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胡雪岩的经商之道
2014800000030

第30章 经营靠山,借势而起(1)

古人说:“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这句话形象地阐释了借助外界力量的重要性。对这一点,胡雪岩看得非常清楚,所以也就非常注重在为自已经营靠山上下工夫。他在官场势力之间层层结交,“栽”出一棵枝丫相连、枝叶茂盛的大树,也为自己开采出巨大的财源。

结交权贵,获得官场保护

攀龙附凤,寻求官场保护

在胡雪岩生活的年代,官吏对商人的影响十分大,一个极小的守门吏都可以以其职务特权随便影响一个小商贩的生意。较大的官吏情况更严重,他可以各种貌似合理的理由强行征税,或者宣布该贸易为不合法。正因为如此,很多商人不得不宣布倒闭,举家搬迁,生意受到影响还不说,甚至还会“触犯朝廷律例”,这可是要掉脑袋的。

看得多了、经历得多了,胡雪岩也渐渐摸索出一个诀窍:要想做好生意,寻求官场的保护乃是上上策。很明显,所争取的官吏职位越大,能给商人提供的活动范围就越大。

要寻找保护的办法很多,首先是帮助有希望、有前途的人。这个人以王有龄为首,为典型。胡雪岩冒着丢饭碗的风险,擅作主张,动用东家的大笔银两资助他去“投供”。自然而然,王有龄“投供”成功之后会想着如何帮助胡雪岩,以报答“知遇之恩”。

很显然,在王有龄的身上,胡雪岩得到了不少的好处:王有龄以海运局坐办解决漕米问题有功直升知府,旋补杭州,不出几年,又升浙江巡抚。胡雪岩先前的人情投资在王有龄的不断升迁中,便得到难以计数的回报。粮食的购办及转运、地方团练经费与军火费用、地方厘捐、丝业,各个方面的钱都向胡雪岩的钱庄流了进来.而且还博得了“东南大侠”的美誉。

要寻找保护,还有一个方法就是打点对方,帮助对方。胡雪岩除了帮助过王有龄之外,还帮助过何桂清。何桂清幼年时,曾是王有龄老家门房之子,与王家素有渊源,此人后来科场得意,为江苏省学政,后任浙江巡抚。

胡雪岩对何桂清更是不惜血本,为了何桂清的迁升,一次可以放出一万五千两银子;为了讨他的欢心,更为了日后自己的商业,忍痛割爱,把自己的爱妾阿巧姐转赠于他。

从何王集团的身上,胡雪岩同样得到了不少的好处,不仅巩固了商业地位,而且也巩固了政治地位。

何王集团土崩瓦解之后,胡雪岩又为自己寻找到了响彻朝野的重臣左宗棠作为新的商业保护人。

在深得左宗棠信任后,谙通华洋事务的胡雪岩在洋务运动中又找到了用武之地。他不仅为左宗棠筹粮筹饷、购置枪支弹药,他还协助左宗棠创办了福州船政局、甘肃织造总局;帮助左宗棠引进机器,用西洋新机器开凿径河等。胡雪岩还常以亦官亦商的身份往来于宁波、上海等洋人聚集的通商口岸间,他在经办粮台转运、接济军需物资之余,紧紧抓住与外国人交往的机会,联络外国军官,为左宗棠训练了一支约千余人、全部用洋枪洋炮装备的“常捷军”。

这些事耗去了他大部分精力,但是胡雪岩乐此不疲。第一是因为这些事本身就是商事,可以从中赢利;第二是因为左宗棠有了这些装备,才能安心平乱、兴办洋务,成就功名大业。左宗棠是个英才,他在朝廷中的地位日益巩固,胡雪岩就愈加踏实。有了左宗棠这样一个大员做后盾,有了朝廷赏戴的红顶,赏穿的黄马褂,天下人莫不视胡雪岩为天下一等一的商人,莫不视胡雪岩的阜康招牌为一等金字招牌;胡雪岩也就有机会一次吸存上百万的巨款,也可以非常硬气地与洋人抗衡。任何一个以本业为主、不能上传下达的商人都不敢像他这么做。只有胡雪岩,把握住了这个时期的特点,而且做到了。

除了巴结王有龄、左宗棠,胡雪岩还通过钱庄业务与朝中大官奕诉、文煜等人接上了关系。当然,多一个朋友多一条路,对于一些小官小吏,胡雪岩也极力拉拢。

也正因为如此,胡雪岩得到了一个“红顶商人”的外号。这“红顶”很具象征意义,因为它是朝廷赏发的。戴上它,意味着胡雪岩受到了皇帝的恩宠。事实上,它意味着皇帝肯定了胡雪岩所从事的商业活动的合法性。皇帝是至高无上的,既然是皇帝所保护的人,那些王公大臣才能很放心地把大把银子存入阜康钱庄,这就是借官势助商势的典型运用。

攀龙附风,寻求保护是商场之上不可缺少的一种手段。但是我们要明确一点:这种手段威力巨大,但是并不是“包治百病”,并不是任何人都能玩得转的。胡雪岩之所以能利用官场保护大发横财,很关键的一点:他不仅攀龙附凤,而且还攀得恰到好处。那么他又是怎么玩的呢?

一、懂得为别人而付出。

无论是为了王有龄还是何桂清、甚至是后来的左宗棠,胡雪岩都为他们付出了很多。俗话说得好,没有付出,哪来的回报。这句话无论是在官场之上还是在商场上都是管用的,胡雪岩对此非常明白。更为重要的一点是胡雪岩明白:帮助别人就是在帮助自己的道理,只要这些官场中的人稳步高升,青云直上,那么自己的生意也就能步步高升,这就是给自己的回报。

可是纵观现代商场上的一些企业主,为一些蝇头小利而斤斤计较,既想让马儿跑,又不想让马儿吃草,这种“天上掉馅饼”的好事怎么可能发生呢?商人都是以利益为重的,亏本生意谁都不愿意去做。很多堪称聪明绝顶的企业主连这一点最基本的道理都没有搞清楚,又如何能攀上权贵,为自己所用呢?

二、不要忘记小官小吏。

俗话说“阎王好见,小鬼难缠”,要想攀上权贵,做好生意,胡雪岩所采用的策略就是“共分一杯羹”;他不仅对这些大的权贵倾尽全力地帮助,对于这些小官小吏也极力拉拢。胡雪岩为什么要这么做?无非就是让这些小官小吏给自己行个方便,让自己的生意做得更加顺畅一些,更加利索一些。要记住一点:真正经办一些小事的,并不是大的权贵,而是大权贵手下的这些小官小吏;如果仅仅攀附上了大权贵,没有理会这些小官小吏,生意同样不会好做。

很多企业主认为只要和对方企业的老板搞好关系就意味着自己攀上了权贵,而完全不把对方企业的办事员放在眼里,颐指气使。毫无疑问,这样的“势利小人”最终不会得到真正的帮助,即便项目开展,也会受到各种各样的阻碍。

三、寻求官府的认可。

胡雪岩一个“顶戴商人”的头衔就是官府的认可,为什么?因为他有朝廷赏发的“顶戴”。朝廷是什么?是官府。官府赏发顶戴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官府认可了胡雪岩,认可了胡雪岩的生意,认可了胡雪岩的钱庄、药店、生丝店、典当店……带来的好处就是顾客趋之若骛。

试想一下,如果政府主管部门指定一个企业来承办某个项目,那么这个企业在同行业中的影响有多大?对于其他顾客来说,又会怎么样看待这个企业呢?毫无疑问,会觉得这个企业的信誉度一定高、效率一定高。不为什么,就为它曾经是政府指定的企业,就这一点理由足矣。

胡雪岩商道箴言

胡雪岩在信和钱庄做跑街的时候,就经常与一班挖空心思捐班升官的人打交道,这使他日益感到:要想做好生意,就必须有一个坚强的后盾,这样就意味着更多的机会和更少的风险。因此在他自立门户之后,胡雪岩就十分注意寻找官场的保护,他在官场势力之间层层结交,“栽出”一棵棵枝叶相连且茂盛的大树,也为自己开发出巨大的财源。巧借权贵以生财

在封建社会,权力具有这样一种属性:一个一文不名的无赖当上皇帝就可以拥有整个国家,一个出身卑微的太监架控君主后就能支配朝野上下,一个小小的衙役因为掌握着打板时的轻重大权而可以经常拿到红包。

既然权力已经成为发财的工具,而很多执掌权力者又善于使自己的权力“增值”,那么我们就要把一些“传统官员”也归入“传统商人”之列。

中国传统商人大多有政治头脑,像吕不韦一样,知道做“太子”的买卖赢利最大,而中国的官员也大多有经济头脑,不是善于理财能富国利民,就是善于生财能搜刮民脂民膏。所以,对范蠡、子贡、吕不韦、桑弘羊,我们真分不清他们到底是官,还是商,只能说他们是官商结合体,既善于以商经官,还善于以官来经商。

中国的商人是有政治头脑的,中国的官员也是有经济头脑的。尤其是在晚清,权力成了官员营私舞弊的渊薮,所谓“衙门堂堂八字开,有理无钱莫进来”。

因为权钱交易、索贿行贿本身就是建立在互相利用的基础上的,所以充满着尔虞我诈。《汪穰卿笔记》记述了这样一件事:有个候补道为某银行总办索得某省开矿权,他开价索要10万两银子作报酬,总办一口答应,并且对候补道十分殷勤。过了数月,事情办成,总办不再露面,候补道再三登门才获见,但总办好像不认识候补道似的,反问何事,待候补道把事情原原本本讲了一遍,总办装作十分吃惊,说:“怎会有这样的事,大概是你记错了吧?开矿权我本有能力获得,何必求靠于你。我想如果说酬谢约千百两,倒还有点可能,怎会许给这么巨大的款子呢?”

这个钱庄总办利用候补道达到目的后就装聋作哑一脚蹬开对方,大抵是欺候补道在官阶中毕竟属于低级的,或许总办还有更大的靠山,但透过这段记载,我们可以看出,既然官为商办事可以大言不惭地开价索贿,甚至可以登门讨钱,那么,权钱交易肯定成了官商两界普遍认同的现象和理所当然的事,并且像上述总办赖官员账的事毕竟是少数。一般而言,在权钱交易中,总是钱不敌势,商依附于官的。

胡雪岩是个精明之人,他心中一定算计过:与其让贪墨之吏勒索,不如自己识趣主动“孝敬”这些官老爷,这样还可算个人情,到时候官自会“心有灵犀一点通”,在他做生意时给予“方便”。

胡雪岩常常对王有龄说:“这官场可非寻常之地,为官与经商的道理是一个样,水涨船高,人抬人高。只有这样生意才做得好,官才做得顺。你初来乍到,背后虽有何学台的面子,但抚台、藩台、粮道,还有他们的手下人,一定要安抚好。该花银子的就得花,只有各条路都平了,才不至于办事中途出花样。”

古今能成大事之人,手笔自然很大,行事自然亦十分开阔。胡雪岩这样点化王有龄,难怪会一路发。除非体己兄弟,否则,长官之辈不可能公然索要,不会笨到明明白白指名要什么。所以,上路的部下要能了解长官所思,经常让长官“心里想”的得以实现,这一方面,胡雪岩无疑是个行家里手。

对于胡雪岩的一番心里话,王有龄心领神会,深以为然。

按照胡雪岩的点拨,王有龄去做了,效果果然不同凡响,抚台大人对王有龄倍加提携。

胡雪岩商道箴言

为官与经商的道理是一个样,水涨船高,人抬人高。只有这样生意才做得好,官才做得顺。

朝中有人好经商

做生意不能没有靠山。

古人云,“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这就是“借”的含义。清朝发展到道光、咸丰年间的时候,旧的格局突然受到冲击。洋人的坚船利炮,让一个至尊无上的帝国突然大吃苦头,随之引起长达十几年的内乱。

这一突然变故,使封建官僚阶层引起分化。

面对西方的冲击,官僚阶层起初均采取强硬措施,一致要维护帝国之尊严。随后,由于与西方接触层次的不同,使得他们在看法上出现了不同的意见。

有一部分人看到了西方在势力上的强大,主张对外一律以安抚为主,务必要处处讨好,让洋人找不到生事的借口。这一想法固然好,但又可怜可悲。

因为欲加之罪,何患无辞,以为一味地安抚就可笼住洋人,无非是隔了一层的主观愿望。而另一部分人则坚持以理持家,对洋人采取强势态度。认为一个国家断不可有退缩怯让的念头,免得洋人得寸进尺。但在实际事情上仍然难以行得通,因为中西实力差别太大,凡逢交战,吃亏的都是老百姓。

对于洋人的不同理解,必然产生政治见解上的不同。与胡雪岩有关的,在早期,薛焕、何桂清、王有龄见解接近,持利用洋人的态度,这与曾国藩等的反感态度相对,形成两派在许多问题上的摩擦。

利用洋人,这是薛、何、王的态度;表示担忧和反对,这是曾国藩的态度。胡雪岩因为投身王有龄门下,所以一直是薛、何、王立场的策划者、参与者,也是受惠者。到了中期,曾国藩、左宗棠观点开始变化。左宗棠由开始的不理解到理解和欣赏,进而积极地要开风气之先,胡雪岩之洋人观得以有了依托。

基于这种考虑,胡雪岩从来都紧紧依靠官府。从王有龄开始,运漕粮、办团练、收厘金、购军火,到薛焕、何桂清筹划中外联合剿杀太平军,最后,还说动左宗棠,设置上海转运局,帮助他西北平叛成功。由于帮助官府有功,使得官府承认了胡雪岩的选择和功绩,也为胡雪岩提供了他从事商业所必须具有的自由选择权。

假如没有官府的层层放任和保护,在这样的一个封建帝国,胡雪岩处处受阻滞,他的商业投入也必然过大。而且由于投入太大和消耗太多,他的经营也不可能形成如此大的气候。所以,胡雪岩认为,把握大局,依靠官府是经商不可缺少的一个条件。

俗话说,“只拉车,不看路”。这是蛮干,路子不对,干得越多,结果可能越糟。做生意也是这样,不能结交官场之人,就有可能给你带来风险。

胡雪岩对这一点非常清楚,他层层结交,从而为自己开发了巨大的财源。胡雪岩生活的时代是特殊的,旧制度受到冲击,洋人冲进大门,社会发生变乱。

在当时,商人处于最末流,士农工商的次序十分明显。所以官吏对商人的危害十分大。一般来说,商人会设法避开官吏,但这是一种消极的策略。胡雪岩则另有想法,他设法与官吏沟通,以争取他们的保护。他在官场势力之间层层结交,“栽”出一棵枝相连、叶茂盛的大树,也为自己开发出巨大的财源。

所以,在经商过程中,我们要看到对自己有利的从政之人,通过他们为自己的商业大厦添砖加瓦。

胡雪岩商道箴言

胡雪岩在人们心目中,其最大特点就是“官商”,也就是人们说的“红顶商人”。这“红顶”很具象征意义,因为它是朝廷赏发的。戴上它,意味着胡雪岩受到了皇帝的恩宠。事实上,它更意味着皇帝肯定了胡雪岩所从事的商业活动的合法性。既然皇帝是至高无上的,皇帝所保护的人自然也不应受到掣肘。

投其所好,获取双赢局面

投其所好,使其为己所用

中国是一个重人情的社会,很多事情靠公事公办,往往办不成。所以,在社会上寻找有用的社会资源,投其所好,十分重要。

清代巨商胡雪岩既善于经商,也善于经营自己的关系网,无论黑道白道都把他看成是做事漂亮的场面人物,愿意帮他做事或与他合作,这与他投其所好、花钱出手大方是分不开的。

胡雪岩的精明之处在于他善于抓住不同的人的特点,区别对待,也就是通常说的“投其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