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犹商的智慧
2014900000005

第5章 参透处世哲学——犹商之生存术(4)

但是有一天上午他捡起了一块石子,而且这块石子是温暖的,他却随手就把它扔进了海里。他已经形成了一种习惯,把他捡到的所有石子都扔进海里。他已经如此习惯于做扔石子的动作,以至于当他真正想要的那一个到来时,他也还是依惯性将其扔进了海里!

记得一位伟大哲学家说过:“习惯真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但是,习惯有时是会成为阻碍成功的障碍,让人扔掉握在手里的机会,坏的习惯尤其如此。

犹太人相信:健康和富足都是习惯的产物。

在犹太人中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

有两个人,一个是体弱的富翁,一个是健康的穷汉。两人相互羡慕着对方。富翁为了得到健康,乐意出让他的财富;穷汉为了成为富翁,随时愿意舍弃健康。

一位闻名世界的外科医生发现了人脑的交换方法。富翁赶紧提出要和穷汉交换脑袋。其结果是富翁会变穷,但能得到健康的身体;穷汉会富有,但将病魔缠身。

手术成功了。穷汉成为富翁,富翁变成了穷汉。

但不久,成了穷汉的富翁由于有了强健的体魄,又有着成功的意识,渐渐地又积起了财富。可同时,他总是担忧着自己的健康,一感到稍微的不舒服便大惊小怪。由于他总是那样担惊受怕,久而久之,他那极好的身体又回到原来那多病的状态里,或者说,他又回到了以前那种富有而体弱的状况中。

那么,另一位新富翁又怎么样呢?

他总算有了钱,但身体孱弱。然而,他总是忘不了自己是个穷汉,有着穷人的意识。他不想用换脑得来的钱相应地建立一种新生活,而是不断地把钱浪费在无用的投资里,应了“老鼠不留隔夜食”这句老话。

钱不久便挥霍殆尽,他又变成原来的穷汉。然而,由于他无忧无虑,原有的疾病也不知不觉地消失了,他又像以前那样有了一副健康的身子骨。

最后,两人都回到了原来的模样。

所有人都要努力开始学习对付一个最顽固的敌人——坏习惯。本章要谈的就摆脱这些坏习惯的方法。不妨手中拿一支笔,把自己认为最有意义、最有启发的句子画下来,然后再身体力行。

对任何小事都不可掉以轻心

《塔木德》中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

大卫王从来对蜘蛛不屑一顾,认为它是随处结网、龌龊无比、毫无用处的怪物。然而,在一次战争中,他被敌人包围,在逃跑时遁人一个洞窟之中。洞窟人口处正好有一只蜘蛛结起网来。一会儿,追兵到达洞口,在此逗留良久,见洞口有蜘蛛网便告撤退,大卫王因而得救。

另一次,大卫王潜到敌人将军卧室,打算夺其佩刀并于次日向其示威:“我既然能夺你佩刀,杀你自然易如反掌。”但佩刀压在将军脚下,老是找不到下手的机会。百般无奈之时,一个蚊子盯在将军脚上,将军不由挪动双腿,大卫王于是夺得佩刀。

还有一次,大卫王被敌人包围,情急之中他心生一计,故意装作一个披头散发的疯子。敌军没有料到这个疯子会是国王,便让他离去。

这些故事启示我们,人间万物各有其用,万不可忽视。古今中外,因小失大的事司空见惯,对任何事都不可掉以轻心。

在生活中,真正愿意把小事做细的人很少。我们不缺少雄韬伟略的战略家,缺少的是精益求精的执行者;决不缺少各类管理规章制度,缺少的是对规章条款一丝不苟的执行者。我们必须改变心浮气躁、浅尝辄止的毛病,提倡注重细节、把小事做细。有了这种精神的人,能够避免许多意外事故,等于为自己赢得了更多的幸运机会。

成功人士往往极其注重小事和琐事,并且特别喜好在细节上下功夫。在约翰·肯尼迪总统眼里,似乎任何细枝末节都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在其就职典礼的检阅仪式中,肯尼迪注意到海岸警卫队士官生中没有一个黑人,便当场派人进行调查;他在就任总统后的第一个春天发现白宫返青的草坪上长出了蟋蟀草,便亲自告诉园丁把它除掉;他发现美国陆军特种部队取消了绿色贝雷帽,便下达命令予以恢复。尤其使人感到意外的是,肯尼迪在就任总统后不久举行的一次记者招待会上,竟然胸有成竹地回答了关于美国从古巴进口1 200万美元糖的问题,而这件事只是在此4天前有关部门一份报告的末尾部分才第一次提到过。

身为总统,肯尼迪事无巨细的风格非但没有被美国人指责,反倒更加丰满了自己的形象。

同肯尼迪相比,美国的许多位总统似乎都不逊色。其中,富兰克林·罗斯福总统是凭借惊人的记忆力来记住诸多细枝末节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有一条船在苏格兰附近突然沉没,沉没的原因是鱼雷袭击还是触礁一直没有结论。罗斯福认为触礁的可能性更大,为了支持这种立论,他滔滔不绝地背诵出当地海岸涨潮的具体高度以及礁石在水下的确切深度和位置,这一招令许多人暗中折服。罗斯福更拿手的绝活是进行这样一种表演:他叫客人在一张只有符号标志而没有说明文字的美国地图上随意画一条线,他都能够按顺序说出这条线上有哪几个县。

林登·约翰逊总统也很注重细节。有一次,约翰逊刚刚在国会参众两院联席会上致完辞,一位参议员便走上去向他表示祝贺。约翰逊说:“对,大家鼓了80次掌。”这位参议员立刻跑去核对会议记录,竟然查实总统丝毫没有说错,显然,约翰逊在讲演的同时,必定在仔细记数着会场上鼓掌的次数。

谦虚的商人才会有饭吃

商业活动中,犹太商人总表现出,一种打破沙锅问到底的彻底求知精神。他们每到一地做商业考察前必定要花很多功夫来研究当地的风土、人情、习俗,乃至历,史、地理、宗教。他们知道,只有尽可能地了解对方,才能在生意当中处于主动,才能应付各种可能的变故。才能真正洞悉可能存在的商机。他们对于任何问题,都务求彻底地了解,一知半解是他们最憎恶的。他们事无大小,绝不会不懂装懂或不求甚解,而是不懂就问,且勇于不耻下问,从不以问为耻,而是以问为荣。这种打破沙锅问到底的求知精神,使他们积累的知识越来越丰富,最终成为纵横世界各地、学识渊博的第一商人!

有一天,一位弟子问巴尔·谢姆·特夫拉比:“老师,你曾经说过,到处都有真理,那么,真理这种东西是否就像马路上的小石子,那么平常,那么多呢?”

“正是如此。”巴尔·谢姆·特夫回答:“所以,每个人都可以捡到真理。”

“大家为什么不去捡呢?”弟子继续问。

这时。巴尔·谢姆·特夫回答:

“人要捡拾像小石子那么多、那么小的东西时,必定都要弯腰,但是人是很难弯腰的。”

“巴尔·谢姆”是对神授予特殊力量的人的一种称呼,而这一位巴尔·谢姆,特夫曾经拥有1万个为他献身的弟子,所以,在18世纪的东欧,他是一个非常活跃的犹太拉比。

在犹太商人心目中,智慧和谦虚是分不开的。一个人如果认为自己是幸福的人,那他必定是幸福的;可是,如果他自以为是聪明人,那他一定是个愚蠢的人。

犹太商人认为,不要将学识、能力无缘无故地拿出来炫耀,只有在必要的时候,才示之于众。

机会只要一次就足够

拉比经常告诫犹太人:不要叫机会从你的掌握中失落;不要荒废了上帝的恩赐。谁放走他的机遇,不把握他的机会,谁就再也找不到恰当的时机去行动,虽然他兢兢业业劳碌不已。

关于这一点,犹太教有一个著名的传说:

从前,有个人碰到了一个先知,先知告诉他说,有件事要发生在你的身上,你有机会得到很多财富,在社会上受人尊重,并且娶到一个漂亮的妻子。

这个人终其一生都在等待奇迹的发生,可是什么事也没有发生。最后,他穷困潦倒地在一间茅屋里等死。

在他生命快要结束的时候,他又见到了那个先知,便说:“你说过要给我很多的财富,一个受人尊重的社会地位和一位漂亮的妻子,我等到了一辈子,怎么什么也没有得到?”

先知回答:“我没说过那句话,我只承诺过要给你机会,让你得到很多的财富,一个受人尊重的社会地位和一个漂亮的妻子,可是你让这些机会从身边溜走了。”

这个人迷惑不解,他说:“我不明白你的意思。”

先知回答:“你可记得有一次你的朋友约翰叫你和他一起去做香料生意,你明知道能和他合伙是多难的机会,可是你没有行动,因为你怕失败。”

这个人点点头。

先知继续说:“因为你不答应,约翰只好和另外一个人搭伙,那个人抓牢这个机会,立即就和约翰开始学做生意。他后来成了全国最有钱的人。你还应该记得有一次发大水,好多人被困在小山坡上,你因为住得高而丝毫没有损失,而且你还有一条小船,你完全可以去救他们,可是你怕把大家救到你家后,占了你的地盘,因此故意忽视那些需要你帮助的人,而只是守着自己的房子。”

这个人不好意思地点点头。

先知说:“那是你去拯救几百个人的好机会,它可以使你受到大家的尊重,拥有无比的荣耀!而且德高望众的亚基劳也在那个山坡上,如果你救了他,他就会把他漂亮而知书达理的女儿嫁给你。我的朋友啊!就是她,本来可以成为你的妻子,你们会有漂亮的孩子,你的人生将会有许许多多的快乐。”

这位先知最后说:“能赢的未必是快跑的,得胜的未必是勤奋的,富有的未必是有智慧的,明理的未必是明哲的,还能不够赢了、胜了、富有、明理的人之所以会如此,全是因为他们抓住了当时的机会。”

从这个犹太传说中我们可以看到犹太人对机会与成功的认识在人生的体验中,并不是所有骁勇善战的将帅都能稳操胜券,百战不殆;并不是所有技高一筹的运动员都能夺魁挂冠,获取金牌;也不是所有痴情迷恋的男女都能拥有爱情,永浴爱河;更不是所有忠实生活的人都能幸运如意,一帆风顺。

每个人每天身边都有很多的机会,包括赚钱的机会,获得爱情的机会等等。如果因为害怕而停止脚步,机会就会被错过。人生的得失常常就在于机遇的得失,有了一个机遇,抓住它、利用它,命运就会因此而发生改变,相反,忽略它、远离它,那么就可能一生都陷在平庸之中。

19世纪50年代,美国西部掀起一股淘金热潮,有个名叫李维·斯达斯的犹太青年,也随着大批人员来到加利福尼亚州,投进了这股热潮。这里淘金者数以万计,可最后真正靠金子发财的人却少得可怜。

那时的西部尚未开发,生活水平比较低下。物资较匮乏的小镇根本无法满足突然涌来的大量淘金者的生活需求,各种日用品都非常缺乏。

李维看准这个机会,改行做小买卖,摆卖日用小百货。一两年过去了,他果然赚到了一些钱,比很多淘金者都富有。

但他不满足现状,时刻观察和分析当时、当地的环境。有一天,他听到一位买针线的顾客说:“我穿的这条裤子真差劲,只穿了一个月就破了。”这位顾客的话引起李维的注意。他想,淘金者整天在与砂石打交道,普通的棉布裤子当然容易磨破。要是能生产出一种耐磨的裤子,淘金者肯定会欢迎的。

李维最懂得时机的重要,于是抓紧机会,开始挖掘自己的第二桶金。

经过几天的思考和到淘金场地观察,最后他确定用帆布缝成裤子,同时,还在这类帆布裤子上缝几个口袋,以便于淘金者存放金矿石。李维的帆布裤子一经摆卖,淘金者纷纷前来购买,生意十分兴隆。他干脆不经营小商店,专门设厂生产这种帆布裤子,这就是牛仔裤的开始。

李维富有了,但他寻找新机会的脑子并没有停下来。他细心地观察淘金工地的环境和矿工的工作及生活情况,他发现工地上蚊虫较多,人们常受叮咬的困扰。于是,他又看准这一机会,把短裤改为长裤,这样可以抵御蚊虫叮咬了。由于牛仔裤十分适合矿工的工作和生活环境条件,所以全部淘金者都成为李维的顾客。

牛仔裤的出现,很快冲出了矿场范围,很多年轻人也开始喜欢穿着它了。李维注意到自己的产品已不局限在矿工之内,于是他又考虑怎么使它适应新的市场环境。经过调查研究,他发现法国生产一种哗叽布既具有帆布的耐磨力,又比帆布柔软得多,用它制成裤子将适合更广泛的消费者。经过分析比较后,他马上决定,改用这种布料生产。后来,他与设计师研究,从审美观点出发,把牛仔裤做得比较紧身一些,使人们穿上它尽显线条之美。

牛仔裤在美国风行起来了,甚至形成一种所谓“牛仔裤文化”。一百多年来,牛仔裤之风逐步吹到西欧、南美,后又吹到亚太地区、非洲、东欧,乃至有十多亿人口的中国。李维的牛仔裤厂早已成为跨国公司了,他的子孙后代继承事业,现已在世界1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办了近40个机构,生产和经营牛仔裤,共有员工25 000多人。牛仔裤之风至今仍长盛不衰。

李维之所以成功,就是因为他记住了犹太人的名言:抓住好东西,无论它多么微不足道;伸手把它抓住,不要让它溜掉。机会转瞬即逝,成功是一个普通人抓住了机会之后的收获。

很多时候就是因为我们不懂得珍惜机遇,不知道利用机遇,才使我们与成功无缘。

真理面前无长幼

由最年轻的人开始大家被赋予依次发言的机会,这是充分考虑到了每个人的人格的做法。

有位年轻人在美国留学时,被指名在教授的私人宴会上发言。当时他说:“虽然老师您亲点让我最先发言,可我这样年轻,在众位长辈学者面前,实在不敢当。”他婉言谢绝了。老师听了我的这番话后对他说:“这里是美国,不要受日本思维的限制。在美国20岁到50岁期间不以年龄对人进行区别。只有到了65岁以后才被当作长辈尊敬。除此以外要想获得相应的尊敬都是要凭实力的,要看这个人能力如何。不用客气,机会来临了就要勇于发表自己的意见,这是最重要的。来,说吧。”

在学问的世界内,真理面前无长幼之分。在政治的世界里,政策、政治眼光和领导能力超越了长老的权威。在商业的世界里,新观念和对市场的判断力以及实干精神,可促使打破现有的市场秩序建立新的市场秩序,从而获取新的财富。

最早提出“创造性的破坏”这一说法的是一位名叫约瑟夫·熊彼特的具有犹太人血统的经济学家。他强调要使创造性的破坏成为可能,当事人必须首先具有“平等”的认识和自觉。

到了作为长辈被尊敬的年龄,大家都是平等的。正因为平等,就会不受任何束缚,制定新的规章制度,否定当前的权威、否定现有的秩序。

不考虑现有的事物或没注意到现有的事物,只是一个劲地想着开创新的事业,结果只能是使周边的现有事物不断崩溃而新的事物又建立不起来。这种以“创造性的破坏”为借口,一个劲只想着破坏,不重视创造的做法也是不可取的。

这里所说的“不考虑现有的事物或没注意到现有的事物”,指的是“不可以无视前辈或周围的邻人的人格”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