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时候,你必须知道自己是普通的沙粒,而不是价值连城的珍珠。你要卓越不凡,就要有鹤立鸡群的资本才行。所以忍受不了打击和挫折,承受不住忽视和平淡,就很难达到辉煌。若要自己卓然出众,那就要努力使自己成为一颗珍珠。首富的远见卓识
1950年,李嘉诚成立了自已的塑胶厂,专门出产玩具和其他家庭用品。不过,他很快发现,塑胶花将有无可限量的市场,于是果断地从经营塑胶玩具转到经营塑胶花。
由于预测正确,又决策果断,李嘉诚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塑胶花市场一直旺盛到1964年,前后7年的时间,给李嘉诚带来了数千万港元的财富,也奠定了他未来发展的基础。
也就在此时,李嘉诚超人一等的眼光又瞄向了无可限量的香港地产业。尽管1964年前后,香港房地产行业多有起伏,不少千万富翁因投资地产业而破产。可以说,当时的香港地产业处干低谷。但李嘉诚则准确地预测到:一两年的小起伏,在整个经济潮流中,是不足为虑的;何况香港人多地少,地皮永远涨价,会涨到惊人的程度。于是,李嘉减将塑胶工业中获得的利润不断地投入到房地产行业中,大胆买了大量的地皮和旧楼。由于他眼光独到,预测准确,结果投资地产一帆风顺,他的财富也直线上升。
后来,李嘉诚成为了香港大享中的首富。
李嘉诚在短短的20几年内从一个最低级的工厂推销员一跃而成塑胶花大王,又成为香港地产界的超级巨富。他的成功,与他锐利而长远的眼光、正确的预测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善始善终
韩国大宇实业株式会社创始人金宇中曾写道:
每次到欧洲去,总有这么一个感触:法国北面的那些国家,大部分在经济上很宽裕,而南面的那些国家则相反。这些国家之间为何有这样明显的差异呢?我无法做出科学的论证,却揣摩南欧的人们喜欢午睡会不会是一大原因。
南欧有的国家有这样的习惯:每到下午一点钟或两点钟不论是城市的人们还是农村的农民都睡个午觉。我初次出差于南欧,便不欣赏这种风习,对之十分难以理解。把下午这样宝贵的时间化为南柯一梦,我总为之惋惜不已。
那么,他们为何这样生活呢?依我看来,很可能是适当主义在南欧人身上作祟。这种超脱业已渗透他们的身心。当然,超脱出世有其可以肯定的一面,而听天由命的这一面则显然不足为训。超脱也该有个限度,倘若超脱到午睡成习,我看这就得好好地考虑一下了。
窃以为南欧人的这种超脱,既非闲得发慌,也非一种浪漫。一言以蔽之,是适当主义的体现。也就是说,其生活态度是工作与玩乐都适可而止。实际上,南欧人在经济上已远远落后于勤劳刻苦的北欧人。适当主义所造成的恶果,昭然若揭。
奋发进取的人是不会蹉跎岁月的。在他们身上,在他们的行动上,决无适当主义的踪影。适当主义在其他境遇也可以看到。1967年我刚开始创办企业时,大部分的产品依靠海上航运。而当时轮船的运输情况很不理想,装卸货物如同打一场战争,大部分的会社在釜山港都派出了常驻的人员。
当自己厂里日夜赶制出来的商品一到釜山仓库时,这些常驻人员便争光排队等候办理装货的手续。如果误了事,货物装不上船,就得积压在码头,最少也得再等一个多星期才能装上下一趟货轮。所以,对于规模小的企业来说,能否把货物及时运出甚至关系到企业的兴衰存亡。那些常驻人员之间的竞争也就只能越发激烈。如果掉以轻心,他人便会加塞儿。弄得不好,还要等到其他会社的货物卸尽后才能装上自己会社的货物。一般说来,他们可以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类型是确认自己会社的货物已到达码头后便欣然返回会社;第二类型是确认自己公司的货物到达码头后,一直等到货物装上了轮船才返回会社;第三类型是一直要等到装上了自己会社的货物的轮船离开了码头才返回会社。很明显,第一类型的做法很不足取,他那个会社的货物,十有八九不能及时装上货轮。第二类型的做法,10次也会遭到一两次失败。只有第三类型的做法才万无一失。
“这样也就行啦!”的想法,使得第一、第二类型的常驻人员只能尝尽失败的苦头。我对我们会社职员的要求是:必须坚守岗位,等装上了我们会社货物的轮船离开码头消失于视野之后才能返回。因为只有这样才算善始善终。当时,我们会社从未误过船期,也从未耽误过交货的日期。这直接提高了我们在海外市场的信誉。海外人士无人不知大宇一诺千金,与大宇订货,总能在规定的日期内收到货物。
无论办任何事情,我鄙弃适可而止,喜欢做得彻底、善始善终,喜欢做得干净利索,也只有这样,才能获得成功。在我的影响下,大宇的职员办事,无不以善始善终为原则。当然要做到这一点绝非易事。但这种观念一旦牢固,把事情办得天衣无缝也就不那么难了。只要自始至终严格要求就行。这就是多年来大宇创立的传统,也是大宇的企业文化。
适可而止的适当主义是成功路上的绊脚石,善始善终是成功的原则。
要有自己的主见
美国著名女演员索尼亚·斯米茨童年的时候在加拿大渥太华郊外的一个农场里生活。那时候她在农场附近的一个小学里读书。有一天她回家后很委屈地哭了,她父亲问她为什么哭泣,她断断续续地说道:“我们班里一个女生说我长得很丑,还说我跑步的姿势难看。”父亲听完她的哭诉后,没有安慰她,只是微笑地看着她。忽然父亲说:“我能够得着咱们家的天花板。”当时正在哭泣的索尼亚听到父亲的话觉得很惊奇,她不知道父亲想要表达的意思,就反问了一句:“你说什么?”
父亲又重复了一遍:“我能够得着咱们家的天花板。”
索尼亚完全停止了哭泣,她仰着头看了看天花板,将近四米高的天花板,父亲能够得着?尽管她当时还小,但她不相信父亲的话。父亲看她一脸的不相信,就得意地对她说:“你不信吧?那么你也别相信那个女孩子的话,因为有些人说的并不是事实。”
于是,索尼亚在很小的时候就明白了,不能太在意别人说什么,要自己拿主意。
在她二十四五岁的时候,已经是一个颇有名气的年轻演员了。一次,她准备去参加一个集会,但她的经纪人告诉她,因为天气不好,可能只有很少的人参加这次集会。经纪人的意思是索尼亚刚开始出名,应该用更多的时间去参加一些大型的活动以增加自己的名气。可索尼亚坚持要参加那个集会,因为她在报刊上承诺过要去参加。结果,那次在雨中的集会,因为有了索尼亚的参加而使得广场上的人群拥挤起来。她的名气和人气骤升。
凡事要靠自己拿主意,并不是一意孤行,孤芳自赏,而是忠于自己,相信自己。要对自己的承诺负责,要敢于承认自己的缺点,更要敢于承担面临的挑战。在人生的路上,有很多时候,我们都要靠自己拿主意。
从影子中寻找自己的价值
有一个愣头愣脑的流浪汉,常常在市场里走动,许多人很喜欢开他的玩笑,并且用不同的方法捉弄他。其中有一个大家最常用的方法:就是在手掌上放一个五元和一个十元的硬币,由他来挑选,而他每次都选择五元的硬币。大家看他傻乎乎的,连五元和十元都分不清楚,都捧腹大笑。每次看他经过,都一再的以这个手法来取笑他。过了一段时间,一个有爱心的老妇人,就忍不住问他:“你真的连五元和十元都分不出来吗?”
流浪汉露出狡黠的笑容说:“如果我拿十元,他们下次就不会让我挑选了。”
当人自以为聪明时,其实正显出愚昧和无知。让我们多以柔和谦卑的态度与人相处,那才真正是智者的作为。
每天淘汰你自己
在非洲的大草原上活着羚羊和狮子。一天清晨,羚羊从睡梦中醒来,它想的第一件事就是,我必须比跑得最快的狮子还要快,否则,我就会被消灭。而狮子也同时在想:要想得到我今天的美餐,我必须比跑得最快的羚羊快,于是在广袤无垠的大草原上,无时无刻不在演绎着惊心动魄的生死搏杀,优胜劣汰的自然法则在这里体现得淋漓尽致。
“每天淘汰你自己”,假如你不淘汰自己,可能就会被别人淘汰。
成功的基本要素
安大略湖的一位著名的主教讲述的一个故事说明了坚强的意志对把握人生机会的重要性:一个商人需要一个小伙计,他在商店里的窗户上贴了一张独特的广告:“招聘:一个能自我克制的男士。每星期4美元,合适者可以拿6美元。”“自我克制”这个术语在村里引起了议论,这有点不平常。这引起了小伙子们的思考,也引起了父母们的思考。这自然引来了众多求职者。
每个求职者都要经过一个特别的考试。“能阅读吗?孩子。”“能,先生。”“你能读一读这一段吗?”他把一张报纸放在小伙子的面前。“可以,先生。”“你能一刻不停顿地朗读吗?”“可以,先生。”“很好,跟我来。”商人把他带到他的私人办公室,然后把门关上。他把这张报纸送到小伙子手上,上面印着他答应不停顿地读完的那一段文字。阅读刚一开始,商人就放出6只可爱的小狗,小狗跑到男孩的脚边。这太过分了。男孩经受不住诱惑要看看美丽的小狗。由于视线离开了阅读材料,男孩忘记了自己的角色,读错了。当然他失去了这次机会。就这样,商人打发了70个男孩。终于,有个男孩不受诱惑一口气读完了。商人很高兴,问道:“你在读书的时候没有注意到你脚边的小狗吗?”男孩回答道:“对,先生。”“我想你应知道它们的存在,对吗?”“对,先生。”“那么,为什么你不看一看它们?”“因为我告诉过你我要不停顿地读完这一段。”“你总是遵守你的诺言吗?”“的确是,我总是努力地去做,先生。”商人在办公室里走着,突然高兴地说道:“你就是我要的人。明天7点钟来,你每周的工资是6美元。我相信你大有发展前途。”男孩的最终发展的确如商人所说。
克制自己是成功的基本要素之一。太多的人不能克制自己,不能把自己的精力投入到他们的工作中,完成自己伟大的使命。这可以解释成功者和失败者之间的区别。青年人,即使天掉下来,你也要克制住自己!要学会自我克制!这是指品格的力量,要有克服困难的意志。能够驾驭自己的人,比征服一座城池的人还要伟大。是“意志”造就人,造就机遇,造就成功。
把精力放在聚焦点上
有一次,一个青年苦恼地对昆虫学家法布尔说:“我不知疲劳地把自己的全部精力都花在我爱好的事业上,结果却收效甚微。”法布尔赞许说:“看来你是一位献身科学的有志青年。”这位青年说:“是啊!我爱科学,可我也爱文学,对音乐和美术我也感兴趣。我把时间全都用上了。”法布尔从口袋里掏出一块放大镜说:“把你的精力集中到一个焦点上试试,就像这块凸透镜一样!”
许多有成就的人物都是“聚焦”成功的。就拿法布尔来说,他为了观察昆虫的习性,常达到废寝忘食的地步。有一天,他大清早就俯在一块石头旁,几个村妇早晨去摘葡萄时看见法布尔,到黄昏收工时,她们仍然看到他伏在那儿,她们实在不明白:他花一天功夫,怎么就只看着一块石头,简直中了邪!其实,为了观察昆虫的习性,法布尔不知花去了多少个日日夜夜。像法布尔一样,历史上凡是事业真正有成效的人,工作和学习时总是注意力高度集中,达到如痴如迷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