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世界历史速读
2069200000002

第2章 文明的曙光(2)

苏美尔-巴比伦文明时代,产品已经很丰富。农业上最重要的产品是大麦和椰枣,大麦酒是人们喜爱的饮料,椰枣是主要的食物。蔬菜有蚕豆、豌豆、大蒜、洋葱、萝卜和黄瓜;水果有甜瓜、石榴、无花果和苹果。羊毛是主要的纺织纤维。手工业也很发达,在青铜器、金银工艺品和铜器的铸造上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技术水平。

亚述

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即略晚于塞姆族的阿卡德人定居于美索不达米亚中部时,另有一支塞姆族的部族也迁徙到底格里斯河上游。他们以亚述(Assur)城为中心发展起来,故称为亚述人。亚述人所在的区域,原是美索不达米亚北部的一片高地。此处对两河流域而言居高临下,而且气候干燥,有一定的草地,故亚述人主要以畜牧和狩猎为生,农业不甚发达。

亚述的历史分为早期亚述、中期亚述和亚述帝国,亚述帝国是其历史上最强盛的时期。(本节只谈早期亚述和中期亚述;至于亚述帝国,在后面第三章详细介绍。)早期亚述时期(约公元前3000-前1500年),亚述城邦实行与苏美尔类似的制度,有贵族会议和国王,但王权直到阿R德时期才逐渐强大。早期亚述时期,亚述的商业贸易相当发达,它同小亚细亚、叙利亚,南部美索不达米亚、亚美尼亚等地有商业联系,并在小亚细亚建立了若干商业殖民地。亚述的一些城市,如尼尼微、亚述城和阿尔贝拉等都靠贸易变得富有起来。在文化上,亚述人多受苏美尔人、阿卡德人、赫梯人及胡里安人的影响。他们从苏美尔人那里学得历法、农业技术和工艺,并用苏美尔人的“楔形文字”来拼写他们自己的语言,在建筑和军事技术方面则效法赫梯人。

两河流域是诸多城邦及定居部族与游牧部族之间的角逐之地,在历史上,征服者与被征服者更迭频仍。早期亚述时期,它多受苏美尔人、阿卡德人、阿摩利人、赫梯人、喀西特(加喜特)人、胡里安人所制,所幸得以保持其独立状态。

到国王沙马什阿达德一世(公元前1815-前1783年在位)时,开始向外扩张,埃什努那、马里等城邦都表示臣服,就连汉穆拉比早年亦向亚述表示归顺。沙马什阿达德一世以后,亚述的势力渐衰。公元前16世纪,胡里安人在两河流域北部建立了米坦尼王国,亚述受其压制百余年。后来米坦尼因遭赫梯打击而衰落,亚述人乘机复兴,从此进入中期亚述时期(约公元前1500-前900年)。

中期亚述时期,亚述的王权加强了,已实行君主专制统治,国王任免官吏,贵族会议失去作用,产生了由国家供养的常备军。这个时期的《中期亚述法典》反映了亚述社会已发展到和巴比伦同样的水平。国王提格拉特帕拉沙尔一世(公元前1115-前1077年)在位时,亚述国势最为强盛,他率军劫掠小亚细亚一带,追亡逐北,一直达到黑海之滨,在西面还曾远征过腓尼基。然而好景不长,由于阿拉美亚人的打击,国势被严重削弱。

在长期的边疆冲突中,亚述人形成了一种尚武的精神,锐意发展军事,后从喀西特(加喜特)人那里学会使用马和战车,从赫梯人处学得冶铁之术,更加如虎添翼,这为其后来的穷兵黩武埋下了伏笔。

赫梯

在古代亚洲西部那片广大地区内,东起伊朗高原,西至小亚细亚,杂居着许多原始部落。当两河流域和埃及的居民迈入文明的门槛时,那些部落还十分落后。古代历史上,最初以武力建立帝国的,便是赫梯人。

赫梯国家是由讲哈梯语的哈梯人和公元前2000年迁来的讲涅西特语(属印欧语系)的涅西特人共同创造的。赫梯国家形成于公元前19世纪,初时只是一系列小国,并不统一,到古巴比伦后期逐渐强盛。拉巴尔纳二世在位时,正式使用“赫梯”作为整个赫梯人的国家之名称。共继承者穆尔西里一世于公元前1595年灭古巴比伦王国,饱掠而归。赫梯因哈什尔与穆尔西里两人的征伐,成为当时近东地区的一个大国。

穆尔西里一吐死于宫廷阴谋,赫梯即陷入王位之争。公元前16世纪后期,赫梯国王铁列平进行了改革。铁列平改革是赫梯历史上的一件大事,使赫梯的王权得以强化。铁列平确定了王位继承的原则:首先由长子继承;如长子不在,则由次子继承,依次排列;如无子,则由女婿继承。这一改革调整了王室内部的关系,巩固了王权,使赫梯国势日盛。

公元前15世纪末至公元前13吐纪中叶,是赫梯王国最强盛的时期。此间,赫梯人摧毁了米坦尼王国,并趁埃及法老埃赫那吞改革之机,染指埃及在叙利亚的领地。埃及第十九王朝的法老们,都与赫梯交过手。在埃及法老拉美西斯二世期间,赫梯国王穆瓦塔鲁与其战于卡迭石城下,史称“卡迭石会战”。经此一役,双方均损失惨重,结果十公元前1283年(一说公元前1296年),赫梯国王与埃及法老罢兵言和。他们当年缔结的和约原本,至今尚存。公元前13世纪末,“海上民族”席卷地中海东部地区,赫梯被肢解;公元前8世纪,赫梯王国的残余被亚述所灭。

以色列

以色列犹太国家于公元前2000年左右兴起于巴勒斯坦地区。从公元前3500年左右起,游荡在亚洲西部的塞姆人就陆续迁移到地中海东岸,其中有一支称迦南人,首先定居在巴勒斯坦地区。约在公元前2500年左右,迦南人已经从氏族公社演进到国家,由于地处埃及与两河流域之间,因此它从那两个古文明中汲取了很多养分。

公元前2000年左右,另一支塞姆族的游牧部落,叫做希伯来人(Hebrews),即后来所称的犹太人(Jews),逐渐向巴勒斯坦迁移。据《圣经*所载,希伯来人的祖先是亚伯拉罕,正是他率希伯来人来到巴勒斯坦地区;亚伯拉罕的孙子雅各奉神示,改称希伯来为以色列,故希伯来人又称以色列人。后来,一部分希伯来人到达埃及,在埃及居住了几百年之久。在埃及的希伯来人,初时尚能与埃及人共处,后因不堪忍受埃及人的压迫,约在公元前1300年至公1250年间,在首领摩西的带领下,离开埃及,回到巴勒斯坦地区。出埃及的途中,摩西说服部众信奉耶和华(Jehovah)为惟一的神,并与他们约定“十诫”。摩西“十诫”成为犹太教的精神信条。

在巴勒斯坦,以色列人经过长期的战斗,占领了迦南人的许多地盘,并逐渐与迦南人融合成一个部族。然而以色列人命运多舛,尚未完成征服迦南人的事业,便受到“海上民族”之一的腓力斯丁人的入侵,这是在公元前1200年左右(“巴勒斯坦”一词即是从“腓力斯丁”一词演变而来)。在与腓力斯丁人斗争的过程中,以色列人逐渐形成自己的国家。

约在公元前1020年至前1000年之间,希伯来部落北方的以色列人(北方称以色列,南方称犹太)推举扫罗为王,这是希伯来人建国的开始。扫罗的继承人是希伯来人部落南方犹太人的领袖大卫(约公元前1000-前960年)。大卫在位时,希伯来人的统一得到进一步巩固,大卫领导对腓力斯丁人的斗争,建立起南北统一的以色列犹太国家,并建都耶路撒冷。从此之后,耶路撒冷遂成为以色列犹太人的圣城。大卫死后,其子所罗门即位(公元前960-前930年),在此期间,以色列犹太王国在奴隶制基础上呈现出繁荣的景象。但所罗门好大喜功,骄奢淫逸,故他一死,以色列犹太王国便一分为二:北部称以色列王国,都城撒马利亚;南部称犹太王国,都城耶路撒冷。以色列王国在公元前722年被亚述帝国吞并,从历史上消失;犹太王国虽苟延残喘到罗马人统治之初,但也是多灾多难,亚述人、埃及人、古巴比伦王国、波斯帝国、亚历山大帝国、罗马人都曾征服过它。公元前589年,新巴比伦国王尼布甲尼撒二世攻陷耶路撒冷,犹太人被掳至巴比伦尼亚,史称“巴比伦之囚”。公元前539年,波斯人灭新巴比伦后,将他们放回耶路撒冷。公元前332年,希腊的亚历山大征服波斯。亚历山大死后,犹太人又处于托勒密埃及的统治之下,后罗马人攻破耶路撒冷,吞并巴勒斯坦,造成犹太人流落世界各地。虽然犹太人从此失去了自己的祖国,但他们仍保持了自己的宗教信仰和习俗而未被同化,直到今天。

希伯来人(或以色列人)最骄傲的是自己的信仰——犹太教。犹太教是在“巴比伦之囚”时形成的,他们坚信耶和华(上帝)一定会惩治恶人,拯救犹太人。犹太教的经典是《圣经旧约》。后来,从犹太教中演化出基督教,并成为世界性的宗教,但大多数以色列犹太人仍坚信本民族的犹太教。

腓尼基

腓尼基东倚黎巴嫩山,南邻巴勒斯坦,北连小亚细亚,是地中海东北部狭长的沿海地带。腓尼基人是塞姆人的一支,约在公元前3500年左右,他们便迁移到这一地区(大约相当于今天的黎巴嫩)。腓尼基人从未形成一个统一的国家,而是形成了许多各自独立的城邦。“腓尼基”在希腊语中是“紫红色”之意,这是因为当地居民潜海捕捉一种海螺,从中取出一种可做染料的紫红颜色。

约从公元前3000年起,在腓尼基相继形成一些城市国家,如乌嘎利特、比布鲁斯、西顿和推罗。各小邦彼此争夺不休,在贸易上又有利害冲突,从未统一。这些城市国家一般都实行贵族政治,国王权力并不很大,受贵族议会约束。自然环境方面,没有平原大河,所以农业和畜牧业都不可能很发达;倒是此地处于古代东方商路中心,濒临地中海,交通便利,山区所产之林木又适于造船,所以腓尼基人很早就从事航海经商活动。

进入文明时代的腓尼基,由于并不统一,所以常常处于外族统治之下。公元前2000年,它受控于埃及,公元前1000年之后,又相继为亚述帝国、亚历山大帝国所统治。

腓尼基的工商业和航海业非常发达。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腓尼基就与埃及和克里特岛进行贸易,后又开辟了通往地中海西部的航路,与北非沿地中海地区、西班牙南部地区,以及地中海的许多岛屿都建立了贸易关系。在航海方面,他们甚至越过直布罗陀海峡,南下非洲西海岸,北上不列颠群岛,在古代世界,腓尼基人是最优秀、最勇敢的航海者。

伴随着经商和航海过程的是殖民过程。腓尼基人的殖民活动开始于公元前1000年前后,他们在塞浦路斯岛、西西里岛、非洲北岸及西班牙南部都建立了殖民地。在这些殖民地中,最重要的是推罗城的殖民者在北非建立的殖民地迦太基。后来这个殖民地发展成地中海的强国,与罗马争雄,对罗马以及整个西方的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摩亨佐·达罗——印度文明

哈拉巴文化

这里要谈的印度,不是指今天的印度,而是指整个南亚次大陆。印度的北部是喜马拉雅山,东、南、西三面环海,成为一个独特的地区,古代印度文明即在这种条件下诞生。

在20世纪20年代之前,人们一直认为印度的古文明是在雅利安人入侵之后才发展起来的。然而1922年考古学家在印度河流域发现了一处文化遗址,这一重大发现推翻了上面错误的观点,把印度的历史向前推进了1000多年。经过数十年的努力,考古工作者把一个面积巨大的文化遗址区呈现在人们的面前,这便是“哈拉巴文化”。

哈拉巴文化有两个中心:一个是印度河下游的摩亨佐·达罗,一个是印度河上游的哈拉巴。二者相距500多公里,南北对峙。哈拉巴文化的年代范围约为公元前2500前1750年,它虽然在年代上晚于埃及的古文明和苏美尔的古文明,但却同样是远古时代伟大的文明。

哈拉巴文化已进入文明时期,已经有文字,但文字至今无人破译成功。哈拉巴文化的主要经济部门是农业,种植的农作物种类已经相当丰富;在生产工具上,是铜石并用;在手工业方面,各种金属的手工艺品显示了当时工匠们的技艺水平已经较高,纺织和制陶是重要的部门;在贸易方面,哈拉巴文化已经和两河流域有商业往来。

哈拉巴文化的城市已经很繁荣,不论大城小城,一律由卫城和下城组成。众多城市中较大的只有几处,最大的则为哈拉巴和摩亨佐·达罗。

摩亨佐·达罗古城遗址,有几处是令人感到惊讶的。城呈长方形,周长约5公里。卫城是政治中心,筑有高墙和塔楼,内有议事厅,有可供百人同时使用的“大浴池”。下城是居民区,有宽阔的街道,有完备的下水道设施,并有路灯照明。有的民居有浴室和排水设备,有的则只是简单的住房,可见当时贫富分化已很严重。学者们根据公共建筑和粮仓以及遗址的规模对当时的城市人口进行估计,推算出当时哈拉巴和摩亨佐·达罗各有3万人口。这在远古时代显然已是繁华的都市了。哈拉巴文化的创造者显然只能是当时印度的土著,而不可能是雅利安人。但由于哈拉巴文化的文字至今尚未被解读,所以大多数论断都只能是推测。哈拉巴文化延续约六七百年,到公元前1750年左右便突然消亡了。关于消亡的原因,学者们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人认为哈拉巴文化的衰亡是地震、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结果;有人认为是外族入侵使哈拉巴文化归于毁灭;还有人认为是生态环境的恶化导致了哈拉巴文化的衰落。哈拉巴文化的消失之谜还有待人们破解。

吠陀时代

哈拉巴文化消亡以后,印度进入了“吠陀时代”。之所以称为“吠陀时代”,是因为这一时期丰富的传说资料都收集在“吠陀”文献中,因此得名。“吠陀”的意思是“知识”,是长期积累下来的大量文献汇编,共分四部:《梨俱吠陀》、《沙摩吠陀》、《耶柔吠陀》、《阿闼婆吠陀》。其中《梨俱吠陀》出现时期最早,因此它所反映的时期被称为”早期吠陀”(约公元前14世纪-前900年),相应地,其余3部反映的时期称“后期吠陀”(约公元前900-前600年)。

“吠陀”的编纂者们自称“雅利安”,意为“高贵的人”。雅利安人所说的梵文是属于印欧语系的,雅利安人在公元前1500年前1200年间,逐渐侵入到印度,征服了当地的居民,此后便在那里定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