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世纪,中国的商品经济已经有相当的发展。西人东来,更扩大了世界市场。在这种内外因素的刺激下,中国的私人海外贸易以空前的规模发展起来。但是.明王朝自太祖时起,就厉行海禁政策,“片板不许下海”。永乐年间,郑和七下西洋,虽为世界航海史上的盛举,但终属于弘扬封建帝国声威的性质。而且,永乐皇帝只让郑和进行官方的朝贡贸易,并不许本国商人出海从事私人贸易。此后,从宣宗到武宗诸帝,都一再严申前蔡。就在中国封建王朝厉行海禁的同时,西方殖民者纷纷东来,开始了对中国的侵略和掠夺。最先来到东方海域的是葡萄牙人。正德六年(1511年),葡萄牙武力侵占了满刺加(马六甲),控制海上通道,阻断了中国与南洋各国的贸易。随后,葡萄牙以满刺加为基地,进一步侵掠中国。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谎称商船遇到风暴,借口晾晒货物,遂上岸定居。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葡萄牙殖民者竞于澳门私自扩充居地,设官管理,非法将澳门变为葡萄牙的殖民地,成为西方殖民者侵略中国最早的一个据点。继葡萄牙人之后,西班牙殖民者于嘉靖四十阴年(1565年)占领吕宋(菲律宾),作为在东方进行贸易的根据地。天启六年(1626年),他们又占据了台湾北部的基隆和淡水。万历九年(1581年),荷兰独立,从此与西班牙展开了争夺海上霸权的斗争。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荷兰侵占爪哇,崇祯十五年(1642年),打败盘踞在台湾北部的西班牙殖民者,全部占领了台湾,把台湾变成了他们的殖民地。
后期的明王朝,内忧外患连绵不断,终于在1644年,李白成率领的农民起义军攻陷北京,明王朝灭亡了。
侵略与扩张地理大发现
从15世纪起,西欧的航海家进行了好多次涉渡重洋的远航,开辟了东西方之间的新航路,发现了欧洲人所不曾到过或不曾听说过的许多地方。这是人们长期以来发展科学技术和积累地理知识的结果,也是西欧商品经济发展的要求。
最先探寻通往印度航路的是葡萄牙人。1486年,巴托罗缪·迪亚士带领3只小船沿西非海岸南航,1487年2月,到达了南非的莫塞尔湾。继承迪亚士未竟事业的是葡萄牙富有航海经验的大贵族瓦斯科·达·伽马。达-伽马组织的远征队于1497年7月8日从里斯本出发,沿着迪亚士开辟的航路南行。11月22日,他顺利地绕过了好望角,沿非洲东岸航行。1498年4月进入今肯尼亚的马林迪。马林迪苏丹派人为他们领航,横渡印度洋,于1498年5月20日抵达印度西海岸的卡利库特。这是人类史上第一次完成从西欧绕经非洲到达东方的航行,从而开辟了东西方之间新的、直接的海上通道。
1492年8月3日,哥伦布率领3艘帆船,从西班牙的巴罗斯港出发,开始了探查横渡大西洋航路的第一次远航。10月12日,终于登上了巴哈马群岛中的一个小岛。1493年,哥伦布率领17艘舰船进行了第二次远航。哥伦布在伊斯帕尼奥拉岛上建立了一个既采矿又从事农业的殖民地,作为到东方去的基地和补给站。1498年和1501年,哥伦布又到美洲作了第三、第四次航行,探查了特里尼达岛和委内瑞拉海岸以及巴拿马一带。
哥伦布寻找中国、印度而获意外“发现”,并未使探险家们放弃西行至亚洲的企盼。1519年9月20日,麦哲伦率领5艘船从西班牙圣卢卡尔港启航,两个月后,越过了大西洋,沿巴西海岸南下。次年10月,船队穿过后来以他的名字命名的麦哲伦海峡,又继续西航,沿途风平浪静,故船员们称之为“太平洋”。1521年3月,麦哲伦船队终于到达了菲律宾群岛。菲律宾群岛上有许多部落。麦哲伦企图利用部落首领间的冲突,征服各个岛屿。他为一个首领向另一个首领挑战,结果,他自己被杀死在海滩上。船员们逃出菲律宾,在摩鹿加群岛装了一船香料。剩下少数船员通过印度洋,绕过非洲返回。1522年9月,18个形容枯槁的船员驾着仅剩的一只帆船回到西班牙。这样,人类的第一次环球航行宣告成功,大地是球形的科学真理得到了确证。
哥伦布到达美洲后,西班习和葡萄牙在争夺属地中发生了冲突,罗马教皇亚历山大六世出面调停。1494年,教皇确定亚速尔群岛和佛得角群岛以西370海里处,由北极到南极,划出一条想像中的分界线,该线以西一切土地归西班牙,以东一切土地归葡萄牙,这就是所谓的“教皇子午线”。这样,葡萄牙和西班牙第一次瓜分了地球,早期殖民者的侵略野心暴露无遗。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扩张新航路开辟后,葡萄牙和西班牙这两个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积极向外扩张,最早走上了殖民侵略之路。
从15世纪起,葡萄牙人就在非洲西海岸的几内亚、刚果、安哥拉等地设立了殖民侵略据点。16世纪初期,葡萄牙殖民者又占领了东非海岸的莫桑比克、索法拉、基尔瓦、蒙巴萨和桑给巴尔等地,并将这些据点作为从西欧到东方这条漫长航线上的补给站。1506年和1508年,葡萄牙先后占领了亚丁湾入口处的索科特拉岛和波斯湾入口处的霍尔木兹岛这两个海上交通要津,从而控制了连接红海和亚洲南部的海路。1509年,葡萄牙人在阿拉伯海的第乌港附近击败了数量上占优势的穆斯林舰队,进而确立了印度洋上的海上霸权。为了控制印度,夺取卡利卡特的企图虽然失败了,但葡萄牙于1510年攻占了果阿,建立了自己在东方的殖民总部。接着入侵了锡兰(今斯里兰卡)。1511年,它夺去了马六甲,这是通往东南亚的交通咽喉。后来,葡萄牙人继续侵占了印度西海岸的第乌、达曼及孟买。此外,还在苏门答腊、爪哇、加里曼丹及摩鹿加群岛(今马鲁古群岛)建立商站。在中国又夺取了澳门,作为经营东亚贸易的中心。葡萄牙人还到达了日本,并于1548年在日本的九州设立了第一个欧洲人的商站。这样,葡萄牙就成为垄断欧亚之间及中国、日本和菲律宾之间贸易的霸主。葡萄牙扩张的主要方向是非洲和亚洲诸国,但它也入侵了美洲新大陆。1500年,葡萄牙一支远征队准备去印度,但在途中因赤道海流的冲击而偏离轨道,漂流到了南美洲的巴西。这样,巴西就成了葡萄牙的殖民地。西班牙在海外建立的殖民地,要比葡萄牙的殖民地大得多,其主体部分在美洲新大陆。新大陆盛产金银,与东方香料有同等或更大的价值,因此西班牙便把主要注意力集中到这里。从15世纪末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开始到16世纪中期,西班牙人征服了除巴西外的中南美洲的广大地区。1493—1514年,西班牙人先后侵占了海地、多米尼加、巴拿马和古巴等地,为进一步扩大侵略建立了基地;1519—1524年,征服了墨西哥、危地马拉、洪都拉斯、尼加拉瓜、萨尔瓦多等地,完成了对中美洲的占领;1531-1549年,又陆续侵略了秘鲁、厄瓜多尔、智利、玻利维亚、哥伦比亚、乌拉圭、阿根廷等地。至此,西班牙已征服葡属巴西以外的整个南美、整个中美及北美一部分土地。1565年西班牙又征服了佛罗里达。
葡萄牙、西班牙对殖民地的疯狂掠夺,造成了殖民地的极端贫困和落后,而葡、西殖民者却获得了巨额财富。然而,这些财富的大量流入并没有促进两国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相反,荷、英、法等国则从中得到了实惠。
英、法、荷的争夺
继西班牙和葡萄牙两国之后。荷兰、法国及英国从16世纪末和17世纪初也走上殖民扩张的舞台,它们不但取代了西、葡两国的地位,而且互相争夺海上霸权,最后取得胜利的是英国。
西班牙和葡萄牙是16世纪世界上最强大的两个商业殖民帝国。在激烈的争霸斗争后,最终西班牙获胜。1580年西班牙合并了葡萄牙。虽然葡萄牙在1640年恢复独立,但是经过这次合并,它的地位一落千丈,海上贸易衰落了,许多海外殖民地被后起的荷兰夺去了。西班牙好景也不长,从16世纪末逐渐走下坡路。尼德兰革命使得西班牙失去荷兰这个富庶的属地,这是对它的霸权的一个沉重的打击。1588年英国海军击溃了西班牙的“无敌舰队”,有力地削弱了西班牙的海上实力。1655年,英军攻占了西班牙二在西印度群岛中的重要海岛——牙买加。在1658年的对英战争中,西班牙又失去欧洲西海岸的重要商港——敦刻尔克。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1701一1713年)的结果,根据乌特勒支条约,西班牙又进一步丧失了欧洲的属地,把南尼德兰和在意大利的领地割让给奥地利,把对西属美洲殖民地的奴隶贸易独占权送给英国。西班牙就这样一步步地衰落下去。
17世纪初期,西班牙失去霸权后,代之而起的荷兰成了头等贸易及殖民强国。荷兰由于其地理位置及有限的自然资源,很早就向海上发展。早在16世纪就大力发展航运业。到17世纪,荷兰商人几乎垄断了全世界的贸易,拥有庞大的商船队,仅从事捕鱼及运鱼的船只就有6400艘。波罗的海的全部贸易、对印度的贸易、对美洲殖民地的贸易,都掌握在荷兰人手中。他们甚至侵占了英国对其殖民地的贸易地盘。荷兰也拥有广阔的海外殖民地除了从葡萄牙人手中夺取的锡兰、印度马拉巴海岸、科罗曼德海岸及马六甲外,还占有北美的新尼德兰(1664年被英国夺去,改名为纽约),南美的圭亚那,非洲的海角殖民地,东方的爪哇、苏门答腊和婆罗洲的一部分、摩鹿加群岛和西里伯斯。
然而,正当荷兰人执世界殖民贸易牛耳之际,英、法两国向荷兰发起了挑战。17世纪,法国在美洲建立了加拿大和路易斯安那两个殖民地,并且开始征服印度,在印度沿海建立了本地治里、昌达那加等贸易站。法国又在西印度夺取马提尼克及瓜德罗普两个岛屿,在非洲侵略马达加斯加、占领戈雷及塞内加尔河口。英国在17世纪初也开始了殖民活动,在北美大西洋沿岸开始建立殖民地,到1733年已经建立了13个殖民地。同时,英国也侵入印度,到1688年为止,英国在印度已经占领了3个重要据点:加尔各答、圣乔治要塞(在马德拉斯)及西海岸的孟买。在西印度,英国占有牙买加、巴巴多斯及巴哈马,在非洲占有冈比亚及黄金海岸。
与荷兰首先发生冲突的是英国。为了迫使荷兰人接受《航海条例》的规定,英国在1652—1674年间发动了数次对荷战争,给荷兰以致命的打击。结果,荷兰不仅丧失了海上霸主的地位,而且也丢失了在北美的殖民地新尼德兰,英国在取得新尼德兰之后,把它改名为纽约。此后,荷兰便失去海上霸主地位。
荷兰失利之后,在海上能与英国抗衡的只剩下法国这个劲敌了。英法争霸共通过4次重要战争:圣·奥格斯堡同盟战争(1689—1697年)、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1702一1713年)、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1740—1748年)及七年战争(1756—1763年)。战争波及世界各地:在北美,在非洲及印度。通过这几次战争,特别是七年战争,法国的损失很大,它在印度的势力几乎全部被英国排挤出去。法国虽然被允许保留其沿海几个贸易站,但是不能在印度维持军队,这样就失去了征服印度的可能。在北美,法国只剩下纽芬兰沿岸两个小岛及西印度几个岛屿;在南美,法国只保留圭亚那这个据点。英国则夺取了法国整个圣劳伦斯河流域及密西西比河以东的广大土地以及格林纳达岛(在西印度群岛)。在七年战争结束后,英国一跃而成为吐界上最大的殖民强国。
俄罗斯的兴起
17世纪末18世纪初,俄国成为世界上领土面积最大的国家,同时又是一个野蛮、落后和保守的国家。
1689年,彼得一世(1682-1725在位)亲政。彼得一世是俄国历史上著名的沙皇,被后世尊称为“彼得大帝”。为了加强俄国的国力,他在位期间进行了一系列富国强兵的改革,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俄国的落后面貌,并成为现代俄国政策的奠基者。
彼得首先进行了政治改革。1698年回国后,立即对那些企图政变的宫廷贵族实行严厉打击,并解散了近卫军。1699年设立了由亲信组成的办公厅,1711年又建立了枢密院,作为中央最高权力机关,全面管理国家各项事务,取代已经名存实亡的贵族杜马。同时,在1701年和1719年,彼得还进行了两次地方行政改革。通过一系列政权机构改革,彼得逐渐建立起一套有效的中央集权的国家机器。在政治改革的同时,彼得还进行了宗教改革,将教会变成国家机构的一部分,把教权完全控制在国家手中,结束了俄国东正教会与世俗政权分庭抗礼的局而。彼得一世改革的核心是军事改革。首先,取消了雇佣兵制和贵族军队,从1699年开始实行征兵制,并开办各种军粤学校,选派有才干的贵族子弟出国学习,以军功和才能作为选拔军官的标准,从而大大提高了各级指挥官的素质。经济上他鼓励工商业发展,不仅国家兴办手工工场,也鼓励私人兴办,并重视吸取国外先进技术。在文化教育和社会习俗方面,彼得注重向西方学习。
彼得一世的改革为俄国的对外扩张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俄国因此获得了北方战争对瑞典的胜利,成为欧洲的强国。但这一改革并没有削弱农奴制,反而使地主和商人的经济力量得到加强。
从1725年到1762年的37年间,俄国政局不稳,曾发生5次宫廷政变,更换了7个沙皇。到女沙皇叶卡捷琳娜二世时,政局才稳定下来。叶卡捷琳娜二世实行鼓励工商业发展的政策,下令取消工业专利权,宣布工商业自由,而且允许贵族经营工商业。对外继续实行保护主义政策,凡本国能够制造的商品不准进口,本国不能生产的急需商品则可免税进口。在各种政策的促进下,俄国工商业得到了较为迅速的发展。
为实现政治上的稳定和加强中央集权,叶卡捷琳娜二世以加强农奴制来稳定贵族情绪,对身边的贵族官员大量赏赐农奴。这激起了农民的反抗,其中规模最大的是普加乔夫领导的农民起义(1773—1775年)。这次起义虽然遭到镇压,但它沉重地打击了沙皇专制和农奴制度。在对外政策方而,叶卡捷琳娜二世继续执行彼得一世的方针。她穷兵黩武,在位34年发动一连串战争,侵占了63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使俄国领土扩大到1705万平方公里。叶卡捷琳娜还宣布北美洲的阿拉斯加和太平洋上的阿留申群岛属于俄国版图,从而使俄国成为地跨欧、亚、美三洲的大帝国。俄国在18世纪后半期的迅速发展,表明当时的俄国还处在上升时期,叶卡捷琳娜二世也不失为俄国历史上有作为的皇帝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