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张良得到这本书后,他就认真学习起来,从中学到了很多谋略,并且还时刻遵守老人的教诲,严格要求自己,立志永远做一个信守诺言的人,这样才能让别人信任自己,从而成就一番大事。果真,张良后来成了汉高祖刘邦的重要谋士。
读过历史的人都知道,以前的张良年轻气盛,甚至还只身刺杀过秦始皇。在经过老人的教诲之后,他的为人处世风格才有了很大的转变。其实,桥头的老人用傲慢无礼的态度来考验他,目的是使张良能经受得住屈辱。如果张良能忍受,那么以后就可以成就大事业。其实,老人认为张良才能有余,而担忧他的度量不够,因此要挫挫他的锐气,使得他能够忍小辱而成大事。可以说,带领张良走上今后成功之路的就是桥上那位老人。虽然老人给张良的兵书功劳不小,但是归根结底得益于老人对张良性情上的教诲与磨炼。
后来,司马迁这样评价张良:“我原来认为他一定是一个很高大而且是特别魁梧的伟丈夫,看到画像,才知就像一个女人那样纤细。”后来的张良整个形象都变了,整个气质都变了,原来那个行刺秦始皇的杀手,后来经过不断地修炼,最后历练成能屈能伸的男子汉。
由此可见,张良的一生其实就是一个人自我磨炼的过程。任何男人要想成就一番事业就必须能忍能容,能屈能伸。从这个角度来说,好命的男人是磨炼出来的,就像一把锋利的宝剑一样,只有不断地磨砺才能熠熠生辉。
古人说:“小不忍则乱大谋。”忍是一个优秀男人个性意志坚定的表现,更是一个优秀男人处世的谋略。尤其在现实生活中,我们难得事事如意,如果男人能学会忍耐,必将受益终生。忍则是男人为人处世的利器,它能帮助男人摆脱困境,让男人处于一个更加主动的地位。
懂得忍让的男人能逢凶化吉
在为人处世中,当自己处于不利地位,或者危难之时,不妨先退让一步,利用忍耐暂时躲避。其实,你这样做,不但能避其锋芒脱离困境,而且还可以另辟蹊径重新占据主动。当然,忍字头上一把刀,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这就需要男人要有很强的心理承受能力与很高的个人修养。
有时候,能做到一时之忍,是避祸避灾的最好选择。避过霉运和祸端,也是一种幸运。
明朝苏州城里有一位尤老翁,开了间典当铺。一年年关前夕,尤老翁在里间盘账,忽然听见外面柜台处有争吵声,就赶忙走了出来。原来是一个附近的穷邻居赵老头正在与伙计争吵。尤老翁一向谨守“和气生财”的信条,先将伙计训斥一通,然后再好言向赵老头赔不是。
可是赵老头板着的面孔不见一丝和缓之色,靠在一边柜台上一句话也不说。挨了骂的伙计悄声对老板诉苦:“老爷,这个赵老头蛮不讲理。他前些日子当了衣服,现在,他说过年要穿,一定要取回去,可是他又不还当衣服的钱。我刚一解释,他就破口大骂。这事不能怪我呀。”
尤老翁点点头,打发这个伙计去照料别的生意,自己过去请赵老头到桌边坐下,语气恳切地对他说:“老人家,我知道你的来意,过年了,总想得有件体面点的衣服穿。这是小事一桩,大家是抬头不见低头见的熟人,什么事都好商量,何必与伙计一般见识呢?你老就消消气吧。”
尤老翁不等赵老头开口辩解,马上吩咐另一个伙计查一下账,从赵老头典当的衣物中找四五件冬衣来。然后,尤老翁指着这几件衣服说:“这件棉袍是你冬天里不可缺少的衣服,这件罩袍你拜年时用得着,这三件棉衣孩子们也是要穿的。这些你先拿回去吧,其余的衣物不是急用的,可以先放在这里。”
赵老头似乎一点儿也不领情,拿起衣服,连个招呼都不打,就急匆匆地走了。尤老翁并不在意,仍然含笑拱手将赵老头送出大门。
没想到,当天夜里赵老头竟然死在另外一家店铺中。赵老头的亲属乘机控告那位店主逼死了赵老头,与他打了好几年官司。最后,那位店主被拖得筋疲力尽,花了一大笔银子才将此事摆平。
事情真相很快也透露了出来,原来赵老头因为负债累累,家产典当一空后走投无路,就预先服了毒,来到尤老翁的当铺吵闹寻事,想以死来敲诈钱财。没想到尤老翁一忍再忍,宁可吃亏也不与他计较,赵老头觉得坑害这样的人实在是太缺德了,即使到了阴曹地府也会遭报应,所以他只好赶快撤走,在毒性发作之前又选择了另外一家店铺。
事后,人人纷纷称赞尤老翁命真好,躲过了这场祸。而尤老翁说:“我并没有想到赵老头会走到这条绝路上去。我只是根据常理推测,若是有人无理取闹,那他必然有所凭仗。在我当伙计的时候,父亲就常对我说:‘天大的事,忍一忍也就过去了。’如果我们在小事情上不忍让,那么很可能就会变成大的灾祸。”
故事中,尤老翁的忍也可以说是一种避祸的最好手段,他是一个聪明的人,他知道对方之所以敢明目张胆地挑衅自己,必然有一定的依仗,如果不能忍让,让对方把依仗使出来,那么尤老翁的麻烦可就来了。忍帮助尤老翁躲过了一场大祸,所以我们说,懂得忍让的男人往往也是最命好的男人。
善于吃小亏的男人有大福
在生活中,那种处处要占便宜、不愿吃亏的男人,到头来反而会吃大亏。而那些懂得吃小亏的男人往往会得到大福。所以说,懂得“吃亏是福”的男人最命好。这也是为许多历史经验和先人后事所证明了的。
战国时,齐国的孟尝君是一个以养士出名的相国。由于他对待士人非常真诚,感动了一个具有真才实学而又十分落魄的士人,名叫冯谖。冯谖在受到孟尝君的礼遇后,决心为他效力。
一次孟尝君要叫人到其封地薛邑为他讨债,问谁肯去?冯谖说:“自己愿意去,但不知用催讨回来的钱买什么东西回来?”孟尝君说:“就买点我们家没有的东西吧!”冯谖领命而去。
冯谖到了薛邑后,他见到老百姓的生活十分穷困,老百姓听说孟尝君的讨债使者来了,均愤愤有怨言。听到了老百姓的怨言,冯谖就召集起邑中的老百姓,他对大家说:“孟尝君知道大家生活困难,这次特意派我来告诉大家,以前的欠债一律作废,利息也不用偿还了,孟尝君叫我把债券也带来了,今天当着大伙的面,我把它烧毁,从今以后,再不催还!”说着,冯谖果真点起一把火,把债券都烧了。薛邑的百姓没有料到孟尝君如此仁义,个个感激涕零。
冯谖回来后,孟尝君问他:“讨的利钱呢?”冯谖回答说:“不但利钱没讨回,借债的债券也烧了。”孟尝君大不高兴。冯谖对他说:“您不是叫我买家中没有的东西回来吗?我已经给您买回来了,这就是‘义’。焚券市义,这对您收归民心是大有好处的啊!”
果然,数年后,孟尝君被小人诬陷,官位也保不住了,只好回到自己的封地薛邑,薛邑的百姓听说恩公孟尝君回来了,全城出动,热烈欢迎,表示坚决拥护孟尝君。孟尝君非常感动,这时才体会到冯谖“买义”的一番良苦用心。这就叫“吃亏是福”,有所失必有所得,小的损失可以换取大的利益。
得与失的互为转化之效果,有时也并不是马上就可以见到的,但懂得其中奥妙的男人,会掌握取舍的主动权,让它发挥出意想不到的效果。
清康熙八年,浙江宁波人乐尊育在北京创办了同仁堂。那时候北京大栅栏并不繁华,大街上只有稀稀拉拉的几家店铺,同仁堂就坐落在这条胡同里。在同仁堂开张营业以前,前门大街已有几家药店,人们都到这几家药店去抓药,很少有人知道同仁堂。
忽然有一天,在大栅栏胡同东口,出现了一座金光闪闪的铜牌楼,上书五个斗大的字——同仁堂药店。人们因此知道大栅栏胡同里也有一家药店,到这里抓药,不但不用等,而且药材地道,货真价实,很快药店的生意就兴旺起来了,原来这是老东家乐尊育的高招。
转眼两个月过去了。一天,掌柜的喜盈盈地对乐尊育说:“老东家,这两个月的买卖比过去一年还强呀,您树起的铜牌楼,就像树起了一座金山啊!”乐老先生说:“咱们不能知足得太早啦!应该继续想办法。”
每逢有庙会的日子,同仁堂就在隆福寺、护国寺、蟠桃宫、白塔寺等地,摆上茶桌,夏天准备好绿豆汤,向游客免费供应茶汤。很快在整个北京城,无论贫富贵贱,男女老幼,都知道大栅栏有家药铺叫同仁堂。来这里抓药的人越来越多,而前门大街的那几家药铺倒落个冷冷清清。
每逢朝廷会试,各地举子络绎不绝地来到京城,他们聚集在前门内外的旅馆里,一边休息一边跃跃欲试地等待考期的到来。这时,同仁堂便在各主要路口设置带有“乐”字的大红灯笼,做路灯照明用。各地举子只要走到十字路口,便自然会想起同仁堂。同仁堂还给来自各地的每位举子送上一盏带有“乐”字的小灯笼,供夜晚走路照明用。同时同仁堂还给每位举子免费送上一剂平安药,预防水土不服,以免因病而误了考试。这样人们一见提有“乐”字小红灯笼的人,便知道是应试的举子。
“吃亏是福”是智者总结出来的一种人生观。郑板桥曾说过:“吃亏是福。”这绝不是阿Q式的精神自慰,而是他一生阅历的高度概括和总结。对待小事情要善于吃小亏,对待小人更要敢于吃亏,这是一种未来之大福。
容人一时之错必有福报
《东周列国志》所描述的脍炙人口的“绝缨会”,说的就是楚庄王的宽阔胸襟和超人的度量。
一鸣惊人的楚庄王平定反叛之后,设宴招待群臣,名曰“太平宴”。当时楚国文武百官俱来赴席,直喝到日落西山,楚庄王让人点上灯继续喝酒,后又叫出许姬为大家敬酒。突然,一阵风吹灭了灯火,席上有一位将领看到许姬年轻貌美,就趁着灯火被风吹灭的时候,暗中扯许姬的衣裙,拉许姬的小手。许姬也不是一个简单的女人,她左手绝裙,右手顺势将那个将领的帽缨揪了下来。许姬取缨在手,趋步走到楚庄王跟前,在楚庄王的耳边轻轻说:“我奉大王命敬百官酒,其中一人无礼,乘烛灭,强牵我袖。我已揽其缨在手,大王快命人点灯,看看是哪个小子干的!”楚庄王听完,反而命令掌灯的人:“不要点灯!”然后,楚庄王对众人说:“寡人今日要与诸卿开怀畅饮,大家统统绝缨摘帽,喝个痛快。”当众人摘下帽缨之后,楚庄王才命令把灯火点着,于是,那个调戏许姬的将领便被遮掩过去。
散席之后,许姬不解地问楚庄王:“男女之间有严格的界限,况且我是大王的女人。您让我给诸臣敬酒,是对他们的恩宠。有人竟敢当您面调戏我,就是对您的侮辱,您不但不察不问,反而替那小子打掩护,这怎么能肃上下之礼,正男女之别呢?”
楚庄王笑着说:“这你妇人家就不懂了。你想想,今天是我请百官来饮酒,大家从白天喝到晚上,大多带几分醉意。酒醉出现狂态,不足为奇。我如果按你说的把那个人查出来,显了你的贞节却冷了大家的场。让群臣不欢而散,那可不是我举办这个宴会的目的。”许姬听了庄王的分析,十分佩服。
从此,后人把这个宴会叫做“绝缨会”。
调戏君王的宠姬,无疑是对君王的羞辱。这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里,属于大逆不道的行为。谁要是犯了这方面的罪过,在劫是断难逃脱的。楚庄王能原谅属下的不轨,还想方设法替他打掩护,确实有超人的胸怀和肚量。
楚庄王作为一国之主,他之所以“绝缨”,主要是基于策略上的考虑。权衡利弊,顾全自己和宠姬的脸面同巩固政权、建立霸业比起来,前者事小,后者才大。因妇人之见而失去群臣的拥戴之心,那是得不偿失的。
后来楚庄王因为这一次宽容,竟然得到了一员猛将,实在是英明。事情是这样的,多年以后,楚师伐郑,前部主帅襄老的副将唐狡,自告奋勇率百余人充当先锋,为大军开路。唐狡力战,攻无不克,战无不胜,使楚军进展顺利。庄王嘉奖襄老,襄老说,这是副将唐狡的功劳。庄王要厚赏唐狡,唐狡不好意思地说:“我怎么还敢讨赏呢!‘绝缨会’调戏许姬的罪犯就是我!蒙大王昔日不杀之恩,今日才舍命相报。”楚庄王听后感叹:“如果当时明烛治他的罪,今天怎么会有人效死杀敌!”
由此可见,大凡能成就一番事业的男人,一般都具有超人的战略眼光和博大胸怀。例如,春秋时期的首霸齐桓公,刚即位时不计管仲一箭之仇,毅然接受鲍叔牙的推荐,任命管仲为相;唐太宗李世民在夺得政权以后,不计前怨,重用以前的政敌魏征,把他提拔为宰相,视为明镜。可以推断,管仲受人知遇之恩,对齐桓公岂能不殚精竭虑,肝脑涂地?魏征得遇明主,岂能不尽心尽职,为“贞观之治”贡献聪明才智?同样,楚庄王能顺利平定内乱,复取霸业,成为春秋“五霸”之首,与他的宽宏大量、善于笼络部属不无关系。
当然,对所谓的胸怀肚量,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解释。但是,不论是哪个男人,谁能做到襟怀豁达,待人宽厚,谁就能较容易地获得人和之利,把各方面的人团结在一起。《三国演义》里的刘备,只不过是位才华平庸的小老百姓,然而在他周围却聚集了那么多奇才异士,干出了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主要原因也是他的“君子之量”赢得了人心。走这种策略的男人,往往也是最命好的男人,更是容易成大事的男人!
含而不露是男人避祸的妙诀
《三国演义》中有一段刘备与曹操“青梅煮酒论英雄”的故事,这是刘备心胸宽、度量大的突出例证。
当时刘备被吕布击败,不得已投奔曹操。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掌握朝廷的生杀大权,汉献帝实际上是傀儡。于是,刘备常在自己住处的后园中种菜,以示“胸无大志”,甚至将他的结义兄弟关羽和张飞都瞒住了,关、张二人曾说:“大哥不留心天下大事,而做这些琐事,为什么?”
其实刘备是很聪明的,所以制造假相是为提防曹操看破而加以谋害。
在曹操面前,刘备竭力装出无所事事的样子,每天在菜园中浇水种菜,锄地松土。因为刘备知道曹操是一世奸雄,不能容忍能与他竞争的英雄存在,只有表现出胸无大志的样子,才会不引起曹操的注意,这样才有机会积蓄力量,成就大业。
曹操何等精明?他想刘备这样志向远大的英雄突然种起菜来了,一定有什么原因,于是派许褚、张辽引数十人入园中将刘备请至丞相府,“盘置青梅,一樽煮酒,二人对坐,开怀畅饮”,演出了一段脍炙人口的历史大戏。
当时,曹操明知故问,要刘备承认自己本怀英雄之志。刘备则故意拉扯旁人,先抬出最让人看不起的袁术,曹操斥之为冢中枯骨,刘备又举出袁绍、刘表、孙策、刘璋等人,唯独不提参加了董承为首的讨曹联盟的马腾和他自己。
曹操自然不满意,干脆直言相告:“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刘备所担心的是讨曹联盟之事暴露,听到曹操称自己为“英雄”,以为事情已经暴露,手中的筷子也吓得掉在了地上。为避免曹操进一步怀疑自己,他只好推说是害怕雷声所致。
果然不出所料,曹操想,这样一个连雷声都害怕的人,也许根本就不是什么“英雄”,反而将戒备的疑心放下了。为后来刘备借讨伐袁术为名领兵出走,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