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你可以不浮躁
20505600000003

第3章 我们为什么浮躁(2)

首先,必须找到问题的根源,即做事情过于追求完美,吹毛求疵。很多人想要从99.9%跨越到理想中的100%,而为最终的那0.1%付出多出正常标准很多倍的时间、精力等资源。但是我们都知道,最后的那0.1%最难获得,和前面根本不成比例,是得不偿失的,所以我们实在没有必要刻意地去强求它。其次,坚持正常的学习和工作,使生活节奏紧凑有序,同时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通过社交及文体活动,分散和转移对完美的关注。最后,我们必须要知道,这世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事物,要保持一颗平常心,知足者常乐才是完美的心境。

追求绝对的公平

世上没有绝对的公平,一味地追求只会导致心理严重失衡,使自己变得浮躁不安。那么公平在哪里?公平就在每个人的心里。

人们常常在要求公平合理,每当发现周围有处事不公时,心里便不高兴。应当说,要求公平并不是错误的心理,但是,如果因为不能获得公平,而产生一种消极的情绪,就应当称之为心理问题了。

实际上这个世界不是根据公平的原则而创造的。譬如,狼吃獾、獾吃鼠、鼠又吃……,只要看看大自然就可以明白,对于这些受到威胁的弱者来说永远得不到公平,强者生存,弱者灭亡,优胜劣汰,没有公平可言。飓风、海啸、地震等自然灾害对所有生命来讲都是不公平的。公平是神话中的概念。人们每天都过着不公平的生活,快乐或不快乐,是与公平无关的。这并不是人类的悲哀,只是一种真实情况。

当公平没有出现时,我们会感到愤怒、忧虑。但是,不公平是常有的事,需要你运用自己的智慧与不公平进行挑战,以避免自己陷入僵化,造成自毁心理。

尽管相貌源于遗传,容不得个人选择,可还是有很多人为了自己的相貌愤愤不平:“我为什么会长得其貌不扬?我的个子为什么会这么矮?……”甚至有一些人因为身有各种残疾,而抱怨老天的不公。有的人自暴自弃,就连心理也有了缺陷,而有的人却满怀信心地向生活中的困难挑战,战胜了困难,也战胜了自己,完美了自己的人生。

人的先天相貌缺陷生下来时就已经是确定的了,而出生后,要靠健康的心理来延迟衰老的降临。美国总统林肯的好朋友曾向其推荐一个人来任职,受到拒绝后不解地问道:“怎么能凭相貌来判定人的好坏呢?”林肯则回答:“四十岁以后每个人得对自己的相貌负责。”不难判断,一个心理丑陋的人不可能相貌堂堂,反而会加速丑化速度,导致由美变丑。

如果你工作勤奋努力,却不如那些虽能力比自己差但会和领导搞关系的人受重用,这可能会使你觉得没有得到公平的待遇。这种感受不仅破坏了你的良好心境,对你的身体健康也会产生不利的影响,而且会扼杀你的聪明才智与创造才能。

美国心理学家亚当斯提出一个“公平理论”,认为职工的工作动机不仅受自己所得的绝对报酬(即实际收入)的影响,而且还受相对报酬(即与他人相比较的相对收入)的影响,人们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把自己付出的劳动与所得的报酬同他人相比较,如果觉得不合理,就会产生不公平感,导致心理不平衡。这种不公平感对健康产生的消极作用会十分明显。因此人们必须采取措施来消除这种不平衡的心理,稳定心境。

一般说来,当我们遇到自己认为不公平的事情时,可以采取下述做法:

第一,不必事事苛求公平。其实,世界上根本就没有绝对的公平,所以我们不必事事都拿着一把公平的尺子去衡量,否则就是自己和自己过不去。

第二,设法通过自己的奋发努力来求得公平。比如,有些人认为只要工作踏实肯干、业务能力强就应得到领导的青睐,而把主动与领导搞好关系的举动错误地当成了溜须拍马。其实,领导也是人,而人都需要得到别人的尊重与肯定,所以有些看似不公平的事正是自己不成熟的观念与言行造成的。

第三,改变衡量公平的标准。不公平是一种进行了比较后所产生的主观感觉,因此只要我们改变一下这种比较的标准,就能够在心理上消除不公平感。比如,自己没评上职称,觉得很不公平。但是如果换一个角度想想,就会发现这次评选职称的名额有限,许多和自己条件一样甚至强于自己的人也没评上,也许这样一想,你就心安理得了。

在得失之中无法平衡自己

我们常常因失去而郁郁寡欢,也因得到而欣喜不已,而这两种心态会直接导致我们的浮躁。人生不会总是在失去什么,也不会总是在得到什么,有失有得是一种规律,我们应该坦然地面对得失。

在一列飞速行驶的火车上,一位老人不慎将刚买的新鞋从窗口掉下去一只。正当周围的旅客无不为之惋惜时,不料老人毅然把剩下的那只也扔了下去。众人大惑不解,老人却坦然一笑:“鞋无论多么昂贵,剩下一只对我来说就没有什么用处了。把它扔下去就可能让拣到的人得到一双新鞋,说不定他还能穿呢。”

这位老人看似反常的举动,体现了他清醒的价值判断,与其抱残守缺,不如果断放弃。这种坦然面对失去的豁达心态,令人顿生敬意,也令人深思。

一般来说,人们总是习惯于得到而害怕失去。尽管“有得必有失”的道理人人皆知,但人们依旧认为得到了可喜可贺,而失去了则可惜可叹。每有所失,总要难受一阵,甚至为之痛苦。

人生苦短,为了不虚度光阴,使生命尽可能卓越,我们的确应该追求得到,努力用智慧和汗水创造业绩。然而,我们也应该正确看待失去,学会忍受失去。为了成就一番事业,有时不得不失去一些感官的享受;为了更好地实现自己的主要人生目标,有时不得不“丢卒保车”;尤其是为了不玷污自己的人格,有时不得不失去一些利益,比如金钱--那种靠出卖良心或尊严就可以得到的金钱。

若想坦然面对失去,就需调整心态,首先要面对事实,承认失去。得到和失去其实是相对的。为了得到,需要失去,因为失去一些,可能意想不到地得到了另一些。人们平常在安慰丢东西的人的时候总是说:“旧的不去新的不来。”事实正是如此。与其为了失去而懊恼,不如全力争取新的得到。应该明白的是,有时失去并不一定是损失,而是放弃,是奉献,是大步跃进的前奏或序曲,这样的失去,不也是一种得到吗?

坦然地面对失去,不是像有些人那样自我姑息,也不是像某些人那样“看破红尘”,碌碌无为地苟活。坦然面对失去,就是胸襟更豁达一些,眼光更长远一些,经常为自己整整枝,打打杈,排除那些不必要的留念与顾盼,以便集中精力于人生的主要追求。这样,大而言之,有益于社会;小而言之,有益于自己。

在失去面前要坦然,在得到面前也同样需要坦然。

张兵在找工作时,收到一条家人的短信,称其中了500万元的彩票大奖,其言凿凿,不容置疑。生活境况不佳、正在四处找工作的他看过短信后欣喜若狂,大声叫道:“中了,中奖了!”随后便一头栽倒在地,两眼发直,四肢抽搐。周围的人立即拨打了120。当医疗急救中心的医务人员迅速赶到现场时,发现张兵已处于濒死状态;等到送达医院时,张兵早已停止了呼吸。

人生有高潮也有低潮,生活有苦也有乐,有失去也会有得到,这是极其自然的事。不能总是生活在充满激情、浪漫、刺激的境界中,不能总想得到,却害怕失去,这样就难以始终保持心理上的平衡,以至于感情常处在大起大落的状态下,影响个人的身心健康。我们要让自己保持快乐,应随时调整自己的情绪,学会保持适度的冷静和清醒,使之有理、有节,达到平衡适中,以免内心的激情狂潮过于汹涌而乐极生悲。

生活犹如万花筒,喜怒哀乐与酸甜苦辣是相依相随的,无须过于在意。重要的是做到得而不喜,失而不忧。得与失在我们的心中,其实只有一丝之隔,我们意以为得,就是得意;意以为失,就是失意。人生最大的得意与失意,其实都是由我们自己来左右的。得与失是天平的两端,要想有好的结果其实很简单,就看我们如何往上放砝码了。

一个人若能将个人的得失置之度外,便可宽心自如地对待周遭的人与事,时时从大局着眼,从长远利益考虑问题,这才是聪明的选择。我们要尽可能做到:行至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人生得与失,都付笑谈中。有了如此轻盈的心态,我们就不会为人生的得失而苦恼,这才是我们对待生活的正确态度。

沉湎于过去不能自拔

谁也无法忘记过去,但沉迷于昨日,你很可能也会错过了人生的未来。活在昨天里的人不愿意面对今天,当今天发生新变化时,就会茫然不知所措,变得烦躁不安。时光川流不息,我们应该学会忘记过去的遗憾,过去的伤痛,因为还有许多美好的事在等着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