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黑学的基本功之一就是“忍功”。两个高手过招,棋逢对手。这时起决定因素的就不一定是真刀真枪的实力,也不一定是出神入化的谋略,而很可能就是“忍”,有耐性的人必定战胜急躁的人。在宗吾眼中的厚黑高手刘备,虽然脸皮厚得发亮,但是厚黑没有修炼到上乘境界,还是栽在了“忍”字上。
赤壁之战后,孙刘两家经过了一个短暂的联盟蜜月,很快就开始发生冲突。在公元219年,东吴乘关羽进攻樊城,与曹操交兵之际,派吕蒙袭取了荆州,杀死了回援的关羽。公元221年6月,刘备留下诸葛亮在成都辅佐太子刘禅守国,留赵云在江州作后军都督,亲率五六万人东征。孙权急命陆逊为大都督,西上拒蜀。
单从兵力上看,吴军处于劣势。身为吴军统帅的陆逊当然明白此理。于是,陆逊收拢部队,实行战略撤退,一口气退到夷道、亭一线,方才停驻,依山筑垒坚守。
陆逊一路退,刘备就一路追,部将黄权劝阻说:“东吴人不可小窥,我们顺水而下,进易退难,还是让我当先锋,陛下在后接应比较稳妥。”
刘备见一路战胜,并无阻碍,遂不以黄权的话为意,火急火燎地急于报仇,遂让黄权一部分兵驻江北,防守侧翼,自己带大军一直追于亭,前部兵锋达到夷道,将孙权的侄儿孙桓包围,引诱陆逊来救。可是陆逊偏不为所动,只管坚守不出。
陆逊只是坚守不战,刘备开始还不以为意,后来也有点沉不住气,派兵进攻,可山险垒高,根本攻不上去。每天派人在阵前叫骂,把东吴的祖宗十八代都骂遍了。陆逊置若罔闻,理也不理,笑骂皆由你,都督我自为之。刘备见骂不出陆逊,心生一计,令吴班率几千老弱病卒在吴军阵前排好阵势叫战,从早晨骂到中午,蜀军士卒脱掉衣服,乱七八糟地散坐着,口中犹骂个不停。吴军将士气得发疯,因为蜀军简直轻蔑他们太甚,恨不得跳出营垒,前去杀个痛快,纷纷急切地要求出击。陆逊笑笑说:“这是刘备的诱敌之计,眼前的这些兵都是诱饵,山谷里一定埋伏着重兵,不信你们就看着,过不了天那伏兵就会自己走出来。”
就这样,双方相持了半年有余,从冬天熬到夏天。天气一日热胜一日,蜀军战士热得叫苦不迭。刘备见状,遂下令扎营山谷密林之中,傍涧依溪扎营,好让将士们解暑。从彝陵到亭,绵延七百里,结营四十余座。准备暂时休整部队,等到秋凉之后再大举进攻。一直默默地等待时机的陆逊,抓住了刘备这个重大失误,一把大火,直烧得蜀军将士晕头转向,自相践踏,在火中狂奔乱窜,吴军在混乱中乘势乱砍狂斩,杀得蜀军尸横遍野。
一场火与血的大战,入吴蜀军几乎全数被歼,驻守江北的黄权见归路已断,只得投降。蜀军全部的战船、马匹、辎重、甲仗、都为吴军所获。刘备孤卧于白帝城中,听着东逝的江流声,心中感慨无限,长叹一声:“不意今日为这黄口孺子的陆逊欺负到这般地步!”
现代厚黑经
刘皇叔这个以厚黑之道建立基业的枭雄,只因“忍功”不够,“遗恨失吞吴”,最后在阴沟里翻了船。这再一次证明了宗吾的一句名言:“要厚黑就要厚黑得彻底。”
成功学大师如是说
布丰说:“天才只是一种超乎寻常的忍耐的习性。”
8.韩琦做官“平”字当头
宗吾曰:达而在上的人,态度要谦逊,穷而在下的人,志气要高亢。我们的心是一种力结成的,力以平为归,所以我们的心中,藏得有一个平字,为衡量万事万物的标准。
诸葛亮在《诫子书》中说:“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他告诫自己的儿子,要淡泊明志、宁静致远。这也可以说就是要心态平和,要得意淡然,失意坦然,不为外物所动,心中“藏得一个平字”,平和处世,使自己的前程一片顺畅。
宋代名臣韩琦一生忧国忧民,功勋卓着,被后世称为一代贤相。他虽然身居高位,但是却待人十分平和。他在定武统帅部队时,夜间办公,一名侍卫拿着蜡烛为他照明。侍卫不小心一走神,烧了韩琦鬓角的头发,屈能伸。”韩琦没说什么,只是用袖子蹭了蹭,又低头写字。过了一会儿一回头,发现拿蜡烛的侍卫换了人,韩琦怕主管侍卫的长官鞭打那个侍卫,就赶快把他们召来,说:“不要替换他,因为他已经懂得怎样拿蜡烛了。”军中的将士们知道此事后,无不感动佩服。侍卫拿蜡烛照明时不全神贯注,把统帅的头发烧了,本身就是失职,受罚也是正常的,但是韩琦不仅没有惩罚他,还要保护他,可见其多么谦逊,待人的态度多么平和。
韩琦有两只玉杯,他非常珍爱,每次大宴宾客时,总要专设一桌,铺上锦缎,将那两只玉杯放在上面。有一次,一位官员不小心将其碰倒,摔个粉碎。在座的人惊呆了,碰坏玉杯的人吓傻了,趴在地上请求治罪。可韩琦却笑着对宾客说:“大凡宝物,是成是毁,都有一定的时数,该有时它献出来了,该坏时谁也保不住。”说完又转过脸对趴在地上的官吏说,“你偶然失手,并非故意,有什么罪呢?”韩琦此言一出,立刻博得了众人的赞叹,而肇事者对他更是感激涕零。
韩琦对待所有人的态度都这么平和,所以他在当时很受欢迎。不论是同僚还是下属,都十分敬重他,而且又愿意亲近他,而皇上对他也是十分器重,所以一生虽然经历两次政治变革一庆历新政与王安石变法,还有各种党争,但是依然安然无恙。元代吴亮在谈到韩琦时说:“韩琦器量过人,生性淳朴厚道,不计较疙疙瘩瘩一类的小事。官位升到臣子的顶端,但不见他沾沾自喜;经常在官场的不测之祸中周旋,也不见他忧心忡忡。不管什么情况下,他都能做到泰然处之,不被别的事物牵着走,一生不弄虚作假。”
现代厚黑经
韩琦的心态是一种得意淡然的平和心态。人在得意时,只要谦逊一点,做到不张狂,温和待人就是待人平和了,但是人在失意时却是很难做到以平和态度去对待他人的。而那些能做到在失意时平和待人的,往往是前途不可限量的人,往往是能够在失意之后再崛起的人。
成功学大师如是说
博恩·崔西说:“平和是待人处世的一种态度,也是做人的一种美德。宽容是平和的外观。平和的人,厚德载物。雅量容人,推功揽过,能屈能伸。”
9.赵普宰相肚子能“灭火”
宗吾曰:“怒发冲冠”最大的危险性,就是怒而失言,说话没轻没重,冲口而出,只图一时之快,完全忘记了考虑一下是否该说,结果给自己带来严重的后果。
赵普是宋朝的开国宰相,据说靠半部《论语》治天下,可见他的确有他的过人之处。
一次,赵普荐举某人担任某官,赵匡胤不采纳他的意见。第二天,赵普再次上奏荐举,赵匡胤还是不采纳。第三天,赵普仍荐举这个人,赵匡胤大怒,将赵普的奏章撕碎扔到地上,赵普面不改色,跪在地上将撕碎的奏章一片一片捡起来,拿回家中,将碎片拼贴在一张纸上,过了几天,赵普拿着粘贴好的奏章,照旧上奏荐举这个人担任官职。
赵匡胤觉得真是又好气又好笑,但他也确实为赵普的固执所折服,终于批准了赵普的请求,任用了这个人。
还有一次,有许多官员应当提升,奏章报到赵匡胤那儿,赵匡胤一看,准备提升的官员中有一个人平素就让他很讨厌,便打算不让他提升。赵普听说后,认为这个人应该得到提升,便坚持请求赵匡胤让这个人升。赵胤见赵普又让自己不痛快,赌气似的说:“朕决心已定,就是不给他升官,你能怎么样。”
赵普并不生气,而是不紧不慢地说:“刑罚是用来惩办作奸犯科的,封赏是用来酬劳有功绩的,自古以来都是这个道理。而且封赏是天下的封赏,岂能以陛下个人的喜怒好恶来决定。”赵匡胤大怒,站起身来,拂袖而去。
赵普见赵匡胤怒气冲冲地起身离去,也不害怕,而是跟在赵匡胤的后面。赵匡胤进了后宫,赵普就停立在宫门外,久久不肯离开。
后来,赵匡胤怒气消了之后,仔细想了想,觉得赵普的话有道理,同时也为赵普的一片苦心所感动,便同意了赵普的请求,给这个人升了官。
现代厚黑经
面对一个生气的人,最好的办法是泰然处之,不要跟他一起动怒。如果你有理,就要坚持自己的观点。等对方气消了,思绪理顺了,自然会有话好好说。相反,若是二虎相争,那后果必然是两败俱伤。
成功学大师如是说
南怀瑾说:“人分为三等,上提等人有本事没脾气,中等人有本事便有脾气,下等人没本事没脾气。”
10.“唐宋八大家”也不免厚黑有术
宗吾曰:任何人都可能成为你的梯子,但是那就要看你的脸皮是否足够厚,再有就是要看对方是否有资格,毕竟脸皮厚也要有的放矢。
借梯登高的道理谁都懂,但是关键是“梯”从何处来?李宗吾认为,先从亲朋好友、同学同事、老上级、老领导中找,必有愿意的。这些人即使不能直接出力,也能帮你出谋划策,充当桥梁或梯子。如果自己有天生的号召力,就要果敢地挥臂,招来的好汉越多越好。如果自己没有号召力,你就施展自己的三寸不烂舌去说服别人入伙,或者施展小恩小惠收买一些自己需要的人。如果这些都不具备,就加入别人的圈子里,成为圈内人,自然会得到照顾的。此处,梯子不能只找一个,不管高矮,统统找来,以备不时之需。
在宋朝神宗赵顼的那个时代,王安石、司马光、苏东坡三个人是一个很奇怪的结合体。三个人在政治上是政敌。王安石主张激进的改革,是改革派的宰相;司马光就是那个写《资治通鉴》的大学者,他在政治上是保守派;而苏东坡是介于改革与保守之间的人物。
但是王安石、司马光、苏东坡三人除了“政敌”之外,同时还是文友。我国文学史上有着名的“唐宋八大家”之说,这个八大家在唐朝只有韩愈、柳宗元二人,其余六人都是宋朝的,其中东坡一门“苏氏”就占了三家,而苏轼、苏辙两兄弟考取进士的主考官是欧阳修,所以欧阳修是苏氏两兄弟的恩师;苏轼、苏辙父亲苏洵的入仕为官又全仗了时任礼部尚书的欧阳修的举荐,因此欧阳修向来被苏家视为恩人。
这样的“正人君子”,并不排斥“携手并进”的做法,恰恰相反,他们高升的时候愿意给别人当“梯子”,他们的手下人需要高升的时候,他们也会帮忙找“梯子”。
王安石出任宰相变法时,他的高足曾巩的弟弟曾布,以及他的弟弟王安礼,还有他的一个亲戚谢景温,都被王安石拉进了变法班子。这道理其实很简单,因为王安石新搞一项变法事业,没有与自己心气相通的班子根本不行,所以他把与自己观点相同的一班人安插进了变法班子。
而反对变法的司马光,被王安石赶去编纂《资治通鉴》。反对用“四时之变”的渐进方式而进行缓慢改革的苏东坡,则被王安石赶到杭州当通判去了。
同样的道理,当王安石改革失败退守江宁(南京)寓居之后,司马光又出来当了宰相,他一上任就将苏东坡起用了,起初是任命他为山东登州知府,苏东坡到登州才三五天,尚未正式接任知府工作,就又被调升到朝廷,当他的“内翰”(内丞相)去了,与此同时,苏轼弟弟苏辙便被司马光先调到朝廷当官去了。
苏东坡门下有所谓“苏门四学土”,分别是黄庭坚、秦少游、晁补之、张耒,他们四人既自称是苏门四学士,并且先后参加科考而进士及第了,但他们的思想观点均与苏东坡相同,于是也同苏东坡一样进退,苏东坡升迁,他们也都一齐跟进,这是十分有趣的现象。以上三人及其圈内众人的升迁进退,充分说明任何人都不可忘记只有“抱成团儿才能有力量”这句大白话。为了能抱团,那么就必须懂得用厚黑之术拉拢人心。
现代厚黑经
如果你还沉迷在既往的个人英雄时代,妄想靠一己之力纵横天下,总有一天你会死得很难看,而且死得莫名其妙,这绝对不是危言耸听。厚黑处世者一定要懂得多搭梯子,多请人手,以备急需时差遣。古代的许多达官贵人喜欢收留门客,他们一般不介意门客的身份高低贵贱,就是这个道理。有些人在谈到自己所取得的成功时,往往把这一切都归功于自己的努力。可事实上,任何一个单独的个体都不能独自取得成功,都必须有其他人的帮助。
成功学大师如是说
康拉德·希尔顿说:“一群人在一起工作,其效果并不像1+1=2那么简单。两人协力的结果,可能3倍甚至5倍于一个人的力量。相反,如果互相不协力,效果可能是0。”
11.韩安国无视骄狂小人
宗吾曰:假如有人在你面前肆意凌侮,诸多不情,你也不须怨恨,你若一朝得志,他自然会变而为厚,在你面前,事事要好。
西汉名臣韩安国原来在汉景帝之弟梁孝王刘武手下当差,很得梁孝王信任。当时汉景帝的母亲窦太后很宠爱梁孝王,允许他有自己推举梁国国相和二千石级官员人选的权力,梁孝王进出、游戏的排场很大,超越了人臣的本分。汉景帝听说后,心中很不高兴。窦太后得知景帝不满,就迁怒于梁国派来的使者,拒绝接见他们,而向他们查问责备梁王的所作所为。
当时韩安国是梁国派往京城的使者,他去进见大长公主时,哭诉道:“为什么太后不能明察梁王作为儿子的孝心、作为臣下的忠心呢?从前吴、楚等七国叛乱时,梁王心系皇上和太后,领兵出击吴楚叛军,吴楚叛军也因为这个缘故不敢向西进军,因而最终灭亡。现在太后却为了一些苛细的礼节责怪抱怨梁王。梁王的父兄都是皇帝,从小见到的都是大排场,他在梁国出入排场虽然大了一些,也不过是借此让天下的人都知道太后和皇帝喜爱他。现在梁使到来,太后不予接见却查问责备,梁王非常恐惧,日夜流泪思念,不知如何是好。为什么梁王作为儿子孝顺,作为臣下忠心,而太后竟不怜惜呢?”大长公主把这些话详细地告诉了窦太后,窦太后听了十分高兴,并把这番话转告给汉景帝,景帝听后,心中的不满有所消除,于是摘下帽子向太后认错说:“我们兄弟间不能互相劝教,竟给太后您增添了忧愁。”此事之后,窦太后、大长公主再赏赐韩安国价值千余金的财物,他的名声因此显着。
后来,韩安国因事被捕,关押在蒙县的监狱中,梁王多方相救,但是都没有救出来。狱吏田甲以为韩安国失势,常常借故凌辱他。韩安国怒道:“你把我看成熄了火头的灰烬。难道死灰就不会复燃?”田甲嘿嘿一笑,说道:“倘若死灰复燃,我就撒尿浇灭它!”韩安国气得说不出话来,也没有再跟他计较。
不久,韩安国入狱的事引起窦太后的关注。因为韩安国为梁王辩解之事很得太后欢心,太后得知他下狱之后,亲自下诏要景帝释放他,并让梁王重新起用韩安国。韩安国被释放,做了梁孝王的“内史”。狱吏田甲怕他报复,连夜逃走。韩安国听说狱吏逃亡,故意扬言说,田甲如果不赶快回来,就杀了他一家老小。田甲只好回来向韩安国请罪。韩安国讽刺他道:“现在死灰复燃,你可以撒尿了。”田甲吓得面无人色,连连磕头求饶。“起来吧。像你这样的人,才不值得我报复!”韩安国轻蔑地说。之后就把他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