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想破灭】
正当颐和园里闹腾得人声鼎沸的时候,光绪皇上却正躺在自己的龙榻上,闻着珍贵人清芳的鼻息和她的香鬓厮磨,做着轻快的美梦。
那里是一个真正的事业的佳境,惨淡经营的新政如同一棵春天的银杏古树,绽放出鲜亮茂密的新绿,荫庇四海,迎风婆娑,根壮如虬。那里是大清帝国君主立宪后的象征,那是枯木逢春后的奇异的辉煌。
在那个情景中,大清国真正地变了模样,国运昌鼎、军疆强大,趾高气扬的洋人们如作蚁蚧,俯首称臣,哪里还有茹毛饮血逞狂肆虐的名分?在康有为、翁同稣和李鸿章骨骼坚硬、须仰视可望的高大背影中,整整一个民族都发喊着震天的巨吼。“皇上万岁”的欢呼响彻了大清国完整疆域的每一处山脉与河川……
这的确是在做梦。然而在迷迷蒙蒙之中,却分明听到有人殪叫着“万岁爷”的称谓,声音真切。他正想要珍妃呢,正想不现往日的失败,和她再觅欢娱,正想着手脚忙乱地要进入佳境。偏偏就这个时候,听到有个人在他的枕边“万岁爷、万岁爷”地喊吟不停。他极不情愿地睁开了一双睡眼,往床帷外边一瞧,果然有一个人跪在那里,他并不是老百姓,而是他的心腹太监王商,而且他哪里是在兴奋地欢呼,分明是在惊惶地叫喊。
此时的光绪已经不是小孩子了,作为皇帝的威严是早就有了的,虽然王商是打小就侍候他惯了的人,但平素如果没有什么万不得已、真正急要的事情,哪里敢深更半夜在他和珍妃熟睡的时候,胡乱闯进来喊醒他呢?!更何况王商音调颤抖,语气促紧,撩开床帷便见他脸上挂着万分恐惧的表情。光绪料定有了非同寻常的情况发生,哪里还敢怠慢,一下子睡意全醒,挺身便坐了起来。
见皇上醒来,王商根本就没有等他开口问话,便急忙把自己从颐和园里得来的消息,一口气给说了出来。这中间连袁世凯去颐和园求李莲英转奏引见,到皇太后在寝宫里狂怒不已,王商都一五一十把个粗略概况说得滴水不露。天知道他是怎样让事先安排的耳目趁着混乱之际快马赶回报信,得到惊人消息的!王商还特别强调说太后已经在准备銮舆水船,马上就要起驾回宫了。只是,王商的情报还达不到太后的身边,在他报告给光绪的消息里,还缺少着至关重要的情节,那就是袁世凯早已经将光绪给他的命令,在太后面前作了本质上的修改。由此,光绪自然不曾料到太后这次回宫,绝不仅是来兴师问罪,实际上是来提刀杀人的!
尽管光绪得到消息顿感意外,尚未感觉严重到太后几欲废黜、杀他的程度,但即使是这样,王商的禀报也足以让他震惊了。无论如何他也没有想到,袁世凯竟会如此无情地背叛自己。他毕竟不敢也不会采取过激行动,毕竟过分心软。纵然不是如此,在这样匆忙的时间里,在这毫无准备的深宫里,在自己的臣子并不在自己身边的深夜,他还能采取什么办法,来挽救这种突发性的局势呢?
光绪的反应不过如此:他只有等待。在听完王商的禀报后,他仍然坚信太后是不满维新变法而生出了震怒,赶来问罪。只惊呆半日,灰心丧气地叹了一口气,便再没话说。
他心里明白,一切的新政都将大江东去,一切的抱负、一切的希望很快将成为泡影。再没有过去抚膺论国的雄心,再不见群英舌战、辩证沧桑的壮怀,再不逢挑烛夜思、构筑大清社稷的激情。他虽然蓦然语塞,哪里都能感受到这自天而降、劈头盖脑的打击!他心里明白,这打击如此巨大,无疑于天外飞来的横祸。
此时真正感到惊恐或者说最替光绪担心万分的,自然当数珍妃。也只有在这种时刻,在人生危难必然来临的前夕,才能觉察一位女人对一位男人至死的忠贞。纵然是光绪皇上大限将至,要她去赴死共尽,她也在所不惜。她做梦也没有想到光绪的一片心会遭受这样恶劣的命运,心里自然替光绪感到万万的不平。光绪应该是一个真正值得万民敬仰爱戴的少年君王,他全身心地为大清朝廷、为大清国民众呕心沥血地图强盛,几乎就没有过上一天舒心日子,为什么好心就不能得到好报呢?
她的心急剧跳荡着,生怕太后在盛怒之下,她的万岁爷将会发生生命的危险,就以往的朝中经验看,这又确有可能。她要捍卫光绪,却又没有别的更好的法子,而只能用女人的柔肠来安慰他。她心中明白,不久的将来他们有可能将不复相见,所以她急忙跪倒在光绪面前,泪流满面地向他劝慰道:“请万岁爷千万别太着急!天下的事情总是命中注定的,新政一时不能实行,看来也是天意,大可不必太认真了。等一会儿老佛爷来到的时候,无论她老人家怎样责备万岁爷,无论她怎样严厉地处置万岁爷,都可请万岁爷务必牢记着祖宗传下来的规矩,千万不要和她老人家顶撞!要知道老佛爷可能在盛怒之下,只要万岁爷轻轻地说上一句冲撞她老人家的话,甚至流露出半点心中不服的表情,老佛爷就极可以立刻伤害到万岁爷的生命,这才是至关重要的!请万岁爷千万千万地小心在意,臣妾只有恳求万岁爷听臣妾的一次劝言了……”
说到这里的时候,珍妃已经有点泣不成声:“臣妾一向深蒙万岁爷百般宠爱,可知臣妾也是打心窝深处挚爱着万岁爷的呀!万岁爷应该知道,万岁爷的生命,也就是臣妾的生命。所以就算是为了臣妾,也要千万地小心应付啊……”
珍妃在尽力宽解光绪的忧愁,只要那样能够起到作用,她也在所不惜。眼下她只能强忍悲痛继续劝谏皇上,以免自己的所爱遭到半点不测。
“万岁爷的年纪还轻,太后已经是一个老年人了,她总不可能永远禁锢着万岁爷。只要能保护自己眼下的性命,万岁爷心里真想为民造福、为国昌盛,就要忍心留待将来。只要青山仍在,身体安泰,以后这样的机会还多的是,何必要争这一时的高低呢?所以,臣妾劝万岁爷一定要暂时忍耐一下,多加小心,万万争取躲过这场风浪才是。”
珍妃的话,光绪句句听进心窝,对她的深明大义和入微的体察,心里的感动实在无法形容。这么多年了,珍妃似乎从来就没有说过这么多话,就是在她受尽隆裕欺凌的时候,也从没有这么深深地动情过。那是因为当初伤害的是她本人而不是光绪,只有在如今伤及皇上的时候,她才煞费这么多的心思、伤筋动脑、揪心痛楚,怎能不叫光绪感慨系之!光绪自己心里也非常清楚,此时此刻,珍妃内心的惊恐,恐怕比他自己更甚,但她反过来却还要安慰自己,真让光绪一时不知该说什么才好!他叹息一声,只好对着珍妃的眼睛深深地凝视了好一会儿,才尽可能平静地说道:“爱卿的话朕已经句句记在心里了,请爱卿放心,切莫着急伤身,替朕过分忧虑。朕依爱卿的劝告行事,一定会把爱卿的话时时记在心里的。”
尽管光绪轻描淡写地这么说,但整个内宫的空气却是渐渐紧张起来了。很快地,宫里头其他人也都知道了一场极大的乱子将要临头,太后马上就要回到宫里来了!人人百爪挠心,一时间,皇上这边的每个人全都把心紧缩了起来,大家都替尊爱的皇上暗暗捏着一把冷汗。因为他们之中,没有人不知道太后的利害。宫中波澜顿惊,平波起涛,谁还能心安理得呢?
不大一会儿,第二次的报告到了,说太后的仪仗御船已经驶出颐和园,正在一路急急地往宫里赶来。
此时光绪虽在静等太后兴师问罪,但他也绝对没有闲着,不幸的预料早已不是梦境,而是正在到来的现实了。万般沉痛之中,他的脑子正在高速运转。他并不是在为自己寻觅遁词、谋划开脱,而是在为与他朝夕共事的那些大臣、僚属一千人等忧虑万分。凡是和新政有关联的大小人物,他要尽可能地替他们打算好一条后路,庇护他们的身家性命免遭灭顶横祸。
他首先想到的是危险最大的康有为和梁启超、谭嗣同等,他知道太后只要一回到宫里,不久就会发现他们是策划新政的首脑人物而绝不会放过他们。事不宜迟,想到这点他便急忙打发心腹太监奔出宫去,叫他们赶快收拾东西连夜逃走,逃得越远越好,一刻也不能在京中停留。这些人一旦遭到抓捕,连皇上也没有力量保得住他们的身家性命。特别是康有为以及和康有为联手办事的那一班子顾问,光绪更是替他们担心。至于李鸿章等一帮程度不同地参与了新政的旧臣,因他们毕竟在朝为官多年,曾经为朝廷立过功勋,在太后面前也都有一定的好感,朝廷上自会有一些亲朋好友尽力帮他们开罪;就是太后怪罪下来,最多也不过是废职罢官,尚不至于有生命危险。康有为等四品以下官员入朝的时间既短又没有根基,只要一个罪名下来,肯定首先就要做被杀掉的替罪羊。因此,光绪更特别叮嘱奔去报信的太监,无论如何一定要亲眼看着他们火速逃走才回来,以免皇上担心。不然的话,他们是不会有任何活命希望的。
看着太监速速离去,光绪的心情伤到了极点。对一帮臣子的担心时时来袭,使他生出一股揪心的痛楚。虽然他与他们相处时间不长,也才几个月光景,但作为皇上,他与他们再也没有这般地友好亲近了。尚有一位通达时务的严复,经大臣王锡蕃推荐而来,写有《上皇帝万言书》,光绪召见他时,要他尽快抄呈,以尽早阅读,现在看来再无阅读的机会了。这些饱学之士,这些国中的英杰,他们饱满的热情和献身新政的坚定不屈的决心,实在给他留下了至深的印象。他离不开他们,现在却不得不离开了。同时他也知道,在今后的一段时间里,甚至永远,他都不会再需要他们了,一切都行将结束了。但是作为君臣,作为朋友,他不能不为他们的生命负责。况且在光绪心目中,他们都是精英,是大清国将来的希望,就算是他这辈子再没有机会搞新政了,但他们对于社会,总会是有用的,绝对不能让他们因为自己而断送了生命。他要尽可能地保全他们,为他们尽到最后的一份努力。这就是作为一个皇上应有的心胸,这也是他光绪的责任。
最后一次的报告跟着就来了,说是太后一干人乘坐的御船已经在辉煌的宫灯下抵达了高亮桥。王商派出的太监亲眼看着他们灯火通亮地弃船上岸,换上了岸上早已备好的銮舆,正在匆匆地抬往宫来。
此时的光绪,因为思虑已定,而且该发出去的通知也都已经发出去了,精神反倒觉得安定了许多。他用眼神制止住了那些太监宫女们的慌乱,闭目细想了一会儿,便与珍妃整理衣冠,在为数不多的几个太监宫女们的掖护之下,缓缓地走到外面一座大殿前的石坪里提前跪下,平静地等候太后的大驾到来。
“一切都到了应有的定数,包括真的、假的、应有的和莫须有的,该来的都来吧。”光绪皇上和珍妃在跪着的时候都这样想,同时也有不少的泪水怎么也看管不住地涌流出来。
“也许一切都到了真该结束的时候了。”年轻的光绪心想:“我没有罪。只要那些臣子都能够一路平安,我还有什么害怕的呢?剩下的一切都让朕来承担吧。”
此时的慈禧正在一步步走近光绪所跪着的中和大殿前的石坪。
在接近天亮时分,藤轿銮舆的吱嘎声已清晰可闻。在宫灯的映照里,老佛爷的一班侍卫和火速赶来的荣禄的精兵持着一种莫名其妙的傲慢和敌对的神色走进宫来,仿佛他们面对的已经不再是皇上,而是束手待擒、专门等着他们拿办的犯人。随后,太后自己也从銮舆里慢慢地跨了出来。光绪大着胆子偷眼向她望了一下,只见她满面怒容、脸色煞白,真的就像是一个要跟人拼命的老太太。
“孩儿给您老人家请安!”见太后从銮舆中走过来,光绪只好强作镇定地招呼。
暂时没有任何回答,慈禧太后像根本什么也没有听到一样,只在脸上透出一层极可怕、极不自然的笑容,任由李莲英扶着她,从光绪、珍妃身边绕过,径直向光绪的寝宫里走去。李莲英的脸上连期望的冷笑也没有,由于一夜未睡,他的脸色异样地更加惨白。
光绪和珍妃哪里还敢言语,只好跟着走进去,很小心地服侍太后坐稳。太后这才笑眯眯地回过头来,用一种略带沙哑的声音问道:“皇上,哀家想问你一句话。你可知道做儿子的要杀父母,在咱们祖宗制下的规矩上,该得一个什么样的罪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