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国历代君臣得失之道
2064300000019

第19章 谋略之道:找对思路就有出路(1)

“军争之难者,以迂为直,以患为利。故迂其途,而诱之以利,后人发,先人至,此知迂直之计者也。”

——《孙子兵法·战争篇》

“天下有信数三:一曰智有所不能立,二曰力有所不能举,三曰强有所不能胜。故虽有尧之智而无众人之助,大功不立;有乌获之劲而不得人助,不能自举;有贲、育之强而无法术,不得长胜。”

——韩非

绕着走比直着走巧妙

——雍正以迂为直暗度陈仓夺皇位

高明的领导者,为达到某一政治、军事、外交目的,常常会采用以迂为直、暗度陈仓的韬略。《孙子兵法》指出:“军争之难者,以迂为直,以患为利。故迂其途,而诱之以利,后人发,先人至,此知迂直之计者也。”意思是在战争中,有时假于示形,迂回前进,反而比抄近路走得更快。实际上,远和近、曲与直都是相对的。远而虚者,易进易行,费时少,远实际上成了近;近而实者,难攻难进,费时多,近实际上成了远。同理,在现实生活中,要实现某一目的,不仅要付出一定的代价,还要受到种种条件的制约,正如俗话所说的性急吃不了热豆腐。做事时,欲其东,先其西;欲求速,先图缓,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战场如此,官场也如是。领导者们大都懂得欲速则不达的道理,因此在处理政务或要达到某一政治目的时,就很有必要采用迂回曲折、委曲求全的变通之道,历史上深谙此道的权变大师数不胜数,而雍正可以说更是这方面的行家里手。

雍正在登上帝位之前,曾做了45年的皇子,在这45年里,他就历经了长达30多年的皇储之争。这场至高权力的角逐争夺几乎牵涉到朝廷内外的所有人,因为每个人都想为自己的将来或多或少地铺点道路,以致朝野上下党派林立,各类争权夺利之事时有发生,而康熙本人更是为此事操心不已。

康熙有35个皇子,最初胤礽被立为太子,但由于其好大喜功,贪得无厌,为了早日登上皇帝的宝座,不惜与其党羽一起谋害其父。康熙发觉后,痛下决心,于康熙五十一年将胤礽永久废除。胤礽被废之后,一轮新的太子争夺战风云又起。比较有影响力的有胤禩、胤祉、胤禵和胤禛(雍正)。

胤禩为八皇子,性情阔达,好施舍,广结人缘,因而支持他的人最多,朝廷内外的许多官员都向康熙保举胤禩,有的甚至还向皇帝施压。然而康熙并不吃这一套,当他看到胤禩的身后竟然有如此庞大的势力时,他感到了威胁,不但没有立胤禩为太子,还革其爵位,令其反省。

看到胤禩如此下场,胤禛冷静思考之后,认为只有韬光养晦,不露声色,才有取胜的可能,风光太足反而会败落得越快。因此,胤禛处处注意自己的言行,谨小慎微,从不表露争储之心,即使是身边的人,他也隐藏自己的心事。

例如,胤禛的亲信戴铎在给胤禛的信中,提出储位之争的策略,其言之细,深为胤禛设想考虑。然而胤禛在给戴铎的回信中却写道:“语言虽则金石,与我分中无用。我若有此心,断不如此行履也。”

事实上,胤禛对于戴铎的策略非常赞同,但戒备之心不可无,以至故意如此回复。因为此时的他,只有处处隐忍,不露风头,夹起尾巴,才不会被击败。

在众多的竞争对手之中,胤禛的优势并不明显,胤祉以其年长,有学识,深得康熙的重视和宠爱;胤禵身居要职,手握兵权,并且曾立下大功。因此胤禛从不敢奢望,认为康熙会将皇位传给他。但当他听到皇位将可能传给胤禩、胤禵时,心中却有说不出的苦恼与不快,于是他采取了另外一种手段,即外松内紧的策略,以期能博得帝位。

胤禛经常与僧衲往来,建设寺宇,把自己打扮成“天下第一闲人”,并写了《悦心集》一书,书中尽述其愿与僧侣为伍,过一种清静无争的恬淡生活。例如书中的《隐居词》、《知足歌》等等,都是一些向往田园生活,教人与世无争之词。胤禛在此时所写的这些诗词,一方面起到了蒙蔽对手及康熙的作用,另一方面也是其在权力争夺中失意的表现。而实质上,胤禛是决不甘于寂寞,放弃争储的大好机会的。他采取了戴铎给他的建议,实施多种方法,扩大自己的力量。这主要有如下几点:

一是想方设法取得康熙的宠爱。胤禛深知获宠是争夺储君至关重要的一步,于是他先从康熙的性格脾气着手,最后得出要想获宠就不能太显露自己的争储之心,更不可操之过急,只能慢慢地建立自己的形象。因此在康熙面前,他总是非常小心,从不露出任何急躁、争权的痕迹。

例如康熙四十八年,胤禛被封为亲王。受封时,胤禛对康熙说:“我现在的爵位已经很高了,您又封我为亲王,可是胤禩、允禟他们却还只是贝子,大家都是兄弟,这样一来,恐怕会有人说闲话的,请父皇将我的爵位和赏赐分给兄弟们吧。”

胤禛的这番话正合了康熙的口味,康熙非常重视兄弟骨肉之情,看到自己的骨肉相互争斗,不免伤心,因此胤禛的话无疑是针对康熙心病的一剂良药,他不但没有把胤禛的爵位降低,反而更加重用他了。

二是谨慎处理好与其他兄弟之间的关系。在皇兄皇弟面前,胤禛从不显露自己,虽然大家心中十分清楚谁都有夺位的欲望,但是胤禛却处处表现出自己的亲切和善。例如,当胤禩在遭到皇帝谴责时,胤禛就多次上奏,为胤禩说好话,希望康熙不要追究胤禩的过错。康熙五十五年时,胤禩得病,此时胤禛正陪同康熙在外巡视,但是他却向皇帝请示,要求回京探视胤禩。

对于以前的皇太子胤礽,胤禛也是一样表示拥戴和尊敬,甚至被认为是太子党,当胤礽再次被废时,胤禛也曾上奏请求复立胤礽为太子。

胤禛在兄弟面前的种种假相,起到了很好的隐藏作用,为自己赢得了极大的声望。

三是加强联络文武百官,无论权位高低都进行笼络,以便在朝野内,造成一种舆论,胤禛是首选皇储;同时又大力培植党派势力,并将这些人安放在各个职位上,为其夺取皇权打好基础。

胤禛为了能多拉拢一些官员,经常邀请官员上府套近乎,并让手下人帮他一起积极地与官员们联系,惟恐漏过一个。有一次,胤禛想拉拢礼部侍郎蔡珽,就派手下人去请。蔡珽是一个极其谨慎的人,加上康熙也曾下过命令,不许结党营私。于是蔡珽便以自己身份不便与王府来往为理由回绝了。

过了段时间,胤禛又派年羹尧去邀请蔡珽,可是蔡珽仍然不接受。胤禛在几次碰壁之后,仍不放弃,继续寻找机会。终于,在一次蔡珽去热河行宫向皇帝辞行的路上,胤禛见到了蔡珽。他与蔡交谈时,推心置腹,并热情地将左副都御史李绂介绍给他,从此蔡珽便成为胤禛的心腹。

经过他的精心挑选,终于形成了一股小小的势力。虽然人数不多,但是个个精明能干。例如总督年羹尧、布政使戴铎,以及步军统领隆科多都是胤禛的死党。

以隆科多为例,隆科多是胤禛养母孝懿庄皇后的弟弟。他先前与胤礽亲近,胤礽倒台后,他转而投靠强大的胤禩集团,后来他发现胤禩不被皇上看中,于是他才选择了胤禛。而胤禛也是看中了隆科多的步军统领职位,认为他大有可用之处,便将其收为心腹。

从后来的情况看,胤禛与隆科多确实都达到了双方的目的,胤禛在隆科多的暗中帮助下,获取了胜利。隆科多在胤禛当上皇帝之初,也确实得到了重用。

胤禛的夺储位之战,历经坎坷,在这长达数十年没有硝烟的战争中,胤禛成功地运用了忍字经,万事戒急戒躁,隐忍下来,等待时机。这一“忍”字的灵活运用,才使他终于实现了皇帝之梦。

“迂”与“直”,“明”与“暗”反映的是斗争的“奇正”关系。只有诱使敌方按正常的“出牌”原则来判断对方的行动企图,才能达到出奇制胜的目的。所以“暗度陈仓”须有“明修栈道”,“直”须有“迂”来分散敌方的注意力,使敌方的思维造成错位,于不露声色中一招制胜。

《易经》中有言:“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权变之机在于“龙蛇伸屈之道”,这不仅是一种自我保护的生存方式,也是一种自我实现价值的手段。有些人锋芒太露,这只会招致嫉恨和打击,导致做人及事业的失败,不是智者所为。真正有志于干大事的人,反而是一些深藏不露的高手,因为他们有所顾忌,担心言语过于锋芒毕露会惹来旁人的嫉妒,以至成为事业发展的阻力。

当然,藏锋是为了出击,如果一味地“藏”,也就谈不上“锋”了,因为根本没有展示锋芒的机会。但是“露锋”一定要适时、适当,才可在最关键的时刻起到扭转乾坤的作用。也就是曾国藩所说的:“在最关键的时刻,打出最大的底牌,方能成为真正的赢家。”

可见,权力是一把双刃剑,稍有疏忽,或者决策稍有偏差,都有可能“一着不慎,满盘皆输”。因此作为一名领导者,关键时刻必须能屈能伸,既要有冷静的头脑,又要有超人的胆识,还必须有一定的心理承受能力。不该做时,“敌军周围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该做时,则应“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借人等于成己

——张之洞成为官场长青树的秘诀

官场微妙,拍板的人自己不会主动提出方案,提出方案的人又无拍板的权力。因此,要定下一件事,往往下要有人说,上要有人听,上下结合方能奏效。深谙固权之道者的无不寻找强有力的靠山,努力使自己成为官场的长青树。

《抱朴子·外篇》中有这样一段话:“金玉能够经过深不可测的江河,是因为依托了轻舟;神灵的鸟能够群聚于九霄之上,是因为依靠了旋风的力量;兰草传出强烈的芳香,是清风的功劳;委屈的士人能够在山丘田园中受到起用提拔,是因为有了知己者的帮助。”由此可见,要想在权力场中随心所欲,就必须得有一张牢不可破的关系网,这是古今官场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

所谓“朝中无人不做官”,在官场上混迹的人,一定要学会去编织这张关系网,一定要去找可以依附的官场重僚,找一棵可以遮荫的大树。在求升之路上,如果有关系,那么升官之路就会相对平坦得多;如果没有关系,就一定要去寻找,即使只是沾点边,对求官也是大有裨益的。“关系”都是靠自己去建立起来的,所以,如果要想“朝中有人”,自己先要学会去“交人”。不仅要交“朝中之人”,也要去交“朝外之人”,因为说不准哪天,自己所熟知而亲密的人就会飞黄腾达,重权在握,而自己便也获得了晋升官阶的大好机会。

清末张之洞自任官以来就一直平步青云,且其间甚至连处分都很少背,虽然一方面是由于他的文章声誉、精明强干所致,但究其根源还是在于当时的大学士、军机大臣李鸿藻以及其堂兄张之万的尽力栽培、提携。李鸿藻与张之万是当时慈禧宠眷优渥、最为信任的朝中汉臣。李鸿藻、张之万同官至好,结为儿女亲家,祸福宠辱息息相关。李鸿藻因为张之万的关系,再加上与张之洞同属清流党,对于张之洞自然是惟力是视,遇事照顾。

早年时期,张之洞就向自己的堂兄张之万请教为官之道,张之万告诉初入仕途的张之洞说:“秘诀只有一条:寻找一个强有力的靠山。”接着他又详细解释说:“如果这个靠山在羽翼未丰时,你就与他有非同一般的关系,那么一旦他的地位稳固之后,你在仕途上便会一帆风顺,左右逢源。官做到这个地步,便可谓做到家了。”张之万的这番教诲,张之洞牢记在心,其大力促成原户部侍郎阎敬铭出山复职,便是这种“冷灶烧香”式策略的最佳运用。

阎敬铭,字丹初,陕西朝邑人,为官刚正不阿,是清廷中少有的理财高手。胡林翼任湖北巡抚时,力邀阎敬铭赴鄂,并举荐其为“总办东征粮台”,为湘军筹措粮饷,居功甚伟。然虽政绩卓越,但也因不善通融而树敌不少。一年,黄河发大水,恰巧阎敬铭举家搬到山西解州落户,政敌乘机参劾他借荒年地贱之机,购地置产,其一气之下,称病辞官。后清廷“累诏起用,均以疾辞”。

张之洞离京赴任山西巡抚时,慈禧太后特意关照张之洞查访阎敬铭的情况。张之洞是个有心人,听出慈禧话中有话,嗅出慈禧对阎敬铭仍眷顾甚深、期望甚切,他便料定阎敬铭的飞黄腾达只是时间的问题。阎敬铭过去以侍郎致仕,现已65岁了,若复出,官衔必在侍郎之上。这次若由自己出面来说服阎敬铭复出,自然就与阎敬铭结下非同寻常的关系。对此张之洞把握十足,因他和阎敬铭之间有一层渊源,那就是他们有一个共同的恩人胡林翼。

张之洞隐隐记得,胡林翼在去世前曾致信给他,希望他到武昌抚署来历练一下,信中对阎敬铭赞赏有加。张之洞忙把过去的旧信札找来,果然寻到了这封信,遂有意将这封信带去山西。刚一抵晋抚任所,张之洞即亲笔书函一封,派知府马丕瑶将之一并送呈解州阎宅,代他先去看望一下阎敬铭,转达殷勤问候之意,“竭诚敦劝”。

阎敬铭读了信函后很受感动,遂与马丕瑶同往太原晤张。此前张之洞对阎敬铭“贪购土地”一案作了详细调查,发现纯属诬陷,于是给太后亲拟一道密折,陈述事实,并称赞阎敬铭在协办山西赈务时,“查赈减徭,诸事无不殚精竭虑,智虑周裕,不觉疲劳”。即使在辞官赋闲时,“每与人谈及时事艰难,晋民困苦,辄为扼腕泣下,是其爱国忧民之心未尝一日去”。

不久,一道上谕发至太原巡抚衙门:授阎敬铭为户部尚书。张之洞看到这道上谕,心里欢喜无尽。阎敬铭授的是户部尚书,山西穷困,银钱拮据,凡办大事,都要得到户部的关照才能行得通。于是张之洞亲自“敷宣恩旨,正言敦请”,督促阎敬铭毋再固辞,速往京履任,终于使阎敬铭“幡然就道”。

进京三年,阎敬铭的仕途十分顺畅。他的户部尚书做得有声有色,经他的调理,国库两年间便增加了800万两银子。慈禧很满意,视其为股肱重臣。当然,阎敬铭没有忘记张之洞在他出山前的多次举荐,以及在山西时的特别礼遇,常和张之洞有书信往来。山西库款的清理,得到阎敬铭的大力支持,清理完毕,又被户部当做成功的例子向各省推介,为张之洞在官场广延声誉。后来,阎敬铭入阁拜相,更是为张之洞提供了很多帮助。

我们审视历史,就会发现,自古以来很多的人踏上仕途,受重用、得升迁,靠的就是“朝内有人”。历代为官为臣者,真正靠自己的能力白手起家的其实并不占多数,更多的人升官的秘诀就在于此。历代皇亲国戚,公子王孙无论德才好坏,都能混个一官半职,究其原因,无非就是沾了这“亲、戚、朋、友”的光。

张之洞任山西巡抚时,中法战争的失败使得慈禧大为光火,遂将军机处进行了大换血,醇亲王开始掌管军机处实权。而新军机处作出的第一号决定,就是将两广总督张树声就地罢免,将权倾一方、炙手可热的粤督一职交给了张之洞。而其中穿针引线、牵线搭桥的就是张之洞之堂兄张之万。醇亲王位高权重,与张之万关系颇深;阎敬铭贵为宠臣,与张之洞关系不同一般,由醇亲王提名、阎敬铭声援,分量自然不轻。更何况张之洞本就是慈禧太后赏识的人呢!于是,张之洞举上下之力,轻而易举地将两广总督的大印掠于囊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