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一本书揭秘王朝更替
2064600000022

第22章 大唐哀帝——李柷(2)

武则天再将老臣长孙无忌流放到黔州(今四川彰水),并在同年七月按谋反罪逼长孙无忌自缢。其他老臣或是免职,或是贬出京城。排斥完了老臣,武则天开始走第二步棋——夺取最高权力。当时高宗身体不行,“苦风眩头重,目不能视,遂下诏委托武后协理政事”。武则天通过为他代劳政务,对皇权的运用熟稔在心。之后高宗见权力离他而去,想收回权力,便让中书侍郎上官仪草拟废后诏书。诏书才写到一半,武则天径直来到高宗面前,责问自己有何不对的地方。高宗无话可说,推说是上官仪自行所为。武则天便将上官仪处斩。之后,高宗再也不想收回权力的事了,只想安度天年便罢。

弘道元年(公元683年),高宗去世,临终遗诏,由他与武则天所生的三子李显即位,军国大事,如有不能决断的,由武则天决定。由此诏可见高宗对武则天能力的肯定。李显即位,是为中宗,武则天为皇太后。

光宅元年(公元684年),武则天废中宗为庐陵王,迁往房州(今湖北房县),立自己与高宗所生的第四子李旦为帝,是为唐睿宗。武则天临朝称制。同年柳州刺史、唐初元勋徐世绩之后徐敬业召十数万兵马率先于扬州发难,骆宾王写出名噪一时的《讨武曌檄》,遍发域中。但叛乱被武则天平息。这样,在天授元年(公元690年)九月九日重阳节,武则天自己登基,改唐为周,称大周圣神皇帝。是年她已六十七岁。

李世民开创的纳谏和自我制约之风,到了武朝女皇当权时,也还继续着。

早在垂拱二年(公元684年)武则天造铜匦,放于京城宫城前,随时接纳臣下表疏。还规定,人人均可告密;告密者,由国家驿站供给车马,照五品官员供给饮食供他上京。来人不论是小官小吏还是农夫樵人,她都亲自接见。她任用一批酷吏,对被告人酷刑逼供。但她也提拔了狄仁杰等一批贤臣,很虚心地接受贤臣们的谏议。

她登基后说:“九域之广,岂一人之强化,必伫才能,共成羽翼。”于是她广揽人才,允许自举为官、试官,并设立员外官。此外,她还首创了殿试和武举制度,中唐名将郭子仪,就是“自武举异等出”。她于长寿元年(公元692年)开科举,大肆授官,任用贤人。但发现不称职官员,则随时贬职。有赏有罚,赏罚分明,造成贤士上前,庸者退避。这样,武则天保证了朝中总有一批能臣在挑着大梁。但她重用武氏外戚,为朝廷的动乱留下了祸根。

她最后也面临了继承人的问题。是狄仁杰“立子,则千秋万岁后配食太庙,承继无穷;立侄,则未闻侄为天子而附姑于庙者也”的劝说感动了武则天,她未立武姓侄儿为太子,而将庐陵王李显召回长安,立为太子。神龙元年(公元705年)正月,武则天病重,宰相张柬之与大臣敬晖等率羽林军五百余人,冲入宫中,迫武则天传位太子李显。同年十一月,武则天去世。她去世前,下令去大周帝号,并且嘱咐许立碑不许立传。最终,她回归了夫家,以唐朝皇后身份,与心爱之人唐高宗李治同葬乾陵(今陕西省乾县境内),完成了一个女人圆满的一生。而她墓前的无字碑,也让人猜谜到如今,蔑视男人们的功利观念到如今。于是,历史学家们公平地说,女人当政,并非唐王朝灭亡之原因。

但且慢,此结论做得还早了一点。武则天之后的女人们的所作所为,又让学者们摇头了。

毒死亲夫的韦皇后

武则天之后在唐氏王朝上再想一试政治能力的女性不乏其人,尤以韦皇后为之最。

韦皇后是武则天的儿媳,是中宗李显的皇后。李显被贬庐陵王后,她陪同李显过着失意的生活。在被贬房州时,他们去访感德寺的慧范大师。在去的路上,李显拾起一石子说,如果我还能重得帝位,此石子就不要落地。说完将石子抛向天空。石子果然没有落地,而是落到了树上没有掉下来。韦后说这是好兆头,大师也说重得帝位指日可待。有时,李显苦闷得想自杀,《新唐书·列传第一》上记载:韦后劝李显说:“祸福何常,早晚等死耳,无遽(福祸无常,活着就有希望,何必自己去死)!”为此,中宗对韦后十分感激,曾立誓道:“异时若复得见天日,唯汝所欲,不相禁止。”意思是说,如果我当了皇上,那时你就尽情地做你想做的事,我决不来干涉。

在流放十五年后,李显回到宫中,接着又登上了皇位。不过中宗回来后不是做个好皇帝,而是一心想补享久违的帝王享受。这样,他把权力就交给韦后去经营,韦后也每每跟他去上朝,就坐在帷幔后听政。武则天的侄子武三思,在武则天去世后并不想退出历史舞台。他跑来将武则天朝的才女加美女上官婉儿推荐给中宗后,自己与韦后套近乎,还上了韦后的床。中宗一是喜欢上了上官婉了,封她为婕妤、昭容,还让她专掌制命,委以重任。二是因为有话在先称韦后可以为所欲为,所以对韦后的秽行视而不见。(两唐书都载:“武三思蒸于后。”注:古人称下淫于上为“蒸”。)

武三思与韦后勾结的结果,就是韦后也想像婆婆武则天一样坐上皇位。她与自己生的女儿安乐公主、武三思结成小集团。先是把拥立中宗归来的张柬之等五位大臣一一暗杀,接着安乐公主到中宗宫中来,要求父皇把她立为皇太女。太子李重俊心里发了毛,下了个假诏,带羽林军去武三思家杀了武三思,然后攻进宫来。韦皇后和上官婉儿架着中宗逃到了玄武门的门楼上,闭门死守。中宗登上门楼,号召羽林军反戈一击,这时将士发现是假诏,又杀了太子,韦皇后才逃了一劫。之后韦皇后更变本加厉,与安乐公主结党营私,卖官受贿。史载,安乐公主卖出一官,就写个任命文,把文件上部分捂着不让中宗看,就让他在文件的下面签字。中宗也就笑笑签了,任自己的爱女把朝政当成游戏来玩,把朝政搞得乌烟瘴气。最后,韦后与安乐公主私心更加膨胀,她们为达到登基的一己私利,韦皇后竟送了一个毒饼给自己的老公吃,毒死了曾与自己患难与共的中宗。在这里,患难磨练出的亲情抵挡不了权力产生的欲望,事实就是这么令人痛心。不过她们的目的还没有达到时,李旦的儿子李隆基和太平公主已发兵灭掉了她们。

想学武则天的太平公主

这样,唐氏王朝第三个女性,太平公主又走上了政治舞台。

太平公主,是武则天的的小女儿,最受武则天喜欢。与韦皇后平辈份。比安乐公主高一辈。

史书上记载,太平公主“方额广颐,体态丰满”,看来是属于唐朝普遍的丰腴型女子。她在武则天身边耳濡目染自然而然就会了权术,武则天认为太平公主与自己有许多相似之处。但因为武则天锋芒太露,武则天时期,太平公主的才华没有显露出来。

唐隆元年(公元710年)六月,韦皇后毒死了中宗,立温王李重茂为帝,自己临朝称制。时为临淄王的李隆基联络苑总监钟绍京准备政变,太平公主也派自己儿子薛崇间参加。韦后等被杀后,她与李隆基共扶睿宗(高宗的第八子、李隆基的父亲李旦)即位。太平公主由此进入政界,常常入朝奏事,与睿宗谈起来就没个完,皇兄睿宗对皇妹太平公主的意见无不采纳。公主由此权倾天下,七个宰相有五个出自公主门下。本朝重臣,也私下谒见太平公主。公主自己也生活腐败起来。

不久,太平公主与睿宗皇兄在立太子的问题上意见不一起来。睿宗想立三子李隆基,但太平公主想自己专权,就想立一个无能的人当太子。她到处散布说,李隆基不是长子,不应当立为太子。李隆基有什么过失,她马上到睿宗前去说项。于是,她与李隆基的矛盾深了起来。

景云二年(公元711年),太平公主拦住要上朝的大臣们,要求他们废现有太子李隆基。未成功。宰相姚崇等向睿帝提议太平公主在结党陷害太子,应将太平公主及丈夫迁到东都去为宜,掌管京城禁军的宗室诸王也应放外任改任刺史。睿宗接受了第二点建议。但诏书刚下,太平公主就闯进宫来,当面责骂太子李隆基。李隆基无法,说是姚崇等离间他们姑侄关系,请求惩罚他们。结果睿宗收回成命,贬姚崇等去当了刺史。

先天元年(公元712年)八月,睿宗传位李隆基,是为唐玄宗,自己当了太上皇。

开元元年(公元713年)六月,太平公主不甘心自己临朝称制计划的失败,买通宫人元氏,在御膳中下毒,欲毒死玄宗。还与宰相窦怀贞等谋反。但事情泄露,太平公主及党羽均被诛。

这时,李隆基坐稳了帝位。为了将韦后、太平公主等搞的乌烟瘴气的大唐王朝复兴起来,他需要一个好的辅臣。他想到被贬的姚崇。

同年,玄宗到新丰(今陕西临潼东北)讲武(军事检阅),依惯例,方圆三百里内的州郡长官都得到皇帝行营去觐见。姚崇时任同州(今陕西大荔县)刺史,便来见李隆基。李隆基让姚崇陪他打猎。他看到姚崇打起猎来有张有弛,听他谈起话来有度有节,李隆基十分满意,便说出让姚崇再度出任宰相的想法。姚崇并没有谢恩,而是说,我有十条建议要提,如果您做得到,我就同意上任。如果做不到,我还是当我的同州刺史。《新唐书·姚崇传》)记载了这史称“十事要说”的涉及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宗教等大政方针的建议内容:

第一,自你当皇帝以来,朝廷以严刑峻法治理天下;我请求圣上,改成以仁义先行;第二,朝廷自在青海被吐蕃(古藏族)战败以来,从来没有后悔之意;我请求在数十年内不求边功;第三,自从则天太后临朝称制以来,往往由宦官代表朝廷发言;我请求今后不要让宦官参与公事;第四,自从武氏诸亲窃据显官要职,继之以韦皇后、安乐公主、太平公主用事,官场秩序混乱;我请求以后不准国戚在朝廷要害部门做官,以前巧立名目任命的官吏一律撤销;第五,近来,亲近佞幸之徒,触犯法律的,都因为是宠臣而免予惩处;我请求以后依法办事;第六,近年以来,那些豪家大族,凭着同乡的关系,向上送礼行贿,以至公卿、方镇们也这么干。我请求除租、庸、调等赋税而外,其它一切摊派都要杜绝;第七,武后造福先寺,中宗造圣善寺,上皇(睿宗)造金仙、玉真观,皆耗资巨万,坑害百姓;我请求禁止建造寺观宫殿;第八,前朝皇帝玩弄大臣,有损于君臣之间互相尊重的常礼;我希望陛下对臣下以礼相待;第九,前朝大臣直言进谏者,有的就丢了性命,从而忠臣都感到灰心;我请求,凡是做臣子的,都可以犯颜直谏,无所忌讳;第十,西汉与东汉,外戚乱政,后世感到寒心,而我们唐朝的外戚专政,则更加厉害;我请求陛下将我朝的这种事情写在史册上,永远作为前车之鉴,成为万世不能重犯之法。玄宗听了, “心益开,听之孜孜忘倦”,说道:“此事诚可谓是刻肌铭骨之事啊!”第二天,他就正式任命姚崇为宰相。

之后,唐王朝在姚崇的辅佐下,就中兴起来。开元九年(721年),姚崇以七十二岁高龄死去。

由此看来,女性临朝称制,或是强大了王朝,或未从根本上动摇王朝,且是皇家内部的纠纷,未必是王朝衰亡的根本原因。

长恨一曲唱到今

这时,唐朝的历史舞台上又走上了一位女性,她就是中国历史上四大美女之一的杨贵妃。

杨贵妃名玉环,弘农华阴(今陕西华阴)人。其父杨玄琰为蜀州司户时她生于四川。杨玄琰去世早,杨玉环由叔叔、河南府士曹杨玄硅收养。开元二十二年(公元734年),她被玄宗第十八子寿王李瑁纳为妃,她因此从河南到了长安皇宫里。

唐玄宗开始宠爱的妃子是武惠妃,李瑁便是武惠妃所生。

开元二十五年(公元737年),武惠妃去世,唐玄宗痛不欲生。后宫虽有佳丽三千,玄宗却看不上一人。还是太监高力士知道皇帝的爱好。他引玄宗来到李瑁宫中,看到了杨玉环。玄宗看到玉环后,果然被其倾城倾国的绝世之美所吸引。但要娶儿媳为妃似有不妥。于是高力士再想一个办法,让杨玉环自己上表,称要为死去的窦太后做佛事,自愿出家做道姑。玄宗同意,赐杨玉环法号太真,入了长安太真宫。然后再将杨道姑收入宫中,封杨玉环为贵妃。这年(天宝四载,公元745年),杨贵妃二十七岁,而玄宗六十一岁。

《旧唐书·列传第一》载,杨贵妃“姿质丰艳,善歌舞,通音律,智算过人。每倩盼承迎,动移上意”。杨玉环得宠后,其姐姐封韩国夫人,妹妹封虢国夫人,以其堂兄杨国忠为首的杨家外戚都得了高官,掌了朝权。

杨贵妃有两次让玄宗不高兴过。第一次是在天宝五载(公元746年),杨贵妃顶撞玄宗被送到其堂兄杨锸家中。杨贵妃走后,玄宗心情很差,时不时“暴怒笞挞左右”。高力士知道皇上的心思,及时奏请将杨玉妃迎回。杨贵妃回宫后,伏地请罪,唐玄宗与她和好如初。第二次是在天宝九载(公元750年),杨贵妃再被逐出宫门。《旧唐书·列传第一》和《新唐书·列传第一》均记载了这么一个动人的情节:天宝九载,贵妃复忤旨,送归外第。兵部侍郎吉温是安禄山安插在朝廷中人,他平时巴结杨贵妃,这时就入奏曰:“妇人智识不远,有忤圣情,然贵妃久承恩顾,何惜宫中一席之地,使其就戮,安忍取辱于外哉!”意思是说,女人就是这样的,笨笨的,傻傻的,做事情想问题都不会深思熟虑的。杨贵妃也这样。她这次虽然忤逆圣意,但请念在她伴君已久的份上,在宫中就把她杀了吧,别让她在宫外受羞辱。听了这句反话,玄宗思念之情涌上心来,即令中使张韬光带着御膳送到了宫外杨贵妃的住地。杨贵妃见了御膳,不禁附着张韬光肩头哭起来,她说:“妾有罪当万诛,然肤发外皆上所赐,今且死,无以报。”说着,将自己的头发剪一缕下来,让他带回送于皇上,以此报答皇上。玄宗见了她的头发,心中再想起她平日的好处,便让高力士将她召还。至此,杨玉环再也没有离开过唐玄宗左右。

杨氏外戚喜欢弄权,但执政能力太差,人品也差。杨国忠是杨贵妃的堂兄,他竟不顾亲近的血缘关系,与杨贵妃的妹妹虢国夫人私通。但他因有杨贵妃的这层关系,在口蜜腹剑的李林甫去世后,当上了宰相,且兼职就达四十余个。当时边疆总在打仗,边将都握有重兵。朝廷有一个无能却掌着大权的宰相,朝外有手握重兵的边将,这就给唐王朝埋下了动乱的隐患。

胡人安禄山便是手握重兵的边将之一。

安禄山,营州柳城(今辽宁朝阳)胡人。其母是突厥巫师,安禄山父亲早逝,其母再嫁突厥人安延偃,由此安禄山姓了安。

安禄山长大后,投靠幽州(今北京)节度使张守珪,他长得肥头大耳,作战勇敢,得张喜欢,收为义子,后官至平卢将军。以后,每逢有中央官员来,安禄山便重金贿赂,回去官员都说安禄山的好话,玄宗便升他为营州(今辽宁朝阳)都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