封为京畿大都督,在
邺都辅佐朝政。
高澄凶横暴烈,狂做不羁,处处锋芒毕露,总揽朝政,不可一世。高洋
表现与其兄正好相反,温文尔雅,愚钝憨直,讷言少语,对国家大事总是睁
一只眼闭一只眼,得过且过。文武群臣素来看不起他。高洋在兄长高澄面前
也是从来百依百顺。他为夫人购置的一点好的服饰,高澄看上了据为己有,
他却劝夫人不要气恼。自己的美妾多次被高澄调戏,也佯装不知。高澄对这
个弟弟更是瞧不上眼,曾经说:“我的这个弟弟如能富贵,那么预言吉凶贵
贱的相面书就无法解释了。”高洋退朝回家,常常是闭门静坐,对妻妾也说
不了几句话。有时则脱光了鞋,光着脊梁在院子里奔跑不停。想不到就是这
个高洋,在局势突变时却成了另一个人,令人刮目相看。
高澄对皇帝元善不满,赶到邺都与几个心腹密谋废立之事,被家奴兰京
聚众刺杀身亡。高洋得报后,神色不变,率兵赶至,将兰京等凶手一一捕杀。
对外则宣布大丞相只是在家奴造反时受了点伤。又向皇帝元善请求护送高澄
回晋阳养伤。元善立即准行,心里暗喜,认为高澄既伤,而高洋难成大器,
威权当复归帝室了。高洋回晋阳后,当即召集群臣布置政事,推行新法,革
除弊政。不到一年,晋阳治理得井井有条,欣欣向荣,百官惊叹不已,高洋
见内外安定,这才宣布高澄去世,为其兄发葬。元善认为他毫无野心,便晋
封他为大丞相,都督中外诸军,袭封齐王。
数月后,高洋率兵抵达邺都,逼元善帝禅位。元善闻知,惊得目瞪口呆,
只好交出玉玺。高洋登台面南,改国号齐。
韬光养晦,是一种隐藏才知,不露真心,蛰收锋芒,待时而动的谋略。
高洋正是采取这种谋略,最后成就了帝王的大业。
北魏节闵帝元恭,也是以韬晦之术登上皇位的,竟然当了十二年的哑巴。
北魏节惶帝元恭,是献文帝拓拔弘的侄子。孝明帝时,朝廷专权,肆行
杀戮,元恭虽然担任常待、给事黄门侍郎,但总担心有一天大祸临头,于是
装病不起,过了一段时间,又对外说得了喉疾,连话也说不出来了。就这样
装哑巴装了将近十二年。孝庄帝永安末年,有人告发他不能说话是假,心怀
叵测是真,而且老百姓中间流传着他住的那个地方有天子之气。元恭听了这
个消息,急忙逃到上洛躲起来。没过几天就被抓获,但得不到什么证据,不
得已又放了他。
北魏永安三年(公元530年10月),尔朱兆立长广王元晔为帝,杀了孝
庄帝,那时,坐镇洛阳的是尔朱世隆打算另立元恭为帝,但又担心他真的已
是哑巴。于是便派尔朱彦伯前去见元恭,摸清真实情况。事已至此,元恭也
知道形势发生重大变化,见到尔朱彦伯开口便说:“大何言哉!”十二年的
哑巴说了话,彦伯大喜。不久,元恭即位当了皇帝。
“天何言哉”是《论语》中孔子说的一句话。元恭引用这句话的意思:
不说话不要紧,只要有实际的行动就可以了,韬光养晦的方法有很多,装聋
作哑也不失为其中一种,元恭装哑巴十二年居然还当了皇帝。
在民间也有许多故事,讲了以“闭”为术的求生之法。《天鹅装死逃劫
难》讲了在一片树林里,有一棵硕大的无花果树,树上住着一家天鹅。
有一次,天鹅一家出去寻找食物,一个猎人爬上树,在天鹅的窝里布下
了机关。晚上,当天鹅飞回窝时,一个个都被绊索捆住了。一家子都动弹不
得只能互相看着和等死,不禁流下了眼泪。这时,一只老大鹅说:“我有一
个好办法,那个猎人一来,我们就装死。打猎的心里会想,这些家伙都死了。
然后就把我们都掷在地上,当他往下爬的时候,你们就一起飞起来。”
天一亮,猎手来了,他看到,天鹅都像死了一样;他没有丝毫怀疑,就
把它们从绊索上解下来,一只只丢到地上:当它们看见猎人往下爬时,就一
起飞起来逃跑了。
在外交方略上,“开合”有度才能成功。我国北宋时,外交关系复杂,
除了宋辽对峙外,还有西夏国参与其中。西夏国的元首——无昊,就能用“闭
合”之木,周旋于大国中间,安然生存。
元昊建立夏国之后,兵寡势微,而与其相邻的却是幅员辽阔、兵多将广
的辽宋两国,为了在西北占住地盘,他采取了灵活多变的外交政策,即根据
宋辽实力的强弱,不断修正自己与两国的亲疏关系,利用大国间的矛盾,使
本国始终处于安然无恙的地位。
元昊即位时,正是宋朝接受屈辱的城下之盟,向辽国纳市议和的时候。
元昊采取了“联辽抗宋”的方针,再一次同辽国联姻,娶兴平公主耶律氏为
妻,亲到边境迎亲,同时虽也接受宋朝封号,却受诏书不跪,并慢待宋朝使
节。当时宋夏边境紧张,小规模冲突不断,元吴采纳了张元的建议,据陕东
争,更结契丹,不时出兵进扰,使宋朝“一身二疾”,难千应付。
当西夏打了几次大仗,感到力不从心的时候,辽国乘虚而入,在边境上
收留了党项族叛民,并打着夏辽“甥舅之亲”的幌子,压服元昊。元昊不甘
示弱,也诱降了辽国边境部族投奔西夏,并在与宋的谈判中,不受辽国要挟,
称男而不称臣,这样就导致了辽夏关系恶化。辽圣宗欲举兵问罪,元昊见形
势不好,为了避免两面作战,立即同宋朝签订和约,不再坚持长时间争扯的
“名义”问题。并派人偷入辽境,焚毁辽军粮草,阻其出兵。
1044年,元昊采用“诱敌深入”手段,在贺兰山大败辽军。然后优待辽
俘,派人同辽议和,照惯例纳贡。使宋、辽、夏三国仍处于鼎立之势。
元昊以军事辅助外交,多次在打了胜仗后议和,表现了他在制定外交政
策时能够善于把握时机,利用矛盾,采用灵活多变的方针,这也是西夏能以
弹丸之地安处于大国之间的一个重要原因。
开合之术用之于游说上层决策者时,要把握良机。
唐太宗是一个善于听取臣僚意见的开明皇帝。可是到了晚年,他看到天
下一派太平景象,渐渐生出骄做情绪,身为谏议大夫的魏征很想找个机会对
太宗指出这个问题。
贞观十二年的一天,唐太宗为皇孙诞生宴请群臣。席间,太宗高兴他说
道:“贞观之前,随我夺取天下,是房玄龄的功劳:贞观以来,帮我纠正各
种谬误,是魏征的功劳。”遂叫人取来两把漂亮的佩刀,赐给房玄龄和魏征。
房玄龄爽快地接了过来,魏征却显得心事重重的样子,说:“臣实受之有愧!”
太字很奇怪,问道:“此话怎讲?”魏征说:“近些年来,政事己不大如贞
观之初,说明我并没有尽到纠正各种谬误之责,所以受之有愧!”太宗非常
诧异,问道:“难道我的政事不如过去吗?”魏征见皇上这么发问,便说:
“陛下权威比贞观初年是高了,但人心悦服则不如过去。”太宗不解地问:
“何以见得呢?”魏征答道:“陛下过去总担心国家,所以政绩越来越好;
现在则以为治好了,心安理得,所以说不如过去。”太宗说:“我现在所作
的,还是过去那一些,你怎么说不同了呢?”魏征回答说:“贞观年初,陛
下惟恐群臣不提意见,常鼓励大家,遇到有人进谏,能愉快地接受;这一二
年来,虽然接受一些意见,可是心里总觉得不舒服。”大宗听了有点吃惊,
忙问:“你有什么根据吗?”魏怔顺势说:“陛下刚即位的时候,判元律师
死罪。大臣孙伏伽进谏,认为按照法律不应该判以死刑,陛下接受了意见,
并把价值百万的兰陵公主的园子赏给他。有人说赏得太厚了,您说,‘即位
以来,还没有人向我提过意见,孙伏伽是第一个,所以得厚厚地奖赏他。’
这是您主动引导人们进谏。”接着说:“前不久皇甫德参上书,说修洛阳宫
是劳民伤财,收地租是严重地剥削老百姓,妇女流行高髻是宫中传出来的。”
陛下狠狠他说:‘这人是想要国家不役使一个人,不收取一文钱,宫女都没
有头发,才心满意足呢!’并想以诽谤罪惩办皇甫德参,只是因为臣当时苦
苦劝说:‘自古臣子上书,若不激烈直率,就引不起君主的注意,而激烈直
率就近于毁谤’,陛下才没有治罪于皇甫德参。这就是勉强接受意见了。”
唐太宗因为喜得孙儿,兴致非常好,所以听了魏征的长篇大论之后,不
但没有恼怒,反而拍掌大笑说:“我要把你刚才所说的抄录在屋中的屏障上,
早晚阅读,提醒自己,并要史官写入历史中。”
魏征批评太宗,是趁太宗高兴和发问时候,这是使皇帝接受动谏的最佳
时机。他抓住这个机会,大胆地向皇帝进谏,使皇帝欣然接受了他的诤言。
《鬼谷子》第一篇就是“捭阖”,“捭阖”的本义就是开合。
它在《鬼谷子》一书中被赋予了丰富的含义,但是基本含义还是指开合。
《鬼谷子》一书认为,一开一合是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认识它是掌握事物
的关键,因而它也是进行游说活动的最基本的和常用的方法。
《鬼谷子》一书的“捭阖术”在中国传统智慧中是独有的,它是纵横家
们在斗智、论辩中行之有效的一木。
纵横家运用捭阖术的过程一般是:估量对方的贤、勇等,方面的情况。
依情况,或者先使对方开启,即“捭之”,或者先使对方“闭藏”,即“阖
之”。让对方开启是为了掌握对方的情况,让对方闭藏是为了坚定对方的诚
意。一开一合的目的是为了让对方将实力和计谋全部暴露出来,以便对对方
作出准确的估计,然后根据不断探恻,实施说服。说服时也是或者捭之,或
者阖之,有时候口只能吃饭,而不能说话,说之必夫,这时候就要阖;有时
候口必须张开,用讲道理去游说人,游说家、游说国、游说天下。一开一合
的反复,就像一个圆环,开合环绕其上,开到了极点又复归于合,合到了极
点又复归于开。往复无穷地运用,没有什么不可以成功的。
自古以来,朝廷中的将相大臣,或者因一言一行不合帝王口味,或者受
某些奸佞小人的诬告陷害,而触怒了皇帝,都会立刻有杀身之祸、灭顶之灾。
俗话说得好,“伴君如伴虎”,这话千真万确。
但是神奇的是,每当处于这种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能够救授蒙受冤屈
的将相大臣的,不是千军万马,而是旁观者能说出一番很得体的话语,触动
皇帝的心,使他恍然大悟,那么马上就可以消灾弭难,甚至转祸为福。
如汉代的著名丞相萧何,有一次向汉高祖刘邦请求将上林苑中的大片空
地让给老百姓耕种。上林苑是一处专为皇帝游玩嬉戏打猎消遣的大片园林,
刘邦一听萧丞相居然要缩减自己的园林,不禁勃然大怒,认为萧何肯定是接
受老百姓和商人们大量钱财,才公然替他们说话办事的。于是下令中央最高
司法官员廷尉将萧何逮捕下狱,审查治罪。那时候廷尉专门替朝廷办理案子。
只要皇帝认定某人有罪,廷尉官不惜大刑使犯人服罪,以讨好皇上,所以如
果真的把萧何交给廷尉处理,那么肯定会屈打成招,就是跳进黄河也洗不清
了。就在这紧要关头,旁边有一位姓王的侍卫官上前劝告刘邦说:“陛下是
否还记得原来与项羽抗争以及后来陈豨、黯布相继谋反,陛下都亲自带兵东
讨的时候?那几年,只有丞相一个人驻守关中,关中的百姓又非常拥戴丞相。
假如丞相稍有利己之心,那么关中之地就不会是陛下的了。萧丞相不在那个
时候去自己谋大利,反而会在这个时候去贪占百姓和商人的一点小利吗?”
简单一席话,击中了要害。刘邦深有感触,终于意识到自己的鲁莽,对
不起丞相的一片忠心,非常惭愧。于是当天便下令赦免萧何。
汉代的另一位开国元勋周勃,曾经帮助汉室铲除吕后爪牙,迎立汉文帝、
有定策安邦的大功。可后来当他罢相回到自己的封地后,一些素来忌恨周勃
的奸伪小人便趁机向汉文帝诬告周勃图谋造反。汉文帝竟然也相信起来,急
忙下令廷尉将周勃逮捕下狱,追查治罪。按汉代的法律,凡是图谋造反者,
不但本人要处死,而且要灭家诛族。就在大祸将要降临这位可怜的功臣元勋
头上的时候,薄太后出来劝文帝说:
“当皇上还没有即位的时候,周勃手里拿着先皇留给你的皇帝玉玺,又
统帅着主力部队北军,是谋反最有利的时机,但是他一心忠于汉室,帮助我
汉室消灭了企图篡权的吕氏势力,把玉玺交给陛下。现在退休回到自己的小
小封国里居住,怎么反而在这个时候才想起谋反呢?”
文帝一听,心中疑虑顿时烟消云散,立即下令赦免周老丞相之罪。
以上萧何和周勃二人,可以说是到了灾难临头,已经无法挽回的时候了,
可是却在一席言论之中顿时转祸为福,一切相安无事,这都是一席妙语的巨
大威力。
不过,妙语虽然能转祸为福,却也要看是不是面对着一个贤明的君主。
如果皇帝昏庸愚昧,那么结果就不尽如此了。
再举一个汉代的例子。西汉末年,宣帝死去后,丞相萧望之受宣帝遗诏
辅助幼主汉元帝。由于萧望之深受汉元帝的器重,因此被当时的一些奸臣门
下:侍中许章、车骑史高、宦官弘恭和石显等人所嫉妒。弘恭、石显二人看
准时机,在元帝面前诬告萧望之与周堪、刘更生等人内外勾结、专擅朝政,
建议将萧望之等人“召致廷尉”。当时汉元帝糊里糊涂,还不知道“廷尉”
到底是于什么的,以为“召致廷尉”也无关紧要,于是就不加思索地同意了
这一建议。后无帝有事要召见萧望之等人。回报说已被关禁在监狱里了。元
帝一听大惊,急忙放他们出狱,回到朝廷继续主持政务。这时史高受恭、显
指使,出来上奏元帝说:“陛下刚刚继位,还没有以道德教化布告天下,而
先审查自己的师傅,既然已经把他送进了廷尉狱,就应该立刻罢免他的官职,
然后赦免出狱,以示恩德。”元帝不审其意,于是将萧望之等人贬为庶人。
汉高祖、汉文帝是一代明君,所以能够接受忠言劝告;而汉无帝昏庸无
能,听任奸臣摆布,这真是一个鲜明的对比。
帝王的权威往往如雷霆万钧,无所不及。作为皇帝身边的臣仆,畏君如
虎,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一言不当,一事不慎都可以被削官为民,甚至身
首异处。
对帝王来说,他们一方面强调君权神授的思想理论,采取各种手段驾驭
百官、驱使百姓,维护其统治地位;另一方面帝王身处深宫,不可能详细体
察百官、了解下情。这样一来,在与臣仆或百僚的有限接触中,帝王就常常
依据臣僚的一言一行而产生喜怒,决定取舍。也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才产生
许多“一言、一事之官”。
汉武帝当政时,未央宫御马官上官桀,养马得法,很受汉武帝喜欢。汉
武帝曾经有一段时间身体不好,不能坐朝视事和在宫庭外骑马游猎。等汉武
帝病体痊愈后,他猛然发现宫中御马比以前瘦了不少,这位非常爱马的帝王
把上官桀找来,气愤地指责他说:
“你是不是以为寡人一病不起,连御马都不能再看上一眼了?”
说完便准备把上官桀关起来治罪,上官桀机敏而又真诚地申辩道:
“吓死臣也不敢这么想!一听说陛下圣体欠安,臣就日日忧虑、夜不能
寐,哪还有心思放在喂养御马上呢?臣失职,陛下愿杀愿罚,都请自便,只
要陛下圣体健康,臣死而无憾!”
这一席话未说完,上官桀已泣不成声。汉武帝被上官桀的忠诚打动,从
此对他格外器重,把他从一个养马官逐步提拔到骑都尉,汉武帝晚年又使上
官桀受遗诏辅佐少主。可谓皇恩浩荡。
无独有偶,西汉另一位大臣金日碑,早年人宫在皇门养马。汉武帝游宴
观马,后宫的入都随从而来。大多马官牵马从皇帝眼前经过时都禁不住偷眼
看汉武帝几眼,惟独金日碑接受检阅时容貌威严、目不斜视,马又养得肥壮
高大。汉武帝深为金日碑的态度所感动,当即封金日碑为马监。后来,金日
作了驸马都尉,受到汉武帝的特别宠爱。在汉武帝死后受遗诏和上官桀、
霍光一起作了辅政大臣。金日碑和上官桀”都由养马而受到知遇,从中可见
武帝选取人的英明,不会遗漏哪个角落。真是有时无声胜有声呀!
鬼谷子认为在运用捭、阖两种游说技巧时,必须根据阴阳两种不同人物
来加以使用。在使用这一智谋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从实际出发,根据实际情况决定用捭还是用阖。用阳还是用阴,以及
如何交叉运用。
2.应分清阴阳。哪些人物属阴类,哪些属于阳类,哪些事物属于阴类,
哪些事物属于阳类。这是运用捭阖术的一个很重要的前提条件。对正面人物
和对反面人物进行说服工作,结果往往相背。
《鬼谷子》的开合之法,运用在当代经济发展中也很重要。如“耕地”
问题,保持土地合理利用效益,需用“开合之法”,“开法”为“用”,“闭
法”为“养”,“养”与“用”相结合,即可扩大生产,增加效益。
沈阳市于洪区彰驿村办砖厂,几年来坚持使用一亩地还一亩耕地的做
法,收到明显效果,共还耕地200余亩,创纯利润人民币40多万元。
前几年,这个厂取土随意性较大。怎么方便就怎么取土,土地资源浪费
严重。有人形容说:“到处取土,遍地开花,坑坑洼洼,难种庄稼”。后来,
村领导算了一笔帐,烧砖取土用的是亩产千斤水稻的良田,每年用耕地40
亩,就等于少产2万公斤水稻,十年就是20方公斤啊。如果有计划、规范性
取土,用一亩还一亩,尽管复耕后前两年少收点粮食,每亩至少产三四百公
斤。于是他们采用“平行、平面、平伸”取土法,使土地资源得到了合理利
用。
“用一还一”,在使用开发土地和保护土地资源方面,找到了最佳结合
点,目前一些地区讲开发,就忽视了保护耕地,有的则是以牺牲耕地为代价
的。还以砖厂力例,有些砖厂只顾赚钱,取土无原则、无规划,取一片就废
一片,废一片荒一片,虽然开发了,土地却浪费了。彰驿村村办砖厂,坚持
“用一还一”,使土地呈现良性循环。目前,这个砖厂又开办两个分厂,实
际上是“一变三”,生产规模不断扩大,乡镇企业成本不断降低,经济效益
不断提高。
综上所述,这一智谋方法多用于错综复杂的国际政治斗争中,在工作、
生活、斗争中捭阖之术也很有用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