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蠡能急流勇退而得好命运,文种执迷不悟而得坏命运。显然,范蠡是一个命好的男人,他之所以命好,根本原因就在于他懂得低调,知道进退。懂得低调做人的男人在人生的竞技场中奋力拼搏,在事业上孜孜以求、兢兢业业、奋斗不懈,所以他们能有所作为。懂得进退之道的男人,往往能够逢凶化吉,遇难成祥,如果明明知道再前行一步就是万丈深渊,还硬着头皮往前冲,自然就不会有什么好下场。
做男人一定要能屈能伸
很多男人只知道进不知道退,这些男人放不下自己的面子和架子。但是,在某些时候,退一步路更宽。暂时的退让是为了以后的前进。
一位留美计算机博士学成后在美国找工作,因为有个博士头衔,求职的标准当然不能低。结果,他连连碰壁,好多家公司都没录用他。想来想去,他决定收起所有的学位证明,以一种“最低身份”去求职。不久他就被一家公司录用为程序输入员。这对他来说简直是手到擒来,如探囊取物,但他仍然干得认认真真,一点儿也不马虎。不久,老板发现他能看出程序中的错误,不是一般的程序输人员可比的。这时他才亮出了学士证,老板给他换了个与大学毕业生相称的工作。过了一段时间,老板发现他时常提出一些独到的有价值的建议,远比一般大学生要强,这时他亮出了硕士证书,老板见后又提升了他。再过了一段时间,老板觉得他还是与别人不一样,就对他“质询”,此时他才拿出了博士证。这时老板对他的水平已有了全面的认识,毫不犹豫地重用了他。这位博士最后的职位,也就是他最初理想的目标。直线进取失败了,后退一步曲线再进,他终于如愿以偿。这就是这个博士的聪明之处。
以退为进,由低到高,这既是自我表现的一种艺术,也是生存竞争的一种方略。比如跳高,如果你离跳高架很近,想一下子就跳过去就不容易,而后退几步,再加大冲力,就会有成功的希望可能更大。人生的进退之道就是这样。这个博士的办法是聪明的,他先降下身份和架子,甚至让别人看低自己,然后寻找机会全面地展现自己的才华,让别人一次又一次地对他刮目相看,他的形象慢慢变得高大。如果刚一开始就让人觉得你多么的了不起,对你寄予了种种厚望,可你随后的表现让人一次又一次的失望,结果会被人越来越看不起。这种反差效应值得任何人注意。人家对你的期望值越高,越容易看出你的平庸、发现你的错误,相反,如果人家本来并不对你抱有厚望,你的成绩总会容易被发现,甚至让人吃惊。
许多刚从学校毕业的年轻人,不懂得这种心理,往往希望从一开始就引人注目,夸耀自己的学历、本事、才能,即使别人相信,形成心理定势之后,如果你工作稍有差错或失误,往往就被人瞧不起。
试想,如果一个本科生和博士生做出了同样的成绩,人家会更看重谁呢?人家肯定会说本科生了不起。你博士的学历高,理应本领高些,可你跟人家一样,有什么了不起呢?心理定势是难以消除的。所以,刚走上新岗位的人,不应当过早地暴露自己,当你默默无闻的时候,你会因一点成绩一鸣惊人,这就是深藏不露的好处。如果交给你一项工作,你说“我保证能够做好”就几乎和说“我不会”一样糟糕,甚至更糟糕。你应当说:“让我试试看。”
结果你同样做得很好,得到的评价则会大不相同。
俗话说,退一步路更宽。这里所说的“退”是另一种方式的“进”。暂时退却,养精蓄锐,以待时机,这样的先退后进则会更快、更好、更有效、更有力。
退是为了以后再进,暂时放弃某些有碍大局的目标是为了最后实现更大的成功。这“退”中本身已包含了“进”的含义,这种“退”更是一种“进”的策略。
那位留美计算机博士的求职艺术堪称极妙,最初对理想目标追求得太迫切,反而白白增添烦恼而又不能达到目的,倒不如退而求其次,以退为进,走一条曲线成功之路。以柔克刚,以退为进,这种曲线方式,有时比直线方式更有效。
为而不争的男人最聪明
世界上最强大的男人,不是争名夺利者,而是那些不争而有为的男人。
这些男人不喜欢“出类拔萃”、“独占鳌头”的字眼,他们也不会为了这些虚假的外像而蒙蔽自己的心智。但是他们的真才实学,却最终会把他们推向“出类拔萃”的巅峰。
一代“书圣”王羲之不仅是书法大家,也是“为而不争”的好命男人。王羲之出身贵族,东晋著名丞相王导就是他的父亲,深处权力的核心,王家可谓显赫鼎盛。然而,王羲之并没有浸染上“高干子弟”的骄纵淫逸、狂妄轻浮,而是一心钻研书法,苦读诗书。郗鉴将军家有美貌千金,为了与丞相联姻,郗将军特意派门客给丞相王导送去一封信,希望王丞相在他的儿子中给自己找个女婿。同丞相一样,大将军也是家世显赫,成为他的女婿,不但意味着荣华富贵,同时还意味着无量前程。王丞相的儿子们自然也非常明白这桩婚姻的重要性,他们都非常希望自己能够成为大将军的女婿。王丞相也认同这样的婚姻,但是他没有偏向任何一个儿子,他给了每个人相等的机会。于是他对来人说:“你到我儿子们的居住地任意挑选吧。”门客依言到东厢房,看了情况后,他回去禀告郗鉴说:“王家的几个儿子都很好,听说您要选女婿,一个个都一本正经地让我看,都想给人留下一个好印象。只有一个儿子不同,他敞着衣襟,露着肚皮,很随便地躺在床上,根本不关心选婿的事。”郗将军听了很高兴,说:“我就喜欢这样的人!”这就是著名的“东床袒腹”的故事,那个人就是王羲之。“为而不争”成就了王羲之的美满婚姻。
老子说:“圣人之道,为而不争。”不争而争,无为无不为,不争而善胜,乃是人类社会进化的公理。每个男人内心深处都在追求卓越和自我价值的实现,而在追求中,“争”是必然的,而“不争”则是冷静的迂回之策;“有为”
才是自我价值的真实体现,而“无为”则是一种权宜之计。那些好命的男人,总是以不争而达到无所不争,以无为而达到无所不为。
在电视剧《雍正王朝》中,四阿哥胤祯的谋士邬先生告诉胤祯:“争,就是不争;不争,就是争。”这一句话,让忧心于国家当时的困境、苦恼于处在皇太子和八阿哥的政治漩涡之中的胤祯顿时觉悟。政治从来都是与险恶相生相伴的,康熙皇帝英明一世,然而在选择继承人上却愁眉不展。皇太子本来是钦定的皇位继承人,但由于其自身不努力,还做出一些违禁之事,于是屡次被废。另一方面,八阿哥自恃聪明,广结党羽、收买人心,不断打击皇太子,也逐渐增强了自己的力量,成为有实力问鼎皇位继承人宝座的人。
然而,历史却和这些聪明人开了一个大玩笑,最后的皇位继承人爆了一个大大的冷门,没有任何理由和资本的四阿哥却坐上了皇帝的宝座。因为胤祯采纳了邬先生的意见:扎扎实实做好自己的工作,对皇上和百姓负责就足够了。这其间的奥妙,其实就是邬先生所说的“争与不争”的辩证法。
老子还说过:“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坦然而善谋。”这些都是告诉人们,越是那些不与人争、不与事争的男人,越是能够善于取胜的聪明人,因为他们善取自然之法,明白“糊涂至上”之道。
“争”,需要对手;而“不争”,是想别人没想过的问题,做别人没做过的事情。“善胜敌者,不争。”不争最终是为了更好地去争,不是和对手争,而是和自己争,战胜自我,顺应天然。这样做的天之道,在于以“不争”泯绝那些形名之争,而得潜在的大势态,“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然而,司马迁说过,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很多男人眼里只有名、利,他们为了明、利和各种难以告人的欲望,拼命地排挤别人,以达到抬高自己的目的。这样的男人绝不会有什么好命!比如历史上的庞涓就是这样的一个男人。
孙膑与庞涓曾经义结金兰,也是同窗好友。孙膑对庞涓亲如手足,一片赤诚。庞涓却奸诈有私,嫉贤妒能,暗设机关,多次欺骗愚弄孙膑。拜师之际,鬼谷子看出庞涓为人阴险,不愿收之为徒,多亏孙膑求情,才勉强答应。
为试探庞涓,鬼谷子故意将假天书传于孙膑。庞涓窥知,抢来读后默记心中,然后故意烧毁,别师下山求官。孙膑则继续留在山中学艺。
庞涓下山后,辅佐魏王,因其作战有功,被拜为大元帅,封武晋君,并被招为驸马。孙膑下山后,投奔庞涓。庞涓嫉贤妒能,迟迟不愿意向魏王引荐,直到魏王从别处得知,他才把孙膑介绍给魏王。然而,庞涓嫉妒心极强,他设计陷害孙膑,魏王对孙膑施刖足之刑。善良的孙膑丝毫未怀疑庞涓之险恶用心,仍把他当做知己,忍着剧痛为其赶抄天书。有人实在看不过去,就向孙膑揭露了庞涓的阴谋。孙膑愤怒地撕毁天书,装疯卖傻,故意扮成乞丐,得以脱险。
孙膑逃出庞涓的魔掌后,辅佐田忌,收服九曜山草寇,被封为大元帅,南平郡王。然而,庞涓唯恐孙膑得意,屡屡用计谋迫害孙膑,孙膑忍无可忍,诈死引诱庞涓出兵。
庞涓果然兴师伐齐。孙膑在马陵道上埋下伏兵,当庞涓抬头看见面前一株黄杨树上写着六个大字:“庞涓死此树下”时,心生害怕,正欲逃跑,被伏兵乱箭射死。孙膑被封为天下总兵军师,挂七国金印。但是孙膑写下辞表,挂冠还带,退归山林。
庞涓因为有“争”之心,故嫉贤妒能;因为有“争”之心,故诡诈奸险,结果怎样呢?他争而未果,却丢掉性命,还落得个遗臭万年的坏名声,实在是得不偿失。
如果你是一个男人,如果你渴望成为一名出类拔萃的人,或者向往公司的某一个好的职位,当别人纷纷粉墨登场,出尽风头蜂拥而上的时候,你最好不要去凑热闹,而要避开纷争的场面,扎实地学习别人没有掌握的几手硬本领。表面上你没有争,可实际上你已经悄悄地超越了别人,成为最具实力的竞争者,最后的胜利自然属于你。
男人做人低调一点有好处
男人为人处世,最贵不动声色,成败掩于心中,有道是:得意忘形失天下,不动声色定乾坤。古今兴衰多少事,露与隐时见真因。因此人常说:男人要学会低调做人。
在猴子世界里,猴王可以高高扬起尾巴,别的猴子却只能夹着尾巴。在我们人类社会,我们虽然不受制于猴王,但我们却依然要“夹着尾巴做人”,不然的话,尾巴翘得老高,总会有尾巴被割掉的时候。
低调做人的男人,最懂得进与退、显与藏的道理,从而能保持凡事不张扬、不放肆,从而有效地抵御外来侵害,保护自己。
商纣王通宵喝酒而忘记了月日,问左右的人,都不知道,派人问箕子。
箕子对他的友人说:“一国的人都不知道月和日,国家就危险了。而一国的人都不知道,只有我一个人知道,恐怕我也就危险了。”于是,他对使者谎称自己喝醉了酒,也记不清是什么日子了。
魏晋时期,有两位特立独行的高人:嵇康和阮籍,他们为人处世的态度大体相同,可是最终的命运却大不一样。嵇康被司马昭以不守礼教的罪名所杀,阮籍却得以全生,为什么?就是因为前者不懂得夹尾巴之术,得罪了很多小人,这些小人一旦掌权,自然千方百计罗织罪名,将他置于死地;而阮籍深谙此道,懂得低调做人的道理,虽也放浪不羁,却没有找他的麻烦。
阮籍一心饮酒,全然不问政事。司马昭曾想为儿子司马贵向阮籍求其女儿婚配,阮籍一醉六十天,司马昭因为无法和他讲话而作罢。钟会几次去征求他对时局的意见想以此罗织他的罪名,阮籍居然因为大醉不作回答,最终得以免祸。
将真实意图隐藏起来,含而不露,不但可以免祸,而且可以给竞争对手造成假象,使之判断失误,上当受骗。
唐人王叔文经常和皇太子下棋。有一次,下棋之间谈论时政,曾谈到宫市的弊病,太子说:“寡人正想劝谏皇上废止宫市呢。”在场的人都交口称赞太子,唯有王叔文不说话。众人走后,太子单独留下王叔文,问他不说话的原因。王叔文说道:“太子的职责是侍奉皇上的饮食起居,早晚问安,不应议论其他的事情。陛下在位多年,如果怀疑太子劝谏废止宫市是为了收买人心,太子如何自我解释呢?”太子大吃一惊,流着泪说:“若不是先生指点,本宫哪能知道这个道理!”于是对王叔文格外宠信。
王叔文教给太子的韬晦之术,并不是简单的免除灾祸,而是为实行其改革朝政的伟大事业而采取的权宜之计。王叔文是后来“二王八司马”革新运动的首领,而这个皇太子即后来的顺宗,是这场革新运动的坚定支持者。
他们韬光养晦的举动,是整个行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由此可见,男人低调做人,不是懦弱,不是颓废,更不是悲观,而是一种做人的境界,是一种品格、一种姿态、一种风度、一种胸襟、一种智慧、一种谋略,是一个男人最好的外衣。
低调做人,就是要少说多做。有那么一些男人,喜欢唱高调,八字还没一撇,就吹得天花乱坠,拿来吸引人的目光,引起人的注意,把“急切”变成了“急躁”,结果一事无成。而懂得低调做人的男人,做事,兢兢业业、踏踏实实;做人,谦虚谨慎、默默积累。他们大都是某一领域的精英,有着深厚的资本和功底,能把事做得十分漂亮,却最具“温、良、恭、谦、让”的美德,从不叽里呱啦地卖弄自己。而只有那些“头重脚轻根底浅,嘴尖皮厚腹中空”的男人,才会唱高调、翘尾巴。
低调做人的方式是给男人创造了一个进退宽松的空间,韬光养晦,用广阔的思想审时度势,从而为用心做事打造良好氛围。这不同于软骨和奴颜,而是男人应该具备的修养和美德,是男人与人相互交往、建立和谐融洽关系的需要。
与人为善是一个男人应该具备的起码素质和常识。人世沧桑,不要让钱权私欲蒙遮了双眼,却更需要用善建立人与人之间的感情。男人要少一些猜疑、嫉妒与怨恨,多一份豁达、理解和帮助,他才可以保持健康的工作和生活环境。
低调做人,虽然会默默无闻,但绝不是一事无成,绝不是置身事外,抛却世事纷争,自得其乐。懂得低调做人的男人在人生的竞技场中奋力拼搏,在事业上孜孜以求、兢兢业业、奋斗不懈,在自己的领域有所作为。他们时刻想到用心做事是一种责任,一种精益求精的风格,一种执著追求的精神,更是一个人立命安身的永久鞭策;只不过他们参透人性,为保全自己,言行收敛,谦逊礼让,故而能在复杂的社会中立足。
忍能消灾,男人不妨低调一点
每个男人都想安宁、平静地度过一生,大起大落总不是让人舒服的事。
那么,男人如何度过平静而安宁的一生呢?低调最重要。人生中有很多难忍之事。功名、利益、地位、尊严,如果一个男人不懂得低调和隐忍,凡事要争个高低,讨个公道,问个明白,那他一辈子别想安生。
好逞匹夫之勇的男人,难免莽撞闯祸而败坏大事;低调而图大业,这才是真正有出息的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