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统一之路与分裂之痛
2042900000056

第56章 是谁分裂了南斯拉夫(10)

在多民族国家里,民族矛盾始终存在。南解放后不久便宣布国内民族问题随着新南斯拉夫的成立已经彻底地解决了。这对于认识和承认客观存在的民族矛盾,以及正确地处理和解决民族问题是极其不利的。后来又强调发展民族的独立性和绝对平等,实际上实行了削弱塞族的政策。这样,导致各民族的民族主义的发展,加剧了民族矛盾。最后,在一定条件和环境下,民族矛盾和冲突的爆发,对国家和社会构成致命的危险,成为国家崩溃的导火线。

南斯拉夫的实践告诉我们,民族自治不等于民族独立,民族平等也不等于绝对的“权利平等”,更不等于国家放弃权力。应当在维护国家统一的基础上实行民族自治,在强调民族团结的前提下,发展各民族的经济文化。帮助支援落后民族和少数民族,而不应损害发达地区的民族利益。在民族关系上追求绝对平均主义或人为地削弱某个民族的做法会造成新的民族不平等或民族歧视,从而加剧民族矛盾。同时,也不应苛求全国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绝对一致和均衡。当今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难以做到这一点。因为地理条件、人口、自然环境、传统文化、生产力水平的不同,一个国家内出现的地区差异是很自然的现象。要解决经济上发达和相对不发达地区之间的差别和矛盾,除了外部援助外,经济上不发达地区主要应靠自己的发展,发挥本身主动性,挖掘内在潜力,从根本上缩短两者的差距并得到共同发展。如果单靠外部支援只能是导致发达地区的离心倾向和不发达地区的依赖倾向。结果两者的差距越拉越大,以致相互对立,矛盾激化。因此,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民族平等就必须考虑各民族的利益和特色,使各民族在相互尊重和国家统一的基础上友好相处,团结合作,共同进步。

四、执政党的自身建设应当适应当代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

南斯拉夫的分裂几乎和南共联盟的解体是同步的;南斯拉夫各族的民族主义或分立主义的发展与南共联盟的削弱和联邦化也几乎是同步的。南共联盟不敢理直气壮地坚持执政党的领导地位,解散了它在行政组织和社会文化机构中的党组织,下放权利,大大削弱了南共联盟中央的权威、地位和作用,使自己变成由“代表”各个民族的、局部的,或“集团的”利益的党的联盟。长期以来党内矛盾重重,权力斗争频仍,逐步丧失了为解放生产力,为全体劳动者谋利益的能力,最终导致自身的瓦解,随之联邦国家也分裂了。相反,只要南共联盟还存在,它依然是曾经促使南斯拉夫统一的政治力量,不管机会多么渺茫,就还有希望力挽狂澜。南共联盟分裂后,这条特殊的、却可能有效的通路也被封死了。

五、时刻警惕外来势力的渗透

在南斯拉夫解体过程中,外部势力的支持和干预起了相当大的作用。在某种意义上,还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南斯拉夫一些共和国的“民主势力”是西方国家长期培养起来的,他们很早以前就从国外得到支持: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的独立事先得到外国的承诺;科索沃阿尔巴尼亚族的分立主义运动越闹越大,也是与外部势力长期渗透和支持分不开的。南斯拉夫为了促进科索沃的文教事业,主动发展与阿尔巴尼亚共和国的关系,加强同阿尔巴尼亚的文化交流。1981年~1985年的5年内,在科索沃任教的来自阿尔巴尼亚共和国的教师达237人,一般学校的教材有20%来自阿尔巴尼亚共和国。科索沃派往阿尔巴尼亚共和国的进修生183人。([克罗地亚]杜尚·比兰季奇:《铁托之后的南斯拉夫》1980~1985,萨格勒布1986年版,第77页)问题的更严重性还在于,有关组织和负责人对大量利用阿籍教师和阿尔巴尼亚国家的教材缺乏必要的审查和选择,这就为塞进民族沙文主义等内容大开了方便之门。

在新的历史时期,许多事情在客观上、在不同程度上已超过了国界而成为国际问题。人们如何看待一个国家的独立主权,领土完整和不干涉内政原则,同外部力量对其干预和侵犯,同外部势力的渗透和分化是分不开的。在改革开放的形势下,既要参与全球一体化,又要坚持独立自主;既要加强国际合作,又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抵制外部势力的“分化”、“西化”。这是我们时刻不能忘记的。 历史将让我们记住教训。

作者吴锡山第八章捷克与斯洛伐克和平分家

原捷克斯洛伐克由捷克(又称波希米亚)、摩拉维亚和斯洛伐克三部分组成。捷克和摩拉维亚是捷克人的故乡。斯洛伐克是斯洛伐克人的故乡。捷克人和斯洛伐克人语言相近,同属斯拉夫民族。他们的亲缘关系源远流长。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他们曾患难与共,休戚相关。在9世纪曾共建过辉煌一时的大摩拉维亚帝国。虽然他们的历史发展条件不同,但在反抗异族压迫的斗争中并肩战斗,又共同摆脱异族奴役的枷锁,于1918年10月在奥匈帝国解体的废墟上,建立了独立的统一国家——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国。但是在74年的统一国家中,一直存在着布拉格中央集权和斯洛伐克争取民族自主权的矛盾,这种矛盾不断发展。随着’1989年东欧剧变,捷克斯洛伐克人民赶走了苏联的占领,两个民族于1993年1月和平分手,建立了两个独立的国家。

从这两个民族发展和结为统一国家的历史过程中,可以洞察到大国对他们命运的左右和他们谋求独立,走上分离的轨迹。

)第一节建立统一国家的艰难历程

一、历史的发源

据捷克斯洛伐克历史教科书记载,大约在25万年前,在捷克和斯洛伐克迄今的领土上就发现古人的踪迹,为当时的尼安德特人。在公元前4世纪至公元20世纪初,凯尔特人统治中欧。在捷克地区为主的部落是波伊人(B0j),该地区被称为。Bohemum,意即波伊人的国家,拉丁语为Bohemia,即波希米亚。在斯洛伐克地区居住的是科丁(Kotin)部落。公元1世纪,凯尔特人的统治被日尔曼部落和罗马部落取代。在公元4世纪末5世纪初,即民族大迁徙时期,匈奴人侵人多瑙河流域,并一度占领了斯洛伐克地区。从5世纪到10世纪初,斯拉夫人统治了捷克和斯洛伐克地区。在公元7世纪上半叶,斯拉夫人的部落遭到阿瓦尔人的侵袭。在公元623年,法兰克商人萨莫领导斯拉夫人部落联盟奋勇反抗,击败了阿瓦尔人的进犯,建立了持续35年的萨莫王朝,当时王朝的中心在摩拉维亚和斯洛伐克地区。但从7世纪中叶起,王朝销声匿迹,未留下任何记载。

二、大摩拉维亚帝国——捷克人和斯洛伐克人最古老的国家

在公元8世纪,在南摩拉维亚和西斯洛伐克部落联合的过程比波希米亚要快,那里的经济也强大。在公元9世纪初期,出现了两个强盛的公国——摩拉维亚公国和尼特拉公国。在20世纪30年代,默伊米尔(Mojmir)公爵把普里比纳(Pribina)公爵从尼特拉赶走,兼并了他的西斯洛伐克公国,建立了大摩拉维亚帝国。帝国的中心在摩拉维亚的东南部和斯洛伐克的西南部。这是捷克人和斯洛伐克人建立第一个共同国家的尝试。帝国存在期间;一直受到东法兰克统治者的进犯。为了抵御德意志基督教文化的侵入,默伊米尔的继承者罗斯季斯拉夫(Rostislav)请求拜占庭帝国派遣会斯拉夫语的基督教传教士到大摩拉维亚帝国传教。拜占庭帝国皇帝于公元863年,派来两名希腊人——君士坦丁(Konstantyn,后用Cyril的名字)和美多德(:Metod)兄弟到摩拉维亚。他们用斯拉夫语传教。二人并创建了古斯拉夫语。在大摩拉维亚帝国出现了最古老的斯拉夫文化。直到11世纪末期,古斯拉夫语一直是所有斯拉夫人最古老的通用书面语言。在斯瓦托普卢克(Svatopluk,870~894)执政期间,帝国最为兴旺。它的疆域不仅包括波希米亚、摩拉维亚和斯洛伐克,而且还包括部分波兰地区,是当时一个强大的西斯拉夫人国家。由于匈牙利部落的不断侵犯,并侵入多瑙河平原,造成帝国在903~907年间覆灭了。

三、捷克独立建国 斯洛伐克陷入匈牙利奴役之中

帝国的覆灭对西斯拉夫人的历史造成了悲惨的后果,它使西部和南部的两支斯拉夫人陷入分裂状态。在捷克斯洛伐克领土上的民族统一过程遭到破坏,这里的捷克人和斯洛伐克人从此分开,走上不同的发展道路。斯洛伐克人陷入匈牙利的奴役之下,直到1918年。而捷克民族则走上独立发展和建国的道路。

公元985年,波希米亚各部落从大摩拉维亚帝国脱离出来,从那个时候起开始建立以波希米亚为中心的捷克国家。当时,名为捷克人的部落统治了居住在波希米亚和摩拉维亚的大多数部落。捷克人居住在本国的中部,并以坚固的布拉格城堡为中心据点。于是捷克人的名称就成为这个国家的名称。12—14世纪,捷克经济文化迅速发展。在14世纪,国王查理四世(Karel IV.1346~1378)时是全盛时期。文化艺术、经济皆非常发达。布拉格成为中欧最重要的城市中心。在文化方面,1348年建立的布拉格查理大学是北欧、中欧和东欧的第一所大学。在14世纪下半叶,查理四世不仅是捷克国王同时也是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在14—15世纪初叶,天主教会成为最大的封建主,拥有全国三分之一以上的土地。高级僧侣大部分是德意志人。教会贪婪腐化,对平民百姓进行百般盘剥。在15世纪爆发了反对天主教会、世俗封建地主及德意志贵族统治的胡斯革命运动。

扬·胡斯(Jan Hus 1371—1415)为布拉格大学的校长,他无情揭露僧侣阶级的丑恶生活及其剥削本质。他不仅在布拉格和捷克南部宣传他的学说,而且发表著作,尖锐批判罗马教皇的教权和整个罗马教会。1414年在康士坦斯召开欧洲宗教会议,会议强令胡斯撤销自己的主张。胡斯坚贞不屈,最后被处以火刑,在1415年7月6日被活活烧死。胡斯之死在捷克激起广大人民的极大愤怒,人民群众掀起的反抗运动如燎原烈火,在1419~1422年期间达到高潮。罗马教皇和捷克国王泽克孟德(zikmund)在1420~1431年期间,组织了五次对胡斯革命运动大军的围攻,但都遭到失败。胡斯革命运动在欧洲引起强烈反响,它是捷克人民革命传统的源泉。

胡斯的革命思想也在受到异族压迫的斯洛伐克人民中广为传播。在捷克人民展开对教会、德意志贵族、封建地主以及欧洲十字军的斗争中,得到斯洛伐克兄弟的响应。胡斯军在斯洛伐克建立了据点,斯洛伐克人民把他们看做解放者和兄弟,并和他们并肩战斗。当1425~1427年胡斯革命运动的塔波尔派部队深入到斯洛伐克的时候,当地渔民、农民和城市贫民积极支援。在一些地方农民和矿工起来进行斗争,在尼特拉地区的小地主脱离十字军投降胡斯军。革命斗争进一步增强了捷克人和斯洛伐克人之间的兄弟情义。

四、捷克丧失独立沦为奥匈帝国附庸

1526年,当时欧洲最强大的哈布斯堡王族的成员、奥地利君主斐迪南一世(1503~1564)被选立为捷克和匈牙利的国王,为建立奥匈帝国(1867—1918)奠定了基础。斐迪南一世试图利用捷克地区富饶的资源为其对外扩张服务。这种企图不久就引起捷克市民阶层和贵族的反抗,农民也起来反对。1618一1620年,捷克爆发了反对哈布斯堡王朝的起义。1620年11月8日在布拉格附近的白山战役中,起义军溃败,布拉格投降。整个国家从此陷入哈布斯堡王朝的统治之下,国家丧失独立。斐迪南一世对捷克的政治和文化严加控制,对反抗者一律镇压。天主教会宣布为唯一的国教,德语被定为与捷克语同等地位。大多数官员都由奥地利或德意志贵族充任,捷克国家完全成为哈布斯堡王朝的附庸。有相当大一部分贵族和市民及一些爱国的知识分子被迫移居国外。大量外国人,多半为德国贵族和市民涌入捷克,在17世纪和18世纪捷克社会德意志化了,只有在平民当中和乡村才保存了捷克语言和文化。

五、为争取民族独立和建立共同国家而斗争

在18世纪和19世纪捷克工业迅速发展,新兴的资产阶级出现了,从而兴起了争取民族独立,恢复和发展民族文化的民族复兴运动。大批学者为恢复捷克语言和文化奔走呼号,用捷克语言进行创作。在这个时期出现了大批作家、戏剧家、音乐家和画家。随着工业的发展,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工人阶级政党建立,他们提出为争取普选权和民族独立而斗争。

由于匈牙利化政策的压制,斯洛伐克的经济文化发展受到严重阻碍。民族复兴运动时期,斯洛伐克人也发起了争取民族解放的运动。虽然斯洛伐克处在匈牙利的奴役之下,但他们同捷克人的兄弟情谊并未因此而割断。在哈布斯堡王朝统治时期,这种兄弟感情进一步加深。在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斯洛伐克的精英创造了斯洛伐克的书面语言,促进了斯洛伐克人的民族觉悟。1848年9月16日在维也纳成立的斯洛伐克民族议会,成为在1848~1849年领导斯洛伐克民族解放斗争的最高领导机构。斯洛伐克民族议会领导志愿人员进行反对奥匈帝国政府的武装斗争,正是在这个时期,音乐家马图什卡(Matuska。Ianko,1897~1959)所创作的《塔特拉上空的雷电》之歌(歌词成为捷克斯洛伐克国歌的一部分)在斯洛伐克风行起来,人们把它看做对匈牙利化的抗议之声。捷克和斯洛伐克人并肩展开了争取民族和社会解放的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