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世界历史速读
2069200000024

第24章 全球新时代(1)

后到20世纪90年代初,是双方建立了核恐怖下的平衡,疑问一次次地叩问人类的神经这一段历史以东欧巨变、苏联解体而结束,但是世界远未太平……

民族独立与民族解放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亚、非、拉兴起了巨大的民族解放斗争风暴,殖民地纷纷独立,帝国主义的殖民体系士崩瓦解。截至1990年,全世界180多个国家中,有近100个国家是在战后宣布独立的,这些国家挣脱殖民枷锁,登上世界历史舞台,成为反对帝国主义和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这是当代世界历史的一个突出特点。

印度和巴基斯坦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英印总督宣布印度处于战时状态,限制印度人民的民主自由权利。同时,美国经济势力和军事势力在印度的影响扩大,为了换取印度积极参战,美国竭力主张英国允许印度独立。

战后,亚洲人民反帝斗争高涨,英属殖民地独立运动兴起,印度人民反英斗争空前发展。1946年工农运动在全国迅猛扩展。罢工斗争由1945年的848次增加到1946年的1629次,参加人数由75万增加到196万。农民运动遍及全国。孟买工人起义成为战后印度独立运动的顶峰,2万名士兵参加了这次起义,他们扯下英国国旗,走上街头,高呼“打倒英帝国主义”、“革命万岁”的口号。起义迅速扩展到马德拉斯、卡拉奇等港口的水兵中。21日,全部印度海军人员加入斗争。孟买20万工人、学生举行罢工,罢课,声援水兵起义。但是掌握印度民族运动领导权的资产阶级政党——国大党和穆斯林联盟对起义进行了谴责,国大党主席阿萨德认为起义是“越轨的”行动,穆斯林联盟领袖真纳也要求士兵放下武器,采取“合法的、和平的方式”。起义最后失败。

战后印度和亚洲形势的变化,特别是空前规模的印度反英斗争,迫使英帝国主义改变其在印度的统治政策。1946年3月15日,艾德礼在英国议院承认,英国“不能采取旧的方式对待现代的局势”。英国统治集团认识到必须对印度作出重大让步,才能保住自己对印度的殖民权益。

然而,国大党与穆斯林联盟在关于印度的前途的问题上有重大分歧,国大党要求建立一个由它领导的统一的印度,穆斯林联盟则坚持分治,建立一个独立的巴基斯坦;国大党要求立即采取措施,成立临时政府和制宪议会,穆斯林联盟则提出英国人“分治后离开”。1946年7月魏菲尔总督公布临时政府的席位时,给国大党6席,穆斯林联盟5席。穆斯林联盟对此提出抗议,并决定把8月16日作为实现建立巴基斯坦的“直接行动日”。这一天,在加尔各答举行了穆斯林的抗议示威活动,酿成了个教派之间的大仇杀,死伤甚多。印度国内各党派、教派之间的矛盾激化,几乎演变到了内战的边缘。

1946年下半年到1947年初,印度反英斗争进一步高涨。工人罢工,农民运动和土邦人民反对封建王公的起义风起云涌。当时,英国驻印总督的参谋长伊斯迈说:“1947年3月的印度是一艘舱中满载弹药而在大洋中着了火的船。”

为了避免英国在印度的统治完全崩溃,并防止印度人民革命进一步发展,英国政府不得不采取新的对策。艾德礼惊呼印度局势可能引起危险,不能再无限制地继续下去。他提出,英国政府将“采取必要步骤,至迟在1948年6月以前把政权转让到负责的印度人手里”。1947年3月,蒙巴顿就任印度总督,6月3日,他公布了“印度独立方案”(又称“蒙巴顿方案”)。这个方案决定把印度划分为印度斯坦和巴基斯坦两个自治领。国大党和穆斯林联盟最终接受了这个方案。

1947年8月14日,巴基斯坦宣布独立,15日印度宣布独立。两国成为英联邦内的自治领。英国在印度长达190年之久的直接统治宣告结束。这是印度人民经过各种形式的长期斗争的结果,也是战后亚非民族解放运动的一个重大胜利。

但是英国策划的印巴分治,给两个新的独立国家带来一系列恶果。印巴分治后,成千上万的印度教徒和伊斯兰教徒被迫进行大迁徙,导致了严重的难民问题。教派的纠纷和仇杀频繁发生。1947年8月,旁遮普大屠杀竟然导致50万人死亡。甘地也因谴责教派仇杀,在德里被印度教狂热分子刺死。尤其是克什米尔的归属问题成为印巴两国长期纷争的重要问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中国抗日战争胜利后,国内的阶级矛盾又上升为主要矛盾。在建国问题上,存在着国民党、共产党和民主党派三种不同的建国方针。

早在抗战后期,国共两党就对战后“中国向何处去”提出了各自的主张。中国国民党继续顽固坚持一党专政;中国共产党提出联合政府的主张;民主党派则想把中国建设成一个英美式的资产阶级共和国。在美国的帮助下,国民党迅速强占了全国主要的大城市和交通要道,并且接收了日军的大部分物质资源,从而大大增强了军事力量。凭借强大的实力,国民党对用武力消灭共产党充满了信心。但是由于和平民主已成为中国社会的共同要求,国民党的军事部署也尚未完成,蒋介石便摆出希望用政治谈判的方式解决国共矛盾的架势,于抗战结束后先后三次邀请毛泽东进行谈判。

经过1945年秋国共两党的重庆谈判和1946年1月政治协商会议的斗争,达成了协议。但国民党反动派旋即破坏协议,并依恃其军事优势和美国的援助,于1946年7月向各解放区实行军事进攻,发动了全面内战。人民解放军经过一年的战略防御,粉碎了国民党军的全面进攻和对陕北及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

战争第一年,由于国民党反动派军事失利,政治欺骗破产,经济危机加深,国统区人民运动高涨,形成了第二条反蒋战线,国民党政府陷入全民包围之中。一些民主人士大力宣传中间路线,主张“调和国共,兼亲美英”,但对中国的政治走向没有发挥实际的作用,而且,中国民主同盟还被国民党强令解散,中间道路宣告彻底失败。

从1947年7月起,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反攻,中共中央提出了夺取全国胜利的纲领和政策。解放区的土改运动深入发展,人民民主统一战线日益扩大。这时候,蒋介石政府实行“戡乱总动员”,但是已经无法挽救其失败的命运了。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人民解放军进行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歼灭了国民党军队的主力。蒋介石被迫于1949年初提出举行和谈,当共产党针锋相对地提出惩办战犯等八项主张时,蒋介石却予以拒绝。

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发起渡江战役,4月23日解放了南京,宣告了国民党统治在中国大陆的崩溃。解放军继续在大陆追歼残余的国民党军队。与此同时,共产党邀请全国民主力量共同筹划建国大计,各民主党派积极响应中共中央的号召,陆续进入解放区,参加新中国的筹建工作。同年9月召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制定了共同纲领。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中国人民革命取得了伟大胜利。

非洲

二战后,“沉睡的大陆”非洲觉醒了,掀起了巨大的民族独立浪潮。殖民主义帝国主义经营几个世纪之久的殖民体系在不到半个吐纪的时间里就土崩瓦解了。

战后非洲民族独立运动发展的基本趋势是,由北向南。从全过程来看,大体经历了4个发展阶段。

笫一阶段,从战后初期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这时期非洲民族解放运动的中心集中在北非。埃及独立对非洲民族解放运动有着巨大的影响。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腐败的法鲁克封建王朝利用英国的支持实行专制统治。1945年纳赛尔等青年军官成立了埃及自由军官组织,成为埃及革命的领导力量。1952年7月23日清晨,自由军官组织发动武装起义。起义部队占领了国王行宫所在地——亚历山大,法鲁克国王逃往国外。1953年6月18日,埃及共和国成立,埃及民族独立斗争获得巨大胜利。到1956年,北非除阿尔及利亚(1962年7月独立)外,都已获得独立。

第二阶段,从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到60年代末期。这是民族独立运动以暴风骤雨之势席卷整个非洲大陆的时期。非洲大陆诞生了32个新独立国家。非洲,这个昔日帝国主义的后方基地成为反帝反殖斗争的前线。

1960年,非洲的政治地图发生了巨大变化,有17个国家取得了政治独立,因此被称为“非洲年”。1960年以后,非洲民族独立运动继续向前发展。1961-1968年又有15个国家赢得民族独立。到60年代末,非洲已有41个独立国家,英、法、比在非洲的殖民体系崩溃。

第三阶段,20世纪70年代。这是以葡属非洲殖民体系崩溃为主要内容的历史时期。葡属非洲殖民地人民的斗争猛烈冲击了葡萄牙的殖民统治制度。1974年4月25日葡萄牙的卡埃塔诺政权倒台,新政府对各殖民地采取较宽松的政策。莫桑比克、佛得角、圣多美和普林西比以及安哥拉于1975年先后宣告独立。至此,历时500年之久的葡萄牙在非洲的殖民统治彻底崩溃。

第四阶段,1980—1990年,这是最终完成非洲大陆非殖民化历史任务的时期,津巴布韦和纳米比亚分别于1980年和1990年宣布独立,至此,非洲大陆完成了非殖民化的伟大历史任务。

非洲民族独立运动的胜利,不仅使几个世纪以来遭受殖民奴役的非洲人民获得了解放,而且具有重大的国际意义。新兴的非洲独立国家在联合国占据近1/3的席位,在国际舞台上日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从同盟到对抗——冷战

两极格局和两大阵营对峙格局的形成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50年国际关系的显著特点。在各自阵营中虽然也有分歧与矛盾,但总体上都服从于美国和苏联的战略大局,作为盟主,美国与苏联在国际事务中起主导作用,而美苏的关系主要表现为对立对抗和各自为营。这种特有的现象给战后世界的发展带来了巨大影响。雅尔塔体系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法西斯集团败局已定的情况下,盟国就将战后世界的安排问题提上了议事日程。盟国为此举行了一系列会议,达成了一系列公开或秘密的协议。其中,以1945年2月苏、美、英三国首脑在苏联克里米亚的雅尔塔举行的会议及其通过的公报、协定和密约最为重要。此前的开罗会议、德黑兰会议为雅尔塔会议主要协议的签定奠定了基础。雅尔塔会议继承和发展了上述会议的成果,对某些协议进行了修改和调整,并使之法律化。雅尔塔体系指的就是卜述会议所达成协定的总和。雅尔塔体系的内容,概括起来主要有4个方面:(1)如何彻底打败德、只法两斯,如何处置战败国,以防止法两斯主义东山再起;(2)重新规划战后欧亚有关国家的疆界,特别是重新划定德、日、意法西斯国家的疆界及被其占领地区的归属和边界;(3)建立联合国组织,作为协调国际争端、维持战后世界和平的机构;(4)对德、日、意的殖民地以及国联的委任统治地实行托管计划,原则上承认被压迫民族的独立权利。

第二次世界大战具有反法西斯的正义性,因此,作为这场战争的产物的雅尔塔体系也有其历史进步性。雅尔塔会议将苏联与美英两种不同社会制度国家间的和平共处纳人了国际关系体系。以条约的形式肯定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和平共存局面,从而也推动了世界社会主义力量的发展和壮大。

雅尔塔体系提倡和平、民主的原则,雅尔塔体系有“致力于全人类的和平、安全、自由与普遍幸福”,“用民主方式解决他们迫切的政治问题和经济问题”的表述。战后在处置战败国、使前法西斯国家民主化以及给予被压迫民族、特别是被托管地区的独立和自治等方面都体现了这一精神。

雅尔塔体系也有它消极的一面。该体系是建立在美苏战时军事实力均势的基础之上的。它是美、英、苏三大国经过长期讨价还价、相互妥协的产物,他们既合作,又争夺,使雅尔塔体系深深打上了大国强权政治的烙印。因此雅尔塔体系在许多方面表现出无视弱小国家利益的霸权主义色彩。例如美、苏两国在未得到中国同意的情况下,秘密达成允许外蒙古独立的协议,对中国东北的处理也极大地损害了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显然,这些都是大国强权政治的表现。

雅尔塔体系将世界分裂为两部分。正是因为雅尔塔体系事实上划分了美苏的势力范围,加之美苏的社会制度不同和国家利益的对抗,雅尔塔各项协议实施的结果便导致了德国被分裂为东西两个国家,欧洲也被分裂为东欧和西欧,进而导致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阵营的形成。雅尔塔体系使战后的国际关系格局最终演变为两极格局。

战后社会主义阵营

二战后,东欧和亚洲相继成立了一系列人民民主国家,它们都以社会主义为其未来的发展方向。基于相同的意识形态,又由于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的严重威胁,逐步形成了一个与帝国主义阵营相对立的社会主义阵营。

为了对付“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加强同美国的帝国主义政策做斗争,使东欧诸国进一步团结在苏联周围,苏联政府在政治上、军事上、经济上采取了一系列措施。1947年9月下旬,苏联、波兰、南斯拉夫、保加利亚、罗马尼亚、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法国、意大利9国共产党和工人党决定成立情报局。情报局从成立到1956年4月结束,共存在8年多时间。它在反击美国冷战政策方面起了一定作用,但苏联通过情报局加强对东欧的控制和影响,甚至一度把内部斗争放在了首位,成为苏联推行大国沙文主义,压制各国党的“异端”的工具,甚至在1948年6月将南斯拉夫开除出情报局,为战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分裂开创了恶劣先例。

为了加速苏联和东欧各人民民主国家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粉碎帝国主义国家在经济上的禁运、封锁政策,经济互助委员会(简称“经互会”)于1949年1月成立。参加的国家包括苏联、保加利亚、匈牙利、波兰、罗马尼亚、捷克斯洛伐克、阿尔巴尼亚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等8个国家。经互会的成立对于促进成员国的经济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但也存在不少问题。苏联有时进行不平等交易,损害了其他成员国的经济利益。

为了同以美国为首的北约相对抗,1955年5月14日,苏联、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保加利亚、罗马尼亚、阿尔巴尼亚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等8国成立了华沙条约组织,总部设在莫斯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