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前核战争之谜
观点:种种迹象表明,各民族的史诗和《圣经》是神话了的历史。根据其中的记载,在现代人类文明之前,曾有过一届高度发达的文明,遗憾的是,这届文明被一场突如其来的核战争毁于一旦。
关于人类文明,科学界一直有一种观点认为,在现代人类文明之前,地球上曾经出现过史前文明,其发达程度甚至有可能超过我们目前所达到的程度。
科学家和史学家们找到了许多支持这一观点的证据,例如传说中的亚特兰蒂斯,也许就是那时文明的代表。再比如,在玛雅人的编年史中,曾记载了地球9000万年至4亿年间的事情。在那期间,根据我们目前对地球的认知,还没有人类的踪迹,所以,玛雅人究竟记载了谁的历史?
种种迹象都指向了一个高度发达的史前文明,只是这个高度发达的文明是如何从地球上消失的呢?在印度文明流传下来的史诗和《圣经》中,人们发现了一个非常类似的故事,似乎讲述文明的消失源于一场核战争。
在著名的印度史诗《摩诃婆罗多》中,曾记载了发生在印度恒河流域的多次激烈的战争,其中有两场战争是在恒河科拉瓦人和潘达瓦人、弗里希尼人和安哈卡人之间展开的。从对战争的描述来看,具有非常明显的核战争的特征。
例如,其中讲到一种飞弹武器“阿格尼亚”,它的威力无穷,犹如有整个宇宙力,它产生的亮度就像空中有千万个太阳一般耀眼,烟火柱迅速在空中形成一个浓厚的阴影,无比壮观,大地也为之震颤,周围的温度急剧上升,大地也被这种炽热烤焦了。“阿格尼亚”所到之处,动物、人都被灼烧变形成一具具焦尸,指甲和毛发全部脱落,连河水都会立刻沸腾起来。武士们知道这种武器的威力,为了逃命,他们不得不卸下盔甲,跳进河里将浑身上下洗干净。
在《圣经》中关于索多姆的毁灭,也有类似的描述:天神决意要毁灭索多姆,灾难发生前,天使示意城中善良的罗得,让他带着家人赶快离开索多姆城。天使告诫他,不要回头,不要在洼地里徘徊,否则将引来杀身之祸。
将信将疑的罗得带着妻子儿女连夜离开了索多姆,他们身后,硫磺与火从天而降至索多姆,顿时,浓烟如同炉灶烟一般在城市的上空升腾而起,城中的居民和生物无一能逃脱厄运。罗得的妻子没有遵循天使的警告,回头向灾难中的索多姆望去,结果立刻被一道强光杀死。罗得见此情形,不敢再有任何犹豫,拼命朝山上奔去。天亮之后,当一切都平息下来,罗得在山上往下看索多姆时,那地方烟气上腾,如同烧窑一般。这种能在一夜之间毁灭一座城池并带着足以杀死人的强光的武器,与今天大家谈之色变的核武器,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
人们在今天的研究中发现,各民族流传下来的史诗以及《圣经》中记载的许多事件都能在现实中找到依据,它们很有可能就是一部部史前史书。对于印度的《摩诃婆罗多》和《圣经》中提到的核战争,在千百年后,人们也在现实中找到了与之对应的遗迹。
自19世纪开始,在人类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印度河附近,人们发现了一个史前文明遗迹,也就是“印度河文明”。这个遗址位于印度河旁的旁遮普郡一带,东西长1600公里,南北向绵延1400公里,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范围最广的史前文明遗址。之所以断定它为史前文明,是因为其中发现的两座古城哈拉巴和马亨佐·达摩距今至少有5000多年的历史。奇怪的是,这两座城池在印度的早期神话中并没有记载,所以人们认为也许它们的历史比想象中的更为久远。
在马亨佐·达摩遗址中,考古学家发现了大量的遗骨。这些人死前似乎都发生了极为可怕的事情,他们中许多人都以双手覆面,好像是在保护自己,又好像是看到了极为恐怖的事情。从他们死前的姿态来看,所有的人都是突然在短时间内死去的,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所有的人在同一时间突然死亡呢?
考古学家卡哈在对出土的遗骨进行化学分析后发现,这些遗骨都有高温加热的痕迹,马亨佐·达摩城内的建筑物也佐证了卡哈的观点。人们在许多已经坍塌了的建筑物中,发现了高温的痕迹,甚至还发现了一些“玻璃建筑”——托立提尼物质。托立提尼物质的形成,是由于遇到了极高的温度导致物体表面瞬间融化,然后又在极短的时间内迅速冷却造成的。
在现代核武器爆炸的现场中,曾发现过托立提尼物质,种种迹象表明,马亨佐·达摩的毁灭与《圣经》中索多姆的毁灭有着惊人的相似,它们都是突然之间遭遇带来高温的武器而被毁于一旦的。根据现今人类的知识,这种武器,就是人人“谈之色变”的核武器。
在地质考古中,考古学家在世界各地都发现了与马亨佐·达摩城类似的遗迹,例如,在爱尔兰的丹勒亚勒城堡,人们发现了被融化了的花岗岩——花岗岩在1000度以上的高温中才能融化;在秘鲁,人们发现了一处玻璃化状的岩石;在古巴比伦遗址中,有一座古塔的废墟,上面也发现了高温遗留下的痕迹,大量的砖块被融化了,古塔的泥墙也被烧焦;1928年,人们在巴西发现一座玻璃山,与美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后,石沙被融化然后又迅速冷却,在现场留下的一层类似玻璃的地面极为相似。科学家认为,巴西的这座玻璃山,是典型的托立提尼物质。
最为直接的证据,莫过于1972年在非洲的加蓬共和国发现的一个古老的核反应堆。加蓬共和国在一个20亿年前的铀矿中,发现了这个核反应堆,它由大约500吨铀矿石组成,运转时间长达50万年之久。
要知道,人类直到20世纪40年代才掌握了核能技术,这个古老的核反应堆,怎能不叫现代人瞠目结舌呢?
地球诞生至今的46亿年中,曾经经历了怎样的演化、轮回,恐怕不是人类所能够理解的。在漫长的地球历史中,人类的历史短暂得如沧海一粟。那些曾经的高级文明的毁灭或许可以给人类以启示,让人类在不断地向大自然索取、毫无顾忌的破坏时,能够以“前人”的经验为鉴。
印度史诗《摩诃婆罗多》
《摩诃婆罗多》是享誉世界的印度史诗,它的成书时间大约为公元前4世纪到公元4世纪,长期以口头方式创作和传诵,在此基础上不断扩充内容,层层累积而成。《摩诃婆罗多》以印度列国纷争时代为背景,描写婆罗多族的两支后裔,为了争夺王位继承权而展开的斗争,最终引发了一场大战,双方的将士几乎全部葬身疆场。
整部史诗中贯穿着一种“法”的哲学思想,即“法”是作为国家社会的结构秩序,同时也是每个人所应遵守的行为准则。
印度河文明
印度河文明是古印度最早的文明,它的中心在印度河的哈拉巴和马亨佐·达摩两地,所以印度河文明也称为“哈拉巴文化”。这个文明长期被埋在地下不为人所知,直到1921—1924年才被人们所发现。印度河文明的发现,使古印度文明的时间一下子向前推进了1300年。
印度河文明是青铜器文明,同时手工业比较发达,商业也很活跃。最能体现这个文明规模的是城市遗址和建筑艺术。在众多的城市遗址中,以哈拉巴和马亨佐·达摩最大,其中马亨佐·达摩保存的最为完好。
特洛伊战争真伪之谜
观点:一段史实的吟颂,揭开了一场远古时期的战争。这究竟是道听途说的民间故事,还是真实历史事件的再现,还有待科学界的进一步证实。
在希腊神话中,有一个著名的关于特洛伊战争的故事。战争的起因是希腊英雄佩利尤斯迎娶海之女神茜蒂斯大摆筵席,广邀奥林匹斯上的众神赴宴,却独独忘了邀请不和女神埃里斯。埃里斯心生恨意,便使出一个诡计:她在宴会上抛出一个写着“给最漂亮的女人”的金苹果,结果宙斯的妻子赫拉、女战神雅典娜和爱与美的女神阿芙洛狄忒都认为自己应该得到那枚苹果。众神谁都不敢得罪,最后将这个烫手山芋丢给了在伊达山牧羊的特洛伊王子帕里斯。
为了得到那枚金苹果,三位女神都向帕里斯许诺。赫拉答应给他财富,雅典娜愿意赋予他战无不胜的军事才能,而阿芙洛狄忒则表示可以将人间第一美女给他。有道是,英雄难过美人关,何况是天下第一美女,帕里斯毫不犹豫地将金苹果抛给了阿芙洛狄忒。
随后,帕里斯在斯巴达见到了具有无与伦比的美貌的第一美女海伦。在阿芙洛狄忒的帮助下,帕里斯将海伦带回了特洛伊,从此与斯巴达结下了梁子。斯巴达国王内劳斯一气之下联合希腊许多小国带兵漂洋过海攻打特洛伊,历时9年都未能攻下特洛伊。最后,他们想出一计,将全副武装的士兵装在一匹巨大的木马中,等木马被特洛伊人运进城后,士兵们从木马中跳出来,杀死了睡梦中的守军并打开城门,隐藏在附近的希腊大军潮水般地涌入特洛伊,将特洛伊洗劫一空,最后付之一炬,烧成一堆灰烬。
这就是广为流传的特洛伊战争,好莱坞还曾将这个故事搬到了银幕上,但这究竟只是一个神话故事,还是真实的历史事件呢?这一直是史学家和考古学家在不断追寻的答案。
特洛伊战争最权威的记录,普遍认同的是公元前750年盲眼吟游诗人荷马的史诗《伊利亚特》。对于荷马史诗,许多人认为那不过是道听途说来的神话传说罢了,并没有现实的依据。随着《荷马史诗》中的许多记载得到证实,人们越来越相信它是一部神话与历史相融合的作品,1871年,特洛伊遗址的发现再次证明了这一点。
1871年,德国考古学家谢里曼在土耳其境内一个叫做希萨尔利克的小镇发现了特洛伊的遗址,这个遗址的发现为历史学家研究特洛伊战争提供了一个依据,在沉寂了很长时间后,特洛伊的考古活动又复活了。
1932年到1938年,卡尔·布列根继承了德国学者威廉·多尔普菲尔德的考古发掘工作。中间不知何故停止了,直到1988年,在特洛伊考古停滞了50年之后,德国图宾根大学和美国辛辛那提大学古典学系联合组成的考古队,在现代科技的帮助下,重新开始对希萨尔立克的科考。
随着科考工作的持续推进,越来越多的科学家的论点从过去的“否定论”慢慢地倒向了“战争存在”论,支持他们的观点的,是特洛伊遗址不断出现的新发现。
来自近20个国家的350多名科学家和技术专家先后对特洛伊遗址进行过考古发掘工作,他们先后在特洛伊城地下发现了共9层城市遗址,这9层遗址的年代各不相同。从遗址和一些相关的史料来判断,特洛伊覆盖的面积达到75英亩,算得上是当时的一座超级城市。从某种角度而言,它还是一个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城邦——它是连接着地中海地区和黑海地区,以及小亚细亚和东南欧。
科考人员初步推断,特洛伊城应该是在公元前1180年的一场战争中被摧毁的。考古学家推测,公元前12世纪还处在青铜器时代,那时候的特洛伊还没有文字,因此也就没有文字能够记录下这一段历史,这也是为什么至今关于这场毁灭了整座特洛伊城的战争最早的记录是在《荷马史诗》中。
从已经发掘出的遗址现场来看,有大量与战争有关的证据,例如,火烧后的残迹,散乱的尸骸,还有大量的投石器弹丸,让人依稀能够看到当年那场浩浩荡荡的战争和一座超级大城在大敌逼近后被洗劫、摧毁后的惨烈。
考古界已经达成的共识是,特洛伊曾经发生过多次激烈的冲突,给特洛伊城带来了毁灭性的摧残,但是,考古界无法达成共识的是,《荷马史诗》中发生的轰轰烈烈的特洛伊战争,是不是这些战役中的一场。特洛伊遗址的考古工作还在继续,这座神秘恢弘的古城遗址吸引着众多的考古学家去探秘,他们为之努力奋斗的,就是要确定荷马描述的那场特洛伊战争是否真的存在过。
希腊神话
希腊神话大多源于古希腊文学,如《荷马史诗》、《变形记》、《神谱》等经典作品。希腊神话源于古老的爱琴文明,那时候的人们由于对自然认识的局限,不断地幻想和想象,产生了许多人神交织的民族英雄故事,这些众人所创造的人、神、物的故事,经由时间的淬炼,被史学家统称为“希腊神话”。希腊神话中最有名的故事是特洛伊战争、奥德修斯的游历、忒修斯的冒险、俄狄浦斯的悲剧等。
《荷马史诗》
《荷马史诗》是古希腊盲诗人荷马创作的两部长篇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的统称。
两部史诗都有24卷,它们的主题分别是在特洛伊战争中,阿喀琉斯与阿伽门农之间的争端和特洛伊沦陷后,奥德修斯返回绮色佳岛上的王国,与皇后珀涅罗团聚的故事。它作为史料,不仅反映了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9世纪的社会情况,而且反映了迈锡尼文明,被称为“希腊的圣经”。
亚历山大为何突然撤军印度
观点:亚历山大的东征在进攻印度时走到了尽头,漫长的东征给人民带来了灾难和痛苦的同时,客观上也加强了东西方文化的传播和交流。
亚历山大大帝出生于公元前356年的马其顿王国,他出生前,母亲奥林匹娅斯梦见雷电,而且派拉市区内刚好有一座女神殿被大火烧毁了。于是,有人认为亚历山大绝非凡俗,“女神殿的焚毁日,已有一个男孩在同日诞生,此儿以后将要灭亡全亚洲。”亚历山大自出生起,似乎就预示着他有一个不同凡响的未来。
亚历山大自小就表现出非凡的才能,在他16岁的时候,他的父亲腓力二世就让他主持马其顿国政,很快,他就显示出天赐一般的军事才能。他成功地平定了马其顿北部边境密底人的叛乱,后来多次随父亲东征西战,军事才能不断得到锻炼。
公元前336年夏,腓力二世遇刺身亡,20岁的亚历山大被马其顿军中大臣安提帕特推举为新国王,开始了一系列的征服战争。他平息了内乱,镇压了希腊人的反叛,巩固大后方,此后才高枕无忧地开始东征。公元前335年秋天,以马其顿军为主,雇佣兵和各邦盟军为辅,亚历山大组织了一支约有3万步兵、5000骑兵和160艘舰船的远征军,从都城派拉出发,渡过赫勒斯滂海峡,开始东征。
亚历山大东征的第一仗是在波斯打响的。当他带领着东征军渡过赫勒斯滂海峡海峡之后,随即在马尔马拉海南岸格拉尼库斯河遭遇波斯军。东征军与波斯军在河东岸展开了战斗,最终,东征军打败波斯军,波斯军2000余人被俘,而东征军仅损失百余人。初战告捷之后,亚历山大率军沿小亚细亚海岸南下,沿途先后征服了吕底亚、卡里亚、吕基亚、埃及、巴比伦等地。至公元前327年,亚历山大完成了对中亚的征服,这时,亚历山大征服的地区已经超过他东征初期制定的消灭波斯帝国的目标,他的野心也随着他不断的征服而越来越大,他要征服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