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传张家庄有一个张善人,人都说他有菩萨心肠,慷慨好义,更能容忍常人不能容忍之事。张善人膝下有五男二女,五子先后高中金榜。这天,正是五郎大登科之后,洞房花烛之佳期。因此,远朋近友,世交亲戚上门贺喜,纷至沓来。张府一片喜气洋洋,张灯结彩,人声鼎沸,而其中还夹杂着很多乞丐流民的身影,原来,张善人传言出去,不论远村外姓,只要前来道声“恭喜”便可得到一锭白花花的银子。
就要开席时,府门外一片哄乱,不时传来阵阵怒喝之声。管家来报:“有一个肮脏可恶的老乞丐,与布施的家仆吵闹起来,说什么银子他不要,就是要进花厅喝喜酒、吃华宴。”花厅之内是宴请有身份贵宾的地方,如府台、知县、名绅、族老等,且已安排就绪,座无虚席,怎能容下一个乞丐?众宾客闻出一片哗然,纷纷指责老乞丐。
张公紧皱眉头,犯起愁来。毕竟让一个陌生的乞丐入座,未免大煞风景,大扫喜兴。此时,县太爷就坐在张公旁边,他朗声道:“张公何必与刁顽之徒客气,待下官命衙差将他抓起来,痛打一顿,也好让他识得好歹!”
那张公就是在平时,也不曾亏待远道客人,何况今天这样大喜的日子。
听县太爷如此一说,张公忙拦住县太爷,他站起身走出门外去看究竟,众宾也随行左右。
大门口处,只见几个仆人正围在一个老乞丐身边东扯西拉,可那老乞丐蹲坐在那里,举首望天,翻动一双怪眼,一手挠脖子,另一手从破棉袍里捕捉跳蚤。张公斥退众仆,俯下身作揖请老乞丐入花厅之外的大院内就宴,那里是张家的亲朋好友。
孰料,老乞丐根本不领情,他说不稀罕普通筵位,此来只因听说张公乃有容之人,有求必应,一见之下不过是徒有虚名而已。说完站立起身,拄拐便欲走开。
张公闻言,连忙作揖道:“老哥请留步,有客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老夫岂有嫌碍之理,只是花厅雅座已无缺额;既来之,则安之,屈就替坐老夫之位如何?”老乞丐转怒为喜,随张公入府门,过大院上花厅,落入雅座。众宾客哗然,都道岂有此理。一时之间,本来洋洋之喜气变得十分凝固。
老乞丐却旁若无人,只管自斟自饮,哪管众人横眉冷眼。众宾客都是有身份的人,自然看不惯这一副姿态,埋怨张公太窝囊,遇事只会忍气吞声。
这样,好端端的一场筵席被搅得不欢而散。
张公倒也泰然。直侍候老乞丐酒足饭饱之后,又要送其盘缠,老乞丐却得寸进尺,要住在张府,张公略一迟疑,答应了他的要求,哪知道老乞丐又提议道:“想老汉一生落魄,流浪天涯,至今尚未娶亲立室,无缘领略洞房滋味,这倒也罢了。然老汉曾发宏愿:在有生之年一定要睡一夜芙蓉帐、鸳鸯床,未知张公可否成全?”
此言一出,惹怒了站在一旁的管家,他破口大骂,举拳要打,张公也很生气,脸色阴沉,可他阻止了管家。张公转过脸来,悠悠一叹,对老乞丐说:“也罢,老夫再成全汝心愿,只是明天一早须当回去,休再使吾为难?”老乞丐欢欣雀跃,直奔洞房而去。
张府上下对张公的决定不满,都认为他太糊涂,以堂堂有名有望之人,何必对一个老乞丐如此隐忍?但张公主意已定,也无可奈何。
第二天早晨,张公赶至洞房门口时,管家已经带众奴仆等候于此,只待张公一声令下便可推门而入。可张公并不作声,只在门外来回踱步,这样又足足过了几个时辰。管家耐不住,敲了好几次门,也未闻动静,最后,他自作主张,呼众仆合力推门进去。未承想,门未加栓,用尽全力的众人齐跌入房内。
管家怒火中烧,气冲冲走近香床,撩起锦帐,却“哎呀”一声,后面的众家人也个个变得目瞪口呆。张公以为出了什么祸事,急上前一看:床上已无老乞丐身影,横躺着的是一黄澄澄、光灿灿的黄金人像,此金像与真人一般大小,足有一千八百多斤。众仆人纷纷称奇,管家招呼仆人花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它弄出洞房。
这时,张公发现粉壁上题有字,曰:“有容之士福自在,无忍之心祸难消。自来黄金无足赤,却道世间有完人。”下边落款是——纯阳子吕洞宾。张公恍然大悟,众家丁也赞叹宽容之人自得福报。一时间,张公的故事传为美谈。
唐高宗封禅泰山时,路经张家庄,闻随行官员谈论张公遇仙奇事,龙心大悦,决定移驾张府探个究竟。入府后,高宗询问张公有何法得仙人现身?
张公道:“臣遇非人则容,逢非事则忍。并将每桩忍记锦笺上。”说罢,出示长卷锦笺,足有一百多个“忍”字。
高宗感慨万千,即赏给张公缣帛一百匹,御题赐书“百忍堂”三字;命随行御史,记载册典,令随臣诰示天下,扬颂风尚,自此以后,张氏族人便用“百忍堂”作堂号,“百忍成金”也成为流传后世之雅范。
你看,张公做到了一时之忍,却成就了自己一生的美名,岂不是“因祸得福”?这样的男人也算是好命男人当中的一种。
“以退为进”的男人最精明退步是一种策略,胜则战,不胜则退,随事而治,才能游刃有余。在成功的路上,有一条至理名言,那就是“退一步,进两步”,谁都不喜欢退,可是一直往前冲的话,力气得到消耗,人就变得越来越衰竭,战斗力无法强盛。如果能够退一步,躲过锋芒,或者积蓄力量,必然能够厚积薄发,大步向前进。
九虎寺禅院里,为了布置寺院,两位小和尚正在寺院前的围墙上专心致志地作画。他们画的是一幅《龙争虎斗图》,构图和上色都已经基本完成,可总觉得还不够完美,但又说不出哪里不完美。这幅画中龙在云端,盘旋将下;虎踞山头,作势欲扑。为了达到理想的效果,他要求另一位小和尚对这幅画进行了修改,可是,还是觉得画中的龙和虎缺少动态之美。于是,另一个小和尚在远处观看,他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同样作了修改,可是这幅画依然有缺憾。他们殚精竭虑地思忖着,额头上聚满了豆大的汗珠。
夜晚来临了,他们还是没有发现真正的问题,这时师傅从外面化缘归来,两位小和尚赶忙向师傅请教。师傅看了看他们的画后笑着说:“你们所画的龙和虎,外形上都很真实,但是,你们没有弄清楚它们的特性。”
两位小和尚不解地问:“龙和虎有什么特性?”师傅指点道:“龙在发起进攻前,头必须向后退缩;虎若向上扑跃时,头也必须压得很低才行。龙的颈向后缩得幅度越大,虎的头越是贴近地面,它们就会冲得越迅猛,跳得越高远。”两位小和尚豁然开朗,原来,他们一味地强调龙虎的进攻,而把龙头画得太靠前了,虎头也画得太高了。
师傅这时借机开导他们道:“这与参禅悟道、为人处世的道理是一样的,懂得适时退一步,才能冲得更远;懂得谦卑之后,才能跃得更高啊。”两个小和尚毕竟年纪小,对于这句话很难一时参透,其中一个小和尚非常不解地问:“退了之后又怎能向前,谦卑的人又怎能更高呢?”师傅这回没有说话,执笔写下这样一偈: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身心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两位小和尚异口同声地吟完此偈,会心地笑了。
生活中,有的男人总是为了进一步而争得面红耳赤,总是为了取得近在眼前的成功而撞得头破血流,总是为了夺得头名而闹得鱼死网破。即使他们的目的没有什么错误,方向没有错误,但是方法大错而特错,因此,这些男人也就很难得偿所愿。男人如果一味地进、一直向前冲,不光于事无补,反倒适得其反,僵化了局面,使自己无法再次抬起前进的双脚。
如果说这样的退步还带有明显的攻击性的话,那么下面这则故事的“退”则更有度量,真正做到了“不战而胜”。
东汉时期,有一年春节前,皇帝一高兴,说下令赏赐给每个大臣一头羊。羊有大有小,有肥有瘦,在分羊时,一名负责分羊的大臣犯了难,不知怎么分才能让大家满意。正当他束手无策时,一名大臣从人群中走了出来,说:“这批羊很好分。”说完,他就牵了一只瘦羊,高高兴兴地回家了。众大臣见了,也都纷纷仿效,不加挑剔地牵了一头羊就走,摆在大臣们面前的一道难题一下子就迎刃而解了。这名大臣既得到了众大臣的尊敬,也得到了皇帝的器重。对于这名大臣来说,亏岂不正是福吗?退不是进了吗?
当我们在成功的道路上突然陷入了死胡同,百般努力都找不到出路在何处时,最好的方式无疑就是“退”。所谓“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退”在某些时候,往往能为我们开创一片新的天空,当然,更为重要的是,“退”能够为我们创造出更多的机会。所以,退也可以看做是为了抓住更为巨大的机会所做出的必要的准备。
做出常人难以做出的退步与放弃,实际上,却是一种审时度势。因此,这就要求男人,在行动时干练、迅捷,不为感情所左右;退避时,能全身而退,而且能抓住最佳机会东山再起。比如,老子的“大辩不言”就有些“以退为进”的意味。有时候,男人在公众场合并不需要太多的言行表现,诗云:“此时无声胜有声”。表面是没有积极主动地采取任何行动,而实际上,也正是这没有行动才是最多的行动,产生潜在的约束力,约束住对方。默默无言反而会使对方摸不着边际,高深莫测,使其慑服,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
以退为进,似退实进的道理就是这么高妙。男人在干事业的过程当中,如果遭遇了困境,遇到了强手,又暂时没有开脱之法,那就不如退一步,以退为进往往能在风云多变的人生道路上让自己立于不败之地。所以,我们说,懂得以退为进的男人是最聪明的男人,同时他们也最容易获得成功!
善于进退的男人最能成大事
在人生道路上,一个男人免不了要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难题,而聪明的男人懂得见机行事,该出头时就出头,不该出头时就暂时把自己隐藏起来。
隐藏,不是受人奴役,而是给自己争取生的机会,更有效地保护自己,同时养精蓄锐,蓄势待发。
康熙就是这样一个具有深谋大略的男人。根据祖宗的惯例,康熙满14岁那年举行了亲政大典。可是亲政后的康熙帝,仍然没有实权,鳌拜继续独揽大权。皇帝与权臣之间的矛盾,终于在如何对待苏克萨哈的问题上公开化了。
苏克萨哈是顺治皇帝临终时指定的四位顾命大臣之一,一向为鳌拜所妒忌。在一次朝会上,鳌拜对康熙说:“苏克萨哈心怀不轨,蓄意篡权,我已下令将他抓了起来。请皇上同意将苏克萨哈立即正法。”此时康熙尽管对鳌拜的做法不满,可自知实力太差,远不是鳌拜的对手,只好隐忍不发。虽然表面上一个要杀,一个不准杀,谁也不肯让步,但实际上还是鳌拜势力更大。
鳌拜一气之下,袖子一挥,扬长而去。满朝文武,人人惶恐,没人敢吱声。鳌拜一回到家,马上传令绞杀苏克萨哈,同时诛杀了他的一家人。康熙听到苏克萨哈被处死的消息后,气得两眼冒火,决心除掉这个欺君擅权的鳌拜。但是,康熙心里清楚:鳌拜羽翼丰满,并且掌握着朝廷的军政大权,亲信党羽遍及朝廷内外;鳌拜本人也身高力大,武艺高强,平时行动总是戒备森严。康熙深知要除掉鳌拜绝非一件易事,弄不好,激起兵变,那么,他这皇帝的位子也就别想再坐了。经过一夜的冥思苦想,康熙最后定下了铲除鳌拜的计策。
第二天鳌拜上朝时,康熙不露声色,也不再提苏克萨哈的事情,仿佛根本就没有发生过昨天那场争执。鳌拜却在心里暗自得意:“皇上到底是个小孩,你一厉害,他就软下来了。”他哪里知道,这是康熙高明的地方,先忍一步为的是最终的胜利。没过几天,康熙给鳌拜晋爵位,又加封号,还给鏊拜的儿子加官晋爵,鳌拜心里美滋滋的。康熙一面故作软弱无能,稳住鳌拜,一面挑选了十几个机灵的小太监,在宫内舞刀弄棒,练习角力摔跤。康熙自己也加入摔跤队伍,与小太监们对阵取乐。消息传到宫外,大家认为只不过是小皇帝变着法子玩罢了。鳌拜进宫奏事,见一伙小太监们练习摔跤,康熙在一旁忘情地呐喊、助威,也认为是小皇帝瞎折腾,闹着玩。
小小年纪就能如此机智、沉默忍耐,康熙确实有过人之处。朝中大事一切照旧,鳌拜还是那样为所欲为,康熙对鳌拜还是那样信赖,于是鳌拜渐渐放松了戒备。练习拳棒和摔跤的小太监们,技艺逐渐纯熟,康熙见时机已到,决定向鳌拜下手。
一天,康熙派人通知鳌拜,说是有要事商量,请他立即进宫。鳌拜直奔宫中,康熙此时正和小太监们摔跤玩。鳌拜上前,正要与康熙打招呼,十几个小太监打打闹闹地挨近了鳌拜身边。说时迟,那时快,大家一拥而上,拉胳膊扯腿地将毫无防备的鳌拜翻倒在地。等鳌拜反应过来,感到大事不妙,想要挣扎反抗时,十几个小太监已牢牢地将他制伏在地,哪里肯让他脱身。
他们拿来准备好的绳索,将鳌拜捆了个结结实实。
康熙正颜厉色地对躺在地上动弹不得的鳌拜说:“你欺凌幼主,图谋不轨,飞扬跋扈,滥杀无辜。今日下场是你罪有应得。你鳌拜罪行累累,罄竹难书,待我查清你的罪行,一定严惩,绝不宽待。”鳌拜自知难逃一死,紧紧地闭着双眼,一句话也不说,只能像待宰的羔羊那样任人宰割。
善于进退的男人懂得进退规则中暗含的玄机。退是为了更好地进,特别是当自己的力量还处在弱势地位时,更应该多一些隐忍,等待机会成熟之时再大显身手,从而取得最佳的效果。
1805年,拿破仑在奥斯特利茨击败俄奥军队。1807年弗里德兰战役中,俄军又战败,实力大为减弱。刚登基的亚历山大一世为积蓄力量,使用了新的斗争策略,以卑微的言辞讨好对方,处处表示退让的姿态。同时,为了对付英国,拿破仑也极力拉拢俄国。亚历山大一见到他就投其所好:“我和你一样痛恨英国人,你对他采取各种措施时,我是你的一名助手。”
1808年秋,拿破仑邀请亚历山大在埃尔富特举行第二次会晤。这次会晤,是拿破仑为了避免两线作战,以法俄两国的友谊来威慑奥地利。消息传到俄国宫廷,激起一片抗议声。皇太后在给亚历山大的信中说:“切切不可前往,你若去就是断送帝国和家族的荣誉,悬崖勒马,为时不晚。不要拒绝你母亲出于荣誉感对你的要求,我的孩子,我奉劝你,及时回头吧。”
亚历山大却认为,目前俄国的力量不足,必须佯装同意拿破仑的建议,应该“造成联盟的假象以麻痹之,我们要争取时间妥善做好准备,时机一到,就从容不迫地促成拿破仑垮台”。
抵达埃尔富特后,亚历山大恭言卑辞,在两个星期的会晤中,与拿破仑形影不离。有一次看戏,当女演员念出伏尔泰《奥狄浦斯》剧中的一句台词“和大人物结交,真是上帝恩赐的幸福”时,亚历山大装模作样地说:“我在此每天都深深感到这一点。”
一天,亚历山大有意去解腰间的佩剑,发现自己忘了佩带,而拿破仑把自己刚刚解下的宝剑,赐给亚历山大。亚历山大装作很感动,热泪盈眶地说:“我把它视作您的友好表示予以接受,陛下可以相信,我将永不举剑反对您。”
1812年,俄法之间的利益冲突已经十分尖锐,这时亚历山大认为俄国已做好准备,于是借故挑起战争,打败了拿破仑。
后来亚历山大说:“拿破仑认为我不过是个傻瓜,可是谁笑到最后,谁笑得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