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丰十年(公元1860年)八月,英法联军进北京,她与皇后与咸丰帝一同逃到热河。第二年七月咸丰帝去世,她的儿子、六岁的载淳继位,是为同治皇帝,尊皇后纽祜禄氏为母后皇太后,那拉氏为圣母皇太后,不久分别再上尊号为慈安皇太后和慈禧皇太后。
当时朝廷内部权力之争就尖锐起来。肃顺八大臣十分专权,曾当面斥责慈禧,吓得小皇帝“遗尿后衣”,小皇帝孤儿寡母势力单薄。慈禧这时显出了自己的智慧。她先是坚持八大臣人事任命等诏书一定要有两宫的章才能下发,再通过醇郡王及亲信侍卫,与留住北京的恭亲王奕忻(道光皇帝之子,咸丰皇帝的六弟)取得联系。她自己与皇后先回京,让隶顺等扶灵柩在后面慢行。待肃顺到达北京时,便被奕忻的兵马逮捕处斩,其余人罢官。政变成功后,同治皇帝正式登基,两宫太后垂帘听政。开始了她长达四十七年的统治。
她守定和约,承认列强在华既得利益,一时中外关系平稳许多。她重用汉臣曾国藩、李鸿章等,镇压了太平天国、捻军和西北、西南少数民族的起义,稳定了朝局。她支持洋务派,推行了自强新政,让同治时期有了中兴的迹象。
但她推行新政的同时,自己的统治手段却仍是封建的。她不久就闲置了曾为她上台立了汗马功劳的恭亲王奕忻。同治帝长大后她虽然归政于帝,却不放权,使同治帝郁郁寡欢,亲政两年后病逝。为保证自己的权力,她选择醇亲王奕譞(咸丰七弟)的儿子、四岁的载湉(也是她的外甥)继承皇位,是为光绪帝,这样两宫太后再度垂帘听政。
光绪七年(公元1881年)三月,四十五岁的慈安皇太后去世,慈禧太后独掌大权。光绪十二年(公元1886年),光绪帝到了亲政年龄,慈禧撤帘归政,但将自己胞弟桂祥的女儿给光绪帝作了皇后,她自己则在幕后实际控制着权力。
之后慈禧太后随着“德高望重”便穷奢极欲起来。每到自己寿诞,或是耗银六十三万两修寝宫,或是挪用海军军费修颐和园,对反对者,她明确说:“今日令吾不欢者,吾亦令彼终身不欢。”
想有作为的光绪帝
光绪帝亲政后一心想有做为。他生母是慈禧太后的亲妹妹,又是慈禧亲选的皇帝,本来他与慈禧的关系应该是不错的,他的做法理当会得到慈禧太后的全力支持的。但事实不是这样。原因是他在选后问题上没有听慈禧太后的话,于是慈禧就要令他终身不欢了。
光绪十三年(公元1887年)正月二十六日,光绪帝年满十六岁亲政并选后、妃。慈禧为他选叶赫那拉氏,为隆裕皇后。她长光绪帝三岁,是慈禧的侄女。但光绪帝想选礼部左侍郎的女儿(即后来的珍妃)为皇后。于是他与慈禧有了矛盾,虽迫于慈禧的压力他定叶赫那拉氏为后,将左侍郎之女立为珍妃,但他与珍妃行形不离,冷落皇后,令慈禧十分不满。
光绪不满慈禧的干政,便与他的老师、军机大臣翁同龢等结成“帝党”,与慈禧太后的“后党”暗暗斗争。光绪二十年(公元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后,列强再掀瓜分中国高潮,国家再陷危难之中。光绪二十一年(公元1895年)四月二十二日,康有为、梁启超写成一万八千字的《上今上皇帝书》,十八省举人响应,一千二百多人连署。五月二日康、梁二人带领十八省举人与数千市民集“都察院”门前请代奏,提出“一、下诏鼓天下之气;二、迁都定天下之本;三、练兵强天下之势;四、变法成天下之治。”当时都察院没有代为上奏,但康有为成了维新运动的领袖。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初,光绪帝读到了康有为的《上清帝第六书》(《应诏统筹全局折》),其中有“观大地强国,皆以变法而强,守旧而亡”,“观万国之势,能变则全,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之句。读罢光绪皇帝很有感触,决定变法。同年四月二十三日,光绪帝下《明定国是上谕》,推行资本主义性质的政治体制改革,想实行君主立宪制。
康有为,字广厦,号长素,广东佛山市南海丹灶苏村人。他信奉孔子的儒家学说。“百度百科”记载,康有为最早的教师是他的祖父康赞修。他十九岁时拜广州有名的学者朱次琦为师。他二十二岁那年游了一次香港,从此开始读西洋书,从中学转为西学。
1888年,康有为到北京参加顺天乡试,没有考取。当年9月,他上书光绪帝,痛陈祖国的危亡,批判因循守旧,要求变法维新,提出了“变成法,通下情,慎左右”三条纲领性的主张。1891年,康有为回到广东,开办万木草堂学馆,聚徒讲学,并为变法运动创造理论。1894年,康有为开始编《人类公理》一书,经多次修补,后来定名为《大同书》发表。《大同书》描绘了人世间的种种苦难,提出大同社会将是无私产、无阶级、人人相亲、人人平等的人间乐园。
有了理论基础之后,康有为进行了变法实践。光绪二十一年(公元1895年)四月,正在北京参加会试的各省举人,听说清政府要与日本订立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群情激愤。康有为连夜起草了一份一万八千多字的上皇帝书。各省举人一千二百多人集会,通过了这个万言书。五月二日,这份万言书送交都察院。这就是有名的“公车上书”。在这次会试中,康有为中了进士,被任命为工部主事。之后,康有为又连续给光绪皇帝上书,在政体上,要求变君专制为君主立宪制;经济上,提出了发展工业,振兴商业,保护民族资产阶级利益的主张;在文化教育方面,提出了“开民智”、“兴学校”、“废八股”的主张。这几个方面构成了康有为变法维新的基本纲领。他的主张最终被光绪皇帝采纳。
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六月十一日,光绪皇帝发布《明定国是上谕》后的第五天,第一次召见了康有为,赏给六品衔,在“总理衙门章京上行走”,同时给他以专折奏事的权力。不久,梁启超、谭嗣同也都在政府中任了职。康有为和他的同事们组成了变法维新的机要。但他们眼中只有皇帝而没有慈禧太后的做法,触动了慈禧权力的根基。三个月中,他们根据皇帝的授意,发布了不少实行新政的诏书,如设立学堂、提倡一定的言论自由、奖励发明创造、保护和奖励农工商业、改革财政等,本来慈禧也是愿意这样做的,但只是因为不是通过她来实行的,她为保证自己权力的不丢失,便开始反对。
同年八月三日深夜,谭嗣同只身去见正在北京等候光绪帝召见的袁世凯。袁世凯一直是同情维新派的,所以光绪特地要召见、依靠他。
袁世凯出生于河南项城县张营一个官宦大家族。其父袁保中捐了一个官,但在家经营田产,袁世凯是第四子。其叔叔袁保庆于同治五年(公元1866年)赴山东济南候补知府时,过继袁世凯为嗣。年方七岁的袁世凯便随袁保庆到了济南。后袁保庆官升江南盐巡道,因霍乱在南京病逝。这时袁世凯的叔叔袁保恒在北京任刑部侍郎,便将他接到北京培养。但袁世凯屡试不中,只好在光绪七年(公元1881年)四月,前往山东投奔嗣父袁保庆密友、淮军大臣吴长庆。吴长庆将他留在营中读书,不久提拔他为庆军营务处帮办,由此踏上了仕途。
光绪八年(公元1882年)六月,朝鲜发生兵变,日本欲派兵侵台,朝鲜官员金允植也呼吁中国派兵干涉。清廷便派丁汝昌、吴长庆率海陆军赴朝。此役袁世凯立了战功,赏戴花翎,在朝鲜方要求清廷帮助训练新军时,吴长庆就派出了袁世凯等,所训新军很得朝鲜国王欣赏。
袁世凯这时见风使舵的本领就显现出来。他通过其另一堂叔、二品大臣袁保龄,越过吴长庆,直接攀援上淮军最高头领李鸿章。但不久袁世凯养官妓、贩卖鸦片、挪用军饷等劣迹暴露了出来,李鸿章责令袁世凯如数认赔,并于光绪十年(公元1885年)十二月十六日将其解职,离开朝鲜回国,到老家“隐居”。但经袁保龄活动,李鸿章后又启用了袁世凯“以知府分发,尽先即补,俟补缺后以道台升用,加三品衔”。
《马关条约》签订后,舆论谴责李鸿章,袁世凯眼看李鸿章将要失势,又见风转舵,与翁同龢等“帝党”联络,提供了不利于李鸿章的证据,并亲自撰文,弹劾李鸿章。因此被帝党看成是自己人,任命他训练新军。
因慈禧太后竭力反对维新,光绪皇帝的帝位有不保之虞。他只能选择退却。他下密诏,称自己已很危难,要康有为、谭嗣同等赶快离京自保。但康有为、谭嗣同等决心一搏,八月三日夜,谭嗣同密访袁世凯于法华寺,要求他杀荣禄(总管内务府大臣,慈禧掌权的依靠),除旧党,助行新政。
袁世凯再次使出了见风使舵的本领。他当面一口答应,并慷慨激昂地说“诛荣禄如杀一狗耳”。但看了密诏,他知道光绪帝实际上大势已去,便决定投靠后党。他立即返回天津,向荣禄告密。慈禧闻讯发兵,囚禁光绪帝及珍妃,捕杀谭嗣同等“六君子”。戊戌变法因此失败,袁世凯却飞黄腾达,其新建陆军改名为武卫右军,成为荣禄掌握的“武卫军”之一。不久,升工部侍郎,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二月十四日,升授山东巡抚,率领武卫右军赴任,去镇压山东义和团。
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八国联军打进北京,慈禧带光绪帝逃难西安。临行前,将光绪的爱妃珍妃投入井中。光绪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十月二十一日,长期被软禁在瀛台的光绪帝去世,终年三十八岁。
§§§第三节 什刹海边的王府
溥仪登基
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义和团运动兴起,尤以京津地区为烈。慈禧决定招抚义和团,对抗西方列强。同年五月二十五日,她竟对列强宣战。此举导致七月二十日八国联军攻入北京。她与光绪帝逃亡西安。后李鸿章签下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后,她才回到北京。
回京后,慈禧太后也进行了变法,推行新政。光绪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她宣布预备立宪。
这年十月十日,慈禧度过了她七十四岁生日,十月二十一日光绪皇帝去世,她立光绪帝同父异母的皇弟醇亲王载沣之子、年仅三岁的溥仪为帝,是为宣统皇帝。然而一天后她突然得病去世,她长达47年的统治突然就结束了。
爱新觉罗·溥仪,字浩然,由孟子的“吾善养吾浩然之气”而得之。英文名亨利。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正月十四日生于北京什刹海边的醇王府。是道光皇帝的曾孙,光绪皇帝弟弟载沣的长子。
溥仪继位后,其父载沣和光绪的皇后隆裕监国。
溥仪在《我的前半生》中记载了他继位那天的情况:第一天是光绪帝死,去磕头。第二天是慈禧死,再去磕头。被折腾了两天的三岁小皇帝,到了第三天被人抬进了太和殿。“我被他们折腾了半天,加上那天天气奇冷,因此当他们把我抬到太和殿,放到又高又大的宝座上的时候,早超过了我的耐性限度。我父亲单膝侧身跪在宝座下面,双手扶我,不叫我乱动,我却挣扎着 哭喊:‘我不挨这儿,我要回家!我不挨这儿,我要回家!’父亲急得满头是汗。文武百官的三跪九叩没完没了,我的哭叫也越来越响。我父亲只好哄我说:‘别哭,别哭,快完了,快完了!’典礼结束后,文武百官窃窃私议:怎么可以说‘快完了’呢?’说‘要回家’可是什么意思呵?王公大臣们,议论纷纷,垂头丧气,认为这是大清皇朝的不祥之兆。 ”
革命党人
大清朝这时确实有了不祥之兆。在大清朝不肯随历史的车轮向前进入资本主义社会时,在资本主义列强用枪炮打开中国大门、但不是让中国进入资本主义而是变中国为资本国家的殖民地时,一群有新思维的中国人开始了推动中国进入资本主义的革命。他们就是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
孙中山,名文,字德明,号逸仙。光绪二十三年(公元1897年)他亡命日本时曾化名中山樵,后来中山的名字叫响。他是广东香山(今中山市)人。
孙中山早年家贫,六岁时就干农活。十岁读村私塾,爱听一位老太平军战士讲反清起义的故事。十二岁随母去檀香山,投靠早年漂泊海外现已是农场主的哥哥孙眉。他在那里就学于基督教会办的书馆和奥阿厚学院。光绪九年(公元1883年)秋他返回家乡香山,后到香港求学。光绪十二年(公元1885年)他考取广州博济医院附属华南医学堂,第二年转读香港西医学院。当时他最崇拜的是太平天国首领洪秀全。
光绪十八年(公元1892年),他以优异的成绩从西医学院毕业,到澳门和广州行医,并设立中西药局。但他发现听诊器和手术刀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中国人的社会病痛,便立志从事政治改革。他听说康有为是变法的领袖,便去拜会康有为。但康有为以儒学为本,要孙中山具门生帖子下拜,这令他大失所望。他还于光绪二十年(公元1894年)从广东经上海到天津,写成八千字的改革意见书,托人请求拜见洋务运动大臣李鸿章,但李鸿章不见,所写八千言的意见书也石沉大海。这样,他自己担起了反清革命之责任。
光绪二十年他再赴檀香山,创立了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的革命团体兴中会。由此,中国走出了封建王朝更迭之循环,走向了先进阶级推翻封建旧阶级的历史前进之路。清王朝面临了一个真正的掘墓人。
第二年他回到香港,成立兴中会总部,在入会誓词中明确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的革命主张。
接着他有计划地策划了一系列的武装反清起义。他在广州成立兴中会分会,准备九月九日广州起义。但事情败露,不少革命党人被捕遇害,孙中山被迫流亡日本,但“中国革命党孙逸仙”的名声却传播开来。
孙中山在日本成立兴中会横滨分会。“百日维新”失败后,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士也到了日本。他想联络康有为共同反清革命。但康有为、梁启超认为受光绪恩宠,自当忠君,不肯与反清的革命党人来往。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九月,郑士良奉孙中山命在广东惠州发动起义,队伍一度发展到两万余人,但最后失败。广东革命党人史坚如因来迟没有参加上起义,便单身谋杀两广总督德寿,结果失败遇害。光绪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底,又有一次广东起义流产。
光绪二十八年冬,孙中山在河内建立了兴中会分会,第二年在东京创办青山革命军事学校,还在去了欧洲各国,在留欧学生中组织了革命团体。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六月,孙中山回到日本,他知道了黄兴领导的华兴会和黄华组织的湖南起义(也流产),于是与黄兴联络,于七月二十日共同成立了中国同盟会,宗旨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孙中山为同盟会总理。中国资产阶级的革命政党由此诞生。
孙中山之后做了三件事,一是制定了政治纲领三民主义,即通过武装斗争推翻清朝统治的民族主义;建立民主共和国的民权主义;耕者有其田的民生主义。二是组织了革命派与改良派的论战。三是发动了一系列新的反清武装起义。武装起义共有十余起,虽然都失败了,却为辛亥革命的成功奠定了基础。
辛亥革命·武昌起义
这时溥仪小皇帝和隆裕皇太后孤儿寡母的大清朝,已走到了历史的尽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