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塑造阳光帅气的男孩故事全集
20857500000016

第16章 学习实验:成才不一定都得上大学(3)

此事后来成了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他们纷纷猜测如此“大逆不道”的奴仆会受到何种惩罚。然而,让人们大跌眼镜的是:穆律罗不但免去了塞伯斯蒂的奴仆身份,给了他自由,还将他收为弟子。穆律罗说:“我是幸运的,竟然造就出了一位了不起的画家,塞伯斯蒂将会是我最大的骄傲!”

后来在穆律罗的精心指导下,塞伯斯蒂也成了名噪一时的大画家。如今,在意大利的收藏馆珍藏的名画中,有许多就是穆律罗和塞伯斯蒂的作品,它们都一样价值连城。

青春絮语

知识改变命运。对艺术的渴求让一个奴仆甘愿冒着被处死的危险,最终得到命运的眷顾,成为一代巨匠。这是一个热爱学习产生的奇迹,在知识面前,富商和奴仆在天平上是平等的,不问出身,只问是否在天分的基础上付出99%的汗水。

霍金勤奋成大业

史蒂芬·霍金出生于英国的牛津,他年轻时就身患绝症,然而他凭着坚强的意志、勤奋好学的精神,最终战胜了病魔,成为举世瞩目的科学家。

霍金在牛津大学毕业后即到剑桥大学读研究生,这时,他被诊断患了“卢伽雷病”,不久,就完全瘫痪了。1985年,霍金又因肺炎进行了穿气管手术,此后,他完全不能说话,依靠安装在轮椅上的一个小对讲机和语言合成器与人进行交谈;他看书必须依赖一种翻书页的机器,读文献时需要请人将每一页纸都摊在大桌子上,然后,他驱动轮椅如蚕吃桑叶般地逐页阅读……

但霍金没有因为病痛的折磨而放弃对学习的渴望,正是在这种一般人难以置信的艰难中,他成为世界公认的引力物理科学巨人。霍金在剑桥大学曾担任过的“卢卡逊数学讲座教授”之职,他的黑洞蒸发理论和量子宇宙论不仅轰动了自然科学界,并且对哲学和宗教也有深远影响。霍金还在1988年4月出版了《时间简史》,此书已用33种文字发行了550万册。如今在西方,自称受过教育的人若没有读过这本书,会被人看不起。

青春絮语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往往除了自己本身小部分的天才,更多的是以自己的勤奋而赢得事业的成就。勤奋是实现自我价值的阶梯,是知识宝库的金钥匙。虽然说人生的成败充满了各种机遇和偶然,但勤奋可以用后天的努力对先天不足进行弥补,正所谓“勤能补拙”。

勇于拼搏的“乒坛皇后”

曾经18次夺得过奥运会、世锦赛、世界杯冠军的世界女子乒坛顶尖选手邓亚萍,1997年选择退役,迈入了清华大学的校门。她曾多次毫不讳言,当初连26个字母都无法完整写下。但凭借超强的信心和坚定的目标,她创造了一个校园奇迹:在7年时间里取得了英国诺丁汉大学硕士学位,出版了英文专著《从小脚女人到奥运会冠军》。

邓亚萍是乒乓球历史上杰出的女子选手。她5岁时就随父亲学打球,因为个子太矮被河南省队排除在外,只好进入郑州市队。10岁时,在全国少年乒乓球比赛中获得团体和单打两项冠军,后加盟河南省队,直到1988年进入国家队,这中间经历了多少挫折和坎坷,不是常人能够想象的。

邓亚萍的先天条件是人所共见的,腰圆、个矮、臂短、腿粗,哪一个教练在选才时都不会看中她的。在进入国家队前,她已经多次在各种比赛中取得了突出的成绩,但国家队仍然对她的条件不予认可,专门为她是否可以进入国家队问题召开的三次专门会议也未能统一意见。还是当时的女乒教练张公林慧眼识才,力拔邓亚萍,才使她有了后来的辉煌。

邓亚萍在解释自己为什么打球时敢打敢拼,全力争胜,因为她感到“总是站在悬崖边上”。其实,更因为她为此付出了艰辛的努力,所以才有赛场上的虎虎生气,并使她终于成为乒坛一代霸主。先后获得14次世界冠军头衔;在乒坛世界排名连续8年保持第一,成为唯一蝉联奥运会乒乓球金牌的运动员,并获得4枚奥运会金牌。

1997年退役后,她进入清华大学,2003年进入英国剑桥大学经济学专业攻读博士学位。邓亚萍用求知路上一路奋斗的故事讲述了一个世界冠军求学的悬梁岁月——

邓亚萍以英语专业本科生的身份初进清华时,她的英文几乎是一张白纸,既没有英文的底子,更别说有口语交流的能力。上课时,老师的讲述对她来说无异于天书,她只能尽力一字不漏地听着、记着,回到宿舍,再一点点翻字典,一点点硬啃硬记。她给自己制订了学习计划:一切从零开始,坚持三个第一:从课本第一页学起,从第一个字母、第一个单词背起;一天必须保证14个小时的学习时间,每天5点准时起床,读音标、背单词、练听力,直到正式上课;晚上整理讲义,温习功课,直到深夜12点。

学习是紧张的,每天的课程都排得满满的。除学习之外,邓亚萍每周还要三次往返于几十里路到国家训练基地进行训练,疲劳程度可想而知。

虽然都是一个苦字,但此时的她却有不一样的感受:以前当运动员,训练累得实在动不了,只要一听到加油声,一咬牙,挺过来了;遇到了难题、关坎,教练一点拨,通了;比赛遇到困难,观众一阵吼声,劲头上来了,转危为安。但读书呢,常常要一个人孤零零面壁苦思,那种清苦、孤独是另一种折磨,没意志、没恒心是坚持不下去的。

为了更好地掌握英语,几位英语老师建议邓亚萍到国外去学习一段时间。在他们的热心帮助下,经清华大学和国家体育总局批准,1998年初;刚在清华读了几个月的邓亚萍被送到英国剑桥大学突击英语。

刚到剑桥时,她虽然刻苦学习,效果却不明显。她知道,这是因为自己的语言基础还相当薄弱,要想在剑桥这个精英云集的学府里站得住、学得好,更需要全力以赴地去拼搏。做学问与体育训练一样,没有任何捷径可寻,更不会有天上掉馅饼的美事儿。为了赶功课,邓亚萍起早贪黑,每天只睡几个小时。

如今的邓亚萍,学有所成,成功地戴上了博士帽。事实告诉人们:她干什么都是好样的!

青春絮语

要获得社会的承认和人生的成功,就必须有自己正确而无悔的选择,并为之尽全力去拼搏。有句话说得好:“敢拼才会赢。”年轻的朋友们,试问:“人生能有几回搏?”只要慎重选择,敢于拼搏,任何成功的大门都会为你敞开。

刻苦求知的大学士

明朝大学士宋濂小时候特别喜欢看书,但因为家里贫穷,无钱买书来读,只好每天向有藏书的人家借,把书抄录下来,到期时归还给人家。天气寒冷的时候,墨汁都结成了冰,握笔的手指也冻僵了,但他依然忘我地抄写着。抄完之后,再跑着去送还,以免误期。因为他守约,所以人们都愿意把书借给他。这样,他才能够读到不少书籍。

20岁后,宋濂很羡慕古代的圣贤,但没有老师教诲,也没有知名人士与他交流。为了学习圣贤之道,他只能拿着儒家经籍去百里外求教。到名人那里求教,名人脸色并不好看,宋濂遇到名人发脾气时,就露出恭敬的脸色,不敢顶撞半句,等到名人高兴起来了,再请教别的问题。宋濂跟随老师学习的那些时候,常常要背着书籍,拖着鞋子,经过深山大谷,凛冽的寒风把皮肤都吹裂了,数尺深的大雪有时连脚都拔不出来。回到家里,四肢僵硬不能动弹,家人就用热水慢慢擦洗,并用被子裹住他,很久才能暖和过来。

当时住在客栈里,一天只吃两餐,根本没有鲜肥美味可以享受。同住的学子有的被子上都有刺绣,又戴着珠宝、红绸带装饰的帽子,腰间挂着白玉环、佩刀、香袋,光彩夺目。宋濂衣服仅仅能遮体而已,但他毫无羡慕豪华之意。

学问之中自然有让人快乐的地方,物质的享受算不了什么。就这样,宋濂官至大学士、承旨知制法,主修《元史》。

青春絮语

当我们上山的时候,会很累,而且越是爬得高就越累;当我们下山的时候,就轻松很多,不用什么力气一下子就到山脚了。其实学习和爬山一样,想成绩进步,只有不断付出努力;如果想偷懒,成绩就会像下山,一下子就滑落下来了。

拼出来的物理学家

钱伟长的父亲是一位乡村小学教师,因家境贫寒,在苦水里泡大的钱伟长与父辈们一样,很小的时候就在地里干活,挖金花菜、芥菜。转眼到了上学的年龄,却没钱上学,他偷偷到父亲和叔叔教书的学校里听课。后来,他父亲到城里的中学教书,钱伟长就“走后门”念了一年初中。1928年秋,他考入了苏州中学,开始了三年高中生活。

进入高中以后,钱伟长十分喜欢国文(就是现在的语文),历史也不错,可是数学却是一塌糊涂,常常考不及格。1931年夏天,钱伟长高中毕业,他一下子报考了五所大学,国文与历史成绩极好,不是100分就是90多分,而其他科目只考了二三十分,不过最后把各科的分数加起来还是考取了。1931年9月10日,钱伟长来到清华大学,进入了中文系学习。

到清华大学不几天,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爆发了,抱着科学救国的理想,钱伟长在一夜之间改变了初衷,毅然决定要学习物理学。物理考试成绩曾经只考过25分的钱伟长想进物理系简直比登天还难。于是他开始发愤学习物理。他早晨五六点就起床,晚上熄灯后还到厕所里的灯下看书。每天他最多睡五个小时。他就是靠着这种拼搏的精神,终于为日后研究物理学打下了坚实基础。

青春絮语

罗曼·罗兰说:“天才免不了有障碍,因为障碍会创造天才。”基础差不是学习中不可克服的障碍,拼搏和勤奋是成为杰出人物的有效途径。

两次倒数第一之后

苏步青出生在浙江一个农民家庭里。从小跟着父亲学会了割草、喂猪、放牛等农活儿。他喜欢读书,每当放牛回家,路过私塾,苏步青总要停在那儿听一阵,他常借一些书来读,《水浒》、《聊斋》、《左传》,都不止读了一遍。虽然那时候他年纪小,读起来似懂非懂,却爱不释手。

苏步青9岁那年,父亲送他进县城第一小学当一年级的插班生。从山沟里来到县城,苏步青大开眼界,看到的、听到的样样都感到新鲜。他整天玩耍,把功课全丢到脑后了,期末考试苏步青竟得了倒数第一名。

第二年,苏步青转到水头镇求学。因为家庭贫穷,有的老师看不起他,甚至还故意刁难。有一次,他写了一篇作文,其中有两句佳句,整篇文章也写得很有特色。不料老师却怀疑他是抄来的,后来查清是他自己写的,仍给他的作文批了“差等”。这件事深深地伤害了苏步青的自尊心,他就用不听课,尽情玩耍来抗议。结果,这年他又得了倒数第一名。

新学年开始,一位叫陈玉峰的老师发现这小孩挺聪明,就是贪玩不用功,就找他谈话,并启发他“不好好念书,对得起你的父母吗”?苏步青听后,觉得惭愧,但心里并不服气。陈老师又循循善诱道:“文章好坏,不是哪个老师决定的;个人的前途靠自己去争取。我看你的资质不差,又能吃苦,只要努力学习,一定会成为有用的人才……”

陈老师的话像鼓槌一样,敲着苏步青的心。他左思右想,决心不辜负老师的期望,做一个有所作为的人。

从此,苏步青发愤学习。为了看懂《东周列国志》,他步行了几十里山路,向别人借来《康熙字典》,遇到难字生字,他总要逐个查阅、弄懂。假日,他回家一边放牛,一边骑在牛背上背诵《唐诗三百首》。

这学年,他一跃成为全班第一名。在以后的求学期间,他每次考试成绩都是第一。

1914年,苏步青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中学。这时,他已经能滚瓜烂熟地背诵《左传》,由于他博览群书,在同学中获得了“文人”的称号。后来,他专攻数学,成为我国著名的数学家。

青春絮语

作为一个学生,不能不重视学习成绩,也不能太看重成绩。最重要的是学习真正的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

追求真正的学问

在20世纪30年代的清华园,学生时代的钱钟书就立志要“横扫清华图书”,即把清华图书馆130多万册藏书从A字第一号开始通览一遍,有的还要做批注;他上课从来不做笔记,还浏览其他书刊,可是一到考试,只要略加复习,他便可考出优异成绩。

钱钟书在清华读书4年,共读了33门课程,29门必修,4门选修,包括英文、法文、伦理学、西洋通史、古代文学、戏剧、文学批评、莎士比亚、拉丁文、文字学、美术史等,除第一学年体育和军训科(第二学年以后这两门课获准免修)吃了“当头棒”外,其余绝大部分都是优秀。

钱钟书的成绩,当时在文学院和全校都是罕有其匹的。

直到钱钟书先生去世前,他一直在孜孜读书,乐此不疲。

虽然钱钟书先生一生孜孜读书,但他不主张作“书呆子”,而是强调追求真正的学问。他说:学问不等于书本上的知识。一个人的能力、成就和他的文化程度没有直接的关系。

可以说,钱钟书先生毕生都在追求真正的学问。他的《管锥编》一书,囊括了古今中外近4000位著名作家的上万种著作中的数万条资料,内容几乎涉及全部的社会、人文科学。对众多学科的知识进行比较、评说,再做出结论。这是一部充满人生感悟和洞察的书。它谈愚民、谈酷吏、谈冤狱、谈艺文、谈方正圆滑、谈世道人心,是一本纵横捭阖、浩浩荡荡,如大江一样奔腾的皇皇巨著。

青春絮语

钱先生的真知卓识源于他综合思考的治学方法。他认为要多读书、多比较、从中发现问题,认真思考。在许多时候,则应变换视角,发掘新意,触类旁通,达到“通识”。

天才和一只睡懒觉的猫

这一天,斐塞司博士悠闲地站在窗前。外面阳光晴好,正适合散步。然而博士并没有出去的意思。他似乎在凝望着什么,思考着什么。但是从神态上看,又好像什么也没有思考,就是工作之后漫无目的地遐想,即所谓神游。

四周静静的,阳光从天空直射下来,照射在窗前的空地上。

一只母猫躺在阳光下。它懒懒的,很舒适的样子。母猫安详地打着盹,那种舒展的姿态与四周的宁静是那样吻合。

树影开始移动,猫身上的阳光失去了。这只猫站起来,重新走到阳光下。这一切,是那么自然而然,仿佛一切都事先安排好了,又好像母猫接到阳光的通知似的。

这一景象唤起了斐塞司博士的好奇。

究竟是什么引得这只猫待在阳光下?

是光与热?

对,是光与热。经过思考,博士证实了这个想法。

那么,如果光与热对猫有益,那对人呢?为什么不会对人有益?

这个思想在脑子里一闪。

这个无意的观察和这个一闪的思想,成为闻名世界的日光治疗法的引发点。

之后不久,日光治疗法在世界上诞生了。

斐塞司,医学博士,诺贝尔奖获得者。由看到猫对光和热的追寻,进而想到了光与热对人的益处,再与人类的健康事业联系在一起,我们呢?

青春絮语

生活中处处有学问,只要你用心观察,知识就在你身边!在日常生活中,留心身边的生活现象,把敏锐的观察力和思维的触角延伸到生活的方方面面,给你的感觉也许会别有洞天,让你不断品尝着科学探究的快乐和发现的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