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其说商场是一个名利场,不如说商场是一个进退场,一个心智敏锐的商人懂得审时度势,知道何时该进、何时该退,并且在进退之间,收获自己的利益。对此,胡雪岩有着深刻的理解,在他经营生意的过程当中,经历了无数次的进进退退,几乎每一次,他都能获得盈利,为自己的“胡氏商厦”添砖加瓦。
明哲保身,进退有道
明哲保身,进退有度,化解前嫌旧怨
在王有龄“投供”成功,回到杭州的时候,原本打算替胡雪岩好好出口恶气,但是却被胡雪岩制止了。因为他觉得这样做不仅会伤害原来的钱庄,也会给自己树立一个敌人,对以后自己的生意不利。
王有龄捐官成功后,他一回到杭州,就听说胡雪岩为了他的前途丢掉了钱庄的饭碗,现在靠给人打零工糊口,便四下寻找胡雪岩的下落。几经周折,终于在杭州城里寻到了胡雪岩。
听说胡雪岩的经历后,王有龄感到非常气愤,决意要为胡雪岩好好出一口恶气。他当时就要还上信和钱庄的五百两银子的贷款,一是为胡雪岩洗刷冤屈,二是让张胖子下不了台。
王有龄弄清了借据的内容和利息算法,立即就在海运局支出了六百两银子,要去还了这笔账。他穿上官服,吩咐跟班备轿,让人准备鸣锣开道,要和胡雪岩一同前往。按他的想法,自然是要以自己的威风,为胡雪岩扬一扬名,达到为胡雪岩出气的目的,但被胡雪岩阻止了。他不仅不与王有龄同去,还特意叮嘱王有龄捧信和几句,也不要告诉他们已经见到了自己。
对胡雪岩这样的做法,王有龄心中暗生佩服,不禁称赞道:“此人宅心仁厚,而且手段漂亮。换了另一个人,像这样可以扬眉吐气的机会,岂肯轻易错过?他愿意忍下自己的委屈,保全别人的面子,好宽的度量!”
壬有龄理解了胡雪岩的用心,单独去还这笔借款时,也做得漂亮。他特意换上便服,也不鸣锣开道,且将官轿换成一顶小轿前往信和。由于信和当初就将这笔500两银子的单子当做一笔收不回来的死账,因此他们也没把胡雪岩代王有龄写的借据当一回事,不知扔到哪里去了。此时王有龄来还钱,居然拿不出借据来。钱庄张胖子只好实情相告,王有龄不仅没有为难他,而且二话没说,拿出该还的连本带息550两银子,只要求对方写一个已经还清的收据,至于原来的借据,以后找到,销毁就是了。
不过几日之后,正好赶上钱庄“大伙”张胖子过生日,前来祝寿之人络绎不绝。胡雪岩不计前嫌,特意准备了一个纯金的“寿”字,前去给“大伙”拜寿,还将王有龄引见给“大伙”。在一群商客和伙计中,官府人士给其祝寿,实在是大大扬了“大伙”的脸面,当时就感动得“大伙”双目垂泪,拉着胡雪岩的手直拍自己的胸脯保证“以后有事,必当两肋插刀”。
在现代企业竞争模式之下,很多企业之间互相结怨、恶性竞争的情况并不少见。这或许是因为利益的冲突,也或许是企业主之间意气使然,总之,对方都想让对方下不了台。这原本是人的本性使然,但是胡雪岩在面对同样境地的情况下,却能够做到“超然物外”,不为内心的“本性”所动。那么胡雪岩是怎么做到这一点呢?他为什么要这么做呢?细细分析之下,理由立刻显现了出来:
一、让王有龄看到自己的“潜力”,从而全力支持自己。
虽然胡雪岩在王有龄身上烧了一把冷灶并且成功了,但是王有龄和胡雪岩之间还并不熟悉。特别是王有龄,并不真正了解胡雪岩,自然在帮助胡雪岩的时候会有一些顾虑。而胡雪岩要做的就是打消王有龄的顾虑,于是借着王有龄给信和钱庄还款的事情,胡雪岩好好地“表演”了一番,让王有龄看到他的宅心仁厚和宽阔的胸襟,从而让王有龄死心塌地地支持自己。
和做人一样,一个真正有潜力的企业是不会在乎诸如面子等身外之物的,他们要做的就是实实在在的产品和服务、实实在在地给顾客带来好处。至于这样做是不是有损名声,是不是会觉得丢面子,他们并不考虑。当然,一旦顾客认识到了企业的这些行为,自然而然全力支持,那么这些企业就会发展有望。
二、给别人留个面子,也给自己留条路。
胡雪岩这种以德报怨的行为无疑为别人留一条退路,而实际上他也是为自己打开了一条出路。因为他相信来日方长,自己这一次为张胖子保全了面子,就会使张胖子对胡雪岩不胜佩服之至,在其后自己创业的过程中,张胖子才会真心实意以自己掌管的钱庄为力量,替自己解决难题。而事实上也是如此。比如为海运局垫付漕米款项,比如胡雪岩出面为漕帮作保向信和钱庄借款以便使漕帮渡过难关等,都是张胖子为胡雪岩解决的难题。
一个聪明的商人,不会因为图一时之快,而不给别人留情面的。正所谓“得饶人处且饶人”,只有懂得进退有度,才能把路越走越宽、越走越广。做人是如此,做企业亦是如此。用一句通俗的话来说就是“不要因为一粒米而折断了脖子”。
三、胡雪岩现在还没有能力和信和钱庄对抗。
王有龄投供刚刚回到杭州,无论是他自己,还是胡雪岩都没有足够的实力和一个老牌的钱庄来对抗。信和钱庄之所以能撑到现在,自然有他的过人之处。比如说和一些达官贵人之间的关系、信和本身的信誉等。所以聪明的胡雪岩决定不和信和作对,而是要利用信和钱庄来帮助自己创业。
新生企业要想立稳脚跟,并不是通过打倒老牌企业来进行的。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尽量依靠老牌企业,让老牌企业作为自己的靠山,甚至可以借着老牌企业的优势来经营,从而让自己的企业走上正轨、站稳脚跟,举个很简单的例子,一个小孩,要想自己走路,并不是通过推倒父母来实现的,而是依靠父母,在父母的帮助下慢慢成长。对于信和钱庄来说,胡雪岩现在就是一个“小孩”,而自己则是父母。
一个企业的诞生到做大做强,最难的莫过于诞生伊始,既要防范同行的排挤,又要避免卷入行业矛盾当中,还要注重企业自身的发展,可谓困难重重。那么如何做才能让新生企业如何避开行业矛盾和同行排挤,迅速地站稳脚跟?
一、摆正心态,不要急着做大。
小企业千万不要想着做大池塘里的小鱼,一定要做小池塘里的大鱼。因为一些大企业看不上这些小池塘,不愿意跟你竞争,而这正可以成为让你赢利,甚至发展壮大的巨大空间。
二、建立属于自己的渠道。
撒豆成兵,迅速扩张渠道即血管,抢在别人前面把血运送到需求者的眼前,就是胜利。渠道同样是个重要的传播过程。但是在做渠道的时候,千万不要陷入亲情误区,即找老同学、老战友、老熟人、老朋友或三亲六眷。结果是产品没有推出去,货款也收不回来,最终友情也受到破坏,赔了夫人又折兵。
三、做好自己的差异化。
对于小资本运作的小型企业来说,只要项目有特色、有需求,利用连锁迅速扩张市场,获取利润并非难事。也就是说要让自己的产品和同类产品不一样,有自己的差异性,才会打造出自己的品牌。
四、打造自己的前瞻力。
所谓前瞻力就是往前看,看看企业发展的前景、市场前景、政策前景等,这是为企业把握一个大的方向,也是让企业在进退之间寻找更好的立足点。
胡雪岩商道箴言
胡雪岩讲究做人做事应该把握一个“度”,有度,才能知进退,而只有懂得进退,才能给别人留一个面子,也给自己留一条路。留条退路给自己
“人的认识过程是无限的,但是人的认识能力却是有限的。”
正因为人的认识能力的局限性,才使得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有限,这便使人们考虑问题难以周全;另一方面,人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处境是不断变化的,有些变化能够预见,可以把握,但更高更深的变化并非如此。因此,人在考虑问题时就应该多做几手准备,为自己留下退路。
在历史上,为自己留下退路的典范就是战国时期的孟尝君“狡兔三窟”的例子。在生意场上也是如此,生意场上瞬息万变,许多事情都难以预料,所以,再有本事、实力再强的人,都不敢说自己做生意从不会失手。生意场上基本上没有生意是可以不冒任何风险的,获利多少与所冒风险的大小成正比,生意规模越大,获利越大,风险也就越大。
承担着风险,就要做好“万一出事”的思想准备,所以,一桩生意投入运作之前,要想着为自己留下退路。
胡雪岩在他的生意由创业而至鼎盛的过程中,每桩生意的运作,就都既敢于冒险,也尤其注意为自己留“后路”。
他常说:“凡事总要有个退路。即使出了事,也能够在台面上说得过去。……我们的生意,不管是啥,都是这个宗旨,万一失手,有话好说,这样子,别人能够原谅你,就还有从头来起的机会,虽败不倒!”
比如钱庄生意主要是通过兑进兑出来赚钱。兑进,自然是吸收存款作为资本,而兑出则是放款。兑出是赚借贷人的利息,自然是利息越高越好,兑进要付出利息,自然是越低越好,最好是不要利息。表面看来这样的生意只要把握好时机,随银价的起落浮动调整好兑进兑出的利率,就可以稳稳当当坐收渔利。这种将本求利、平平淡淡的运作方式当然也可以,但终归不是做钱庄生意的“大手笔”。而要做出“大手笔”,兑进兑出都会有风险。
从兑出说,放出的款要高利收回,就要找大主顾。大主顾做大生意要大本钱,能有大利润也就不在乎借款利率的高低,向这种主顾放款,当然收回的利也就高。但借贷者的生意获利越大,所担风险也大,款放给他们,自己也要担风险。万一对方生意失手,血本无归,自己放出去的款也就可能无法收回,一笔放款也就等于放“倒”了。比如在朝廷与太平军交战的兵荒马乱年月,米商借款贩运粮食,获利就非常大。获利极大,风险也极大,放款给他们就不能不考虑考虑。
从兑进说,当然最好是储户存款不要利息。这种情况不是没有,甚至有些可以不担太大的风险,比如胡雪岩代理官库;有些则会担非常大的风险,比如太平天国失败之际,接受太平军逃亡兵将隐匿私财的存款,太平天国被镇压以后,朝廷自然要追捕“逆贼”,按惯例也必要抄没他们的家产。万一追查“逆产”到钱庄,钱庄不能够不报不缴,不说还有可能被以“助逆”治罪,如果被捕的太平军遇赦开释,来钱庄要取回自己的存款,按规矩钱庄必须照付,这样一来也就必然要鸡飞蛋打吃“倒账”了。
兑进兑出都要冒险,因而也都事先就要想好退路。像在兵荒马乱年月贩运粮食的米商放款,胡雪岩自然也做,但他确定了一个原则,那就是要先弄清楚,他的米要运到什么地方去。运到官军占领的地方,可以放款给他,但要是运到有太平军的地方去,就不能放款给他。这就是为自己留下退路。因为放款让对方运米到官军占领的地方,万一放倒,别人可以原谅,自己不至于名利两失,还留有重新来过的余地,而假如放款让对方将米运到有太平军的地方,万一放倒,别人会说你帮“太平军”,吃“倒账”活该,那也就一点退路都没有了。胡雪岩也做了从太平军逃亡兵将“兑进”的生意,做这生意时,他也想好了退路,那就是万一官府追查,自己也有话可以对付:“他来存款时隐匿了身份,头上又没有‘我是太平军’的标志,我哪里知道他是逃亡兵将?”这样至少可以开脱自己,不至于走上连坐治罪的绝路。
概括起来说,为自己留下的“退路”应该具有两方面的作用:
第一,它应该是可以在万一出事之后还有部分挽回的余地,也就是一种可以让自己东山再起的余地。有这一余地,就能够使自己虽败不倒,用胡雪岩的话说,起码别人可以原谅你。败则败矣,但可以得到别人的原谅,自己“就还有从头起来的.机会”。
第二,它应该是一种可以预见的冒险的担保。也就是当可以预见的险情真的到来的时候,自己不至于因没有应对的手段而举措失当。比如胡雪岩想到的应对官府追查时的说法,就有这种功能。不知者不为罪,有意“助逆”匿产的罪名,自然也就能够开脱了。
胡雪岩商道箴言
凡事总要有个退路。就算出了事,也能够在台面上说得过去。……我们的生意,不管是啥,都是这个宗旨,万一失手,有话好说,这样子,别人可以原谅你,就还有从头来起的机会,虽败不倒!
无为而治,不争而争
老子说:“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这句话的意思是,正因为不与人相争,所以遍天下没有人能与他相争。这是一句充满大智慧的哲音圣语。可惜的是,两千多年来,能参悟和运用这一心术的人如凤毛麟角。在名利权位面前,人们忘乎所以,一个个像乌眼鸡似的,恨不得你吃了我,我吃了你。可是到头来,这些争得你死我活的人,大都落得个遍体鳞伤,两手空空,有的甚至身败名裂,命赴黄泉。
三国时的曹操,统兵用帅横扫千军如卷席,统一了北方,建立起强大的政治军事集团。随着年龄的增长,曹操很注重接班人的选择。曹操认为曹丕虽贵为世子,但次子曹植更有才华,更适合治国,且曹植文名满天下,很受曹操器重。根据曹操一贯的“才是举”的选材和用人标准,曹操产生了换世子的念头。
曹丕得知消息后十分恐慌,忙向他的亲信贾诩讨教,贾诩说:“愿你有德性的度量,像个寒士一样做事,兢兢业业不违备做儿子的礼数,这样就可以了。”曹丕听后,仔细想了想,觉得贾诩的话很有道理。
一次,曹操亲自带兵出征,曹丕和曹植等文武百官都来为曹操壮行。曹植又拿出自己最擅长的本事来,高声朗诵自己作的歌功颂德的文章来讨曹操的欢心,并显示自己的才能。而曹丕却伏地而泣,跪拜不起,一句话也说不出。曹操问他什么原因,曹丕便哽咽着说:“父王年事已高,还要挂帅亲征,作为儿子心里又担忧又难过,所以说不出话来。”
一语既出,满朝肃然,都为世子如此仁孝而感动。相反,大家倒觉得曹植只晓得为自己扬名,未免华而不实,有悖人子孝道,立为一国之君恐怕难为百姓表率。毕竟写文章和治国不一样,文章写得好不能代替道德高尚和治国才能卓越,结果还是按“既定方针办”,世子还是原来的世子。曹操死后,曹丕顺理成章地登上魏王的宝座。
其实刚开始时,曹丕是极不甘心自己的世子之位被弟弟曹植夺去的。他想拼死一争,即又明知自己的才华远在曹植之下,胜数极微,一时竟束手无策。但曹丕毕竟是个聪明人,经谋臣贾诩的点化,脑袋突然开窍:争是不争,不争是争。与其争不赢,不如不争,只需恪守世子的本分,让曹植一个人尽情去表演争太子的丑态,公道自在人心。最后,这场兄弟之争,以不争者胜而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