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李嘉诚谈商录
20816600000009

第9章 寻求事业的坐标(4)

李嘉诚并不仅仅满足于几家合资企业去生产中成药,更不会将“中药港”简单地变成在香港一地出售中成药。若是如此,“中药港”就只是一种用来宣传的措施,而根本不能真正成为香港特区政府所希望的让中药材成为繁荣香港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李嘉诚曾亲自找来他旗下的和记黄埔主要领导成员,及时召开会议,多次商议怎样才能让中国的大批中成药,通过香港这一前哨阵地,一批又一批地走向欧洲和美洲药品市场。但是,要想赢得那些对中国药材尚未信任的国家和地区的消费者的青睐,就必须生产出货真价实的中成药,以此来打动这些地区的消费者,同时,这也是彻底改变国际中药材销售比重的有效手段。于是,李嘉诚一边致力于生产优质的中成药,一边亲自给那些即将前往英、美、法、德等国进行中成药推销的人员讲课。讲他当年如何在香港推销塑料制品,如何能够让那些不肯买帐的人们了解中成药的价值和效能。其实,推销员出身的李嘉诚,对于推销质地优良的中成药颇有信心。经过短时高效的培训,和记黄埔派出大批推销人员进入欧洲和北美的几个重要市场,如法国和英国,一度成为李嘉诚推销中成药的主要目的地。这些推销人员到了西欧北美以后,一边介绍和推介同仁堂的中成药,一边又不失时机地选择有利地区开设中药零售商店。自2004年至2005年年底,李嘉诚麾下的和记黄埔就不断地向前推进,逐步占领了欧美药品市场,最后建立大小中药材零售商店多达1000多家,成为世界上所有经销中成药势力最大的企业之一,初步实现了李嘉诚打造“中药港”宏伟计划的第一步。

其实,商机不是从天而降的,每一个商机都是自己去争取的,如果你早有准备,当机会来临时你自己就会知道怎样去把握这个机会。如果你毫无准备只是听天由命,当机会来临时你也不会很好地把握。所以我们要想获得成功,就要有自己的梦想,要不断学习,要把握机会,再通过不断的努力,相信自己总有一天会获得成功的。作为一位成功的商人,首先应具备敏锐的洞察力,领先抓住商机,能够看清形势,然后制定计划并付诸行动,这样你才能领先占领市场,从而获取利润。

坚忍不拔求发展

万一真的失败了,也不必怨恨,慢慢图谋东山再起的机会,只要一息尚存,仍有作最后决战的本钱。

--李嘉诚

李嘉诚说:“人生自有其沉浮,每个人都应该学会忍受生活中属于自己的一份悲伤,只有这样,你才能体会到什么叫做成功,什么叫做真正的幸福。”

其实,每个人的人生都不可能一帆风顺,凡是成功者的事业都是在挫折中发展壮大的。所以,面对困难,我们要越挫越勇,局面越是棘手,越要努力尝试,越严重的挫折,越要坚持下去,加倍努力,增快前进的步伐,这样,成功就会慢慢地向你走来。

环视世界,那些成大功、立大业的人,都有着坚忍不拔和越挫越勇的精神。一个人如果没有良好的心态、没有吃苦耐劳的精神,那么,他是很难成就大业的。

胸有成竹拓事业

李嘉诚一生坚守的经营理念:“进取中不忘稳健,稳健中不忘进取”。他说:“扩张中不忘谨慎,谨慎中不忘扩张。我讲求的是在稳健与进取中取得平衡。船要行得快,但面对风浪一定要捱得住。”

1958年,长江工业公司在塑胶行业独树一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李嘉诚也因此获得“塑胶花大王”的称号。也许有人认为李嘉诚应该一心一意在这个行业干下去,将这个称号继续发扬光大,争做世界塑胶业的泰斗。然而李嘉诚却不是这样想的,他并没有将目光仅仅投入到这一行业。他只是将生产塑胶花看作他赚钱的手段,也就是他的原始积累。正是塑胶花的成功,增加了他建立宏伟事业的雄心。与此同时,他开始涉足房地产。他已经看好了香港地产业的前景,但他并没有因为涉足地产业而放弃塑胶行业,相反,他还将塑胶业的生产规模扩大,在其后十余年间,他在塑胶领域仍旧保持领先地位,为开创新事业积累了雄厚的资金。

李嘉诚并非好高骛远之人,他总是脚踏实地向既定的目标迈进。他也不会草率行事,但是除了时不待人的非常时期外,每一个重大举措,他都要经过长时间的深思熟虑、周密调查。涉足地产业的想法在李嘉诚的内心孕育已有好几个月,塑胶花为他赢得平生第一桶金之后,他才将这一构想付诸于行动。

随着香港经济的发展,其人口也在迅速增长,不足十年的时间,香港人口增加了近100万(1951年香港人口刚超过200万,到20世纪50年代末,人口数量逼近300万)。随着人口的增多,住宅的需求量也日益增多,同时,由于经济的持续发展,很多公司或企业急需大量的办公写字楼、商业铺位、工业厂房等。香港住房供应紧张,房屋的增加量总是跟不上需求量。有限的土地,却有无限的需求,加上当时的港英当局采取高地价政策,楼房昂贵,基于香港面积不仅狭小,而且多山,于是造成香港房屋急剧短缺的状况。

李嘉诚虽为一业之主,却多次为厂房而伤透脑筋,因为他很难寻找到交通便利、租金适宜的厂房。几次都是在现有的厂房里进行重新布局来扩大生产规模。在车间里,工作人员、机械设备以及塑胶制品,挤得水泄不通。

香港工业化进程日新月异,物业商们兴奋不已,趁机提高租金。许多物业商只是同意签短期的租约,合同到期后,每当用户继续租用时,业主又不断提高房租,用户们都苦不堪言,李嘉诚也是这其中的一员。于是李嘉诚曾多次设想:他要是有自己的厂房该多好,这样就不会受物业商的任意摆布了。他的设想,经过长期的酝酿进一步得以明确,于是他决定去做地产商。1958年,李嘉诚在香港北角买地兴建了一座十二层高的工业大厦,于是他开始涉足地产界,同时兼营房地产。

当时由于房地产业自身的资金密集性及当时我国的房地产业刚刚萌芽,行业初始诞生时在项目融资上存在的具体困难,为了对这一新兴行业给予支持和帮扶,从香港引进了商品房预售制度,即在商品房尚未建成之前,就允许其进入市场进行交易,这就是卖楼花。卖楼花是霍英东于1954年创立的。他不再按照地产商整幢售房或据己出租的做法,而是在楼宇还没兴建之前,就将楼宇分层分单元预售,从而预先得到付款,这样即可动工兴建。地产商不仅可以用买家的钱来建造楼宇,还可以用地皮和尚未竣工的物业争取银行按揭(抵押贷款),真可谓一箭双雕。不可否认的是,卖楼花确实能加速楼宇销售,加快资金回收,弥补地产商资金不足的缺陷。

后来许多地产商纷纷效仿霍英东大售楼花。银行的按揭制度也进一步得以完善,蔚然成风。用户只要预先支付楼价的10%或20%的首付,就可用所买的楼宇向银行按揭。银行接受该楼宇做抵押,将楼价余下的没有支付部分付给地产商,然后,收取买楼宇者在未来若干年内按月向该银行付还贷款的本息。

毫无疑问,这样一来,主要的风险就由银行承担了。而李嘉诚经过仔细研究了楼花与按揭发现,地产商的利益与银行的利益息息相关,地产业的盛衰又直接影响到银行。如此以来,地产商与银行就会唇亡齿寒,一损俱损。可见,过多地依赖于银行,未必就是好事。“稳健中求发展,发展中不忘稳健”就是李嘉诚经营方针,他小心翼翼、不轻易冒险的同时,还是技高一筹地将塑胶花工厂所取得的利润,以及第一幢工业大厦源源不断的巨额收入,完全投入到房地产的经营上。

沉稳持重攀高峰

其实,李嘉诚的成功绝非偶然。当他决定做一件事情时,他就会下定决心坚持到底,并一直坚持到把事情办成,同时对问题时刻有警惕,并现实地估计自己面临的危机,而从不低估问题的严重性,以免让他感到准备不足。除了这些,李嘉诚还拥有不可或缺的坚忍不拔和沉稳持重的心态。

李嘉诚最欣赏香港最大的地产商英资置地公司的保守做法,该公司将重点放在收租物业上。置地公司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始终稳踞中区“地王”的宝座,拥有很多的大厦物业,这些物业,就相当于永久受益的聚宝盆。

李嘉诚并没有因市场上盛行的楼花而改变一贯的做法。他资金再紧张,宁可少建或不建,也不通过卖楼花而加速建房进度。他尽量不向银行抵押贷款,或同银行向用户提供按揭。他借鉴了置地公司的做法,兴建了收租物业,虽说资金回笼缓慢,但他早已看好了地价楼价及租金飙升的总趋势。收租物业,虽然不可能像发展物业那样牟取暴利,但这样有稳定的租金收入,物业增值,时间愈久,愈能显现出其价值。地皮升值,楼价自然就会抬高,李嘉诚便可“坐享其利”。他拥有大批物业,同时储备了大量土地,逐渐发展成为香港最大的地主。李嘉诚于1971年6月成立了长江地产有限公司,走上了集中经营房地产业务的轨道。

1972年7月31日,李嘉诚抓住了香港股市处于上市巅峰的机会,将长江地产改名为长江实业(集团)有限公司(简称长实),并于同年10月向远东交易所、金银证券交易所以及香港证券交易所申请股票上市。在香港股市处于巅峰时期正式挂牌的长实,一出台就受到股民的宠爱。

沉稳持重的李嘉诚在塑胶花、房地产经营方面显示了独创性之后,又在经营股票方面再一次表现出远见卓识,以及对事物发展规律超乎寻常的领悟力。由于对房地产业行情看好,这样就在人们用低价卖出物业并用所得的钱去买股票时,李嘉诚统率他的长江实业一边发行股票,一边用发行股票所吸收的资金成批地收购那些低价出卖的物业。

1974年5月,李嘉诚领导长实与实力雄厚、作风稳健的加拿大帝国商业银行进行合作,成立加拿大怡东财务有限公司,由李嘉诚出任董事长兼总经理。这一联营公司的建立,不仅为长江实业的发展引进了大量的资金,而且还为长实向海外拓展、横向发展的过程铺平了道路。

在李嘉诚的创业生涯中,最值得提及的就是1977年,这是李嘉诚与他的李氏财团经过20多年的步步为营、稳步前进,真正脱颖而出的一年。他开启了华资吞并外资之先河,首先收购美资永高公司,然后战胜香港置地房地产公司,并收购位于香港中区地下的中环和金钟站段的“地王”(这一地段是香港中区最繁华的地段,也是世界上最值钱的地皮之一,每平方米的地价高达1万港元。如果能在这块享有“地王”之称的地皮竞争中夺标并成功发展物业,不仅能带来丰厚的利润,而且夺标公司还能由此增强其信誉),这样使李嘉诚的名声大振,同时令香港英资、外资惊诧不已。

其实,李嘉诚于1976年就得知香港地铁公司为了收购中区邮政总局旧址地皮,就曾与当时的港英当局多次磋商,希望部分用香港地铁公司的股票,部分以现金支付,然而当时的港英当局坚持用现金购买。于是不仅精通经营之道,而且精通金融之道的李嘉诚,又一次凭借出售楼宇和发行新股的方式,集资现金数亿港元,以准备插手其中。除此之外,李嘉诚还得知香港地铁公司与当时的港英当局已经达成有关九龙湾车厂及邮政总局旧址的批地协议,即:地铁公司必须耗资近六亿港元现金购地,但是由于急需现金尽快回流,于是建议把两块地盘设计成一流的商业中心和写字楼相结合的综合型商业大厦,并且打破地产界只许出租、不许销售的常规。为了胜券在握,李嘉诚还先后抛出了两个诱饵,其一:为了满足香港地铁公司对现金的急需,长实主动提出提供现金作建筑费;其二:将商业大厦出售后的利益由地铁公司和长江实业公司分享,并且一反通常分红各五成的常规,由地铁公司占51%,长实占49%。

于是,香港地铁公司于1977年1月4日正式宣布,中环邮政总局旧址公开接受招标竞投。在这次“地王”公开招标竞投活动中,香港地下铁路公司先后收到30个财团以及地产公司的投标申请。

李嘉诚在众多竞争对手中脱颖而出,并击败香港地产界巨头香港置地有限公司,因此,李嘉诚的这一举动被人们誉为“长江实业扩张发展中的重要丰碑”。

李嘉诚取得中区地铁车站发展权后,进一步收购了中区著名的希尔顿酒店。1978年,长实与香港第一财团汇丰银行携手合作,重建华人行。长实总部搬入位于中区心脏的华人行。稳健中求发展的李嘉诚登上了事业的高峰。

李嘉诚的事业之途也充满了风霜坎坷,面对的坎坷、失败、误解、阻力数不胜数,但是身处其中的李嘉诚又是如何调整自己、平衡心态的呢?李嘉诚说:“坎坷经历是有的,辛酸处也一言难尽,一直以来靠意志克服逆境;一般名利不会形成对内心的冲击,自有一套人生哲学对待;但树大招风,是每日面对之困扰,亦够烦恼,但明白不能避免,唯有学处之泰然的方法。”

可见,每个人在其人生的航程中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面对风浪,一定要先摆正心态,要有信心和雄心,更要有坚忍不拔、越挫越勇、吃苦耐劳的精神。只有在一次次的逆境中磨炼自己、提高自己,我们才能更好地把握航向,从而抵达成功的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