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8年前苏联考古学家在亚美尼亚加盟共和国的查摩尔,发现了史前冶金厂遗址。考古界一致认为,这是迄今为止所发现的最大、最古老的冶金厂—至少有5000年历史。法国记者维达在《科学与生活》杂志中写到:这些发现表明,查摩尔是人类早期文明的有识之士所建造的。他们的冶炼知识是从我们尚不知道的遥远的古代继承下来的。此知识堪称为“科学”与“工业”。在美国密执安州的罗雅尔岛,美国考古学家发现了史前铜矿井—连当地印第安人都不知此矿井始于何时。有迹象表明,史前的矿业己开采了数千吨铜矿,但矿井所在地找不到有人类在该处久住过的痕迹。看来史前人类不但拥有采矿的工具和技术,还能将铜矿运到遥远的地方。
上面这些还只是几万年前的人类活动遗迹,而有些发现更加令人匪夷所思。科学家在世界各地发现了大量几百万年前人类就存在的证据。
1938年,美国肯塔基州柏里学院地质系主任柏洛兹博士宣布,他在石炭纪砂中发现了10个类人动物的脚印。显微照片和红外线照片证明,这些脚印是人足压力自然造成,而非人工雕刻。据估计,有人足痕迹的这些岩石距今约有2.5亿年。
在美国得克萨斯州GlenRose的拉克西河河床中,考古学家发现了一些白垩纪恐龙的脚印。奇怪的是,在恐龙脚印化石旁十八英寸半的地方,同时发现有12具人的脚印化石,甚至有一个人的脚印迭盖在一个三指恐龙脚印上。把化石从中间切开,发现脚印下的截面有压缩的痕迹,这显然不是假冒的。附近同一岩层,科学家还发现人的手指化石和一件人造铁锤。铁锤含有96.6%的铁,0.74%的硫和2.6%的氯。这是一种非常奇异的合金,现在都不可能造出这种氯和铁化合的金属来。铁锤上一截残留的手柄已经煤化。这说明锤子不是掉在石缝中的,由于压力和温度不够,就不存在使手柄煤化的过程。唯一的解释就是这些白垩纪岩层在变硬、固化的时候,锤子就在那儿了。
米斯特发现的“三叶虫脚印”化石更广为人知。1968年6月,这名业余化石爱好者发现了几块三叶虫化石。当他用地质锤轻轻敲开一块石片时,石片像书本一样打开,有一片上面有一个人的脚印,中央处踩着三叶虫,另一片上也显出一个几乎完整无缺的脚印形状。我们知道,三叶虫在地球上生存的时间从6亿年前开始,至2.8亿年前灭绝。所有这些发现,经有关学者鉴定,均认为真实无误,没有造假仿造的嫌疑。所有的事实都表明,史前人类是存在的,史前人类文明也是可能发生过的。至于其为什么消亡而没有延续下来,还是一个未解的谜题。也许是毁于大洪水、大爆炸等灾难的侵袭,或者是人类盲目破坏环境,导致生存环境恶化。
我国的史前人类遗迹
1999年,有媒体报道:中国考古学家在对安徽繁昌人字洞进行发掘时,发现了大量石制品和骨制品。经专家联合鉴定,确认这批石器是200万年至240万年前的早期人类遗存,从而把人类在亚洲出现的历史又提前了至少30万年。
挪亚方舟之谜
观点:2010年,一条爆炸性的消息震惊世界:一支由中国香港和土耳其联合组成的科考队表示,他们在土耳其东部的亚拉腊山附近找到了传说中的诺亚方舟的船身木样。如果这些木样最终被证实确实来自诺亚方舟,将是考古学历史上最重大的发现。而多国科学家则表示质疑,称其为陈词滥调。
随着美国好莱坞大片《2012》在全球热映,一支香港、土耳其联合科考队又宣称有“99.9%的把握”找到了诺亚方舟真实存在的“遗迹”,有关这个流传已久传说的讨论再度在全世界范围内掀起热潮。相信它存在的人说“科考队”
的工作具有“开创意义”,表示怀疑的人则说这是又一个“骗局”,是让人习以为常的“陈词滥调”。
“诺亚方舟”的传说由来已久,并且在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圣经《创世纪》中记载:由于受了毒蛇的诱惑,亚当夏娃偷吃了禁果,被上帝逐出伊甸园。此后,人世间充满着暴力、仇恨和嫉妒,只有诺亚是个正义的人。上帝看到人类的种种罪恶,决定用洪水毁灭这个败坏的世界,重造新世界。上帝只给诺亚留下有限的生灵,要求他用歌斐木建造方舟,以躲避大洪水。诺亚遵从上帝的旨意,花了120年的时间终于造成了一只庞大的方舟,并听从上帝的话,全家八口搬了进去,并把各种飞禽走兽也一对对赶来,有条不紊地进入方舟。
7天后,洪水自天而降,一连下了40个昼夜。水无处可去,淹没了所有地方,连世界上最高的山峰都低于水面7米。除诺亚一家人以外,亚当和夏娃的其他后代都被洪水吞没了,动植物等一切生物也都毁灭。
最后,上帝停止下雨,水势渐渐消退。飘荡许久的诺亚方舟停靠在亚拉腊山边。又过了几十天,诺亚打开方舟的窗户,放出一只乌鸦去探听消息,但乌鸦一去不回。诺亚又把一只鸽子放出去。由于遍地是水,鸽子找不到落脚之处,又飞回方舟。七天之后,诺亚又把鸽子放出去,黄昏时分,鸽子飞回来了,嘴里衔着翠绿的橄榄叶。诺亚由此判断,地上的水已经消退。后世的人们就用鸽子和橄榄枝来象征和平。
《圣经》虽然是一部宗教著作,但其中也记载了一些得到证实的历史事实。
有关“诺亚方舟”的传说,也一直是人们关注的话题,有些历史学家坚信它的存在,一心要找到诺亚方舟的遗迹。诺亚方舟在大洪水后停泊在亚拉腊山上的说法,记载在历史文献中已超过二千年。亚拉腊山位于土耳其东部,是一座人迹罕至终年积雪的高山。
1949年,俄国飞行员罗斯科维斯基在一次执行任务过程中拍下了第一张“诺亚方舟”的照片。照片中一个模糊的暗色斑点出现在亚拉腊山山顶厚厚的冰层下,不少专家看到后很兴奋,认为那就是《圣经》中记载的“诺亚方舟”。1957年,土耳其飞行员驾驶飞机考察亚拉腊山山顶,进一步发现这个物体呈船形,这更引起了各国考古学家的浓厚兴趣。
20世纪80年代后,随着一大批美国军方情报资料的解密,有人在某些照片里发现了亚拉腊山这个可疑地点的更多细节。这为世人寻找诺亚方舟增添了更多的信心。2007年,一支俄罗斯考察队起程前往克拉斯诺达尔边疆区的黑海沿岸城市格连吉克,寻找诺亚方舟。2010年,由香港人和土耳其人组成的方舟探索队,在去年考察的成果基础上,在当地向导的带领下,成功地在土耳其东部的亚拉腊山寻找到“诺亚方舟”遗骸。这处遗迹位于海拔四千米的高山上,周围到处都被冰川覆盖。考察队进行挖掘,成功进入巨型木结构。木样本经科学分析,证实有4800年的历史。
土耳其政府及文化部官员对发现极为重视,亲临香港与队员一起作出联合公布,拟将来把发现申请列入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并签署共同合作协议,还破天荒向香港队员颁赠荣誉市民殊荣。
考察队成员之一、荷兰著名方舟探索家艾顿(Alten)在记者会上表示:“这次发现的重要性在于,是首次在历史上具体地拍摄了方舟的发现,并向全世界揭示。”艾顿进行方舟探索及资料搜集超过30年,他相信过去详细的目击证据有助解开方舟的谜团,因为所有主要的描述,跟这次山上惊人的发现绝对吻合。他指出:“两者相吻合的几个观点:方舟停泊于海拔4000米的山上;另一细节是方舟轻微倾斜地停泊在山上。大量的实证显示,在土耳其东部亚拉腊山发现的木结构是记载中的挪亚方舟。”
不过,探索队的发现仍受到诸多质疑,据媒体报道,英国考古学家迈克·皮特表示,联合探险队尚未提供任何有说服性的证据。他说:“如果那里发生过洪水,能在4800年前将一艘巨轮升高至山腰,那我认为世界上可能存在这种洪水的地质证据,问题是没有。”
英国牛津大学古代史讲师尼古拉斯·普塞尔也表示,最新研究其实是“陈词滥调”。他说,如果公元2800年欧亚大陆被3000多米深的洪水所覆盖,已存在数个世纪历史的埃及和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如何生存。
最早的探索
最早有记载寻找方舟的西方科学家是德国籍自然科学家Dr.FriedrichParrot(巴洛德博士),他于1829年攀登亚拉腊山。虽然这次探索没有为方舟的存在提供实证,却为以后的科学探索揭开序幕。
蒙古军队战斗力超强之谜
观点:成吉思汗及其后继者在25年的时间里,以总数不到20万人的军队,先后灭亡了40多个国家,征服了720多个民族,消灭各国军队人数超过千万,建立了人类历史上陆地版图最大的国家—蒙古帝国。这一切,都是建立在其神秘超强的战斗力之上的。
历史上曾经有这样一个帝国,它的陆地版图是世界上最大的国家,它的创建者被世人称为“全人类的王”。这就是由成吉思汗和他的继承者创建的蒙古帝国—元朝。
元朝是成吉思汗在1206年建立的帝国。经过成吉思汗本人和他儿孙的东征西讨,蒙古帝国是人类历史上陆地连续领土幅员最广阔的帝国。如果包括跨海的殖民地,蒙古帝国的面积仅次于大英帝国。其稳定时期版图面积超过3500万平方公里,版图最大时期面积超过4400万,占当时整个人类世界的五分之四还多,而现在整个亚洲的陆地面积(包括所有岛屿)不过4400万平方公里。
各国学者虽然对成吉思汗的评论各异,褒贬不一,但在两点上是一致的,都认为成吉思汗是世界上最大的成功者,是对人类历史产生过最大影响的人。在上个世纪末评选千年伟人的活动中,成吉思汗被评为“千年风云第一人”。西方学者也称成吉思汗为“全人类的帝王”,认同他对世界发展进程的巨大影响。
元朝也给中国历史留下了巨大影响。今日中国的多民族格局和基本版图,都有元朝的影响,成吉思汗为中国的大统一做出了不朽的贡献。
1211年,新疆各地归属中国版图;1247年,西藏首次成为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1276年,结束了云南长期割据于中央政权的局面,分裂400多年的中国实现第四次大统一,真正登上了世界舞台。孙中山先生说:“综观历史,元朝时期远比中国最强盛时期更强大了。”
这样一个幅员辽阔,横跨欧亚的大帝国,其精锐部队却不足30万。可以说,蒙古军队的战斗力不仅使亚洲人为之瞠目结舌,而且使欧洲人亦对之惴惴不安而又束手无策。桀骜不驯的军事奇才拿破仑提起成吉思汗也自叹不如,“能够使自己民族凌驾于世界其他所有民族之上,并且后继者为帝国尽力打拼的,唯有成吉思汗,我自叹不如。”
在元朝时的冷兵器时代,蒙古军队的速度、耐力、战术和攻城武器是蒙古军队的致胜法宝。
首先是速度。蒙古军队主要是骑兵,战马的机动速度本身就很快。蒙古骑兵还不止一匹马,每人都有好几匹从马(备用马),能通过不断地更换坐骑,使他们的马始终有充沛的体力;蒙古骑兵没有庞大的辎重部队,士兵的食物都是自己携带,还可以就地取食。为了保持快速的机动速度,蒙古骑兵甚至能在马上吃饭进食。生羊肉或者马肉别的军队难以下咽,但蒙古骑兵却可以当饭吃。有时候,战士为了赶速度,就把生肉放在马鞍下,摩擦后产生一点热,马上就吃。现在很流行的涮羊肉,据说就是当时的蒙古军队为了快速吃肉而发明的一种方法,把薄薄的肉片往开水锅里一涮,捞了就吃,吃完就走。他们随身带着水囊,里面装满马奶酒,渴了就喝一口。所以说,在没有汽车的时代,这样的一支军队在当时的情况下是很难有敌手比他们更快的。
蒙古战士的忍耐力也很惊人,可以在很艰苦的条件下忍饥挨饿、忍渴,所以他们能够穿越一般人认为不可逾越的森林、沼泽,甚至穿越沙漠,这一点很像现在的特种兵,其战术机动能力也因为超强的耐力而得以发挥。这种神出鬼没迅疾如风的机动能力,往往令对手防不胜防。1241年冬,西征的蒙古军突然间就出现在多瑙河流域的格兰城下,而对手居然毫无察觉。事实上,这支蒙古骑兵队伍,在路上积雪严重的情况下,仅用了三天就跑完了300多公里。
蒙古军队的战术运用非常灵活和先进,这也是他们屡克强敌的法宝。蒙古人特别强调部队的机动性,以远距离的包抄迂回、分进合击为主要战术特征。蒙古人的远距离机动达到了历史上空前未有的程度,他们常常可以上百里地大规模机动,使敌人很难预料和防范到他们的攻击。他们在战斗中亦很少依赖单纯的正面冲击,通常使用的方法是,一小部分骑兵不停地骚扰敌军,受攻击后后撤,待追击的敌军队形散乱疲惫时,早已四面包抄的骑兵则在一阵密集的弓箭射击后蜂拥而来。这种战术过去的匈奴、汉族、契丹、女真人都用过。但像蒙古人一样利用四处游骑做间谍,大规模的骑兵可以随时远距离攻击的情形则没有出现过。
战斗中勇猛血腥,并不意味着蒙古军队只知道武力取胜,在他们的战术中,也有怀柔和平的思想。成吉思汗本人就大力实行招附政策,对投靠者没有实行“殄灭无遗”策略。到忽必烈时代,对大理国、西藏,乃至南宋等中国南方地区,实行的几乎是“和平解放”。
在政治思想、宗教信仰建设上,蒙元帝国真正实行了宗教信仰自由,没有文字狱,也没有发动过政治运动。
蒙古军队的攻城能力也是超强的,可以说是当时世界上最强的。
早期的蒙古军队完全依赖骑兵的机动性和攻击力,和过去的游牧民族军队一样,没有步兵攻坚力量的协同。骑兵虽然迅猛,但在高大坚固的城墙面前,却是无能为力。蒙古军队在屠城的时候,对于一些工匠、技术人员很重视,他们不在被屠杀的范围里面。很快,蒙古人从辽、金、西夏的军队身上学到了步兵攻坚的本领,改变了继往单纯依赖骑兵的战术,并且学会了运用汉族新发明的火药和抛石武器。火药的使用,使得这些武器增强了威力。据说攻击俄罗斯城堡的时候,抛石器抛出的石头三四个人都搬不动。有了这样的攻城利器,再坚固的城墙也会溃败。事实上,作为中国的四大发明之一,火药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传到了西方。
正是因为上述原因,蒙古帝国的军队才能以少胜多,攻城拔寨,打败了众多敌人,占据了广阔领土。可以说,冷兵器时代,蒙古骑兵的战斗力是世界上最为强大的一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