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者无心,听者有意。韩康子与魏桓子为此不寒而噤,思之再三,唇亡齿寒的道理终于使韩康子和魏桓子两家下定决心反戈一击。于是他们暗中与被围困在晋阳城中的赵襄子商量好,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将晋水反引入智家的营寨中,里应外合攻打智伯瑶的兵马。此时的智伯瑶还沉浸在即将胜利的喜悦中,对韩、魏两家的倒戈毫不知情。
最后,智伯瑶被杀,其所有的财产、土地及户口由赵、韩、魏三家平分了。
形同虚设的晋国国君也被赵、韩、魏三家的后代废除,取而代之的则是赵、韩、魏三国。这也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三家分晋”。
智伯瑶在当时虽是势力最强大的一家,但却因不知收敛锋芒,终走上自取灭亡的不归路。
世人应当明白:内“刚”固可喜,若外亦“刚”则堪忧矣。
外柔内刚,就是自己有主见,有原则,不同流合污,而在行动语言上则委婉、圆转、不恃强、不凌弱,不与人攀比,不争口舌之胜,不显贵露富,自然能够平衡内心与行为,行事处世方能达及外柔内刚之道。
2.天道忌盈
宇宙中存在着自然法则,中国的圣哲们也素来讲究道法自然。无论是在天地、阴阳、昼夜等事物间还是在男人女人之间,自然之道均能创造出一种平衡,一种动态的平衡、如果这种平衡被打破、失去的话,灾难的产生也就是必然的事。
月在天,有盈有亏;水在地,潮涨潮落;人在世,生老病死等等都是自然法则的体现,没有谁能抗拒得了,也没有谁能躲避得掉,对于我们人类来说,同样也是不能以极端的方式来面对人生。过分的积极或过分的消极,不是正确的人生态度;过分的刚强与过分的柔弱,也不是完美的性格。
欲取得生命的平衡,就应该做到思想与行动上的平衡,而这种平衡就是能够在理智与情感、逻辑与直觉、紧张与松弛,以及理想与现实之间寻找到一种和谐、稳定与统一。
盛极而衰,是自然的规律。
于是,人最愉悦的生存状态,当是在极权与无助、满足与贫困、傲慢与谦卑、过剩与不足之间。
于是,为了达此状态,则必须平衡内心与行为,·而要保持这种平衡,则只有做到谦虚。
所讲谦虚,即虚心、谦逊而不自满。不自满方能经常保持一种“空”的状态,因此可以得到更大、更多的益处。
谦虚是人类最为美好与可贵的道德之一。尽管这种美德表现为谦卑与忍让时会给人以吃亏的感觉,但从长远的眼光来看,这种所谓的吃亏正是为了使自己在某些方面得到更大的益处而已。
常言道:“有得必有失。”反之“有失亦必有所得。”
你看那温室中的花朵,虽得四季常春,却失去了傲立风霜雪雨中的坚韧;为官者得到了荣华富贵,则必然会失去山情野趣、自由之身,所谓“人在江湖,身不由己”也;潜心求学之士失去的是游玩的时间,得到的却是知识的积累,思想的升华,人格的完善。
《易经》是一部最富于人类智慧的经典,从中我们能够明白,转祸为福的最好方式就是在事物刚刚开始之际处之泰然,安然地等待它的极盛的到来。
《易经》中共有六十四卦,在“大有”卦之后的“谦”卦是所有卦中最好的一卦,因为只有它的六爻全是吉利的,除此之外,没有一卦是全吉或全凶的,可见谦虚的力量之伟大。
谦虚是一种美德,一种令人尊敬的美德,即使是在最卑微之处,谦虚亦能发出绚丽的光辉,使其得以善始善终。
《易经·谦卦》中有这样的话:“天的法则,亏损满盈,增益谦虚;地的法则,改变满盈,使其流人谦卑;鬼神的法则,加害满盈,降福谦虚;人的法则,厌恶满盈,喜好谦虚。”无论是可知的事物——天、地、人——也好,还是不可知的事物——鬼神——也好,均对谦虚大加赞赏、颂扬,难道我们还有理由不以“谦虚”为人生的准则么?难道我们还不知该如何地待人处世么?
学会谦虚就可学会忍让。
《韩诗外传》中曾说:“德行宽容而守之以恭者荣,土地广大而守之以俭者安,位尊禄重而守之以卑者贵,人众兵强而守之以畏者胜,聪明睿智而守之以愚者哲,博闻强记而守之以浅者溢。东汉杨震被派任山东东莱,赴任途中要经过昌邑县,此县县令王密曾是杨震的学生,也是杨震推荐才做了官。因此到昌邑县后,王密当晚便带了黄金十斤去拜见自己的恩师,一是为了尽地主之谊,二是为了感谢恩师对他的教诲和提拔之情,三则是想在日后能继续得到恩师的垂青和提携。不曾想,杨震却十分生气,他对王密说:“当初我是因为理解你才举荐你为官的,而不是此六者,皆谦德也。”
东汉时魏国的黄琼,出身于书香门第,其父是魏太子太傅黄香。黄琼因其才学名望,常有公卿大臣们推荐他做官,但皆被其托病推辞了。后来才勉强应朝廷之诏,出任官职。
对他非常了解的太傅李固知晓后,写来一封信,言道:“常闻语曰:晓晓者易拆,皎皎者易污。阳春白雪,和者盖寡;盛名之下,其实难副。”以此来提醒黄琼:过于坚硬的,容易断,过于洁白的,则容易被污染。
故而,我们明白了骄兵必败,骄将必失的道理后,就应该在自己的事业到达顶峰之时,记住天道忌盈的道理,避免失败、灾祸的降临。
谦虚者,忌盛气凌人;
谦虚者,忌狂妄自大;
谦虚者,忌骄横跋扈;
谦虚者,忌好大喜功。
谦虚者,需能够节制自己的欲望,对权势的欲望,对财富的欲望,对名誉的欲望,以冷静、平和、谦卑的心态来指导自己人生的方向,培养自己的道德品格。这也正是《易经·谦卦》中“谦谦君子,卑以自牧也”这句话给我们的启迪。
回过头来,我们可以看看一位西方人在研究《易经》时对“谦卦”六爻的解释。
底线:要求和期望不太多,也不太少。因为以有节制的方法接近事物,故而大、小事都能获得成功;
二线:以节制为原则,公平地对待他人,也希望自己得到他;
人公平的对待。平等的观念获得他人的认同、喜爱,故而他人乐于与之共同前进;
三线:知道自己的需求,能够不急不躁地执行自己的计画,喜欢简单、中庸方法的人会很乐意参与;
四线:能给予他人以帮助,并为此赢得他人的尊重和奖励。因有平等的观念做指导,故而能不使自己屈从和卑下,也不吹捧和鄙视他人;
五线:看穿他人的企图,当有人想利用自己的慷慨时,学会使用一定的手段和力量来坚持自己的权利和原则。即使自己不富有,也会得到邻人朋友的帮助;
上线:让自己的生活环境整齐、清洁,没有颠倒世界的欲望。明白自己的短处、弱点,在纠正他人错误之前,应先使自己的素质增强。
从中,我们不难发现:谦虚则能忍让,但却非无原则的“愚谦”、“愚忍”。
学会谦虚、忍让,自能凡事不争胜、不强求。
天道也忌盈,何况人道呢?
3.难得糊涂
聪明有大聪明与小聪明之分,糊涂亦有真糊涂与假糊涂之别。
“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曾说过:“聪明难,糊涂也难,由聪明转入糊涂更难。”可见“糊涂”是如何的“难得”。现如今,无论是得其精体者也好,附庸风雅者也好,为官者也好,布衣平民也好,郑板桥“难得糊涂”四字可谓是随处可见,但真正能理解其含义者却不多,也确实不容易。
当初郑板桥在为官之时,将官场、世事看得太清楚、太明白、太透彻而又无以力释之时,又因其性情刚直,不谄媚、不圆滑,而不平不公之事太多,凭一己之力却又无能为力的时候,只好在“糊涂”之中寻求遁世之术。
老子曾对孔子说过:“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若愚。”意欲借善做生意的商人总是将其宝货深藏不露,等待识货之主人到来,有真才实学的君子总是凭愚笨的容貌来隐藏自己,等待关键时刻来临时方显山露水,来说明二个人不可过分炫耀自己的能力,否则,白白耗费精力,又招致他人的反感。
“满招损,谦受益”已是耳熟能详。它的本意是说骄傲自满的人会给自己带来损害,而谦虚的人则会得到许多的教益。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这句话也是说一个人不可太过精明,事事清楚明白,不给人留些余地,最终只会给自己造成伤害。人毕竟没有三头六臂,当你时时事事比别人聪明、能干时总会引起别人的反感和嫉妒,终究“明枪易躲,暗箭难防”,导致自己无谓的伤害甚至牺牲。真正聪明的人,正直的人大可不必在一些琐碎小事上锱铢必较,此时“糊涂”一下又何妨?只要能在大事上、原则上保持清醒的头脑就行了。
正如宋代宰相韩琦,他一生品性端庄,诚实无欺,总是以“得饶人处且饶人”的准则来要求自己,从不曾给人以“有胆量”的感觉。可他却在悄无声息中做了两件至今为人称道韵事。一件是在宋英宗刚驾崩时,韩琦等人正等待着太子进宫宣诏继位,这时,另一位宰相曾公亮却发现英宗的手又动了一下,吓了一跳的曾公亮告诉了韩琦,并要求阻止太子进宫,这时的韩琦—改平日“老好人”形象,断然拒绝了曾公亮的提议,并说:’先帝要是再活过来的话,就是一位太上皇了。”同时,愈发催促召太子进宫。为何会出现这种场面?这是因为颇有远见的韩琦知道,若是英宗醒转过来,继位一事必定会引发一场宫廷内的权力之争,实是于国于民皆不利,故而在此关键时刻挺身而出。
另一件事是韩琦未经中书省而直接用一纸空头敕书,将担任内都职务的任守忠,这个反复无常,专门密探东西宫情况,在皇帝和太后之间挑拨是非的奸邪小人,贬官发配,除去了宫中岭一条蠹虫。诚实之中不失机智,取巧之中不失忠厚亦是人生之一种境界,要到达此境界,须得有超人的忍耐力,忍耐平日里的小枝小节,同时还应有勇气;当机立断时绝不优柔寡断,拖泥带水,前怕狼后怕虎,否则,前面的一切忍耐,一切努力均将付诸东流。
人性本是喜直厚而恶机巧的,而胸怀大志之人为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有时又不得不在不尽如人意的环境中巧施机智,既达到自己的目的,又不能为人所厌恶警戒,故而应学会藏巧于拙,“用晦而明”的处世方法。就像元末的朱元璋,当他率部攻占了南京以后,聪明的他听从了耆老朱升的建议,以“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策略在群雄并峙之机,不但避免了因崭露锋芒而成众矢之的,又赢得了时间,积蓄了足够的力量予以各个击破;成功地实现了陈仓暗度的计谋,坐上了皇帝的宝座。
“聪明一世,糊涂一时”说的是聪明人有时也会办蠢事。但“难得糊涂”却是说聪明人表面上愚拙,实则内心清楚明白,“糊涂”有时是不得已而为之,有时却是故意的+,或为不同流合污,成为保全自己的人格、尊严之举。
俗话说:真正聪明的人,往往聪明得让人不以为其聪明。也就是说,有些看似“愚笨”、“糊涂”的人事实上却是最聪明的人。洪武年间,朱元璋手下的郭德成即堪称是这样的一个人。
当时的郭德成,有位妹妹在宫中众待皇上,自己则官任骁骑将军,可以自由出人宫中,颇得皇上的偏爱。有一天,皇上召他人宫,在出来时,皇上悄悄塞了两锭黄金给他,并让他不要张扬出去。受到恩宠的郭德成恭恭敬敬地谢恩后就将黄金藏到了靴筒中。
走到宫门口的郭德成一反常态,东倒西歪全然一副醉酒的样子。一不小心摔到了地上,靴筒中的黄金自然就露了出来。守门的侍卫一见马上报告朱元璋,朱元璋却不以为意地告诉侍卫说:“那是我赏赐给他的。”可这件事依然闹得个满城尽知。
于是有人责备郭德成,说他没有遵从皇上嘱咐,让他不要张扬,他反而故意显山露水。但看似“糊涂”的郭德成却白有一番见解:“宫廷内戒备森严,哪有藏着金子出去不被知晓之理?知道的说是皇上赏的,不知道的还说我是从宫中偷的?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到那时,我岂不是百辞莫辩?再说,因我妹妹在宫中服侍皇上,我可以进出无阻,又怎知这次不是皇上试探我呢?”
郭德成的这番分析实是人情人理,况其所说也不是不可能发生的事,因此他能防患于未然。如此“糊涂”之举,免却了许多麻烦与灾祸,不可谓之不聪明矣。
细细思量,郭德成的“糊涂”缘于他无贪财之心,无贪势之念,能忍利益的诱惑。
“糊涂”运用到商战中,是为了取胜,运用到社交中则为了左右逢源,搞好彼此的关系,当我们在修身养性时,“糊涂”常可使我们心境平静,无欲无贪,正如“值利害得失之会,不可太分明,太分明则起趋避之私”一样。
小事糊涂者,轻权势、少功利、无烦忧,则终成正果;大事糊涂者,则朽木不可雕也。世人应慎之。
4.随遇能安
人无法改变这个世界,因而只有去适应它。
人与自身所处的世界在既依赖又对立中相互共存着。考卜莱斯顿在《当代哲学》中这样说道:“人是一个决心实现他的许多可能性之存在,不是一个孤立的自我,而是一个必然与其他事物世界和人们世界相互关系的存在。”
对我们每一个人来说,不可改变、没有选择自由的是所处的生存环境,同时也因为我们无法也无力按照自己愿望去改变环境。而我们有能力,有办法改变的唯有自己的处境,一种人和客观存在的关系。
改变生存方式为的是适应客观存在,即生存环境。
适应,是为了达到在存在中寻找到一个安全、宁静、祥和、淡然且自己的愿望容易实现的位置目的,因而这种适应不是妥协,媚俗,委屈自己,退让求全,也不是无原则,无气节的行为。
改变自己,适应环境的选择有许多,其中最好的莫过于让自己进入淡泊宁静的人生境界。
许多人仰慕这种境界,可纵观天下芸芸众生,真到自己去实践时的困难程度不亚于基督徒进入天堂前所需跨过的“窄门”。
进入天堂须跨“窄门”;须经受炼狱的磨难,达到宁静淡泊的境界则须彻悟人生真谛,须有来自人生波折的契机。
欲达超然致远之境,则“做人要脱欲,不可存一矫俗之心;应时要随时,不可超一趋时之念。”
做到了脱俗、随时之人不会长吁短叹的怨天尤人,不会想入非非的异想天开,标新立异,不会将大好的光阴消耗在这无尽无穷的犹豫、动摇、迁徙、调动、抱怨与颓废之中,他们总是以积极、主动的心态随缘顺事,一如创立了禅宗五宗之一的临济宗的义玄禅师所云:“随处可以做主人”的思想。
“随处可以做主人”,就是要能随遇而安,正如俗语所说“既来之,则安之”一样,将自己的身心融入每一处所到之地,每一件所做之事,不避讳,不嫌弃,得好不喜,得坏不忧,平平淡淡中做自我修正,自我完善。排除过去那些理不清的缠缚,卸下以往心理上的负担,顺时随缘的参与现实,适应现实,让自己的人生“似舞蝶与飞花共适”、“若满月偕盂水同倒”般成为真正而又自然的人生。
随缘顺事不是随波逐流;随遇能安也不是安于现状,无所事事,胆小怕事,苟且一生。
战国时期的魏国有一位著名的策士,他就是范雎。出身寒微的范雎虽善断多谋,擅长辩论,且大志在胸,立志成就一番事业,可惜无人引荐,报国无门的他只好在不得已中来到魏国中大夫须贾府上任事,范雎随奉魏王之命出使齐国的须贾一同前往齐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