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一本书揭秘王朝更替
2064600000023

第23章 大唐哀帝——李柷(3)

之后,安禄山竟拜比自己小近二十岁的杨贵妃为母,上朝总是先拜贵妃再拜玄宗,并称胡人是先母后父。此话讨得了杨贵妃的高兴,也让玄宗觉得他为人老实忠厚。天宝十载(公元751年)正月一日是安禄山的生日,杨贵妃还做了一个锦绣大襁褓,将安禄山裹在其中,让宫人抬起取乐。从此宫中皆呼安禄山为禄儿。无能而贪婪的杨国忠,这时做了一件十分极端的事:他对自己堂妹杨贵妃和皇上所宠信的安禄山也不放过,要安禄山向他行贿,且所要数额极大。安禄山见他狮子大开口,加上平时就看不起这个杨国忠,便一口回绝了。由此,杨国忠就开始打击他,经常对皇上说安禄山欲反。

天宝十四载(公元755年)五月,安禄山奏请以蕃将三十二人代替汉将,杨国忠认为这是安禄山要造反的信号。杨国忠建议,命安禄山进京为相,将安禄山所兼的范阳(今北京范阳城)、平卢(辽宁朝阳)、河东(今山西永济)三个节度使分别由贾循、吕知诲和杨光翔担任,这样就将安禄山的势力分散了,兵权也夺了。听了他的建议,唐玄宗将信将疑,派了宦官辅谬琳去范阳,名是慰问,实为探明真相。安禄山厚贿辅谬琳。辅谬琳将皇上的怀疑告诉了安禄山。回来后,辅谬琳向玄宗汇报说,安禄山没有反心。于是杨国忠的建议并没有得到采纳。从此以后,安禄山也找出各种借口,不来京城了。

这时,杨国忠再做一件极端事逼反了安禄山。柏杨先生在其所著的《中国人史纲》中记载:唐天宝十四载(公元755年),杨国忠采取“逼他反”的手段,派御林军包围安禄山在长安的住宅,逮捕他的宾客,并全部处死。安禄山闻讯震怒且惊恐。他本想向唐玄宗投诉,但他知道所有奏章都要过宰相这一关,杨国忠是不会将他的奏章送给皇上的。他本人也不敢进京面见皇上,怕有去无回。于是,他选择了叛乱,史称“安史之乱”。

“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白居易《长恨歌》)”,唐天宝十四载安禄山在渔阳郡(今天津蓟县,当时又称范阳郡)起兵,十七万人南下,宣称要清君侧,讨伐杨国忠。杨国忠得到消息,大为兴奋,因为他终于可以向皇上证明自己是“料事如神”的宰相,可以名正言顺地缉拿安禄山。不料安禄山的叛军势如破竹,很快渡过黄河,攻陷洛阳。第二年又西进攻陷潼关。

正在临潼骊山华清宫中与杨贵妃尽情享受霓裳羽衣曲的李隆基仓促出逃,逃到了距长安一百二十里处的马嵬坡(陕西兴平西)时,御林军包围行宫,先杀了杨国忠及全家和杨玉环的姐姐韩国夫人、妹妹虢国夫人,再要求李隆基处死杨玉环,李隆基只好把心爱的杨贵妃绞死。 后有诗人白居易做《长恨歌》描写这段故事,成为文学名篇。

玄宗的儿子李亨奔向西北五百公里外的灵武郡(宁夏永宁西南),宣布即位,是为肃宗,遥尊逃到成都的李隆基为太上皇。

李亨手中无兵,他向回纥汗国第二任可汗英武可汗乞援,答应收复长安时,任凭回纥奸淫烧杀和掳掠回国。回纥同意了,出兵相助李亨。

至德元年(公元756年),安禄山在东京洛阳自称大燕皇帝。再攻入长安。他杀了杨国忠及高力士的党羽,安心做起皇帝来。但他的眼睛在此时突然失明了,脾气也因此暴虐起来,动辄杀人。当他想以宠妃段氏的儿子替代长子安庆绪为太子时,长子安庆绪抢先杀了安禄山。

由此段史实看来,确实是一个女人——杨贵妃毁掉了一个盛大王朝。但正确地讲,是杨贵妃的无执政能力的外戚和无度宠爱女色的皇帝一同毁掉了大唐王朝。他们都是男人。无怪乎在后来唐僖宗因黄巢起义也逃往四川时,唐末诗人罗隐写出《帝幸蜀》一诗评价说:“马嵬烟柳正依依,又见銮舆幸蜀归。泉下阿蛮(杨玉环小名)应有语,这回休更冤杨妃。”

§§§第三节 白马驿之祸

自安禄山叛乱后,唐王朝四分五裂,灭亡在一步步临近。

人民也为此遭殃。柏杨先生的《中国人史纲》概括了这段历史:

至德二载(公元757年),肃宗李亨邀请来的回纥兵团收复了长安。回纥便要纵兵杀掠。但李亨的儿子李豫恳求说,如果在长安烧杀掳掠,洛阳人民必定恐慌,他们就会为叛军安庆绪死守。由此,回纥没有在长安抢略。但洛阳被收复时,那些日夜盼望政府军的人民,却被所谓的政府军烧杀抢掳。

看到唐军收复了长安和洛阳,知道叛军大势已去,安禄山的好友、大将史思明不再听安庆绪的号令,率所辖的范阳(今北京范阳城)等十三郡八万余众投降唐军。肃宗李亨封他为归义王,任范阳节度使。

然而肃宗李亨对史思明并不放心,秘密计划除掉史思明。史思明再度叛变。乾元二年(公元758年),史思明在魏州称大圣燕王。安庆绪此时自叹不如,竟向史思明上表称臣。但史思明表示愿与安庆绪为兄弟之国,与唐王朝三国鼎立。接着史军循着安禄山南下旧路线,渡过黄河,攻陷洛阳。史思明是安禄山的好友,他的做派也与安禄山如出一辙:他也喜欢少子史朝清,想杀长子史朝义立史朝清。于是史朝义在上元二年(公元761年)杀史思明,自己称帝于洛阳。接着他派人去范阳杀了弟弟史朝清及母亲,在范阳引起内乱,叛军实力大为削弱。最后,宝应元年(公元762年),在唐军节节进攻下,史朝义退出洛阳,最后于十月自缢于石城(今河北唐山)东北的林中。历时八年的安史之乱至此结束。

安史之乱结束了,但藩镇割据的局面却形成了——安禄山和史思明手下的大将(节度使),仍握有重兵,占据着各战略点。对此,朝廷不敢招惹他们,命他们继续担任原职。这些节度使不但集军事、财赋、行政大权于一身,甚至职位也父子相承,将藩镇变成为独立王国。当时最强悍的为黄河以北的四镇,世人称为“河朔四镇”。

唐朝第十二任皇帝德宗李适继位后,决心重振中央权威。唐建中二年(公元781年),成德(河北正定)节度使李宝臣与平卢(山东东平)节度使李正己逝世,德宗拒绝任命他们的儿子继位。于是河朔四镇联合行动,宣告脱离中央,各自称王独立。之后淮宁(河南汝南)节度使李希烈也乘机独立并称帝。

德宗李适当即下令征讨李希烈。他调径原(甘肃平凉)兵五千讨伐河南,径原兵经过长安时,本指望会得皇帝的赏赐。李适舍不得出钱,那些带着眷属来京、本准备领到赏赐后让家眷可以回家养生的士兵愤怒了,并举行兵变。李适闻变,才下令急运二十车金钱财宝来,可是太迟了。叛军攻入长安,拥立泾原节度使朱泚当皇帝。李适仓皇逃到梁州(陕西汉中)。后唐军反攻,朱泚战死,德宗才又回到长安。

德宗后是顺宗,顺宗后为宪宗、穆宗、敬宗、文宗,期间不但藩镇叛乱不止,朝廷牛李二党党争也不止。当时文宗有一叹:“去河北贼易,去朝廷朋党难。”朝政运作之艰难由此可见一斑。

文宗后是武宗、宣宗,武宗曾诏令拆佛寺四千六百余所,强迫二十六万僧尼还俗,史称“会昌灭佛”。但宣宗继位后,又恢复了佛教的寺庙。宣宗去世后,继位的是懿宗,之后是僖宗。懿宗时翰林学士刘允章上过一个《直谏书》(《全唐书》804卷),用“国有九破”和天下民众有“八苦”、“五去”来描绘当时的形势。

“国有九破”(国家已要败亡的九个原因)是:“终年聚兵,一破也。蛮夷炽兴,二破也。权豪奢僭,三破也。大将不朝,四破也。广造佛寺,五破也。赂贿公行,六破也。长吏残暴,七破也。赋役不等,八破也。食禄人多,输税人少,九破也。”

因为有如此的国家,便导致了人民有“八苦”:“官吏苛刻,一苦也。私债征夺,二苦也。赋税繁多,三苦也。所由乞敛,四苦也。替逃人差科,五苦也。冤不得理,屈不得伸,六苦也。冻无衣,饥无食,七苦也。病不得医,死不得葬,八苦也。”

因有这“八苦”,人民纷纷逃亡,人民有了“五去”:“势力侵夺,一去也。奸吏隐欺,二去也。破丁作兵,三去也。降人为客,四去也。避役出家,五去也。”

人有五去而无一归,有八苦而无一乐,国有九破而无一成,这国家还有救么?这百姓还能不反么?然而,面对这种状况,当时的继承了懿宗之位的十二岁的小皇帝僖宗李儇只喜欢斗鸡和打马球。

他在位的第二年乾符二年(公元875年)正月,唐末农民大起义暴发。当时关东大旱,官吏还要催缴租税、差役,百姓聚集在濮州(今山东鄄城北旧城)人王仙芝周围,王仙芝从濮州濮阳(今河南濮阳西南)发出檄文,斥责唐朝吏贪赋重,赏罚不平,自称天补平均大将军、兼海内诸豪都统,率领起义军攻克曹州(今山东曹县)、濮州。六月,考不中举人的书生、冤句(今山东菏泽)人黄巢起义响应,率众数千会师曹州,声势日益浩大。但就是这么严峻的形势,僖宗也没有停止作乐,他所选出的将领竟是用打马球赌输赢赌出来的。

广明元年(公元880年)十一月,黄巢义军攻占东都洛阳,十二月攻入长安,黄巢在含元殿即帝位,建国大齐。唐僖宗出逃,诏各地官军,围攻长安。中和二年(公元882年)九月,黄巢的部将朱温叛变降唐,僖宗封朱温为右金吾大将军、行河中行营招讨副使,赐名全忠。再一年四月,黄巢兵败,退出长安,准备向中原撤退。中和四年(公元884年)六月,黄巢在泰山狼虎谷被官军包围而自杀,唐末农民大起义最终失败。

在这里,一个重要的历史人物——朱温(全忠)登场了。

朱温,唐代宋州砀山(今安徽省砀山县)人,父亲朱诚是乡村的私塾教师,父亲去世后,家境贫苦,他便随母在萧县刘崇家当佣工。长大后他不务正业,是乡里的地痞。后和兄朱存一起加入黄巢起义军,受到黄巢的重用,封为东南面行营先锋使,同州(今陕西大荔)防御使。黄巢入长安后,他负责防守东线。因为屡次被唐朝河中节度使王重荣战败,请求增援,黄巢没有答应,故对黄巢怀恨在心。中和二年(公元882年)九月,在黄巢危急之时,朱温背叛了他,率军投降唐朝王重荣,被唐僖宗封为左金吾卫大将军,充河中行营副招讨使,赐名全忠。第二年封为宜武(治汴州,今河南省开封市)节度使,与沙陀籍的节度使李克用等联合镇压了黄巢起义,并被提升为检校司徒,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此后,他以河南为中心,扩张势力,和李克用父子等人长年混战,先后吞并了秦宗权、朱埴、朱瑾等藩镇,成为唐末最大的割据势力。

农民大起义被镇压后,朝廷内争又起。唐僖宗光启元年(公元885年),宦官田令孜与河中节度使王重荣为争夺安邑(今山西运城东北)与解县(今山西运城西南)两盐地而交兵。田令孜兵败沙苑(今陕西大荔南),挟僖宗奔凤翔(今属陕西,当时是一个重要的藩镇),走成都。文德元年(公元888年)三月,僖宗去世,昭宗继位。天复元年(公元901年)十一月,昭宗也被宦官韩全海劫持到凤翔。宰相崔胤请求宣武节度使朱全忠率兵勤王。天复三年(公元903年)正月,朱全忠攻入凤翔,迎昭宗回长安。但在第二年,天佑元年正月,朱全忠便杀了崔胤,四月又迁帝于洛阳。

八月,朱全忠又谋杀了昭宗。天佑元年(公元904年)八月十一日深夜,枢密使蒋玄晖等人在朱全忠授意下,率龙武军冲进了椒殿院的皇帝寝宫。开门的河东夫人裴贞一被军官史太一刀砍死。蒋玄晖接着大喊:“至尊何在?”昭仪李渐荣闻变冲到门外拼死阻拦。昭宗从梦中惊醒,这时史太提刀已冲了进来。昭宗绕着宫中柱子奔走,被史太追上。昭仪李渐荣赶到,她扑上去以自己的身体护住昭宗,结果两人都被史太砍死。三十八岁的昭宗就这样结束了自己飘摇惊恐的人生。

天佑元年八月十三日,昭宗遇弑一天后,蒋玄晖宣读了伪造的遗诏,将辉王李祚改名李柷(chu),立为皇子,“监军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