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难经常在凌晨突发。
1980年6月3日凌晨,湖北宜昌地区盐池河谷磷矿区发生灾难性山体崩塌。崩塌山体的总体积约100万立方米,崩塌堆积物摧毁了整个工业矿场和民用建筑,死亡人数达284人。
这天凌晨,忙碌了一天的矿工们和他们的家属都还在睡梦中,突然一声巨响,一场大规模的山体崩塌发生了,几秒钟之内,约有100万立方米的山体以排山倒海之势突然倒塌下来,掉进500米深的谷底。山体落地前,空气被剧烈地压缩,矿区全部建筑物都被吸起来,抛到对面的山坡上被击得粉碎。山体落地时乱石四溅,被击碎的建筑物残体又被埋到20多米深的乱石之下。短短的几十秒钟之内,整个盐池矿务局,包括四层办公大楼、宿舍楼,以及绝大部分采矿设备和物资毁于一旦。284名矿工和家属还在睡梦中,就糊里糊涂地白白送命。幸运的是,有3个人恰好在边缘被压缩空气甩出而幸免于难,但他们的后半生将在疾病的折磨下度过。
事故发生之后,救援人员和调查人员立即赶赴现场。但是整个矿区都已夷为平地。如同硝烟刚刚散尽的战场。救援人员立即展开了紧张的抢救工作,但一切都为时过晚。乱石覆盖下的矿工及其家属无一人幸免于难。这次事故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500万元,但是那284位遇难者的生命又如何计算呢?这场灾难给他们的亲属所带来的巨大悲痛又怎能用金钱去衡量呢?
盐池河谷磷矿区属于山高、谷深、坡陡的山区,河床标高为500米,崩滑山体标高为850米,相对高差达350米,河谷狭窄,两岸都是悬崖峭壁。山体上部是由坚硬的厚层白云岩所形成的峭壁,对山体的变形和崩塌可起到部分的控制作用。但是,由于下部山坡稍平缓,岩层软弱,对山体起不到支撑作用。在山区,像这样上陡下缓、上硬下软的山坡结构,是很容易发生山体崩塌和滑坡事故的。但是,盐池矿务局对此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矿区内绝大部分建筑物居然直接建筑在河谷两侧的峭壁下面。当灾难发生时,首当其冲的就是这些建筑物。
盐池河谷山体发生大规模灾害性崩塌,虽然有多方面的原因,但地下磷矿层的过度开采是上覆山体变形崩塌的最主要人为因素。这一地区本来就属于活动断层带。裂隙纵横,随时都有山体崩塌或滑坡的现象发生。但是,盐池矿务局对这些恶劣的地质条件丝毫不予理睬,自1969年建成投产之后,即开始在山下采矿,年产磷矿石8万吨。到1980年初,山体采空区总面积达64万平方米,埋藏深度为300米~330米,山体已基本上全部放顶。人类对大自然超强度的开发和掠夺,终于遭到了大自然无情的惩罚!
由于长年采矿,盐池河谷山体躯壳虽存,但山体底部早已悬空,摇摇欲坠。自1980年2月后,随着井下放顶面积的继续扩大,坑道中顶板出现裂缝,支柱被压裂,底膨、片帮等现象相继出现,地表山头上先后出现大小裂缝十余条,最长的达180米,最深则达160米。这一切都预兆着一场大规模的山崩呼之欲来。但是,遗憾的是,那些毫无远见卓识的技术人员,那些占据着高位而不负责任的管理者们,并没有在技术上作出及时准确的判断,也没能采取紧急、必要的预防措施,及时撤离矿区的居民。如果他们事先能够多做一些努力,也就不会酿成这场灾害了。因此,我们完全可以这样认为,是他们的短视、漠然和鼠目寸光,最终导致了这场巨大的悲剧。
剧烈的降雨,充当了这场灾难的导火线。山体崩塌的前三天,当地开始进入雨季,日降雨量达80毫米左右。连续降雨的作用,一是渗透水从地表下渗入体孔隙和岩石裂缝,使土石的抗剪强度降低;二是渗透水补给地下水,使地下水位或地下水压增加,对岩土体产生托浮作用,土体软化、饱和,结果也造成抗剪强度的降低。山体岩体强度减弱,塌体和底座彻底剥离。6月2日山体滑移加速,滚石纷纷掉入山谷,吵得矿区居民难以入睡。当矿区领导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并于6月2日半夜到县里做紧急汇报时,为时已晚。次日凌晨,全矿覆没,除探亲外出人员外,其他人员无一人幸免于难。
小贴示:
对矿区的居民也应当给予适当的批评。他们对于自己的栖身之所建立在峭壁下面,居然毫不关心,无忧无虑。对于山体可能发生的危险,他们完全处于盲目的麻痹中,即使落石发出的巨大声响吵得他们难以入眠,他们也没有提高警惕。即便矿区领导没有对山崩作出及时准确的预报,作为当地居民,他们也应该自觉地多想一想。为了保证自己的住处安全和生命安全,居民们完全应该积极主动地去了解一点起码的有关常识,以加强对灾害的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