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诡异事件之谜
20492100000010

第10章 名人轶事篇(1)

慈禧太后满棺珍宝去向之谜

观点:1928年发生了震惊中外的东陵大盗案,慈禧陵中被盗的珍宝或被孙殿英等人用来行贿,或被变卖,或遭毁坏,有些甚至被走私到国外,绝大多数仍下落不明。

“在中国,皇帝的尊严仅次于上天。

为了博得主上的欢心,做臣子的以犬马声色供奉,自然穷奢极侈。皇帝自认为天子,整个天下都是他的,又怎么会把那些供奉放在眼里呢?”这是给慈禧画像的美国画家卡尔女士在《慈禧写照记》中所说的。

尽管皇宫奢靡之风历来如此,在中国历代帝王、皇后中,慈禧仍然是当之无愧的“最奢侈太后”。慈禧一生搜刮天下极品,在700件殉葬品中,有2个翡翠西瓜,27尊玉佛,2棵巧夺天工的翡翠白菜,她颈项上挂着由5920颗珍珠串成的串珠,身上盖着七寸金丝珠被上镶有12104颗珍珠、85块宝石、203块白玉,至于其他陪葬物上的大珠小珠更是不计其数。

慈禧虽然只是个女人,却敢违反祖制,让凤高高地飞翔于龙之上;慈禧不是皇帝,却把两代帝王玩弄于股掌间,并统治中国几十年。在清东陵中,慈禧的陵墓最为精美,超越了他的丈夫。然而,令她万万没有想到的是,正是这种精美令生前无限风光、权倾天下的她在死后陵墓被盗,灵魂受到打扰。

清朝灭亡后,民国政府对清室有个优待清室条件八条,其中一条是说由中华民国配设卫兵,妥慎保护宗庙、陵寝。刚开始几年,民国政府还能拨点银子,到后来他们自己入不敷出的时候,便干脆撒手不管了。谁曾想,负责守护清东陵的大臣清室宗亲疏彭是个监守自盗的盗陵犯,他伙同内务府的郎中,指使陵上的旗丁倒卖翠玉雕花盖碗了大量的金银器皿。附近的老百姓们看到当官的随意卖陵上的东西,也纷纷行动起来,连宫殿门窗的楠木都被拆下来拿到集市上去卖。

当一车车满装东陵物品的车辆招摇过市时,自然也逃不过盗匪的鼻子。

1928年,军阀孙殿英用了7天7夜的时间,将清东陵内最珍贵、最富有的两个墓洗劫一空,一个是乾隆皇帝的峪陵,一个就是慈禧太后的普陀峪定东陵,即历史上震惊中外的东陵大盗案。

孙殿英这伙匪徒进入慈禧陵墓后,把宫殿里供奉着的各种珠宝器皿和慈禧太后棺椁里所有珠宝洗劫一空,不仅如此,还把慈禧太后的尸体扔出来,扒光了慈禧太后的衣服和鞋子,因为她盖的被子和穿的衣服上面都镶有大量的珍珠和宝石。加上从乾隆棺木里盗出来的珠宝,装了整整二十辆军车(注:也有一说是三十辆),就这样这足以富国的珠宝全部被孙殿英这帮匪徒们盗走了。

那么,被孙殿英盗走的珍宝去了哪里呢?

东陵被盗的消息很快传遍了海内外。一时间,清代的皇室成员、社会各界名人、民间团体以及国内外一些报社,纷纷致电政府,要求严惩盗陵者。

孙殿英一看盗陵行径败露,不仅引起全国人民的声讨,而且上面又要追查这事儿,他有点儿害怕了。

于是,他为了保住自己的身家性命,忍痛挑选了一批东陵赃物中比较珍贵的宝物向国民党的高级军政要员进行了大肆行贿。据传,慈禧嘴里含的夜明珠和凤冠上的特大珍珠孙殿英送给了宋美龄,同时又将一柄九龙宝剑和一批名贵古玩、字画托戴笠送给了蒋介石。慈禧太后头枕的翡翠西瓜送给了宋子文,送给孔祥熙和宋霭龄的是慈禧太后鞋子上的宝石。

与此同时,阎锡山等高级官员也都有馈赠。经过这样层层贿赂,那些国府大员们谁还再认真追查盗陵的事情,就这样一场轰动中外的东陵大盗案最后竟不了了之。

除了行贿外,东陵被盗的宝物很大一部分被孙殿英用来变卖购置军火。为此,他专门在天津购买了一个私人别墅作为仓库,在那里进行销赃。期间,孙殿英和外国人进行了很多宗军火交易,很多东陵的宝物就是在这个时候流落到海外去了。

当然,在孙殿英那伙人大肆销赃的时候,民国政府也截获了一部分盗陵赃物。天津警备司令部在海关查获一位古董商外运至法国的东陵文物共计35箱,内有瓦麒麟、瓦佛人及陶器等。查获当时第六军团总指挥徐源泉私藏的东陵文物300多件,包括红宝石、蓝宝石、翡翠、红珊瑚龙头、碧玺、汉玉杯、金镶镯、玛瑙双口鼻嘴烟壶、白玉鼻烟壶等。

东陵大盗案已经过去80多年了,慈禧陵中被盗的珍宝或被孙殿英等人用来行贿,或被变卖,或遭毁坏,有些甚至被走私到国外。随着时间的流逝,当年的那些珠宝,现在究竟在什么地方,仍然是个谜。

慈禧太后

慈禧太后,满洲镶蓝旗人,后抬旗入镶黄旗。咸丰帝的妃子、同治帝的生母,光绪帝的养母。

同治帝时,尊号为慈禧太后,又称“老佛爷”、“西太后”,死后清朝谥号为“孝钦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配天兴圣显皇后”。慈禧博学多才,能书善画,书法长于楷书、行书,绘画有花卉等传世。同时,她更是位政治家,是同治、光绪朝的最高决策者,曾以垂帘听政、训政的名义统治中国。

慈禧陵寝建造上的“三绝”

木绝:黄花梨木是世界上最名贵的木料之一,其价值可谓是寸木寸金,而慈禧陵中三座宫殿所用的木料全部是黄花梨木,这种奢侈定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金绝:慈禧陵三座宫殿装饰内墙壁和天花板共用黄金四千五百九十二两一钱四分三毫,即143.5公斤,这种奢华程度在中国皇家的建筑里是独一无二的。

石绝:慈禧陵寝的所有石料一律采用上好的汉白玉,在大殿四周的汉白玉栏板和望柱上都用浮雕技法刻成凤在上、龙在下,凤在前、龙在后,形成独一无二的“一凤压两龙”的造型,把慈禧唯我独尊的心理表现得淋漓尽致,这在中国历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

曹操七十二疑冢之谜

观点:2009年12月27日,在河南安阳发现曹操墓,墓室中有人头骨、肢骨等部分遗骨,但墓室主人脸部被毁,曹操墓仍然疑云重重。

曹操,字孟德,东汉末年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曹操生前并未称帝,而是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封他为魏武帝。

根据曹操当时的身份和地位,其陵墓应当算是一座皇陵。

曹操一生节俭,为人生性多疑,为了防止盗墓,在自己陵墓的设计上采用“薄葬”和“疑冢”的措施。于是,在历史上便有了很多关于曹操墓的传说,有漳河水底说,有许城河下说,有铜雀台下说,在众多传说中“七十二疑冢”的说法流传最为广泛。

据传,曹操在他生前就已经对他的后事做了周密的安排。曹操对西门豹在邺城(注:今河北临漳县附近)投巫开渠的英明果决非常敬仰,他希望自己的墓地与西门豹祠比邻,因此颁布了一道《终令》:“殓以时服,葬于邺之西冈,与西门豹祠相近。

无藏金玉珍宝。”其子魏文帝曹丕认真地落实了父亲的遗令,将曹操的遗体运回邺城安葬。在出殡的那一天,邺城所有城门都被打开,72具棺材从东南西北四个方向抬出城外,葬入事先准备好的墓室内。曹操墓七十二疑冢,自此始传天下。

这个传说之所以流传广泛,首先是因为在漳河两岸确实有众多墓冢,即所谓“漳河累累漳水头,如山七十二高丘。”再加上清初毛纶、毛宗岗整理的《三国志通俗演义》中加入的“(曹操)又遗命:于彰德府讲武城外,设立疑冢七十二,勿令后人知吾葬处,恐为人所发掘故也”的句子,进一步强化了曹操七十二疑冢的传说。

这个传说是真是假呢?其实,从清代起,那些座落在临漳县的曹操疑冢就不断被人盗掘,据说除了挖出瓦罐、土陶一类的东西外,盗墓者一无所获。1988年《人民日报》发表了一篇题为《“曹操七十二疑冢”之谜揭开》的文章,文章里说:“闻名中外的河北省磁县古墓群最近被国务院列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过去在民间传说中被认为是‘曹操七十二疑冢’的这片古墓,现已查明实际上是北朝的大型古墓群,确切数字也不是72,而是134。”到此,关于疑冢的说法被彻底推翻。

曹丕废汉称帝后,曾写过一份诏书,其中有“欲祭先王于河上,览省上下,悲伤感切”之句,因此有人认为曹操陵墓并不是建造在地面上,而是葬于漳河河底。临漳当地也流传这样一个故事,在清顺治年间,有一年大旱,一个捕鱼人在干涸的漳河河底发现一块大石板,于是便招人将石板掀开,发现下面原来是一个石室。石室中间的石床上躺着一个身穿蟒袍,头戴王冠的人,旁边还立有石碑,上刻有曹操的名讳。但是,这种说法尚未找到确凿的证据。根据魏文帝曹丕的这份诏书,也有人认为,其“悲伤感切”之语,是因为漳河滚动,曹操的墓被淹没了,他无处祭祀才出此语。那么,曹操墓到底在什么地方呢?

根据魏晋到唐代的志史显示,曹操本人在生前就已经挑选好自己陵墓的位置,对丧葬的规格也做了详细的安排,其颁布的《终令》中有:“古之葬者,必居瘠薄之地。其规西门豹祠西原上为寿陵,因高为基,不封不树。”《三国志·魏书·武帝纪》记载,曹操死于洛阳,其子按照遗愿将遗体护送到魏国国都邺城,下葬至事先营建好的邺地西陵。唐代学者李吉甫在《元和郡县志》中写道:“西门豹祠在县西十五里,魏武帝西陵在县西三十里。”

明朝嘉靖《彰德府志》也有关于曹操墓的记载:“曹操西使在县(旧县)西南三十里,周围一百七十步,高一尺六尺……”据此,可以推断出曹操墓确实在邺城西门豹祠的西面。然而,在临漳一带西门豹祠有多处,究竟是哪一座西门豹祠以西呢?更何况曹操遗言叮嘱“不封不树”,那么后人要寻找这样一座没有任何记号也没有坟头的陵墓谈何容易啊。

2009年12月27日,河南省文物局在北京举行的一场发布会,令“曹操墓”再次成为全国议论的焦点。发布会称,在河南安阳县挖掘的一座东汉大墓获得重大考古发现,经权威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研究认定,该东汉大墓便是文献记载的曹操高陵。然而由于诸多疑点尚未得到求证,因此曹操墓盖棺定论还为时尚早,仍然迷雾重重。

西门豹治邺

战国时期,魏国人西门豹奉命出任邺郡太守。他初到邺城时,看到漳河两岸人烟稀少,田地荒芜。经过询问得知,由于当地水患频繁,当地官员与巫婆勾结编造给“河伯娶媳妇”免除水患的谎言,致使民不聊生。西门豹巧妙地利用巫婆等地方豪绅破除了“河伯娶媳妇”的迷信,并带领当地百姓开凿水渠发展农业,使邺城成为魏国北部的重要屏障。

桃园三兄弟的陵墓之谜

刘备墓——刘备,卒于四川奉节永安宫,但其身葬何处至今仍然是个谜。有三种说法:一种说法认为刘备墓在四川彭山的莲花坝;一种说法认为刘备墓在成都市武侯祠内;还有一种说法来自郭沫若,他认为刘备墓在重庆奉节。关羽墓——由于关羽被杀害后身首异处,因此关羽首级葬于洛阳,身躯葬于湖北当阳。除此之外,四川城都为其修建了衣冠冢,山西解县修建了葬其魂之冢。张飞墓——据传张飞被害后,首级被抛弃于云阳,故有张飞“头在云阳,身在阆中”之说。

顺治帝出家谜说

观点:顺治十八年,大清帝国入关后第一位皇帝顺治帝告病身亡。然而不久,有关顺治帝出家的消息就在民间广为流传,成为迄今仍无法定案的历史之谜。

根据《清史稿·世祖本记》记载,顺治十七年八月十九日,顺治帝的皇贵妃董鄂氏病逝。次年正月初八顺治帝突然驾崩于养心殿,时年24岁。然而没过多久,坊间便流传出顺治帝出家的消息,给顺治之死染上了神秘色彩。

一种说法是,董鄂妃去世后,顺治帝看破红尘,以死为名削发为僧去五台山做了和尚,于康熙五十年圆寂,时年74岁。蔡东藩的《清史演义》里写道:“顺治帝经此惨事,亦看破世情,遂于次年正月,脱离尘世,只留重诏一张,传出宫中。”顺治帝离家出走后,为了不引起世人的非议,清宫只好对外宣布顺治帝驾崩。纸包不住火,很快顺治皇帝因为女人而削发披缁的事就流传于民间了。

事实上,顺治帝出家这种说法并不是空穴来风。根据史书记载,顺治14岁外出打猎时曾于一位法号“别山”的高僧有过一面之缘,从此便与佛结缘,一心向佛,在宫中奉有木降、玉林两位禅师。董鄂妃死后,顺治帝悲痛欲绝,再加上政治上的失意,便遁入空门皈依了净土。

传说中,康熙皇帝玄烨曾多次到五台山看望顺治,希望能将父王接回宫中,但是顺治不为所动。康熙十分悲恸,做诗道:“又到清凉境,岩卷复垂。芳心愧自省,瘦骨久鸣悲。膏语随芳节,寒霜惜大时。文殊色相在,惟愿鬼神知。”又传说在光绪庚子事变时,两宫出逃至晋北,地方上从五台山借来供御器具伺候两宫,又成为顺治出家的一个证据。

与顺治帝出家的传说相反,正史则记载顺治帝是因病而死。董鄂妃病亡令顺治帝万念俱灰,精神几乎完全崩溃。原本一心向佛的他,便萌生出家的念头,但由于受到皇宫内保守势力的反对,未能如愿。在继续当了两个月的皇帝后,因染上天花而病逝。作为记录顺治皇帝生平最权威的档案《清世祖实录》,其中有一段关于顺治死前的最后记录:顺治十八年正月初一,顺治帝“不视朝”,免去群臣朝庆贺礼。同日,应该举行的春季第一月祭祀太庙的礼仪,也派官员前往。正月初二,顺治身体不适。到了正月初六,顺治已病入膏肓,原本应当顺治亲自参加的大享殿礼仪,仍指派官员替代前往。同日,皇太后传谕特赦京城内除“十恶不赦”死罪外的一切罪犯,以为皇帝添寿,但顺治帝还是于“丁巳,夜,子刻,上崩于养心殿。”

令人不解的是,《清世祖实录》

中用了200多字记载了顺治死前的活动,而关于他的死亡只有寥寥11个字,除了时间、地点外,对死因只字未提。不仅如此,清代皇室的家谱《玉牒》中对顺治死亡的记载也只有驾崩时间,对死因依然是没有半点透露,到底是为什么呢?

据史学家们考证,顺治帝很可能是死于天花。顺治帝去世前,皇太后曾传谕全国“毋炒豆、毋点灯、毋泼水”,而这种禁忌实际上是民间为了破除天花的迷信做法。

根据当时人们对天花的恐惧,为了不引起朝野的恐慌,清朝正史有意隐去顺治死于天花的事实也是情理之中。再者,中国古代的皇帝葬礼有着严格的程序,从遗体安放、官员致祭、奉入太庙、遗体火化、下葬等,官方档案中都有详细记录。

顺治生前交往比较密切的和尚们著作里也能找到相关回忆,而且内容一致。若顺治假病逝,而真出家,官方和民间记载应该不可能如此一致,因此顺治帝死于天花一说受到很多史学家们的肯定。

但是,有学者提出,“天花”这种急性传染病的典型症状之一就是高烧昏迷,病人在死前不太可能神智清醒,而王熙在《自撰年谱》中记载,顺治临死前口授遗诏,开列自己的十四条罪状,并宣布由八岁的儿子玄烨继承皇位,这件事情又该如何解释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