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都出现在大河流域,
因为那里有充足的水源和肥沃的土地。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巴比伦一带)的两河流域、埃及的尼罗河流域、中国的黄河流域以及古印度的印度河流域,这四个四家和地区创造了人类早期文明,所以它们今天被称为,稍晚一些时候,古希腊文明出现了,进而影响了人类社会。
尼罗河的赠礼——埃及文明
古王国时期
古代埃及文明始于公元前4000年左右,其地理位置基本上相当于今日的埃及。埃及全境处于漫漫黄沙之中,只有尼罗河从南到北贯穿其间,埃及大约有95%的居民集中在尼罗河两岸。尼罗河由发源于非洲中部的白尼罗河与发源于苏丹的青尼罗河汇合而成,途中流经森林和草原地带,富含丰富的腐殖质,每年7月至11月定期泛滥,在河岸两侧沉积成肥沃的黑土地。尼罗河这种少有的特点,使尼罗河谷成为埃及的粮仓,所以古人说:“埃及是尼罗河的赠礼。”
埃及文明的创造者是讲哈姆语的北非土著与讲塞姆语的来自西亚的人种融合而成的,语言属哈姆一塞姆语系。从古代埃及留下来的大量文物可以看出,现代埃及人的身体特征与古代埃及人极为相似,这一点是由于埃及在地理位置上的优越性所致。埃及西面是撒哈拉沙漠,东面是阿拉伯沙漠,南部是努比亚沙漠和瀑布,北面是地中海,这样的天然屏障使埃及人流动性小。
早在公元前6000一前5000年,埃及的农业就已相当发达,并使用铜器。经过长期的发展,埃及形成了两个对立的王国:一个王国位于尼罗河盆地的南部,称为“上埃及”;另一个占有尼罗河盆地的北部和三角洲,称为“下埃及”。在公元前3100年左右,上埃及的国王美尼斯征服了下埃及,统一埃及,创建了所谓的第一王朝。此后,到希腊人征服埃及之前,埃及共经历了31个王朝更迭。其中,公元前3100年至前2686年,称为早王朝时期,包括31个王朝中的第一至第二王朝;第三至第六王朝称为古王国时期,时间为约公元前2686年至前2181年。
美尼斯在统一埃及后,在下埃及三角洲地区建立孟斐斯作为都城,创立了世袭的专制王朝。
埃及的国王称为“法老”,意为“住在宫殿里的人”。法老是被神化了的统治者,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埃及全国的土地,在名义上都属于法老。法老下设宰相和大臣,主管司法、行政、经济和宗教事务,他们对法老负责。法老还是军队的最高统帅、司法领域的终审法官。法老是集军、政、法大权于一身的极端专制君主。
古王国时期是古代埃及奴隶制经济得到重大发展的时期。水利灌溉系统的发展,使得农业生产大大进步,加上尼罗河两岸本就很肥沃的土地,农业产品的剩余足以供给庞大的统治阶级和手工业者。手工业门类已经相当繁多,主要有建筑、采矿、冶金和金属加工、造船、酿酒、纺织等。在公元前2900年左右,埃及人已经知道铸造比较坚硬的青铜器。国内外贸易也开展起来,但这时还没有货币,还停留在物物交换的层次。对外贸易则控制在国家手中,并常常伴有对外掠夺。
古王国时期开始修建金字塔,而且最大的胡夫金字塔也建于此时,故古王国时期亦称金字塔时期。金字塔是古代埃及法老的坟墓,因其形状很像中国的汉字“金”字,所以中国人称之为“金字塔”。在尼罗河下游的平原上,矗立着许多高大的金字塔,其中最大的一座是法老胡夫的金字塔,建于公元前2900年左右。这座金字塔位于今开罗西郊的吉萨地区,用230万块花岗岩砌成,平均每块重2.5吨,塔每边长230米,高147米,但历经4800多年的风吹雨打后,现每边长225米,高138米。直到1889年法国的埃菲尔铁塔建成之前,胡夫金字塔一直是世界上最高的建筑。胡夫金字塔旁还有两座金字塔,分别为哈佛拉和孟卡拉两位法老的金字塔。在哈佛拉金字塔前有著名的狮身人面像(斯芬克斯),高20米,长50米,用一整块花岗岩雕成,已经存在了4700多年。
金字塔是古代埃及文明的象征,是古埃及人民智慧的结晶。但金字塔的修建加重了人民的负担,耗费了国家的人力和财力,深化了国内的各种矛盾。
古王国末期,王权衰落,地方贵族势力增长,古王国统一局面不复存在,埃及陷入混乱的局面,进入第一中间期。
中王国时期
古王国瓦解后,君主专制不再存在,埃及分裂为诸多小邦,彼此混战不休。这种局面持续了百余年,史称“第一中间期”。混战的结果,是相互兼并,最后只剩下几个势力较大的邦国。
兴起于埃及南部的底比斯建立了第十一王朝,经过长期的斗争,重新统一了埃及,开始了埃及的中王国时期(公元前2040年一前1786年)。中王国时期的埃及,定都于底比斯,主要崇拜的神也由太阳神“拉神”变为“阿蒙神”。
中王国时期统一局面的建立者是第十一王朝中期的孟图霍特普二世。他即位伊始便致力于加强王权,削弱地方权力。但贵族的势力十分强大,经过古王国末期及第一中间期的鲸吞兼并,已经发展成强大的地方势力,渐成尾大不掉之势,新的王权还不能有效地控制到他们。况且,古王国时期的君权神授理论已经破产,新的理论尚未建立,于是地方贵旅拥兵自重,并不甘心受中央王权的制约。
第十二王朝的建立者阿美涅姆赫特一世上台后,采取打击贵族势力和加强王权的政策,这一政策经过几代人的努力,颇见成效,地方势力受到沉重打击,君主专制逐渐强化起来,王权强化后,国力渐强,遂进行向外扩张,尤其是针对南方努比亚地区。
国家的重新统一,使埃及的社会经济得以发展,水利灌溉系统得到进一步发展,开拓了许多新的良田。手工业方面,青铜器的使用更为普遍。最引人注目的事件,当属沟通地中海与红海之间地峡的开凿,这一运河是苏伊士运河的前身,但比后者早了3700多年。埃及商船从此便可从地中海驶入尼罗河口,之后进入红海,再远航到达印度洋。中王国时期的埃及与巴比伦建立了商业联系,同地中海中克里特岛的商业关系也更为扩大。
中王国时期与古王国时期的一个重大的不同之处在于:古王国的君主专制主要依靠旧的氏族贵族专政,而中王国时期则主要依靠地方新兴的奴隶主贵族专政。原因在于所谓“涅捷斯”的兴起。“涅捷斯”意为“小人”,指那些并非氏族贵族的平民阶级。这些原本并非贵族的平民,在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实力不断增强,最后当然产生政治上的要求。“涅捷斯”的出现是中王国时期埃及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现象。
中王国时期的繁荣不过是昙花一现,奴隶制经济的发展使得整个社会的贫富差距不断扩大,涅捷斯兴起了,同时大量的居民破产、贫困化,甚至沦为奴隶。统治者也并非精诚团结,王室内部争权夺势,宫廷之中矛盾重重。这些问题加在一起,便把中王国导向衰落。第十三王朝时,埃及再度陷入四分五裂的状态,进入了第二中间期(第十三王朝一第十七王朝)。
新王国时期
进入第二中间期的埃及,不仅自己四分五裂、混乱不堪,而且还受到喜克索斯人的入侵和统治,可谓内忧外患并存。喜克索斯人主要是塞姆族的游牧部落,最初可能在今叙利亚及巴勒斯坦一带,后大概由于牧场受干旱的影响,故入侵埃及水草丰美之地。由于埃及的统一已不复存在,所以喜克索斯人得以渐次入侵并站稳了脚,进而建立起统治政权。需强调的是,这种入侵并非短期内大规模的侵略,而是长期渐进式的渗透。喜克索斯人开始入侵埃及大约是在公元前1750年,此时埃及进入第二中间期已经三十几年了。喜克索斯人靠着战马打败了只会用步兵作战的埃及人,占领了尼罗河盆地的北部,建立起政权,统治了大约140年。
在喜克素斯人统治时期内,埃及人从未停止过反抗,他们逐渐学会了用马和战车,并在反抗外族的斗争中团结起来。大约在公元前16世纪中期,他们推翻了喜克索斯人的统治,逐走了侵略者,埃及进入了新王国时期,重新获得了独立和统一。
由于反喜克索斯人的斗争,民族主义得到发展,地方势力衰落,法老们的统治也前所未有地得到巩固。埃及在不断的向外扩张过程中,由一个地域王国变成一个大帝国。帝国的建立始于图特摩斯一世,至图特摩斯三世时达到版图最大。图特摩斯三世在叙利亚获得了统治权,使巴比伦和亚述大为震惊,纷纷与其建立友好关系。在埃及南部,埃及的统治范围达到尼罗河第四瀑布以外。在新王国时期,埃及的社会经济得到了重大的发展,各种手工业和冶金、纺织、玻璃制造等行业都有很大的发展。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建筑业,底比斯附近的“阿蒙”神庙即是在新王国时期建造的。整个神庙占地500余亩,正殿用136根巨大的石柱构成,中间有最大的12根巨柱,高约21米,柱的顶端可站100人。
新王国时期最著名的事件当属埃赫那吞改革。埃赫那吞即是法老阿蒙霍特普四世(公元前1379一前1362年)。改革的原因要从头说起,在新王国时期王权仍然和神权结合在一起,王权获得神权的保佑,神权得到王权的认可。掌握神权的祭司阶层的力量不断强大起来,对王权构成威胁。当州’埃及人信奉多神教,但“阿蒙”神是主神,因而阿蒙神庙不仪:嚣握神权,而且在经济和政治上的实力也最为雄厚,成为仪次于法老的大地主、大奴隶主。掌握神权的祭司阶层实力不断增长,进而产生了政治上的野心。他们或与地方贵族相联合,或与王权联合对付地方贵族,从中渔利。但最终当神权要危及甚至操纵王权的时候,法老就不得不采取措施来限制祭司阶层的膨胀。阿蒙霍特普四世(即埃赫那吞)即采取措施来改变这种局面,他的办法是,一方面用阿吞神来代替阿蒙神,另一方面用一神教来代替多神教。同时他还建立新都阿马尔那,没收阿蒙神庙的财产。但这一改革终因反对派势力强大而归于失败,埃赫那吞死后,他的继承者重新把首都迂回底比斯,恢复了对阿蒙神的信仰,归还了没收来的财产。但埃赫那吞改革有一重大意义,便是人类历史上首次提出一神教的思想。一神教思想是人类文明从低级、分散形态走向高级、集中形态的一个重要标志。埃赫那吞忙于国内改革,无暇顾及西亚地区的问题,在此期间,西亚的霸主是赫梯,于是埃及与赫梯在叙利亚巴勒斯坦的争夺便不可避免。在法老拉美西斯二世(公元前1304一前1237年)时期,双方的冲突达于顶点,最终导致了卡迭石会战之后的两败俱伤。两国于公元前1283年缔结和约,标志着近一个世纪争霸的结束。
穷兵黩武的结果,是国力的衰弱,争霸结束不久,赫梯被“海上民族”所肢解;埃及虽然顶住了“海上民族”的侵略,却也从此一蹶不振,再也无法恢复元气。至公元前12吐纪中叶,埃及国力大为衰落,周边民族不断入侵,终于在公元前1085年,第二十王朝结束,新王国时期也因此结束,埃及进入后王朝时期。
美索不达米亚——古代两河文明苏美尔城邦、阿卡德王国和古巴比伦差国
“美索不达米亚”是古希腊语,意指“两河之间的地方”,所以也称为两河流域。这两河便是发源于土耳其的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古代,两河流域分南、北两部分,南部称巴比伦,北部称亚述;巴比伦又分南、北两部分,南部称苏美尔,北部称阿卡德。
最早的美素不达米亚文明的创建者是苏美尔人,他们利用两河的河水,创建了第一个文明。到公元前3000年时,苏美尔地区出现了一系列独立的城市国家。各城市国家为争夺霸权连年征战,大大削弱了它们的实力。在公元前24世纪,来自南部的闪米特人征服了它们。闪米特人的领袖是著名的萨尔贡,他以阿卡德为基地,征服了苏美尔地区的诸城市国家,建立了一个从波斯湾到地中海的庞大帝国。他自称“沙鲁金”(阿卡德语“天下四方之王”),建立了中央集权统治,铭文说:“他使全国只有一张嘴。”
阿卡德王国并不长寿,来自东北部山区的库提人打败了萨尔贡的孙子,毁灭了阿卡德王国。但库提人并没有建立统一的国家,于是苏美尔各城邦逐渐复兴。乌尔城邦崛起后,赶走了库提人,乌尔王乌尔纳木建立起乌尔第三王朝(乌尔第一、第二王朝存在于苏美尔早王朝时期),这大约是在公元前2113年。乌尔第三王朝时期,中央集权大大加强。乌尔纳木颁布了现今所知吐界上第一部法典——《乌尔纳木法典》。约公元前2029-前2006年,东南面的埃兰人和西面的阿莫里特人入侵两河流域,乌尔第三王朝灭亡,两河流域又陷入诸邦分立的局而。
埃兰人在入侵后旋即退回东方山地,而阿莫里特人定居下来,接受了苏美尔-阿卡德文化。阿莫里特人建立起一系列国家,这些国家和以前一样,为争夺两河流域的统治权连年混战。
巴比伦位于幼发拉底河中游,是西亚贸易要冲。巴比伦城市出现较早,但作为一个城邦大约是公元前1894年由阿莫里特人建立的。到巴比伦国王汉穆拉比(约公元前1704-前1662年)时期,经过连年征战,建立起巴比伦帝国。汉穆拉比建立起中央集权制度,并宣扬君权神授,自称“众神之王”,王权和神权趋于统一。和他的前辈一样,汉穆拉比建立的王国并不稳固,奴隶暴动此起彼伏,外族频频入侵;在内外交困的情势下,古巴比伦王国在约公元前1595年被北方入侵的赫梯人所灭。
在苏美尔城邦时期,神庙是经济的中心。神庙拥有大量的土地,这些土地是城邦国有的财产。神庙经济内部分工细密,有农业、畜牧业和捕鱼业,还控制了手工业和商业。后来随着王权的强化,神庙地产逐渐演变为王室地产。乌尔第三王朝时,青铜器进一步使用,水利灌溉设施进一步完善,农业工具中出现了带有播种器的犁。国王直接控制全国3/5以上的土地。白银已成为公认的货币。到了古巴比伦王国时期,国王把王室土地交给对王室负有不同义务者经营。土地私有制已经相当发达,并且出现了租赁制和雇佣制。
在阿卡德王国时期,建立起了中央集权统治,但当时的中央集权还不完备;此后经乌尔第三王朝与巴比伦王国时期的发展,到汉穆拉比时代最为完备。汉穆拉比时代,不仅地方上有国王派去的总督,甚至连低级官吏都由国王钦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