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曾国藩为人处世之道
2035800000008

第8章 曾国藩的养生绝学(2)

曾国藩很重视祖上“不信地仙,不信医药,不信僧巫”之风,加上阅事丰富,故经常劝人“以不服药为上策”。他的家中,合家大小老幼,没有一个不吃药的,并且都是贵药,补药和凉药、阳药和阴药,胡乱服用。看到这个不良习惯,曾国藩倡导在人患病时以少用药或不用药为主。他的弟弟曾国葆患疟病,曾国藩十分挂念、忧虑,但他忧虑的是他的弟弟“好轻下药”,即不要过分依赖药物的作用。他讲过两个例子。吴彤云曾重病,水米不进十余日,导致病情严重时到了准备料理后事的地步,曾国藩劝他不再用药,吴彤云试着不再用药十一天后,病情“竟大有转机,疟疾减去十之四,呃逆各症减去十之七八”。另外,希庵曾病势极重,听了曾国藩的劝告,断药月余后,“病已痊愈,咳嗽亦止”。他的儿子纪泽病了,曾国藩去信常告,“宜清静调养,不宜妄施医治”,并指出人们服药的错误,“若服药而日更数方,无故而终年峻补,疾轻而妄施攻伐强求发汗全失自然之妙”,对那些胡乱多服药饵的,他斥为“妄想”。所以,曾国藩总结说,“治心以广大二字为药,治身以不药二字为药”,他的经验,应当说有一定的事实根据。

现代医药科学告诉我们,凡药都具有两重性,在发挥其治病功效的同时,同样也会出现一些不良反应,常常服用后还会出现耐药性。曾国藩所谓“治身以不药二字为药”,“药虽有利,害亦随之”,便颇具有这样的道理。

尽管曾国藩十分重视养生之道,但他对生命的健康长寿,却不存妄念,不迷信,一切顺其自然,人的“寿之长短,病之有无,一概听天由命,不必多生妄想去计较它”。这种达观、冲淡之气,这也是今天追求养生的人们所应具有的襟怀、器识。

养生之智

曾国藩平生“不蹈空言”,注重实效。对治心也不是仅仅阐发理论,而是归于自身。他说:“吾辈治心治身,理亦不可太多,如亦不可太杂,切身日日用得着的,不过一两句,所谓守约也。”

一代名臣,战胜自我之力非常强大。在中国近代史上,生前死后毁誉皆当其极的人物,恐怕非曾国藩莫属了。倡导洋务,使曾国藩赢得了“中兴名臣”的桂冠。镇压太平天国、处理天津教案,又使他声名扫地,成为过街老鼠,国人皆骂。站在不同的立场,对曾国藩的评价当然会有不同的观点。但也有众口一词的地方:那就是肯定他意志坚卓、治心养性的修身术。

如李鸿章评价他老师所以仕途成功,是因为“沉毅之气,坚卓之力,深远主谋,始终不变,而持之有恒”,也是说曾国藩以毅力、智谋胜人一筹。

对曾国藩意志解剖得比较彻底的是辛亥革命的名将梁启超。他说:“凡古来能成大事者,必其自胜之力甚强者也。”曾国藩功成业定以后,仍凝聚辛苦,一点一滴地积累心性的修养,百折不回,而成为后世可鉴之人。

治心之道

曾国藩的《治心经》,讲心、身并治,口、体兼防。他认为“治心之道,先去其毒”,表面的毒是愤激,没有涵养,有一点长处即向人炫耀,有一点不顺就大为生气,这都不是“有厚福之人所为”。有襟怀、有力量、有品格的人,心如鼎镇,志如磐石,任何力量都不能动摇。他还提倡“胸襟广大,宜从‘平’‘淡’二字用功。凡人我之际须看得平,功名之际须看得淡,庶几胸怀目阔”。又说:“治心以‘广大’二字为药;治身以‘不药’二字为药”。因为这样,他总结出了养心治心、修身悟道的一整套办法。

存活休养

曾国藩认为古往今来成就大事业的人,全是身心极为疲惫之人,但能够应付自如,必有让心“存活、休养之处,”他说:“心中不苦,才能活泼地养得一段生机”,但是在那里休养身心,可见日后成败。他举西门庆和苏轼为例,说明休养身心乃是补心,而不是放纵欲望。与暇心相补的是学养,学养是正心。曾国藩从中国几千年的各类圣贤中,选出上自孔孟下至顾炎武等三十二人作为自己目标,并为每个人做传,又命令儿子曾纪泽为三十二人画像,取名《圣哲画像记》,这可以表现曾国藩对儒家学养的重视。

曾国藩平生“不蹈空言”,注重实效。对治心也不是只阐发理论,而是归于自身。他说:“吾辈治心治身,理亦不可太多,知亦不可太杂,切身日日用得着的,不过一两句,所谓守约也。”

品格陶铸

曾国藩以内圣之功,收外王之效果,治心修身,兼具儒、道、佛之奥旨。对于这点引起了早年毛泽东的注意。在毛泽东早期的笔记式日记《讲堂录》中,有很多曾国藩治心方面的格言警句,如“精神愈用而愈出,不可因身体素弱过于保惜;智慧愈苦而愈明,不可因境遇偶拂遽尔摧泪”,“心常用则活,不用则窒,常用则细,不用则粗”。

曾国藩重视精神修养、品格陶铸、意志磨炼,这对“唯金”者而言,不能不说是一剂精神补药。当然,曾国藩毕竟是属于那个时代的人物,他的双手沾满农民起义者的鲜血,用血腥维护的大清王朝则难逃江河日下、日趋腐朽的灭亡。

调伏七心

释迦牟尼说:“世间一切万物,叫土无过心”。所谓治心,这就是孟子所说的“苦其心志”,“曾益其所不能”的功夫,是“天将降大任”前的首要功课。

李鸿章说,我老师之有成,乃善治心也。毛泽东说,欲动天下者,先动天下之心。心无定旨,人如浮萍,终将无成。

养心。“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心的宁静摒弃了自然的哗喧。曾国藩早年疾病缠身,成名后“游心于老庄之虚静”。平生以“咬得菜根百事可做,世味淡薄,身心无累”为法,终身以“不药”自诩,参以家法,独创养心十四条,日日磨炼,三十年后身体和从前一样。平生服膺苏东坡,欲步其后尘,修炼瑜伽术。对吕坤所说“置富贵、贫贱、死生、常变于度外,是养心第一法”。

暇心。暇心者,李渔称为“闲情偶寄”,林语堂称为“生活的艺术”。仕途万事缠身,戎旅胜负难定,陶朱锱铢日较。曾国藩说古今能胜大任者,大都是身心疲劳之人,因此肯定有暇心用来调适。苏东坡寄情诗文,西门庆征逐女色,高雅低俗可见他日成败。曾国藩说,暇心游离子本业以外,又关系到事业兴衰,故暇心之寄要厚植根本,积功累行,方有枝繁叶茂,花团锦簇之来日。

诚心。曾国藩说,古今英雄“立得住”,就像先有根据地后能打天下一样,一定要有诚心实意。荀子说,养心莫善于诚。诚就是不欺。今人讲:信义春常在,心诚则灵。程门立雪、三顾茅庐都深蕴一个诚字。曾国藩以忠诚为天下倡,选将练兵以诚为先,平生不蹈大言,不喜驾空之事,手订“敬、静、纯、淡”诚字四法,最终使他群雄影从、“勘平大乱”,功、德、言三并不朽。

殚心。殚心者,全力以赴、鞠躬尽瘁之意也。曾国藩说,人始初奋搏,如初飞之鸟;非常有孜孜向上的意境,但功成名就之日,反平添很多息肩之念,实则进一步高山仰止,退一寸草木皆兵。

王安石为相,张居正变法,有殚心而无余勇,都旋踵而败。胡林翼与楚疆共生死,乃有天心大转。纵横家王运说曾国藩实以殚心苦战而成功,悟其文集,催人泪下。“马不加鞭自奋蹄”,曾国藩权位越高,责任感就越强,平生以“拼命报国,侧身修行”八字为坚守之则。

淡心。《菜根谭》曰:名为招祸之本,利乃忘志之媒。“天下熙熙,皆为利来”,豪杰难过名利关。纵观古今,有的人好虚名以殒身,有的人贪私利以祸族。面对名利,心将如何处置?明代陈继儒说“透得名利关,方是小休息”。曾国藩以“不忮不求”淡处名利。

静心。“成者王侯,败者贼”是否就是评论人生的盖棺定论?日中则是昃,人满天概,盛衰成败岂无凭!曾国藩效仿庄子“美成在久”,深有铢积寸累的功夫。刘邦败而犹胜,曹操成犹是败。曾国藩不求完美,跳出成败,信守“波平浪静处安身”,用“掀天盖地”为成败大忌,说自己“阅历万变”,才悟出成败的四项原则。

安心。“福兮祸之所倚,祸兮福之所伏”。趋福避祸是人伦之常。曾国藩说:“人生福境祸区,皆念想造成”,“念头稍异,境界顿殊”。他总结出“骗、暗、诡”乃取祸之三个根源,而“诚、明、仁”乃避祸之三招。“洪福齐天”虽然美好,但是,过满则溢,物极必反。难怪连孔圣人都喟然长叹:“唉!哪有满了不翻倒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