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注重落实,真抓落实——领导干部从政必读
2026000000002

第2章 关键在于落实——落实是领导干部责任心使然(1)

有心才能做成事,对于领导干部抓落实也是如此,领导干部首先要具备对政策落实、法律法规执行的责任心,有了责任心在先,才能将抓落实的办事作风进行到底。领导干部首相要明确的就是抓落实的概念,明白各项工作的最终实现关键在于落实,进而要将抓落实的精神付诸实践,实现各项政策、方针的顺利实施。

从领导干部抓落实说起

抓落实,是把决策付诸行动,进而取得预期效果的过程,并且达到社会进步、民众得益的目的。能不能抓好落实事关党的事业兴衰成败,事关领导干部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水平,事关党的亲和力、执行力的大小和人民群众对党的拥护满意程度。为此,领导干部抓落实不仅是党的要求,更是人民群众的期盼。

抓落实体现了领导干部对党和事业的忠诚

干部“四化”方针首讲“革命化”,即干部考察中的“德”。如果干部政治素养、党性修养及道德水准不高,把党的艰苦奋斗史抛到脑后,忘记组织的培养,不念党的恩情,不可能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成空谈。而领导干部抓落实,体现出的正是对党和事业的一种忠诚,并以这种忠诚来激发出更大的内在动力,执行好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服务基层、服务群众、服务社会。

抓落实表明了领导干部实事求是的态度

抓落实是领导干部的一种风格、一种境界、一种品质,要言必行、行必果,表明的就是领导干部行为、作风上的一种态度。因此,领导干部抓落实,必须要讲诚信,决策要项项算数,抓一件成一件,件件体现党的科学发展观。要讲务实,能够从迎来送往、谋官进位中解脱出来,对工作始终有一股子拼劲、韧劲、钻劲,促使抓落实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干劲。要讲团结,用博大的胸怀,吸纳不同的意见,包容礼让他人,不为名利而失衡、不因责难而分心,专心致志抓落实。要讲正义,不为私情所累、不为感情所迷、不为友情所困,真正树立正确的群众观和政绩观,倡导正视问题是官德、发现问题是责任、解决问题是政绩的良好风气。

抓落实反映了领导干部处理问题的创新思维

伴随着工作的深入开展,常常会暴露出各种困难、矛盾,如何处理这些问题,领导干部必须作答。“愚者暗于成事,智者见于未萌”,作为领导干部,只有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将学习的成果应用于实践,才能在求真务实中实现学习与实践、理论与实际的良性互动,进而从工作的细枝末节上发现问题,把问题想细、把困难想足、把矛盾想清,找出症结所在,并不断拓宽视野、理清思维、把握规律,为抓好落实谋划好思路,抓住主要矛盾,抓大放小,提纲挈领,以点带面,处理和解决问题,保证工作过程和目标的全面落实。

抓落实展示了领导干部为民执政的能力

领导干部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执行者,是各项具体工作的操作者。领导干部能否抓好落实,不仅取决于决策能力,更取决于决策落实能力。如果决策部署出台后,仅仅以会议落实会议、以文件落实文件、以讲话落实讲话、以制度落实制度,任何一项科学决策都将被束之高阁。因此,领导干部要不断增强“五种能力”,真正树立依法执政、民主执政、科学执政的理念,不把权力和工作当作个人谋私的“工具”和谋生的“职业”,坚持察民情、听民意、带民富、保民安,保证为民执政不出偏差、不捅“漏子”,切实取得群众满意的成绩,真正让党的方针、政策、措施惠于百姓。

抓落实激发了领导干部干大事创新业的潜力

缺少了落实,干事创业就不会有动力和保障,党的事业就很难进一步拓展。比如,领导干部一味地求稳怕乱,一心守摊子,不求创新业,就不能根据事情发展变化的实际情况动脑筋、想办法,就会导致照抄照搬、生搬硬套,就不能抓好落实。这样势必会造成理论与实际相脱节,上级精神与本地实际相脱节,对上负责与对下负责相脱节,工作“业绩”与群众利益相脱节。因此,领导干部必须把工作的落实作为干大事创新业的一种责任和使命来抓,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在落实中拓展事业发展的新空间,在业绩创新中出特色,在特色中体现实绩,进而激发领导干部更大的潜力,全面拓展我们的各项事业。

关键在于落实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上强调,全党同志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要发扬真抓实干精神,改进工作作风,建立健全抓工作、抓落实的责任制,切实把各项工作抓出成效。各级领导干部要认真贯彻胡锦涛同志关于狠抓落实的要求,进一步做好领导工作。

抓落实在党的领导工作中的重要意义

抓落实,从各级党委、政府和领导干部工作方面讲,就是抓党和国家各项方针政策、工作部署和措施要求的落实。落实到哪里去?就是落实到实践中去,落实到基层中去,落实到群众中去,使之成为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的自觉行动,以确保党和国家确定的目标任务顺利实现。

我们党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善于把远大目标、奋斗纲领同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紧密结合起来。我们党建立已九十年、新中国成立已六十多年,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党和人民的事业之所以能够不断取得伟大的成就,在全国各族人民中,党之所以能够享有崇高的威望,靠的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进而形成了正确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靠的就是全党带领人民群众一步一个脚印,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变成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巨大精神力量与物质力量。我们的所有成就,都是干出来的。这里的关键,就是始终注重抓落实。如果落实工作抓得不好,再好的方针、政策、措施也会落空,再伟大的目标任务也实现不了。因此,抓落实是领导工作中一个极为重要的环节,是党的思想路线和群众路线的根本要求,也是衡量党员领导干部世界观正确与否和党性强不强的一个重要标志。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这是千百年来人们从历史经验教训中总结出来的治国理政的一个重要结论。古人曰:“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为政贵在行”,“以实则治,以文则不治”。历史上有许多空谈误国的教训,比如战国时期的赵括,只会“纸上谈兵”,以致四十万赵军全军覆没,赵国从此一蹶不振直至灭亡。此类误国之鉴,发人深省。

反对空谈、强调实干、注重落实,是我们党的一个优良传统。对于抓落实的极端重要性,我们党和党的主要领导同志先后都有过很多精辟的阐述:毛泽东同志要求共产党员一定要有“认真实干”的精神,强调“一件事不做则已,做则必做到底,做到最后胜利”,“什么东西只有抓得很紧,毫不放松,才能抓住。抓而不紧,等于不抓”;邓小平同志强调“少说空话、多干实事”,凡事都要“落在实处”,“开会、讲话都要解决问题”;江泽民同志强调“落实,落实,再落实”,因为这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关键环节,不要在层层表态、层层开会、层层造声势上做文章,而要在层层抓落实、层层抓解决问题上下功夫;胡锦涛同志强调要“坚持发扬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和坚持科学求实态度的统一,脚踏实地,埋头苦干,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这些论述,把抓落实的重要意义和基本要求讲得很清楚很深刻,我们在领导工作中要始终遵循和认真贯彻。

“抓落实”,是我们党执政能力的重要体现,也是对各级领导干部工作能力的重要检验。当前,我国处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但社会矛盾也日益凸显,前进中遇到不少需要克服的困难和风险。只有攻坚克难,乘势而上,我们才能抓住和用好机遇,赢得未来发展的主动权;如果自满懈怠,心浮气躁,就不可能开创改革和发展的新局面,已经取得的成果也有可能丧失。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了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将审议批准“十二五”规划纲要,中央部门和地方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推进改革发展的具体思路、政策和措施。政策措施出台之后,关键就在于落实。

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都加大了抓落实的工作力度,并已取得明显成效。特别是中央对重大决策、重大部署、重大举措,采取任务分解、明确责任、加强督查等措施,保证和促进了改革发展稳定各项任务的落实。但是也要看到,在有些地方、部门和单位,中央的一些方针政策和重大部署,口头上讲了,文件上也写了,而贯彻落实得却不好;一些中央三令五申、明令禁止的事情,依然我行我素、屡禁不止,不重视抓落实、不善于抓落实的问题仍然存在。认真贯彻胡锦涛同志关于狠抓落实的要求,切实解决好领导工作中存在的抓落实不够有力、不够有效的问题,对于推动“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的实现,对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确保国家长治久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树立党的宗旨意识和正确政绩观

抓落实,是把决策变为人们的实践行动、由认识世界到改造世界的过程,无疑需要克服主观和客观上的诸多障碍,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只有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党的宗旨意识和正确政绩观,抓落实才能始终坚持正确的方向,才能始终弘扬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精神,也才能使各项落实工作保持不竭的动力。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党的各项工作都必须坚持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从这个意义上讲,是否抓落实直接反映着领导干部的宗旨意识和党性。各级领导干部不论职务高低,不论在什么岗位工作,都要身体力行党的宗旨,把以人为本、执政为民贯穿到各项工作的落实中去,努力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切实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把握住这一点,就把握住了抓落实的根本,就能把全部心思和精力用到抓落实上。在其位,谋其政。我们党是为人民执政的,每个领导干部都要有执政为民的高度使命感和责任感。抓落实,也是对各级领导干部这种使命感和责任感的重要检验。现在有的领导干部工作不求进取,满足现状,只求过得去,不求过得硬,这样的精神状态怎么能抓好落实呢?每个领导干部都要懂得,党和人民把为人民服务的重担放在我们肩上,这是一种多大的信任和责任。要把这种信任和责任看得比泰山还重,始终以饱满的热情投身工作,永葆蓬勃朝气、昂扬锐气和浩然正气,自觉地盯着榜样找差距,对照先进学经验,努力争创一流业绩,不断开创各项工作新局面,真正做到“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在抓落实过程中,不同的政绩观会有不同的抓法、不同的结果。什么叫政绩?顾名思义,就是为政之绩,即为政的成绩、功绩、实绩。我们做事情、干工作,如果做到了上有利于国家、下有利于人民;既符合国家和人民眼前利益的要求,又符合国家和人民长远利益的要求;既能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又能促进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那就做出了党和人民所需要的真正的政绩。一些领导干部落实工作抓得不好,主要是政绩观出了问题,个人主义思想在作祟。各级领导干部要牢固树立正确政绩观,把抓落实的出发点放到为党尽责、为民造福上,而不是树立自身形象、为自己升迁铺路;把抓落实的落脚点放到办实事、求实效上,而不是追求表面政绩,搞华而不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把抓落实的重点放到立足现实、着眼长远、打好基础上,而不是盲目攀比、竭泽而渔。

领导干部在抓落实过程中,还要有“功成不必在我任期”的理念和境界,注意防止和纠正各种急功近利的行为,不贪一时之功、不图一时之名,多干打基础、利长远的事。说到这里,我想起了山西右玉县植树造林、改造山河的感人事迹。右玉地处毛乌素沙漠的天然风口地带,是一片风沙成患、山川贫瘠的不毛之地。解放之初,第一任县委书记带领全县人民开始治沙造林。六十多年来,一张蓝图、一个目标,十八任县委书记和县委、县政府一班人,一任接着一任、一届接着一届,率领全县干部群众坚持不懈,用心血和汗水绿化了沙丘和荒山,现在树木成荫、生态良好,年降雨量较之解放初期已显著增加。老百姓记着他们、感激他们,自发地为他们立碑纪念。正可谓“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右玉精神”的可贵之处,就在于始终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功在长远的实干精神,在于始终坚持为人民谋利益的政绩观。我们抓任何工作的落实,都应该这样去做。

抓落实必须具有知难而进、锲而不舍的奋斗精神

抓落实的过程,必然会遇到许多矛盾和问题,只有努力解决好各种矛盾和问题,才能把落实工作真正抓好、抓出成效。矛盾和问题是普遍存在的,问题也是矛盾。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没有发展。因此,我们在各项工作包括抓落实工作中,不要怕遇到矛盾和问题,而要敢于正视矛盾和问题。不要绕开矛盾和问题走,而要同群众一道千方百计地去求得矛盾和问题的及时正确解决。这是各级领导干部在抓落实及其全部工作中应该具有的根本态度。

当前,我们在改革和发展中遇到很多这样那样的矛盾和问题,有的还比较突出。比如,经济发展方式粗放、资源约束加剧、环境压力增大、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保障和改善民生任务繁重等矛盾和问题,正在日益显现出来。又比如,在对外开放中涉及的贸易摩擦、贸易保护主义、技术封锁问题,以及涉及国家主权、安全和长远发展的种种矛盾和斗争,也越来越多。再比如,随着世情、国情、党情的发展变化,对党员队伍教育和管理的难度增大,保持党的先进性,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所有这些矛盾和问题,都要求各级领导干部以对党、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迎难而上,敢于面对并认真探索解决之策。如果眼中只有成绩和经验,看不到问题和困难;如果回避矛盾,遇到困难绕道走,见到难题就躲避;如果报喜不报忧,有了矛盾推责任,出了问题捂着拖着,那么抓落实就有落空的危险。有些地方、部门和单位,积累的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有多种原因,但很大程度上与这些地方、部门和单位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遇到矛盾畏难情绪占上风、解决问题不得力有直接关系。抓落实,还要求领导干部增强预见性,及时发现并尽早解决矛盾和问题,努力使简单矛盾不演化成复杂矛盾,小问题不延误成大问题。领导干部要多到矛盾突出的基层去,多到困难较多的一线去,多到难点焦点问题聚集的地方去,在克服困难、化解矛盾、解决问题中抓落实、促发展、出实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