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胡雪岩的经商之道
2014800000024

第24章 把握机遇,“钱”途坦荡(1)

一个心细的生意人,其性格是办事要谨慎,要出手不凡。胡雪岩的经商之智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自己磨炼出来的。他之所以心细过人、气吞山河,是因为他有一股争天下的激情,善于在各种情况下看出戏来,看到别人看不到的财源。在同行看来,这已经是“山重水复疑无路”了,但是胡雪岩却能看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新财源。这是胡雪岩的过人之处,也是胡雪岩成功的另一个原因。

处处留心,处处商机

独具慧眼,遍地生财

凡事需要开动脑筋,谈起理财,处处都是财源。商机就意味着财源。财源的发现,最重要的是商家要有精明的生意眼光。商家的眼光,首先是要看得准,也就是可以在五行八作的生意行业中准确发现既适合自己去做、又能给自己带来利益的财路;其次是要远,也就是不能一门心思只盯着一门一行,甚至眼里只有眼前利益,而是要能在商海变幻莫测的复杂情势中看出大势所趋的大方向,并依照这个大方向来经营好自己的财源。看得准,才能发现财源;看得远,才可能把发现的财源经营成真正属于自己的财源。

胡雪岩就有这既看得准又看得远的精明的商务眼光。例如创办钱庄的过程中他却盯上了生丝生意,而在做生丝生意的过程中,他又盯上了药店、房地产、典当业甚至军火、粮食——对于胡雪岩这样一位眼界开阔、头脑灵活且敢想敢干的人来说,实在是到处都能见到财源,到处都能开出财源。

胡雪岩为生丝生意逗留上海,他在上海的基地是裕记丝栈。这天他到裕记丝栈处理生意上的事务,顺便在丝栈客房小歇。他躺在客房藤躺椅上,打算考虑一下自己生意上的事情,无意中却听到了隔壁房中两个人的一段关于上海地产的谈话。这两个人对于洋场情况及上海地产开发方式都相当熟悉,他们谈到洋人的城市开发方式与中国人极为不同,中国人经常是先开发市面再行修路,市面起来了,走的人多了,便有了路。但以这种方式进行市面开发,有一个很大的弱点,往往等到要修筑道路、扩充市面的时候,自然形成的道路两旁已经被市房摊贩挤占,无法扩展。而洋人的方法是先开路,有了路便有人到,市面自然就起来了。如今上海的市面开发就是这种办法。在谈到上面情况以后,其中一人说道:“照上海滩的情形看,大马路,二马路,这样开下去,南北方面的热闹是看得到的,其实,向西一带,更有可为。

眼光远的,趁这时候,不管它苇荡、水田,尽量买下来,等洋人的路一开到那里,乖乖,坐在家里发财。”

两个不相识的人的这一番谈话,使胡雪岩一下就躺不住了,等到他从湖州带到上海跟着自己学生意的陈世龙回到裕记丝栈,他马上雇用一辆马车,拉上陈世龙,由泥城墙往西,不择路而行,去实地查勘,并且在查勘的路上,就报出了两个可供选择的方案:第一,在资金允许的情况下,借着地价便宜,先买下一片,等地价上涨之后转手赚钱;第二,通过古应春的关系,先打听洋人开发市面的计划,抢先买下洋人准备修路的地界附近的地皮,转眼之间就可发财。

不用说,胡雪岩眼睛盯到上海的地产生意上,又是一下子为自己发现了一个绝对能够大发其财的财源。胡雪岩“进军”上海之时正是上海开埠、开始大发展的时候,当时虽然太平军正顺江东下,试图一举占领江浙一带富庶之地,但英、法等国为了自己的在华利益,清廷为了借助洋人对付太平军,他们之间心照不宣地定下“东南互保”的策略,联合起来坚守上海,当时的上海其实是没有受到太平军炮火影响的“孤岛”。而由于太平军的进攻,从东南各地逃难至上海租界的人却越来越多。上海市面也随之更加兴旺。事实上,这个时候也正是上海历史上第一次房地产生意高潮到来前夕,到19世纪末期,上海每亩地价已由几十两涨至两千七百两。其后不几年间,上海外滩地界的地价甚至一度高达每亩三十六万两白银之巨。这一方面的内容,可不就是一个一本万利的大财路?

胡雪岩说:“凡事总要动脑筋,说到理财,到处都是财源。”这应当是他的经验之谈。不用说,做生意离不开理财。生意人的理财,大致应该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指资金的合理使用和管理,力求达到增加企业盈利、提高经营效率的理财,比如定期进行必要的财务审计和财务分析,研究库存结构和资金周转情况,精简开支,压缩非经营性资金的占用等等,这都属于这一方面的理财,这是一个生意人日常必做的实际工作。另一个方面的理财,则是指不断为自己开拓财源,用现代经济学术语说,就是准确发现投资热点,扩大投资范围。

只有财源茂盛,才会生意兴隆,这是不言自明的。为此,比较而言,这后一个方面,显得更加重要,应该成为一个有出息的生意人日常关注思考的主要问题,应该成为他必须时刻想着去做的工作。不用说,只有能够准确发现一个又一个投资热点,不错过自己遭遇到的任何一个赚钱的机遇,才能为自己开拓出一个又一个财源,也才能称得上是真正会动脑筋,会理财。

胡雪岩商道箴言

众所周知,一个生意人即使精力再充沛,知识再丰富,也不可能事事精通。这就需要自己做有心人,要有能问遍千家的心性。常言说,问遍千家成内行。能问遍千家,能成内行,自然也就能由此发现赚钱的门道。

机遇爱流浪,仔细找找将它截住

中国有句古话叫“天上不会掉馅儿饼”。按照实际情况,这天上并不会真的掉馅儿饼,这句话的意思只是指代机遇的到来。而机遇,也就是出现在各个领域中的良机。它具有很多人们熟知的特性:一、意外性,它不可确定。二、瞬时性,它稍纵即逝。三、广泛性,它并非失去就没有。根据这些特性,我们可以看出,机遇需要人们仔仔细细、耐耐心心地寻找。人们不能因为它的不明显,快速易逝就放弃寻找,也不能因为它广泛存在就不去寻找。机遇之所以被大家争抢、寻觅、珍惜,原因就在于它能给人们生产、生活带来意想不到的好处,创造意想不到的成就,带来多条走向成功的捷径。

所以,胡雪岩说,会做生意的人,除了精通取势用势外,还要特别善于发现机会,要能够很好地把握和利用机会,要学会把机会变成实实在在的银子。因为,对于胡雪岩来讲,他是实实在在品尝到机会给自己带来丰硕果实的人,也深深了解发现机遇对自己人生的重要性。

如果说取势靠的是巧劲儿的话,那么乘势则需要实质性的力量。因为这要靠眼光及时发现并捕捉机会,再靠手腕和手段牢牢抓住机会,最后靠精神和行动把一个个被发现或遇到的机会,改变成一条条通往财源滚滚大道的小径。

胡雪岩刚开始做生丝生意的时候,刚好是西方资本主义工业生产,特别是纺织工业生产大发展的时期。当时西方因为大力生产丝绸纺织需要大幅增加原料。于是,洋人就需要从中国大量进口蚕丝。因此,对那时候的市场来讲无论是做内贸,还是销“洋庄”,都能赚大钱。而胡雪岩做上这生丝生意,还确实有些偶然的因素,换句话说,他是偶然发现这个机会的。

大家都知道,胡雪岩的患难朋友王有龄得到海运局坐办的官缺时,上任伊始就遇到了解运漕米的麻烦。当时还是王有龄请胡雪岩帮助自己渡过的难关,但通过这件事却使胡雪岩有了一个奔走于杭州与上海之间的机会。那个时候胡雪岩为了解决押运漕米的问题奔走于杭州与上海之间,雇请的是“阿珠姑娘”家的船。巧合的是,阿珠娘恰好懂一些蚕丝生意,这无意中让胡雪岩有了一个非常方便的请教机会。众所周知,在解决漕粮解运问题的过程中,胡雪岩又逮到了与漕帮建立良好关系的机会,并且还结识了十分熟悉洋场生意门道的古应春。这些因素纠结在一起,给胡雪岩从事生丝生意提供了背景。

但是对胡雪岩来说,最大的机会是好友加靠山王有龄调任湖州知府。湖州是蚕丝的主要产地,因此,前面因素的铺垫加上这个巨大的有利条件,使胡雪岩这个完全不懂蚕丝生意的门外汉发现了“做生丝生意”这个门道,稍加运作也就顺利地做起了蚕丝生意,进而之后又销起“洋庄”,做起了蚕丝“外贸”。这表面上看起来是一个个“巧合”,但如果不是胡雪岩有一双善于发现机遇的眼睛,一般人很难将它们串联起来变成一个大的机遇。

这可以用一个明显的反证予以证明。信和钱庄的张胖子,那个时候也刚好与胡雪岩同行于杭州、上海之间,他甚至比胡雪岩还要熟悉江浙一带的蚕丝经营营生,并且当时的信和钱庄是杭州城里最大的钱庄之一。论资本他比胡雪岩要雄厚得多,论财力后盾,胡雪岩肯定比不过,但张胖子就没有发现这个机会,没有想到去做这一注定能发大财的生意。

再由经营上来看,胡雪岩学习经营蚕丝生意,无论是从历史的长短、经验的丰富,还是实力的雄厚上,他都不如早已经作为丝商巨头的庞二。但胡雪岩一上手这项生意,就能马上发现机会,想到联合同业从而控制市场,操纵价格,在销“洋庄”的生意中迫使洋人就范,而庞二枉做了那么长时间的生丝“洋庄”,却没有想到这样做大生丝生意。

所以,胡雪岩成功了,张胖子、庞二顶多只能算作小打小闹的商人。

这个小故事告诉我们,任何事情,任何情况下,都要求人们必须要具备一双慧眼——善于发现机遇的眼睛。只有在这双眼睛的捕捉下,才能发现机遇,看到潜藏的商机,从而取得成功,甚至做出一番不朽的业绩。

还有一次,胡雪岩把从湖州收来的新丝运到上海,奇怪的是他并没有急着出手。虽然当时的情况很不乐观,他的钱庄才开业不久,没有多少资金用来周转,急需资金。但是在对现况分析和对市场了解后,他发现了一个机会,便顶住压力,把这批货囤积了起来。

其实,胡雪岩没有立即将这批生丝脱手求得现金救急的原因有两个:一个是当时洋商开出的价位让他觉得不理想;而另一个,也是更重要的一个,他认为自己要联合同行控制生丝市场的条件还没有成熟。因为那时胡雪岩运到上海的生丝数量还很少,根本不具备与洋商讨价还价的实力,要获得同洋商抗衡的机会,他必须联合同行,垄断生丝收购。

用胡雪岩自己的话说“事缓则圆,不必急在一时”。在囤积生丝的那段时间里,他一方面请刚结识的上海朋友古应春加紧和洋商谈判,另一方面派他姨太太的叔叔拉拢上海的丝商大户,以便联络更多的同行形成垄断。同时,善于做生意,灵活运用商机的他则利用空闲时间,帮漕帮调解了纠纷,还撮合了古应春与七姑奶奶的婚事,更乘机做了一桩军火生意。

到第二年年初,奔走了一年时间的胡雪岩已经与上海丝商大户几乎达成了一致,散户控制也已见成效,洋商开价已经开始有所松动。这表明胡雪岩发现的那个机会已经在起初步作用了,但是他还是不急于将自己的生丝出手。这里倒是有些商人做生意的技巧在里面,但更多的是胡雪岩希望在等待中寻找更加合适的机会,一举扭转洋商控制开价的垄断局面。

就这样,胡雪岩为了那个他看好的最佳机会等了一年,直到第二年新丝快要上市的时候终于给他逮到了那个寻觅了很久的机会。朝廷因为制度改革,决定设立内地海关,增加茧捐。洋人因为情势所迫不得不低头,于是终于开出了买卖双方都可以接受的价格。胡雪岩终于等到了他苦苦寻觅的机会,除了净赚十八万两银子外,还扭转了价格上的被动局势。

胡雪岩商道箴言

很多时候,机会虽然要善于发现,却也要有寻觅的耐心。俗话说“慢工出细活”,机遇是可遇不可求的稀奇玩意儿,在寻觅它的过程中就要求我们要耐心,要仔细,切忌半途而废。只有这样,更好的机遇才会被我们把握。

处处留心,处处都是商机

了解胡雪岩的人可能都注意到,他很多生意的点子都不是出自自己,而是出自别人;只不过是说这事的人没有注意到这是一个商机,而唯独胡雪岩注意到了,并且去做了。结果说的人没有成功,而胡雪岩成功了。

比如,胡雪岩做房地产生意,完全是隔壁两个人的一席谈话,引得他心向往之,干脆起身立即出门实地考查去。他带上陈世龙,在考察路上又初步决定了生意的做法,回来立即与古应春商量,定下了具体做法。

一天,胡雪岩为丝生意在上海逗留,住在裕记客栈。正在小憩之时,他无意中却听到了隔壁房中两个人的一段关于上海地产的谈话。这两个人对于洋场情况及上海地产开发方式都非常熟悉,他们谈到在上海房地产开发之中,洋人的意见占了支配地位。在谈到上面情况之后,其中一个说道:“照上海滩的情况看,大马路、二马路,这样开下去,南北方面的热闹是看得到的,其实,向西一带,更有可为。眼光远的,趁这时候,不管它苇塘、水田,尽量买下来,等洋人的路一开到那里,就可以稳稳地坐在家里等着发财了。”

胡雪岩知道,这两个人说的话都是实情,这自然引得胡雪岩一下子就躺不下去了。也许出于商人的神经敏感,他顿时觉得这又是一个机会,但苦于自己以前没有这方面的经验。于是等他从湖州带到上海跟自己学生意的陈世龙一回到裕记客栈,马上就雇了一辆马车,拉上陈世龙和自己一起,由泥城墙往西,不择路地走,去实地勘查。在勘查的路上,就拟出了两个可供选择的方案:第一,在资金允许的情况下,乘地价便宜,先买下一片,等地价上涨之后转手赚钱。第二,通过古应春的关系,先摸清洋人开发市面的计划,先买下洋人准备修路的地界附近的地皮。转眼之间就可发财。

不用说,胡雪岩靠这一次偶然的机会,眼光就盯到了上海的地产生意上,为自己发现了一个绝对可以大发其财的机会。后来,胡雪岩采取了请古应春帮忙的办法,打听到什么地方的路近期就要修,就赶快在路边买下大批田产,为此狠赚了一笔。有人会说胡雪岩此举全赖侥幸,但换个其他人,会有这种结果吗?身在生意场,就是要做到“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从众多的信息来源中找到可资利用的,立即付诸行动,必会有所得。

现在很多企业主都在说商机、机遇,但是真正能够看到并且抓住机遇的并没有几个人。那么是不是在现代商场上没有多少机会、没有多少商机了呢?自然不是这样,而是这些企业主没有懂得留心,没有和胡雪岩一样,通过留心来发现并且把握商机。那么在胡雪岩身上,现代企业主又能得到什么启示呢?

一、要留心商机才能发现商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