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倾销通常由私人大企业进行,但随着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一些国家设立了专门机构直接对外进行商品倾销。商品倾销一般分为三种情况:
1偶然性倾销:因为销售旺季已过,或公司改营其他业务,把“剩余产品”在外国抛售。
2间歇性倾销:以低于市场价格甚至是成本价格,在外国市场倾销,垄断市场后再提价。
3长期性倾销:产品以低于国内价格出售,但出口价格高于生产成本,采用规模经济来扩大生产,降低成本。
遭遇倾销的国家有权利对外国商品在本国市场上的倾销所采取的抵制措施。一般是对倾销的外国商品除征收一般进口税外,再增收附加税,使其不能廉价出售,此种附加税称为“反倾销税”。如美国政府规定:外国商品刚到岸价低于出厂价格时被认为商品倾销,立即采取反倾销措施。虽然在《关税及贸易总协定》中对反倾销问题做了明确规定,但实际上各国各行其是,仍把反倾销作为贸易战的主要手段之一。
【知识链接】
出口信贷国家担保制
一国政府设立专门机构,对本国出口商和商业银行向国外进口商或银行提供的延期付款商业信用或银行信贷进行担保,当国外债务人不能按期付款时,由这个专门机构按承保金额给予补偿。这是国家用承担出口风险的方法,鼓励扩大商品出口和争夺海外市场的一种措施。
贸易争端的解决者——WTO
有一个外国商人去重庆考察投资环境,他向当地官员提了几个尖锐的问题:“我想知道我到你们这里投资能享受什么样的政策?我会遇到什么样的风险?假如我的企业倒闭了,会是因为什么原因?”
当地官员一拍胸脯,说道:“你来投资,中国其他地方有的优惠政策我都给你,别人没有的我也给你!”他接着说:“你的风险就是我的风险,所有的风险都能帮你解决!你就踏踏实实投资。”
这时只见老外反而紧皱眉头说:“请告诉我第三点?”那位官员大笑着说:“你放心,你死不了,枪打我,我给你堵枪眼,要跳楼也是我先跳,怎么能让你死?”
结果当天晚上,这位外商就答复说:“我不能在这儿投资。”当地官员惊异地问:“为什么?”外国人回答说:“你可以给我别人没有的政策,这不符合国际规范。况且我不知道会怎么死,就不知道该怎么活,我怎么做投资?所以我不能把钱拿出来。”这个外国商人的回答给这位官员上了一堂教育课。
这个故事反映了国际经济中最被看重的一点:公平。因此,为了公平起见,产生了这样一个调和世界经济贸易中的不公平现象和争端的组织。这就是WTO——世界贸易组织。
世贸组织是一个独立于联合国的永久性国际组织。1995年1月1日正式开始运作,负责管理世界经济和贸易秩序,总部设在瑞士日内瓦莱蒙湖畔。世贸组织是具有法人地位的国际组织,在调解成员争端方面具有更高的权威性。它的前身是1947年订立的关税及贸易总协定。
WTO的宗旨是:促进经济和贸易发展,以提高生活水平、保证充分就业、保障实际收入和有效需求的增长;根据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合理利用世界资源、扩大商品生产和服务;达成互惠互利的协议,大幅度削减和取消关税及其他贸易壁垒并消除国际贸易中的歧视待遇。
WTO的最主要的几项原则如下:
最惠国待遇原则:最惠国待遇是指缔约一方现在和将来给予任何第三方的优惠,也给予所有缔约方。在国际贸易中,最惠国待遇是指签订双边或多边贸易协议的一方在贸易、关税、航运、公民法律地位等方面,给予任何第三方的减让、特权、优惠或豁免时,缔约另一方或其他缔约方也可以得到相同的待遇。
国民待遇原则:国民待遇是指在贸易条约或协议中,缔约方之间相互保证给予对方的自然人(公民)、法人(企业)和商船在本国境内享有与本国自然人、法人和商船同等的待遇。
无歧视待遇原则:它规定缔约方一方在实施某种限制或禁止措施时,不得对其他缔约方实施歧视待遇。无歧视待遇的原则要求每个缔约方在任何贸易活动中,都要给予其他缔约方以平等待遇,使所有缔约方能在同样的条件下进行贸易。
互惠原则:互惠是指两国或多国之间在贸易利益或特权方面的相互或相应让与。
关税减让原则:与名目繁多的非关税措施相比,关税的最大优点是它具有公开性和可计量性,能够清楚地反映关税对国内产业的保护程度。
取消数量限制原则:数量限制是非关税壁垒中最常用的方法,是政府惯用的手段,常被用来限制进出口数量。WTO倡导贸易自由化,主张取消任何非关税壁垒。数量限制的主要形式是:配额、进口许可、自动出口约束和禁止。
透明度原则:WTO为各缔约方的贸易法律、规章、政策、决策和裁决规定了必须公开的透明度原则。
【知识链接】
部长级会议
世贸组织的最高决策权力机构,由所有成员国主管外经贸的部长、副部长级官员或其全权代表组成。一般每两年举行一次会议,讨论和决定涉及世贸组织职能的所有重要问题,并采取行动。
世界开遍“中国花”——中国制造
一位美国记者萨拉曾经突发奇想:如果没有中国制造,世界将会怎样?于是她决定从2005年1月1日开始带领全家不买中国产品,看看这一年的生活是怎么样的。萨拉把这一年的很多生活经历与有趣的故事记录了下来,这就是后来成为著名畅销书的《离开中国制造的一年》。
在这一年中,萨拉不得不给4岁的儿子购买标价为68美金的意大利鞋;老鼠横行,一家人还得为使用“人道”的中国捕鼠器还是“非人道”的美国捕鼠器而犯难。最后,为了不让老公造反、不让儿子失望,在2006年元旦,萨拉只能向中国制造“投降”,萨拉在《离开中国制造的一年》的结尾写道:“我们最终决定,还是跟中国进口产品共存的好。发誓一辈子不用中国产品,似乎不太现实。不靠中国产品过日子太难了,至少不懈地坚持下去太难了。我不知道自己还有没有勇气再来一次,从某些方面来说,我情愿不去设想,未来10年不靠中国产品过活,日子会有多难。”
提起中国“中国制造”,人们不禁感到颇为自豪——中国制造可以说创造了多项世界第一的记录,也让全世界的消费者重新认识了中国的制造能力。我们先来看一组振奋人心的数据:
据商务部2008年最新统计,目前世界500强除了极少数公司没有在中国投资投产外,95%以上把中国作为自己的生产基地,通过合资或OEM代工的方式进行“中国制造、全球消费”的运营。现在我国在全球制造业中所占的份额,2006年已经达到8%,总量上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制造大国,有172类产品总量居世界第一,同时我国还参与大全球产业链的分工,作为世界工厂的地位已经形成了。
就目前来看,“中国制造”之所以遍布世界,其主要的原因在于价廉物美。“中国制造”的主体贸易有一半以上是加工贸易,其产品完全按照外国提供的要求和标准生产,产品的附加值很少。因此,即使有了这样辉煌的出口成绩,中国还不能称作真正的世界工厂,最多只能称作一个世界加工厂。
与日韩制造相比,“中国制造”也有一些产品具有高端、高质、节能、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特性,但就整个出口产业来说,“中国制造”还普遍缺乏创新能力和自主知识产权。
据统计,近年来我国设备投资的2/3依赖进口,光纤制造装备的100%、集成电路芯片制造设备的85%、石油化工装备的80%、轿车工业设备、数控机床、纺织机械、胶印设备的70%被进口产品占领;中国每年要花费6000亿元从国外进口重大设备;劳动生产率大概只是美国的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