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躁是什么?浮躁就是指心浮气躁,做事无恒心,见异思迁,不安分守己,总想投机取巧,每天无所事事,脾气暴戾。它是一种病态心理表现,也是一种传染性极强的社会病。
浮躁是人生的大敌
浮躁就是心浮气躁,是很多心理疾病的根源,是成功、幸福和快乐的绊脚石,是人生最大的敌人。一个人如果经常处于一种浮躁的心态中,就会产生诸如忧虑、焦躁等不良情绪,长此以往,容易患上各种心理疾病,甚至导致精神失常。
从前,有一个性情十分暴躁的人。他射靶子,射不中靶心,就把靶子的中心捣碎;下围棋败了,就把棋子咬碎。人们劝告他说:“这不是靶心和棋子的过错,你为什么不认真地想一想,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呢?”他听不进去,最后因脾气急躁得病而亡。
现在很多人都想一蹴而就,其实做什么事都是有一定规律、有一定步骤的,欲速则不达。往往你越着急,就越不会成功。因为人一急躁则必然心浮,心浮就无法深入到事物中去仔细研究和探讨事物发展的规律,无法认清事物的本质。气躁心浮,办事不稳,差错自然会多。只有正确地认识自己,才不会盲目地让自己奔向一个超出自己能力范围的目标,而是踏踏实实地去做自己能够做的事情。
唐朝人皇甫嵩,是一个脾气急躁的人。有一天,他命儿子抄诗,抄错了一个字,他就边骂边喊,叫人拿棍子来要打儿子。棍子还没送来,他就急不可待地狠咬儿子的胳膊,以至咬出血。如此急躁的人,怎能宽容别人?这样教育后代,如何能教育得好呢?后来他也意识到自己的脾气过于急躁,气性过大,对人对己都没有好处,便开始学习忍耐。
相反,东汉时的刘宽是个情商很高的人,他忍躁不乱行大事,于人于事有从容的风度。汉桓帝时,刘宽由一个小小的内史迁为东海太守,后来又升为太尉。有一次,他正赶着要上朝,已经将衣服穿好,他的夫人想试试他的忍性,于是就让丫环端肉汤给他时故意把肉汤打翻,弄脏了他的衣服。刘宽表情一点没变,还慢慢地问丫环:“烫伤了你的手没有?”他的性格气度就是这样。其实汤已经洒在了身上,时间也确实很紧,即使是把失手洒汤的人骂一顿,打一顿,时间也不会夺回来,急又有什么用处呢?倒不如像刘宽那样,以自己的容人雅量,从容应对,再换件朝服,更为现实和有用。
还有明朝的赵豫也是一个情商很高的人,宣德和正统年间,赵豫任松江知府。他对老百姓问寒问暖,关怀备至,深得松江老百姓的爱戴。
赵豫处理日常事务,有他自己的一套工作方式。每次见到来打官司的人,如果不是很急的事,他总是慢条斯理地说:“各位消消气,明日再来吧。”起先,大家对他的这套工作方法不以为然,甚至还暗地里编了一句“松江知府明日来”的顺口溜来讽刺他。这句顺口溜慢慢地在老百姓中间流传开来,老百姓见到他都叫他“明日来”。听到这个绰号,赵豫总是付之一笑,从不责备叫他绰号的人。
赵豫曾对人说起过“明日再来”的好处:“有很多的人来官府打官司,是乘着一时的忿激情绪,而经过冷静思考后,或者别人对他们加以劝解之后,气也就消了。气消而官司平息,这就少了很多的恩恩怨怨。”
“明日再来”这种处理一般官司的做法,是合乎人的心理规律的。以“冷处理”缓和情绪,不急不躁,才能理智地对待所发生的一切,避免不必要的争执,忍一时的不冷静,对人对己都有好处。
从以上正反两方面的例子中可以总结出一些经验。中国文化的精要就在于以静制动,处安勿躁。浮躁会带来很多危害。比如想有所作为,而又不能马上成功,会产生急躁情绪;本以为把事情办得很好,谁知忽然节外生枝,一时又无法处理,必然生出急躁之心;因为他人的过错,给自己造成了一定的麻烦,心气不顺,心中难免也会急躁;望子成龙,盼女成凤,天下父母之心皆然,但偏偏儿女不争气,心中同样会急躁;受到别人的责怪、批评,又无法解释清楚,心中也会产生急躁的情绪。无论是哪一种情况产生的急躁,其实对己对他人都没有好处。浮躁之气生于心,行动起来就会态度简单、粗暴,徒具匹夫之勇,这样不是太糊涂了吗?
当你控制了浮躁,才会有耐心与毅力一步一个脚印地向前迈进,才不会因为各种各样的诱惑而迷失方向,才会制定一个接一个的小目标,然后一个接一个地达到它,最后实现大目标。
无处不在的生活压力
压力是导致浮躁的一个重要根源,而又是什么导致压力不断扩大、遍及,并成为一种社会性现象的根源呢?社会的不断变化是造成各种心理压力的根源。这些变化使我们的心理适应能力出现了滞后现象。
现代社会的生活节奏日趋加快,竞争日趋激烈,压力也越来越大,往往使我们感觉活得很累。人不能没有压力,没有压力就不会有动力。可很多时候,我们给自身加上了许多本不该有的压力。
莉莉是个青春可爱的女孩,在公司做财会工作。工作虽然单调,但还算轻松。每天下班回到家,她除了看电视、吃饭就是睡觉,没有什么能唤起她的兴趣。“累!”不知不觉竟成了她的口头禅,疲惫感充斥了她的整个身心,干什么也提不起精神。躺在床上睡懒觉是她最大的业余爱好,同龄人的朝气蓬勃、活力四射在她身上了无踪迹……
累其实有两种,一种叫“体累”,另一种叫“心累”。心理学称前者为生理疲劳,后者为心理疲劳。心理疲劳和生理疲劳不同,它多半带有主观体验的性质,并不完全是客观生理指标变化的反映。莉莉的感受就是一种心理上的疲劳。心理疲劳主要是由于压力造成的。
我们打开报纸,常常会看到关于虐儿、跳楼、纵火、自杀的事件的报道。这些事件的当事人大多是精神受困扰、饱受压力的人。现今这个快节奏的社会,每个人都面对不同程度的压力,例如,男人心里常记挂着赚钱,要事业有成,好向家人有交代;女人一面要出外工作,一面要照顾家人,时间分配总感觉不妥;学生背负老师、父母的期望,要努力读书,奈何资质有限,成绩差强人意;等等。
压力是什么?简单而言,压力是一种感觉,而且是十分主观的感觉,大多数压力是自己制造的。即便是处在同一环境中,不同的人也会有不同的感觉。当遇到压力时,生理和心理会有一连串的反应,如未能对这些反应善加控制,便会引起身体的不良反应,包括头痛、背痛、神经过敏、急躁不安等问题,甚至精神失常。
压力是无形的,但你时时时刻会感觉到它的存在。压力永远是愈压愈大,愈来愈多,当你不再按照身体、大脑和心灵内在法则去生活,就会使自己的身心与现代生活失衡,直至你不能承受而崩溃。所以我们必须了解、认识压力,要控制它,而不要被它控制。
忙与闲的生活
世上有不少大忙人,一忙起来就容易乱,头脑不清醒;一忙就容易烦,心情不得平和;一忙就很容易认识肤浅,不能冷静认真地思考;一忙就容易只顾得眼前。忙忙碌碌,往往忙得没有了主见,只能附和;往往忙得没有了远志,只能平庸。其实仔细想一想,我们的很多时间都是在做无用功,甚至往往得不偿失。
人生在世,不能不忙,也不能没有闲暇。有忙有闲,亦张亦弛,才不会人为地绷断生命之弦,加速燃尽生命的膏油,才会使人既能享尽天年,又有所作为。想要做到这一点,关键要学会忙里偷闲。
宋朝诗人黄庭坚说过:“人生政自无闲暇,忙里偷闲得几回?”这就告诉人们人生是忙碌的,所以要学会忙里偷闲。忙里偷闲既符合文武之道,也符合自然规律。自然界都有忙闲的规律,春夏生机勃发,万物生长,到处燕舞蝶飞;秋冬收敛萧索,万物沉寂,处于休眠状态。人本身也是属于自然的一部分,所以人生不可不懂休闲,不可没有休闲。既然大多数人不可能有很多时间休闲,就只能忙里偷闲。忙里偷闲不是偷懒,而是让紧绷的弦放松,是给滚烫的机器降温,是为新的冲刺蓄力,它的好处是无穷的。
首先,偷闲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会休息的人才会工作,忙里偷闲是紧张工作过程中的自我调节,适当放松,也就是在没有感到疲劳时要提前休息,或主动休息。从生理学角度看,这是迅速恢复体力,提高工作效率的最佳方法。因为当人体感到疲劳时,体内产生的乳酸、二氧化碳、水分等在肌肉内堆积过多,会妨碍肌肉细胞的活动能力,长此以往就会积劳成疾。所以,在没有感到明显疲劳时,体内积蓄的代谢废物较少,稍休息一会儿便可消除。忙里偷闲,可以抽出很短的时间做些自己喜欢的事,如听音乐、散步、小憩等,都能起到放松的作用,并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其次,偷闲有利于身体健康。白居易曾作《闲眠》诗说:“暖床斜卧日曛腰,一觉闲眠百病消。”说明了休息对身体健康的重要性。当你躺下时,你的全身肌肉得到了放松,心率开始减慢,紧张感开始消除,心境也跟着平静下来。研究发现,工作中哪怕只休息一会儿,如打5分钟的盹儿,收到的效果也会非同一般。偷闲的实质就是让紧绷的神经得到放松,哪怕放松片刻都是有好处的。
有的人会说:“我也想偷闲一下,但我实在是太忙。”其实偷闲并不难。
首先,偷闲要懂一点情趣,要有一点智慧。上班时终日与数据、图纸打交道的设计师们,如果回家能偷闲种些花草,养些犬鸟虫鱼,精神必然会豁然开朗,振作许多;每天忙于上手术台的医师,偷闲片刻若能读几页文学小说或幽默漫画,会心一笑之余,既舒缓了神经,又调节了心情,手术成功率或许会更高一些。
其次,偷闲还要有几分豁达。休闲、娱乐,最忌有功利心。去钓鱼,兴趣在钓,而不在鱼。即使钓了一整天收获全无,也不必气馁,因为钓的过程和情趣充分享受了,又有何遗憾?如果去看望亲朋好友却不遇其人,也不必沮丧,因为来回沿途市井风情全让你尽收眼底了,这岂不是经历了一回采风调查?凡此种种,如果都能以豁达的心态对待,那便是达到偷闲的至高境界了。中国有句古话:“自得其乐”,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忙里偷闲的精要在于“偷”。世界上的许多杰出人物都是忙里偷闲的高手。毛泽东是位善于偷闲的高手。如在很忙的时间找一些比较闲的人谈些哲学问题。平时床头上放着许多闲书也是他的一个特点。周恩来也很会忙里偷闲,在乘车时、接见外宾前或会议中间,打一个盹儿,养一下神,便马上又投入工作。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已近70岁高龄的英国首相丘吉尔,每天都坚持工作16小时以上,始终保持着旺盛的精力,原因之一就是他善于“忙里偷闲”--他坐上汽车就能休息,每天都坚持午睡1小时;晚饭后他便在办公室内的床上睡上2小时,醒后立即精神饱满地投入工作,直至次日凌晨。
忙中有闲,忙里偷闲,能够在实现人生价值的过程中享受到一种乐趣,这对于养生和养神,都有好处,对工作和生活更有莫大的益处。
苛求人生的完美
人生不可能事事都如意,也不可能事事都完美。追求完美固然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但如果过分追求完美,而又达不到完美,就必然会产生浮躁。
有这样一则笑话:一个男人来到一家婚姻介绍所,进了大门后,迎面又见两扇小门,一扇写着“美丽的”,另一扇写着“不太美丽的”。男人推开“美丽的”门,迎面又是两扇门。一扇写着“年轻的”,另一扇写着:“不太年轻的”。男人推开“年轻的”门--这样一路走下去,男人先后推开九道门。当他来到最后一道门时,门上写着一行字:“您追求得过于完美了,到天上去找吧。”笑话当然是笑话,但是说明一个道理:真正十全十美的人是找不到的,我们不要过分追求完美。
追求完美,是人类的一种天性。应该说,这没有什么不好。人类正是在这种追求中,不断完善着自己,使得自身脱去了用来遮羞的树叶衣服,变得越来越漂亮,成为这个世界上的万物之精灵。如果人类只满足于现状,而失去了这种追求,那么大概现在还只能在森林中爬行。
我们对事物总要求尽善尽美,愿意付出很大的精力想把它做到天衣无缝的地步。但什么事情都会有个分寸,就像水到了100℃就会沸腾,低于0℃就会结冰一样,追求完美超过了一定的度,就会变得不完美。无论何时何地,对待何事何物,都要适可而止。如果不达到想象中的彻底完美誓不罢休,那就是在和自己较劲了,长此以往,心里就有可能系上解不开的疙瘩,而且这疙瘩会系得越来越大,会系得越来越死。我们常说的心理疾病,往往就是这样不知不觉出现的。这是因为我们的心理像是一根树枝,即使再坚硬,也会渐渐承受不了我们主动找上门去所带来的越来越沉重的负担。
虽然完美是一句极具诱惑力的口号,却也是一个漂亮的陷阱,让我们陷进里面的泥潭。我们就是这样跌进自身所造成的完美误区里,只不过这种误区常常是以漂亮的面貌出现,以良好的状态开始作为引导,然后被日后的逞强、虚荣所代替,心理上渐渐地磨出了老茧,而自己浑然不知。
恋爱时,众里寻他千百度,挑了又挑,身高、长相、学历、家庭、财产……尽善尽美,总幻想着有个最美好的罗密欧或朱丽叶在等着自己,偏偏可能是在挑选和等待的时间里害了自己。结了婚,完美恋人的形象打了折扣或彻底破灭,又开始新的一轮完美追求。生了孩子,幻想着孩子即使不是天才,起码要出人头地,不能再像自己一样委屈了自己。于是,让孩子从小学钢琴、学绘画、学外语……要上最好的小学、最好的中学、名牌大学,将来还要出国留学,哪怕自己省吃俭用,也要积攒下为孩子所用的所有钱……自己年轻时未完成的宏伟蓝图,尽情勾画在孩子的身上和心上。
但这一切可能都完美无缺地出现在孩子的面前吗?失去的就一定能够补回来吗?丢了初一,一定会在十五找补回来吗?将弦绷紧在自己和孩子的身上,会出现什么样的结局呢?万一不是理想的结局,心理能承受得住吗?多少人就是这样不知道迂回,不知道变通,不知道及时而适时地调解自己的心态,心理就这样在一瞬间脆弱地垮掉的,一辈子就是这样在完美的误导下非常不完美地结束了。所以,过分追求完美可能会造成我们心理的负担、障碍乃至疾病。
过分追求完美是一种强迫症,主要特征是苛求完美。这些人对自己要求严格,追求完美,同时又有些墨守成规。他们谨小慎微,因为过分重视事物的细节而忽视全局;优柔寡断,面临意外而不知所措。由于行为表现过度认真、拘谨和执拗,缺少灵活性,也由于过度自我关注、自律和刻板,因此他们很少有自由悠闲的心境,缺乏随遇而安的潇洒,长期处于紧张和焦虑的状态。
现在,在要处理的事情越来越多的时代,有效地避免追求完美的不利影响是很重要的,那么如何去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