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个厂的车间主任就是因为给别人留了面子,得到了一个好朋友。在一次下班回家的路上,他看到有个工人从车间拿了一包东西后,便悄悄溜了出去,他感觉有点不对劲,便跟了出去。这位主任当即叫住那名工人,对他手里的包进行检查,检查后发现包里是一些机器零件,原来这名工人想将这些零件偷出去卖掉。这位主任本想马上报告保卫处,但一问这名工人,得知他是一车间的。而这时厂里正在开展“技术大比武”,一旦让厂里知道这件事,一车间的成绩肯定要受影响,而且还可能引起一车间主任的猜疑,认为他是在关键时刻给自己“下绊子”。因此,这位主任没有报告保卫处,而是将此事交给一车间主任处理。一车间主任严肃处理了那名工人,同时对他的那位同级深表感激,因为他给了他“面子”,使他在关键时刻没有丢掉名誉。也因为那件事,他们成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个人都会有缺点和错误存在,就算是非常好的朋友,如果是直指人过,也会让人感到不舒服。指出别人的缺点和错误时,不仅要使用委婉的话语,还要注意不要当众批评,免得让他在众人面前难堪。这看起来有点像搞两面三刀之嫌,实际上并非如此,这和那种表面一套、背地一套的人,有本质上的不同。如果可以非常好地掌握住批评人的技巧,可以给别人留面子,不但可以得到别人的感激,他也会更欣然地接受,批评的最终目的也可以轻易地达到。
每个人都喜欢听赞美的话,而且这种话是当众听到的,就会更加觉得有面子。反之,有关批评的话要私下里说,这样除了能照顾到对方的面子外,对自身的形象也会产生好的影响。另外,在批评别人之前,先要从对方的角度想想,为什么他要那样做。有时候,对方可能是有难言的苦衷,没有办法,又不愿向别人透露隐情。还要讲究批评的语调。人们常说,“一样话,两样说”,虽然是相同的一句话,但是用不同的语调说出来,让人听起来感觉就会大不一样。
这样处理事情的方式也许不那么“合法”,但却很“合情”,不仅解决了问题,还给足了对方“面子”,并为自己赢得了职场同盟,可谓是一举多得。要得到他人的欢迎就要学会照顾别人的面子,不要当众批评对方。循序渐进,先肯定后异议
英国剧作家萧伯纳精心创作的《武器和人》首次公演的时候,应观众的要求,他上台接受祝贺。正当他准备向观众致意时,台下一人突然对他大喊道:“萧伯纳,你的剧糟糕透顶!谁稀罕看?拿回去,停演吧!”对此恶意挑衅,观众都以为萧伯纳会愤怒斥责。可他却满面春风,毕恭毕敬地向那人鞠了一躬,笑容可掬地说:“我亲爱的朋友,你说得太好了,我完全同意你的意见。”稍稍一顿,手指全场翘首以盼的观众说道,“但非常遗憾的是,我们两个人定要反对这么多热心的观众,有什么用处呢?”观众顿时报以热烈的掌声和欢呼,那人只好狼狈溜走。
萧伯纳采用的,就是先肯定后否定的论辩谋略。从中可以明了:先肯定后否定的论辩谋略,就是在对手推出命题之时,先予以暂时的肯定,承认其正确、有理;然后由此引申、发挥,合理地推出与其命题不适或有悖的结论,从而暴露出其命题的错误、没理,获得否定原肯定的效果。先肯定后否定论辩谋略的威力,是可以从很多方面表现出来在的。
如果自己面对的是一个有钱有势的人,当然这里的优势也是相对弱势而言的。也可以说论辩对手凭借了某种条件处于优势地位,而自己同其相比,则处于劣势地位。比如对手是自己的师长、领导,是可以制约自己命运的人,或者对手有外力相助,而自己则孤身一人。说话时,势优者往往因为自己势优而固执己见,对势劣者所言的不同意见不愿听或听不进。对此,如果势劣者不甘屈从,或者不明辩就会造成损失而处于不得不辩的境地的话,要想获胜,就应采用先肯定后否定的谋略。先尽可能地捕捉对方言行中可能存在的合理因素,争取到对手能让自己进一步陈词的时机和气氛,然后再从容推导,直到对对手命题的否定。
在古代就有人使用先否定后异议的方式达到自己的目的。在唐宣宗时,宰相令狐陶经多方考察,认为四川的李远是个作风正派、精通经史、治国有术的人才,应当委以重任。一天,他趁陪宣宗登楼远眺之时,向宣宗建议任命李远为杭州刺史。不料宣宗却不采纳:“此人终日饮酒玩棋,不务正业,如果把一个州郡交给他,岂不负了朝廷,误了百姓!”令狐陶说:“陛下,此话从何说起?”宣宗说:“他在一首诗中不是说‘青山不厌千杯酒,长日惟消一局棋’吗?这样玩世不恭,怎能治好一个州郡!”令狐陶说:“是的,陛下言之有理。一个终日饮酒玩棋的人,是不堪委任的。”见皇上脸露满意神色,他又补充道:“不过李远只是写诗罢了,想借此表示高雅,实际上并不是这样。”宣宗说:“你说得不对。古人早就说过‘诗言志’,他既然能写出这样的诗句,就说明他有这样的行为!”令狐陶赶忙说:“陛下所言甚是。”他见皇上放眼西天太白峰,于是自语道:“李白可真是谪仙人啊!当年他登太白峰,写诗说:‘太白与我语,为我开天关。愿乘冷风去,直出浮云间。’若非神仙,何得如此!”宣宗笑道:“哪会呢,不过写诗罢了。”令狐陶立即接口说:“陛下英明,李远也不过写诗罢了。”宣宗恍然大悟:“好吧,就让他到杭州去试试吧。”
如果面对的是自高自大的人,要驳倒他,不妨从他竭力夸耀之处入手。先肯定他的沾沾自喜,这既可助长其自高自大的恶性膨胀,又可麻痹其思想,松懈其戒备,使其对你所发旨在否定其命题的言辞,听起来感到舒坦、恬适,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你的主张。
在古代这样的例子非常多,其中以孟子对齐宣王的一段话最为有名。在战国时,并无多大能耐又不行仁政的齐宣王,自比当年显赫一世、称霸诸侯的齐桓公;自认为统一天下,非他莫属。一天,他召见孟子,问道:“怎样才能统一天下?像我这样的人,能办到吗?”这个刚愎自用、专横跋扈却又自称恻隐仁爱的暴君,居然要想统一天下,孟子觉得十分可笑。但他却没有予以否定,而是反过来先给予肯定:“能。”齐宣王大喜,急切地追问:“真的吗?”孟子说:“真的。像大王这样恻隐仁爱,何愁天下不归心呢?”齐宣王问:“这话怎讲?”孟子说:“我听说,有一回新钟铸成后,准备杀头牛来祭祀;你看到好好一头牛,无罪而被杀,感到不忍心而不让杀,有这么一回事吗?”齐宣王喜不自禁地说:“有,有这么回事!”孟子说:“大王,这就是你的恻隐仁爱之心呀!凭您这种恻隐仁爱之心,就可以行王道,统一天下。”齐宣王乐不可支:“愿听其详。”孟子接着陈述了齐宣王“行王道统一天下,只是不肯干,而不是不能干”的问题,使齐宣王终于大悟,承认错误,请孟子教诲。
孟子就是用循序渐进的方式,首先想给齐宣王一个肯定,然后在说出他的不足,这样让齐宣王更容易接受。可以假设一下,如果孟子一上来就说出齐宣王的缺点,齐宣王会接受吗?很显然,是肯定不会接受的,甚至孟子也会因此失去性命。所以,每个人都需要向孟子学习在指出别人缺点时候一定要循序渐进,运用先肯定后否定的方法,不过在实施先肯定后否定的论辩谋略要注意两个环节:
一是自己所肯定的,应当是符合对手心意的,值得肯定的。只有如此,才能触动对手神经的兴奋点,他才能有兴趣听你讲下去。如果你去肯定一些无关对手宏旨的内容,或者不值得肯定的因素,不仅不会引起他的兴趣,而且会认为你无话找话,故弄玄虚,更增反感。这比不肯定更糟。至于哪些是符合对手心意的,值得肯定的,这就需要反驳者根据现场情况,审时度势去发现。
二是论辩的重心要放在否定上。肯定只是条件,否定才是目的。开始的肯定,是为下面的否定而故意设置的,万不可本末倒置,一味地去肯定对方。为此,反驳者应当架好肯定与否定之间的桥梁,找准肯定与否定之间联系的纽带,使肯定之后能自然和谐地过渡到否定上去。至于重心如何把握,这就需要反驳者在肯定之时分寸得当,适可而止。只要火候一到,就要抓住时机,迅速出击,立即推出否定。如此,对手也就无话可说了。
首先肯定对方的意见,这样会给对方一个好的印象,然后在提出自己的异议,这样是比较容易成功的。这里应该指出的是,在运用“先肯定,后否定”的方式时,必须把“肯定”和“否定”统一于同一对象,而不把二者分开。
在现实生活中,有的人向上司提意见,往往会先去肯定别的上司的决策、意见的合理性和正确性,再去说明自己上司决策、意见的不合理性或不正确性;往往先去肯定外单位上司的决策、意见的合理性或正确性,再去说明本单位上司的决策、意见的不合理性或不正确性。这种分离式的“先肯定,后否定”,多数情况下,对于密切与上司关系利少害多。所以想要让自己的人生更成功,就要学会用循序渐进的方法,先肯定再提出异议,这样更容易建立良好的关系,实现自己的目的。促进彼此对话,寻找共同话题
每个人的个性都不一样,有人生性腼腆,“不好意思”交谈;有人虽有交谈愿望,却感到无从启齿,“没有办法交谈”。他们或局促一角,尴尬窘迫;或欲言又止,话不成句;或说话生硬,遭人误解……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便是缺乏和陌生人交谈的勇气和技巧。交谈前要充满信心,要相信自己能够自如地交谈,然后寻找合适的话题,就能使谈话融洽自如。一个好话题,是初步交谈的媒介,深入细谈的基础,纵情畅谈的开端。
不妨从天气、籍贯、兴趣和衣着等方面聊起。这样既不易触及对方敏感处,又不易引起对方的反感和为难。例如:“你府上哪里啊?”“新疆”。于是你就着新疆往下发挥:“那是个非常美丽神奇的地方啊,不但风景美丽,而且那里的维吾尔族人是那么的能歌善舞,热情好客。我曾经想到新疆去走一走,你们新疆有什么主要的旅游地呢?”“是啊,我们新疆……”这样你就轻松地打开了对方的话匣子。你还可以说:“今天天气真好,这样的天气爬山,一定很不错。”“你喜欢爬山?爬过哪些山呢?”“我曾经爬过……”顺着话题交谈,就可以使对方的话语滔滔不绝,而且能发掘出许多新的话题。
初次见面,寻找合适的话题,除了能消除彼此的紧张感、陌生感外,有时还可以为你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和收获。如何和你想要接触的陌生人找共同话题呢?有时候觉得和别人没什么话说,说话的技巧是什么呢?
实际上和陌生人说话也是结交朋友的一种方式,所以还是有一定技巧的,只要从每个人平时的为人开始。人是很复杂的个体,要想真正的了解一个人并不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了解他人的为人,是了解他的素质、修养和品德。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也只有性情相近、脾气相投的人,才能走到一起成为朋友。如果对方的朋友都是一些不三不四、不伦不类的人,他的素质是不会太高的;结交的都是一些没有道德修养的人,那么他自己的修养也不会好。所以同类型的人也比较容易找到适合的共同话题。
有的时候一个人的性格和脾气也可以成为寻找共同话题的条件。有相同的追求的人比较容易找到相同的话题,也比较容易成为朋友;还有的是因为爱好相同而走到了一起。但是不管怎么样,只要两个人的修养相当,品质差不多的时候才能有话说,进而成为朋友。
当然在找寻话题的时候也不要一味地胡乱瞎找,也要留心观察对方,因为要想真正的了解-个人,还可以从观察他怎样对待他人开始。一个人在得意时候,特别喜欢说他与别人在一起交往的情景,所以,说者无意,听者有心,因此,这些事情都是比较真实的。但是如果他当着你的面说他如何地沾了别人的便宜,又如何的欺骗了对方等等,那你以后就要对他特别小心点儿,因为他很有可能也会对你那样。
另外有一种人很圆滑,感觉很会处世似的。但是,他处事往往是当面一套,背后又是一套,他会当着你的面说你如何如何的好,别人如何如何的不好。所以要学得聪明点注意这种人,因为他在你的面前说其他人的缺点,就很有可能在他人的背后说你的缺点。显然这种人是不适合寻找话题交谈的,更不用说成为朋友了。相反的,如果你可以和一个很好的人寻找话题进行交谈,进而成为朋友,那么对你一定会有非常大的好处。
广告公司营业部苗先生的一段亲身经历就是很好的一例,他就是在旅行途中利用寻找共同话题的方式结交了朋友,也为自己招揽到新的业务。他到云南旅行,晚餐时来到一间小餐馆,进门一看是酒吧式的座位,座位上有许多顾客在用餐。苗先生心里正想着不知有没有位置,眼光一扫发现在最内侧还有一处空位。不知是否有人预约。
苗先生犹豫片刻,走过去主动地向坐在空位旁边的那位先生打招呼,亲切爽朗地说了声“晚安”。虽然对方有一些惊吓,不过也非常有礼貌地回了他一声“晚安”苗先生接着问这位先生:“请问这位子有人吗?”对方回答说:“没有人坐。”苗先生便说:“我是否可以坐在这里?”对方心情非常愉快地回答:“当然!当然!请坐。”
苗先生坐下之后说:“我是今天才从北京来到这里的,云南的街道真是古意盎然,许多白色墙壁的建筑,看了之后让人心情平静了许多。”对方亲切地回答说:“你是从北京特地来的啊!那你去过某某地方了吗?这个地方是很有历史内涵的……”接着,他同苗先生谈起了云南许多的风土人情,自然景观。这位先生又给了他一张名片,原来他是云南新闻社的业务主任。苗先生也谦虚地递出自己的名片,这位业务主任看到苗先生的名片,惊喜地说:“嗳!你在广告公司高就啊!今天能够遇到你真是太有缘了!是这样的,我们公司想在北京成立一处新部门,正想找一个广告公司合作呢!你能接下这个业务吗?”第一次见面的陌生人,竟然给了他一个750万的业务,真是意想不到。
事后苗先生说:“真没想到,同陌生人的一次交谈,竟然给我带来了如此可观的效益。”
同陌生人谈话最重要的就是能够尽快地找到双方的共同点。怎样才能找到自己同初次见面的人之间的共同点呢?以话试探,侦察共同点。陌生人相遇,为了打破沉默的局面,开口讲话是首要的。有人以招呼开场,有人以动作开场,一边帮对方做某些急需帮助的事,一边以话试探;有的通过借书借报,来展开交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