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假话全不说,真话不全说
20448300000028

第28章 毒酒全不吃,蜜糖不全吃(2)

马加爵被执行死刑后,围绕这一案件的议论本来已尘埃落定,想说的都说了,没说的也不想再说了。不料日前又发生了商洛技工学校学生许琳杀死同宿舍两名同学的案件,媒体称之为“陕西马加爵”。许琳在案发两周前打纸牌时曾和受害人郭某发生争执,并被郭打了一拳;案发一周前打纸牌时被护楼员查到,因郭某帮护楼员“说话”而被激怒;最近一次因随手扔垃圾遭到郭某指责,再次与郭发生争执。他在自述中承认,正是这些琐事使他心灵受到伤害,产生了报复的念头。

可见两起案件的起因惊人相似,同样是同学关系紧张,同样是打纸牌发生争执,受害者同样出言不慎,凶手同样感到受伤害,并因此产生杀人念头。绝不想论受害人的是非,只是想说,从凶手所以杀人、受害人所以受害中,青少年可以受到一点为人处世的启发,懂得一点接人待物的道理,从而增强自我保护意识,避免同类事件发生。

因不谨言笑而惹来杀身之祸的事,史不绝书。春秋时南宫万曾在宋鲁之战中做过鲁国的俘虏,在宋国的要求下才被放回。宋湣公与南宫万打猎时“因博争行”——如同打牌发生争执,湣公一怒之下说了有辱南宫万的话:“以前我敬重你;如今你不过是鲁国的俘虏而已。”正是这句话引发了南宫万杀人的念头。史载:“万有力,病此言,遂以局杀湣公于蒙泽。”战国时,孟尝君逃出秦国,途经赵国回齐国。赵国人以为如此响当当的人物一定高大魁梧,一见却意外矮小,于是笑言:“始以薛公为魁然也,今视之,乃眇小丈夫耳。”就因为这句并无恶意的话,孟尝君一怒,与其门客斫杀赵人数百。南北朝后赵太子詹事孙珍问侍中崔约:“吾患目疾,何方疗之?”崔约因孙珍眼窝深,开玩笑地说“溺中则愈”。孙珍记恨,把这话告诉了太子石宣。石宣是少数民族,在石虎诸子中眼窝最深,闻之大怒,遂杀崔约父子。不是说杀人者有杀人的道理,而是说被杀者死得太冤,太不值得。

由于这类历史教训太多,所以后人引以为戒。唐朝汾阳王郭子仪每次见宾客总是姬妾在侧,而卢杞来时却不让侍妾露面。别人问他为什么,他说:“杞貌陋而心险,妇人见之必笑,他日杞得志,吾族无类矣!”后卢杞居相位,“小不附者必欲置之死地”,而郭家无祸。如此人生智慧令人叹服,而窃以为这是因为有平原君的前车之鉴。战国平原君亦以善养士著称。他的美妾从楼上看见邻家躄者蹒跚着打水——想必那水随蹒跚而洒泼——于是大笑。躄者以平原君“能贵士而贱妾”为由,必欲得笑躄美人之头而后快。平原君表面答应,内心却以为躄者要求太过分。结果门下宾客认为他“不杀笑躄者”就是“爱色而贱士”,一年间引去过半。平原君这才不情愿地杀了笑躄美人,登门向躄者道歉。郭子仪才兼文武,想必知道这个典故。不犯前人的错误,可谓智者。

孔子见老子,老子送给他两句话:“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发人之恶”用在为人处世上,有点像人常说的“揭短”。俗话说:“打人休打脸,骂人休揭短。”就是告诫人们谨言慎行,有所忌讳,不要轻易伤害人。当然,与人发生争执,说了伤害人的话,甚至打人一拳,都是微过,与杀害同学不可同日而语。但如果因此送命,悔之何及?仅仅不谨言笑甚至不能算过错,但也要看对象。有时在你无伤害人的故意,在人看来则可能是对他的伤害。同情有度,不做救蛇农夫

一说到救蛇农夫,就会让人想起这个故事:冬天来了,天气变得一天比一天冷。一天清晨,一个农夫出远门。走着走着忽然看见路边有一根树枝样儿的东西,农夫想把它捡起来当拐杖。刚捡起树枝,农夫吓了一跳,原来是一条冻僵了的蛇。农夫吓得赶紧把蛇扔得远远的。

然而,农夫是个非常善良的人,刚走几步,他又想:蛇也是一条生命呀,我就这么走了,它会冻死的,我还是救他一命吧。于是农夫回过头,将蛇捡起来,擦去蛇身上的雪,放入怀中,用自己的体温使蛇苏醒过来,过了一会儿,农夫看了看蛇虽然苏醒了,但还不能动,于是农夫又把蛇放进贴身的衣服里,用自己的体温把蛇捂暖。

蛇在农夫怀里很快地恢复了知觉。它醒来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张开大口向农夫的胸口狠狠地咬了一口。农夫感到胸口一阵剧痛,他连忙解开衣服,发现是蛇咬了他一口。农夫气极了,他没想到这条蛇会恩将仇报。他抓起蛇用力一摔,把蛇摔死了。

蛇毒很快就流到心脏,农夫知道自己快要死了,临死前说:“蛇咬人本性是不会变的,对于恶人绝不能怜悯啊!”

农夫救蛇的寓言是每个人都知道的,因为基本上在小的时候就会在必读的故事中读到它,而且故事里的语言表达方式和思维方式已经完全本土化,国产化了。从这个故事中人们可以看到蛇的狰狞,蛇的忘恩负义,让人们开始思考自己的同情心是否真的可以换来同样的回报。

在中国,类似农夫救蛇的故事很多,警句也不少,都是告诫人们要对坏人提高警惕,但是,这种警惕是以牺牲同情心为前提的。中国人有这样的逻辑,不要轻易同情他人,因为你不知道他是好人还是坏人,同情了坏人,最终会害了自己,按照这个逻辑,所有不认识的人都不能同情,因为你不知道他是坏人还是好人,不问青红皂白的去同情一个陌生人,就是愚蠢的表现,这就是读农夫救蛇得到的结论。

同情心是人的美德之一。而农夫的根本错误不在于他的同情心,而在于他的愚昧无知。每个人天生的就是有同情心的,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自己开始面对很多事物,也应该学会保护自己,让自己的同情心在适当的时候提供适当的量。

美国人之间,更多的是一般人之间的同情心,而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朋友和熟人之间的责任感,换句话说,美国人要么就不帮你,如果要帮你的话,一般没有图报的心理。他们认为,我帮你,你帮他,他再帮其他人……这样才会形成良性循环。中国人图报的心理很强,由此导致,如果你再路上遇到了问题,没人肯帮忙,

但是,在中国应该从农夫救蛇一类寓言故事吸取教训,宁可不同情他人,也不要上当受骗,因为如果你同情了一个恶人,你就要以你的生命作你的同情心的代价,但是,哪一个是恶人呢?谁也不知道,所以,宁可不同情,就算是天生就具有同情心的孩子也应该给予适当的教育,让他们学会保护自己。当然抚养小动物,保护小动物还是应该的。

曾有一部小说,上面记载了这样一段故事:一个年轻的军官偶然结识了一个富商的残疾女儿,由于自己的善良与热心使自己陷入无边的烦恼,也给对方造成巨大的精神痛苦。现实中也常常会是这样。尤其是女性,更兼具母爱和温情,有时发起善心来更是两眼一闭,不问青红皂白。小者金钱流失,大者感情受骗,还有命丧黄泉。从虚拟如梦般的网络和五彩缤纷的现实,每天都有这样令人触目惊心的例子。

这并不是反对人们发挥自己的爱心。只是想提醒各位先擦亮眼睛再说。有些人是知道自己其貌如猪的,于是就会以自己身患绝症啦、离婚啦、无人照顾孤苦无依啦等等去骗取他人的同情和爱情。大家记住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不要像那个傻农夫一样去温暖毒蛇。

总之,同情心是对弱势或劣势群族表现出来的怜悯和关心,是帮助他人排除困难,不应该有图报的目的。每个人都应该在适当的时候提供适当量的同情心,在帮助别人的同时也保护自己。表彰之时,将成就归功于别人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天赋与资质,有的人适合在幕前发光,有的人则适合在幕后发展;有的人适合坐轿,有的人则适合抬轿。不管你是坐轿还是抬轿的人,在幕前就要努力展现台前的美丽,而在后台,也要更努力地,让别人能够散发出动人的光彩。如果,你没有足够的能量,就无法承载别人的成功;如果,你没有足够的度量,也无法造就别人的成功,当然,也就无法让自己更成功。

美国散文作家爱默生说:“人生最美好的一项补偿,就是凡事诚心诚意的帮助他人,最终自己也一定会受益。”塞内卡也说:“让自己获得好处的最佳方法,就是将好处施诸别人。”所以,你想要获得好的成就、好的因缘,就是要布施、要服务、要帮助别人。分享与回馈就如同在黑暗中点燃一支小小的蜡烛,它能像太阳光一样的照亮黑暗,让黑暗中的人得到光明与温暖,同时,也能让自己得到温暖与亮光。

有句英文这么说道:“Imadeitbecauseofyou。”一个有成就的人,往往不是凭着个人的努力就可以达到自己的理想境地,有时候,还要适时地遇上贵人的帮助,这也是很重要的。当一个人平时养成“功成不居”的习惯,愿意将自己的成就与别人分享,那么,你的成就也会因为和别人分享的缘故,而变得更加耀眼。

有一个故事就可以生动地说明这点:上帝带一名教士去看地狱,他们进入了一个房间,那里有许多人正围着一口煮食的大锅闷闷地坐着,眼睛呆呆地望着大锅,又饿又失望。每个人手里都有一只汤匙,因为汤匙的柄太长,所以食物无法送到自己的嘴里;之后,上帝又带着这名教士进入另一个房间。这个房间跟上一个房间的情景一模一样,所不同的是这里的人又吃又喝,有说有笑。教士看完后奇怪地问上帝:“为什么同样的情景,这个房间的人快乐,而那个房间的人却愁眉不展呢?”上帝微笑着说:“难道你没看到吗,这个房间里的人都知道喂对方吗?”教士恍然大悟。

这个富有哲理性的故事生动地告诉我们:大到国家、民族,小到企业、员工,要想昌盛发达就一定要懂得分享和给予,养成互爱、互敬、互助的习惯。

共享即分享。分享是一种境界,是一种奉献,是一种爱,是一种科学智慧,是一种责任升华,是与人方便与己方便。分享爱,分享劳动,分享喜悦乃至痛苦,都是我们所需要的。俄国伟大作家托尔斯泰曾经说过:“神奇的爱,使数学法则失去了平衡,两个人分担一个痛苦,只有一个痛苦;而两个人分享一个幸福,却有两个幸福。”爱企业、爱岗位、爱工友,大公无私、知难而进、尽心尽责的员工,那就一定会分享到企业昌盛的喜悦和成果。反之,不讲分享、自私自利的人就会像地狱里看到的那群吝啬鬼一样不愿奉献爱心喂别人,最后只有自己饿死。

在这个竞争的现代社会中,不够坚强就无法生存下去,不够柔和就没有生存下去的资格。只有坚强的人才能突破自己的命运安排,为自己建立一座富足而安定的城堡。但是,并不是没一个人都能够成为强者。许多人因为条件与环境的不理想而随波逐流。或是因为健康状况不佳、家庭破碎而陷入悲惨的命运之中,过着不幸的一生。

即使你凭一己之力得来的成果,也不可独占功劳。让那些属于同一部门,曾经协助过你的同事一起来分享这份荣耀吧!别担心你所扮演的角色会被人遗忘,因为你的所作所为在上司眼中瞧得清清楚楚,如果自己一味卖弄、夸耀,反而会落得邀功之嫌,当然,同时也会觉得十分无趣。

相对的,如果大大方方地和同事分享功劳,一方面可以做个顺水人情,另一方面上司也会认为你很懂得搞好人际关系,而给你更高的评价。可是卖这份人情的手法必须做得干净利落,不可矫揉造作,更不可对同事抱着“施恩”的态度,或希望下次有机会讨回这份人情。所谓放长线、钓大鱼,将目光放远才是上策。

也许在你的组织中,员工们还没有真正享受到公司对原料、机器与其他物品的同等重视。这让你也许觉得仿佛回到的新中国成立前。但事实上,组织对员工的尊重与重视程度,在有些公司确实做得不尽如人意。不尊重员工,不仅伤害了他们的自尊与自信,而且这对组织本身也是非常有害的。要真正尊重雇员,就必须身体力行。

成功的阶梯上不允许有假谦虚。假谦虚就是不诚实。它表现出谦虚的形象而实际上,那个人是不谦虚的,他只是装腔作势而已。不能承认并欣赏自己的成就就像不能承认自己的缺点一样,都是不诚实的。

成功的阶梯上也不允许自我夸耀。当你取得一些有价值的成就时,人们很可能会称赞你。这时你要怀着感激的心态去接受这些称赞你的话。然而,自我夸耀表明了不完整的自尊、不成熟和没有安全感。它是由于你做了一些事,却得不到别人的认可而产生的一种情感。自我夸耀是高人一等的作风,自吹自擂,试图使自己显得比别人要好。自我夸耀不同于与人分享。当你与别人分享自己的事业和产品的时候,是因为你相信自己会对别人有帮助。与人分享是伟大的;自我夸耀却不!

对世界做出伟大贡献的人通常都很谦虚。谦虚在韦伯字典上的解释是“不骄傲、不目中无人……不自命不凡。”他们深知没有别人的帮助他们是不可能取得现在的成就的。如果他们有自己的信仰,他们一般会把自己的成就归功于造物主。把成就归功于该归功的地方,感激帮助过你的上司和支持过你的人们。

总之,你要常常对别人说:“因为有了你,我才能更成功。”不必害怕别人太成功,如果,别人因你而成功,也无须把荣耀都归于自己。因为,当你造就别人成功的同时,荣耀,自然也不会忘记你。听出他人话中话,辨清对方弦外音

“话外音”,也就是人们俗话说的“话里有话”,已经频繁地出现日常生活的各种场合。人们借“话外音”进行幽默调侃、讽刺发泄、批评鼓励、摸底打探……而作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职场生活也不能脱俗。

当然,作为一种人际沟通方式,接收“话外音”的重要性丝毫不逊于制造“话外音”。理由很简单:若你意会不出或意会错别人带有隐含意的语言,轻则会把别人的鼓励当批评,把别人的嘲讽当作“补药”;重则会把错的事认为是对的,对的事反而认为是错误的,从而直接影响你对事物或人的判断。和人说话时,要听出话外音,不要做了傻子。

可以从90年代初期的一个实例中看出话外音的重要性:某知名女士要参加世界级的文化型大会,为了彰显中国文化的底蕴和自身的文化素养,委托一著名的服装设计师设计服饰,设计师果然以一身蜡染的中国旗袍和独具匠心的同色绣花鞋使其在会议中备受瞩目,同行频频赞叹,中国的女人漂亮!中国的文化博大精深!中国人了不起,有四大发明,有五千年的文化!女文人自得,中国人知道了也自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