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离奇事件之谜
20472200000006

第6章 离奇的人类历史之谜(1)

人类共同祖先之谜

观点:人类的起源目前大概有三种理论。一种理论认为人类的祖先诞生于非洲,然后向世界各地扩散繁衍。另一种理论认为,各大洲的人类是从各自的当地原始人进化而来的,附带与境外人类的杂交。最后一种不被广泛认同但惊世骇俗的说法是,早在几百万年之前,就已经有“现代人”存在了。

为人父母者,大都会遇到孩子问这样一个问题:“我是从哪里来的?”妈妈会说:“你是从妈妈肚子里来的。”“那妈妈你是从哪来的?”“外婆那里来的。”“外婆又从哪来的?”“……”是的,这是一个简单却没有完美答案的问题—我们从哪来的呢?

伟大的达尔文在其著作《物种起源》中告诉我们,人类是由猴子进化而来。这一观点在19世纪中叶引起了轩然大波,现在却成为得到广泛认同的科学真理。既然我们现代人是由较低级的物种一步步进化而来,这个过程是如何发生的呢?

一般学者将人类进化的时间表分为四个阶段,前三个阶段为:古猿阶段:生活于1400—800万年前,最早的人类直系物种同时向三个方向进化,逐渐进化成大猩猩、黑猩猩和人。而人与大猩猩的生物基因最接近;南猿阶段:生活于400—90万年前,著名的“阿法南猿露西”

就属于这个阶段;猿人阶段:生活于170—20万年前,他们的迁徙活动造就了现在世界名族和人种的基本面貌。这个时间表目前得到了科学界大致的认同,但也有一些研究者有不同声音。

例如这个时间表,细细分析就会发现瑕疵。因为在这三个阶段中有两个年代中断期:在“古猿”和“南猿”之间有400万年的中断期;在“南猿”与“猿人”之间也有20万年的中断期。在这两个中断期内,没有找到任何能够证明关于人类起源的中间过渡物种化石,这不符合进化论的理论观点。进化论者把它归因为“尚未找到相应化石证据。”但事实上,问题也许没有那么简单。

哈代收罗了大量的证据,证明人类与陆地灵长目动物区别明显,而与海豚、海象等水生哺乳动物十分相似。例如:陆生灵长目动物均有浓密的皮毛,唯独人类与水兽一样,皮肤十分光滑,缺乏体毛;陆生灵长目动物均没有体下脂肪,而人类却有很完善的体下脂肪,与水生海兽相似。人类具有泪腺分泌泪液及排出盐分的生理功能,这种功能其他陆生灵长目动物不具备,唯有水生哺乳动物独有;人类具有的正面性行为,仰卧睡觉及出汗等生理现象,也与水生动物类似;人类女性在水中分娩没有痛苦,人类的婴儿天生喜欢水,并有游泳的本能,一旦踏上陆地,立刻充满恐惧,要经历很长时间才能学会在陆地上行走;人类婴儿在胚胎发育阶段会有腮裂现象,显示出鱼类的特征。

哈代的理论由于同样缺乏化石证据,并没有得到科学界的认同。

比哈代理论更加惊人的,当属美国科学家迈克尔·克雷莫的观点。他认为—至少在300多万年前,地球上就已经存在与现代人大体一样的“人”了。他同时还抱怨科学界,一直在蓄意隐瞒与传统的人类起源理论相矛盾的若干理论。

迈克尔·克雷莫是美国著名科学家、世界地质学家会议成员。他1994年曾同数学家里查德·汤普森一道出版了《遭禁的考古学》,从此声誉鹊起。这本近1000页的大部头对达尔文的进化论予以驳斥。克雷莫和汤普森认为,现代人的“年龄”根本不是目前公认的30—40万年,而是若干百万年。两位科学家在写书过程中还查明了不少未写进现有的人类进化理论的实例。

2001年,他又出版了一本新书—《无人知晓的人类史》。这本书可视为《遭禁的考古学》的续集。

在这两本书中,克雷莫例举了大量令人匪夷所思的考古发现,其中有些就是他自己亲手发掘的:

1965年,考古学家在非洲肯亚的Kanapoi发现了一件经鉴定定为400万年前的人类上臂肱骨化石。美国加州大学的HenryM.McHenry和RobertS.Corruccini教授称,此肱骨和现代人的肱骨几乎没有任何差别。

1972年,在肯亚的Turkana湖发现的大腿骨化石和现代人类形态十分相似,据估计年代是在200万年前。1976年,著名考古学家玛丽·利基(MaryD.Leakey)领导的研究小组在非洲坦桑尼亚北部拉多里(Laetoli)发现了一组和现代人特征十分类似的脚印,这些脚印印在火山灰沉积岩上,据放射性测定有380万年的历史。这些脚印共两串,平行紧挨着分布,延伸了约30米。从这些足迹可以明显地看出,其软组织解剖的特点明显不同于猿类。其重力从脚后跟传导,通过脚的足弓外侧、拇指球,最后传导到脚拇指,脚拇指是向前伸直的。而猩猩及南方古猿(Australopithecus)直立行走时,重力从脚后跟传导,但通过脚的外侧传导到脚中指,且脚拇指是向侧面伸出的。

产生上述分歧的原因是因为各派都依据数以百计、甚至数以千计的化石解剖生理特征来确定各种化石间的关系,而事实上其中的关系又是颇为复杂的。因此,各派人类学家所依据的解剖学特征不同,就可能得出不同的推测和假设。也许,就像肯尼亚国立博物馆的理查德·利基认为,人类的直接祖先既非非洲南猿,也非阿法尔南猿,真正的人类直接祖先至今还未能发现。

“海猿理论”

1960年,英国人类学家哈代提出了一个全新的、令世人惊奇的“海猿理论”。在这个理论中,哈代认为化石断档期人类的祖先并没有在陆地上生活,而是生活在海洋之中。哈代的理论认为:800—400万年前,非洲东部和北部有大片地区被海水淹没,迫使部分古猿到海洋中生存,并进化为海猿。几百万年后,地壳再次变动,海水退却,本已适应了海洋生活的海猿于是不得不重返大陆,这就是人类的祖先。

尼安德特人消失之谜

观点:科学界以前的共同看法是尼安德特人只是人类进化树上的一个旁枝,他们在大约三万年前神秘地彻底消失。最近的研究显示,尼安德特人并不是之前认为的那样彻底消失,现代人的身体里可能保存了1%—4%的尼人基因。

尼安德特人(以下有时简称尼人)是一个大约12万到3万年前冰河时期居住在欧洲及西亚的人种,名称因其化石在1856年发现于德国杜塞尔多夫附近尼安德特河谷的一个山洞中而得名。

尼安德特人分布很广,西起欧洲的西班牙和法国,东到中亚的乌兹别克斯坦,南到巴勒斯坦,北到北纬53°线。年代最早的距今达20万年左右,最晚的距今约4万年。

尼人化石常与莫斯特文化共存。根据已经发现的化石资料判断,尼安德特人骨胳粗大,肌肉发达,体型呈现桶状,体格耐寒。尼人个子不高,男子只有1.5米至1.6米。由于身体较矮,脊椎的弯曲也不明显,因此他们很可能是弯着腰走路,跑步时身体略微朝向地面。尼安德特人头骨的特征是:额头平扁(就是说眉弓到发际线的距离比现代人短得多),下颌角圆滑,下巴并不像现代人那样前突,眉峰骨向前突出很多,在眼眶上形成整片的眉脊。尼安德特人的脑部已经非常发达,脑容量约达1230毫升。

尼安德特人使用较为进步的打制石器,过着狩猎和采集的生活。这表明,当时的人类在同自然界的斗争中,自身已有了较大的发展。

自从1856年人们第一次发现尼安德特人的化石以来,尼安德特人一直是一个吸引公众兴趣的谜,对尼安德特人的各种猜测一直不断。尤其是他们的消亡,几乎是在一夜之间销声匿迹,其具体原因一直是学者们争论不休的话题。

我们知道,在距今四万年前,晚期智人与尼安德特人共同生活在欧洲大陆上。

为什么晚期智人留存了下来,而体格健壮、耐寒的尼安德特人却消失了呢?

很多考古学家将其归因于4万年前欧洲的一场技术“大跃进”。当时晚期智人会制造石头与骨头的工具组和身体装饰品;而尼安德特人的石器工业仍然粗糙落后,智力上的差异造成了两种人接下来不同的命运。由于6万5千年至2万年前期间的气候、环境发生变化,人类赖以生存的、温顺的野牛群和庞大的麋鹿等草食动物减少,而且为数不多的野兽不断迁徙,必须奋力追赶才能捕获猎物。这样,现代工具的掌握者在猎食和生活上更有优势。这个观点是建立在尼人智力较低、文明程度不足的基础上。但是,随着一些新证据的出土,人们发现尼人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1979年,法国发现了一具尼安德特人的骸骨,环绕在他周围的是一组先进得让人不可思议的工具:1996年,在法国亚西苏居尔附近的一个洞穴中,发现了随尼安德特人头骨一起出土的装饰品,包括有孔的动物牙齿。这说明,代替有着更加复杂的原因。

还有的科学家把晚期智人的胜利归结于“合理的群体合作”能力。美国亚利桑纳大学的两位科学家指出,晚期智人在离开非洲时就已经具备分工合作能力,能够更有效的狩猎采集食物。尼安德特人在猎食中从来没有进行过分工,食物几乎完全依靠捕猎大型动物,没有使用研磨石和其他工具处理植物类食材的证据,这标志着蔬菜对于尼安德特人只是次要食物。

而晚期智人则不同,男人追逐大型动物,女人和小孩采集小型猎物和植物类食物。

这样,在大型猎物数量不足的时候,“食物多样化”使得他们有一个风险分担方案,妇女和儿童也不必参与危险的狩猎,降低了死亡率,整个族群繁衍生息的能力也更大。

有些研究人员试图从出土的尼人骨骼化石上寻找答案。有的专家认为,尼安德特人由于与晚期智人杂交,使得婴儿的头盖骨越来越大,出生越来越困难。也许正是这个原因,造成了尼安德特人的灭绝。

我国人类学工作者也有类似观点:李炳文、胡波在《人类的继往开来》一书中认为,尼人灭绝是由于严格的近亲婚配造成的。

他们指出,近亲婚配使尼人人种退化,人口减少。尼人眉脊突起,额骨收缩,直立姿势反不如猿人,走起路来踉踉跄跄,这正是近亲婚配的结果。尼人行动缓慢,直立姿势的退化使他们在觅食、御敌中处于劣势地位,终于日趋灭绝,成为人类发展道路上的旁支。

目前发现的许多尼人化石上有受伤的痕迹,可能就是被智人打伤后留下的。还有人找到了新的证据,认为当时的智人有吃尼人的行为。这种血腥的食人行为,在当时却很可能是智人迫于求生的本能。

总之,在几万年前的冰川时代到来后,半个欧洲都笼罩在冰下,温顺的野牛和庞大的麋鹿等草食动物减少。由于从非洲迁徙而来的晚期智人在食物获取上的高效率,尼安德特人能够得到的食物资源也越来越少。

智人还同时侵占了尼人的活动区域,在二者相遇的时候甚至出现流血冲突。尼人被迫向偏僻贫瘠之地迁徙,而食物就会越发稀少。

根据人类学家伊斯拉·舒伯特的推算,以当时的尼人数量,如果出生率下降1%或者死亡率增加1%,1千年后尼安德特人就会灭绝。虽然目前没有一种说法能够得到大多数科学家的广泛认同,但这种种发现促使科学家更谨慎地看待其他可能导致尼安德特人灭绝的因素。各种研究暗示,尼安德特人的灭绝可能是各种环境压力综合作用的结果。

现代人类与尼安德特人有过交配

日前,一个国际科研小组宣布完成了尼安德特人的基因组测序。他们将测序结果与来自世界5个地区的现代人基因组进行比较后发现,现代人与尼安德特人非常可能在小范围内发生过交配。结果显示,现代人有大约1%至4%的脱氧核糖核酸(DNA)源自尼安德特人。尼安德特人与非洲以外现代人的关系,比与非洲人的关系更密切。这意味着,尼人的基因并没有完全消失。

史前文明之谜

观点:主流学术界对这个话题不是讳莫如深就是不屑一顾,但存在大量史前人类文明遗迹却是不争的事实,有些甚至相当惊人,其背后隐藏的秘密也许会改变现有的科学根基。

按照目前通行的人类学观点,现代人的历史最多不超过20万年,而从最原始的石器时代出现到现在的高度文明不超过一万年时间。随着大量新的考古与地质学发掘证据的增多,这个观点正面临着巨大的质疑。近年来,考古学家发现了大量的史前人造工具及史前人类遗迹,并准确测定了它们的年代。年代测定结果表明,人类的历史要比我们原先想象的古远得多。只要研究一下这些新证据,很容易就可以得出以下结论:人类文明史的起始时间并不是通常认为的20万年,而必须极大向前推移。至于这个上限是多少,还没有最终的定论。但是,已经有科学家据此提出了多次史前文明的理论,认为地球上曾经有过多次史前人类及文明。人类的发展并不象以前想象的那样,而是周期性的,不同时期地球存在不同的文明。

对史前文明的研究并不是最近几年才有的,但早期的史前研究一直得不到科学界的支持与理解。我们熟知的南美玛雅文化几十年前就得到了充分的研究与分析,其高超的天文学知识令人震惊。古代玛雅人不知道望远镜,却知道天体的精确运行周期,并和现代极为相近。比如,太阳年(即一般意义上的一年)现代的精确测量值为365.2422天,而古代玛雅人却知道太阳年的长度为365.2420,比准确数字只少0.0002天;同样,玛雅人概念中月亮绕地球一周的时间为29.530588,而现代的测量值为29.528395。玛雅人对金星会合周期的计算能精确到每6000年只差一天。

无独有偶,非洲有一个叫“多汞”(orgon)的部落,他们对天狼星具有十分详细的了解。天狼星很难观察,现代人直到1970年才获得它的第一张照片。在多汞人的传说中天狼星是双星系,而现在,天文学家用最先进的天文望远镜观测发现,天狼星果然有两颗伴星。多汞人还很早就知道土星有环,木星有4个主要的卫星,这些在他们的文化中一直流传。

此外,史前艺术更是在世界各地不断被发现,有些艺术品的年代可以追溯到20万年前。如在法国GrotteChauvet发现了3.2万年前的壁画,刻有怀孕的妇女、各种动物,如狮子、熊、犀牛等。这些雕刻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很高的工艺水平。在匈牙利的Tata出土了一块5万到10万年前、用猛犸象的牙抛光制成的墙壁装饰板。在中东戈兰高地(GolanHeights)发现的一块25万年前的、被称为BerekhatRam的史前古器物上,刻有一个配戴精致头饰的妇女头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