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千古一伤怀:名士风流
2064400000036

第36章 光绪帝 思想开明性懦弱(2)

太后这么一问,如霹雳贯顶,倒的确出乎光绪的意料,使他立时惊呆住了。他只感到不解、纳闷,自己原来的意思不过是要袁世凯暂时把太后和外界隔绝几天,绝对没有任何要伤害太后的意思,为什么她冷不丁地凭白要问出这样的话呢?他急忙万分惊愕地向太后请问,说:“您老人家的话是不是说得再明白一些?”

出乎意料的是,太后的答复却是更让他惊异的一句:“难道你自己还不够明白吗?”

这真是胡说八道,光绪越发被搞糊涂了,不由地就大急起来:“天哪!您是说……这是绝对没有的事!孩儿心上要是存着这么一丝一毫歹意的话,即使让孩儿受一个千刀万剐的凌迟之罪也是应该的。现在孩儿无论如何也要请求亲爸爸明鉴,孩儿的心上委实从不曾起过这样大逆不道的念头!怎么会有人这样地诽谤孩儿呀!”

太后此前已经听信了袁世凯的一番胡言乱语,对这件事情心中早已有了认定的成见。不论光绪怎样分辩表白,已经难以发生什么作用了。一种按捺不住的冲天怒火,早已经把慈禧太后燃烧得无法平静下来,哪里还用理智去判断真伪。再说,从颐和园还没有起程回宫之前,她就已经在心里盘算好了对付光绪的主意,她现在根本不愿意再作任何考虑,只决心把她想好的主意付诸实现,不由就冷冷地哼笑一声,说:“你还道我不明白吗?既然你已经信奉了那些蛊惑者的野蛮法度,难道心目中还会有什么尊卑长幼的顺序吗?我瞧你连一些最起码的孝道也早就忘记了!不然,你怎么会连‘子不违父命’的道理,都撇在一边呢?”

听太后这么一说,光绪知道已经没有办法再分辩了,但这个罪名实在太大了,又绝对不能不分辩。只好又连连叩首,口干舌燥地说道:“您老人家明鉴!老祖宗们传下的规矩,以及做人子应尽的孝道,孩儿全都自小懂得,一向也都小心遵守不敢有误,所以像这样无天无地的大冤枉,孩儿实在是不敢屈认。孩儿可以当您老人家的面前马上起誓,就算做孩儿的有某些失当之处,但孩儿的心中也只有一个念头,那就是想为国家、为朝廷、为百姓们做一些有益的事情,一切新政的策划,全是从这一良心上发动起来的。除此之外,绝不敢有一丝一毫别的什么念头!”

光绪这番话说得十分恳切,无奈太后已经不愿再跟他多费唇舌。只见她愤愤地把手一挥,劈头盖脸地怒吼道:“别再给我花言巧语了,我现在只有几句话要告诉你,你给我好好听着:这个天下,是大清国的老祖宗们流血拼命打下来的天下,他们所定下来的一切法度、一切规矩,自然都有他们一定的道理。我们做子孙的人,要守住这片基业,就只有遵照祖宗的成法办事,你是什么人,竟敢任意妄为来改变它?我把多年历选的诸臣留给你辅佐朝纲,你竟任意不用而去偏信叛逆,受其蛊惑,变乱典刑。康有为算什么东西,能与跟随我几十年的老臣相比?!康有为的妖法能胜于祖宗之法?你到底还配不配再统治这个国家?快给我想清楚了,你现在应该如何办,才能收拾这么一副残局?”

太后说到这里,光绪心里已经彻底明白了,她这次不是在简单地兴师问罪,而是在索要光绪手中的权力了。明白了这一点,虽然心里难免悲痛,但光绪始终还相信这只是暂时的,总有一天皇帝的权力还是要回到他手中来的。万般无奈,只待做出一副完全照办的表情,再次磕着头说:“孩儿已经懂得了,孩儿也明白该怎么去做。明天孩儿就颁一道诏书下去,把掌理国家大事的权柄诚心诚意地依旧还请您老人家执掌,因为孩儿实在太没用了。”

揣透太后的心意后,光绪也明白了他此时的处境,他如果胆敢再说一两句多余的分辩的话,太后这样翻脸无情的性格,还是真会下起毒手来的。她完全可以凭着此时的气头,赏一些毒药或者一杯毒酒给他,逼他了断自己,这样不但绝无一人可以救他,甚至也未必有人敢指责太后。

此刻,杀掉光绪的念头,的确就憋在喉咙里,时时地想窜出来。听了光绪的这一番不无诚恳的话后,慈禧马上缓和了一些。但她的心这回早已凉透,不愿意再护爱这么个不忠不孝、弑父弑母的忤逆了。只觉得他毕竟不是自己的亲生骨血,而是一条喂不熟的野狗,哪里还有再爱抚之心?但她暂时不想杀他,一来问题尚待进一步察证,二来觉得一个彻底丧失了政权的皇帝,跟废了也差不多。

光绪此时之所以要那么爽快地答应归权给太后,除了害怕和太后直接对抗之外,的确还有一些更为重要的考虑。他的确相信珍妃说的“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的道理,只要暂时保住了性命,就不怕以后没有机会。他也并没有因为太后的一席话,就怀疑新政的正确性,相反,由于太后的强烈反对,他更觉得他的新政是绝对正确的。

慈禧太后余怒未消,在李莲英的搀扶之下,登上銮舆奔她的寝宫去了。光绪怔怔地跪着,依然觉得老佛爷的威严在他眼前隐隐未散,那个她坐过的靠椅上依旧还有她可怕的光环在笼罩着。当他站起的时候,回眸左右,只见珍妃身边那些太监和宫女脸上尽是一片纵横的泪水,他没有哭,他一点也不想哭并且鄙夷男人的眼睛流出热乎乎的东西,尽管他知道一切都结束了,万事万物都已恢复到以往的老样子,但他觉得大清国的江山还在,杏黄色的龙旗还在,用不了很久,新政还会再变回来的。

【光绪之死】

瑾妃在光绪临终前来到了他的床边,她是珍妃的姐姐,也是个始终不讨光绪喜欢的嫔妃。即便是此时,她也只能勾起光绪对珍妃的无限回忆,回忆起珍妃人生最后的旅程是那么凄惨地走过。如今光绪自己也和珍妃一样。所以,他内心感到更加痛苦,不想去看瑾妃一眼。

一起来到光绪临终病榻边的还有他的皇后——那位不幸的女子,她面色十分苍白。老佛爷亲自挑中她并将她赐予光绪为后,但他却十分厌恶她——以至于她的到来只是令光绪紧紧闭上疲倦的双眼,把疲倦的脸庞转向冰冷的墙壁。经受多重痛苦的交错折磨的光绪就这样凄惨地离开了人间。

早在瀛台幽禁期间,光绪就开始写日记。他不仅记述了每一天所发生的事情,还记下了自己的所思所想。然而李莲英卑鄙无耻,偷看了光绪日记中的某些内容,那些充满愤怒和仇恨的言语深深震惊了他。

“我知道自己现在病得很重,但是我总觉得老佛爷一定会在我之前那死去。如果那一天真的到来,我一定要将袁世凯和李莲英斩首示众。”

李莲英看到这里,对这事儿一点儿也不感到吃惊。但是关于这道斩首的“圣旨”上,他的名字竟也赫然在目!这就是一道尚未签署日期和加盖御印的“圣旨”,只要年事已高的老佛爷一过世,就会被光绪签署执行。这怎能不令他他感到愕然和担心。

自从那次慈禧发动政变,光绪还政太后之后,他在自己的宫廷里实际上成了一个十足的囚徒。他先被幽禁在瀛台,后来老佛爷搬到颐和园,他又随她搬到那里。他被安排在颐和园的一座房子里,房子四周建造有一堵内墙,结果那个地方也成为了囚室。在慈禧携带他逃亡到西安期间,他实际上还是一个处处受限的囚徒。现在,他仍然是一名囚徒,老佛爷及其心腹太监日夜虎视眈眈地监视着他。

自从李莲英看到了那篇日记的内容后,便费尽心机将日记中这方面的内容一点一滴搜集起来,随后到老佛爷面前去大肆搬弄是非。慈禧太后听信了李莲英巧言令色的汇报,她虽然一句话也没有说,但脸色却十分阴沉,仿佛暴雨将至的天空。

李莲英伪善地说:“皇帝似乎以为自己将要比老佛爷活得还长久。他这样想,真是很值得怀疑,前次他居然图谋杀害老佛爷,企图诱骗袁世凯合谋废黜太后老佛爷。可现在发生了这样的事情,回想起这些来还是不能不令人多虑啊!”

“李莲英,”太后说,“你认为他的那些言词,暗示了他企图再次谋杀我?那——你认为怎么办才是最好?”慈禧用探寻的口气问到。

“我想,要是光绪皇帝能在老佛爷之前驾崩……”李莲英故意拖长了强调,十分耐人寻味。

这位臭名昭著的太监习惯采用的表达方式,绝非直陈己见。他对含蓄示意的效果十分有信心,当然,也不可以过深隐瞒自己的意图。

在李莲英表明意图以后,慈禧仍然期待他进一步提出建议。然而她却枉费心机,李莲英对此避而不谈。于是慈禧实在按捺不住了,就发出了李莲英盼望已久的懿旨。“皇帝已经重病缠身。他向来多病,并且现在还一直抱病在身。依哀家之见,给他备药的人也许不能对他细心照料,所以导致他的病情一直不见好转。李莲英,从今天起你就亲自承担起侍奉皇帝陛下饮食起居的大任吧。”

李莲英心领神会,再也无需慈禧作出更多的指示。他立即叩谢太后,赶去专门负责伺候病痛缠身的光绪皇帝,全心全意照料他的膳食和诊疗。

此后没有多久,光绪便卧床不起了。果然是李莲英的照料起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虽然光绪对此无能为力,不过他心里早已明白,自己已经中毒了,尽管是十分慢性的毒药,但确实是中了毒。

光绪的身体如此衰弱,以至于宫中人们议论纷纷,说他的怪病十分非同寻常。在这种情形之下,慈禧觉得自己最好还是亲自去探视光绪一次,去询问他的健康情况。这种举动只不过是为了避嫌而已,当然不是出于她的关心和善意。

于是她见到了形容枯槁的光绪,毫无表情地对他说:“你病得这样重,哀家悲痛万分。哀家想不明白为何你的身体始终不见好转,反而每况愈下。”

光绪心里却如同明镜一般,他明白自己的病源所在,他也非常清楚站在面前的老佛爷,正是谋害自己的真正的罪魁祸首。她的表情那么虚伪,俯视着他的脸,在得知他快要离开人世之后按捺不住内心的得意,因此,光绪淡淡地回答说:“太后,我自己也搞不清楚为什么会这样。不过,这段时间都是李莲英亲自为我抓药。如您所看到——喝了他的药,我的病情是越来越严重了。”

老佛爷深知不可能轻易蒙混光绪,但是为了掩饰自己的嫌疑,她还是派人前去把李莲英叫了过来。

“你到底给皇帝用的什么药?”她假装气愤地盘问,“他病得越来越严重了,这肯定是你平日照顾不周!你是不是在配药、熬药时出了什么问题?”

李莲英精明狡诈,心知太后的伎俩,便八面玲珑地回答说:“太后明察,小人便是有一万个胆子也不敢呐,我完全是遵照太后老佛爷的懿旨行事!除了老佛爷的特殊口谕之外,我怎敢擅自做主?”

当然,慈禧看到光绪的模样,便知道他已经不久于人世了。她企图推卸自己的责任,把他的死归罪于李莲英,而李莲英根本不吃她这一套——巧妙地化解了她的问题,可老佛爷并未就此不让李莲英去看护皇帝,她令他继续照料这位一生坎坷、濒临死亡的君主。

在慈禧身边,有个太监名叫小德张,他讲述了光绪临死时的详细情况。小德张说,光绪之死是发生在他离开皇宫不久之后。光绪弥留之际的卧室,令人十分毛骨悚然。李莲英日复一日地看守在那里,他巴不得生命垂危的光绪不要发出任何一点儿响动。从早到晚,他都阴沉沉地站在那儿绝不轻易离开。他虚情假意地安慰光绪道:“皇上,您老人家吉人天相,很快就能起来四处走动了。”

但事实上,他却遵照老佛爷的懿旨,在光绪仍然神志清醒,距离死亡还有几个钟头的时侯,就派人为他穿上了寿衣,这是多么大不敬的举动,因为那是要等到光绪到最后的安息之后的时刻才能穿的!

光绪弥留之际,他不断抬头仰望这个心狠手辣的太监。这个太监只不过是在等待光绪咽下最后一口气,而且满脸都是不耐烦的神色。他同时也明白,老佛爷正在室外的某个地方,焦虑地等待着他辞世而去的消息,这样她才可以安心。

光绪皇帝作为一个年轻发奋的君主,推行变法,以社稷为重,不轻易退缩妥协,以求自保;反而在关键时刻,为了变法信念置生死安危于度外。这已经超出了一位傀儡帝王的行为价值选择,即使从人格上看也是值得称道的。在经济上,光绪接受了维新派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的主张,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道路;在文化教育方面,开办学堂,改革科举制度,派人出国留学、游历等,这就使知识分子扩大了眼界,给长久封闭的国家带来了一些西方的先进思想、理论和技术。光绪皇帝不愧为近代中国第一个效仿西方来变革中国的开明皇帝。

也许,身为帝王,百年来他受尽冷落和责难,甚至有人指责他“懦弱无能”,但作为一个人,作为一个资产阶级改良运动的先驱者,他的人格是显示出一定亮色的。变法的最终结果是失败了,但对当时的社会发展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打破了封建专制主义的思想禁锢,开启了中国思想解放的先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