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塑造阳光帅气的男孩故事全集
20857500000003

第3章 胸怀理想: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2)

沈从文一生坎坷,从1917年到1922年在湘西沅水流域漂游;1923年来到北京,只能靠写作谋生;1928年离开北京,到上海中国公学任讲师,兼多种报社文艺副刊主编;后又在多种机构任职。沈从文先生的文学作品《边城》、《长河》、《湘西》、《从文自传》等,在国内外有重大的影响。

1915年,沈从文从私塾进入初级小学读书,半年后转学。沈从文天性活泼,像其他孩子一样贪玩,经常逃学去看木偶戏,书包就藏放在土地庙里。有一次,回到土地庙取书包才发现书包不见了。第二天,他无奈地硬着头皮去上学,在一株楠木树下,遇到了他的老师毛先生。毛老师略带怒色地罚沈从文跪在那株楠木树下,大声斥责沈从文为什么不上学。沈从文只能实话实说:“看戏去了。”毛老师见他逃学看戏还理直气壮,便语重心长地说:“勤有功,戏无益,树喜欢向上长,你却喜欢在树底下,高人不做,做矮人,太不争气了!”后来,毛老师把他叫到办公室继续开导他说:“树木是往上长的,你却要往下跪。人必须要进取,不能自轻自贱,而要自尊自贵。”经毛老师耐心地说服教导一番后,沈从文知耻而后勇,一改以往的顽劣脾气,勤奋学习,成绩提高得非常快。就是这位淘气的小孩为中国文学贡献了无数伟大的作品。

沈从文是大山里的孩子,是从边城走向世界的大文学家,这一切都取决于他不屈不挠的性格,沈从文在1936年的《篱下集》题记中曾写道:“我崇拜朝气,喜欢自由,赞美胆量大的,精力强的。一个人行为或精神上有朝气,不在小利小害上打算计较,不拘泥于物质攫取与人世毁誉,他能硬起脊梁,笔直地走他要走的道路,他所学的或同我所学的完全是两样的东西,他的政治思想或与我的极其冲突,那不碍事,我仍然觉得这是个朋友,这是个人。我爱这种人也尊敬这种人。这种人也许野一点、粗一点,但一切伟大的事业、伟大作品,就是这类人有份。他不能避免失败,他失败了能再干。他容易跌倒,但在跌倒以后即刻可以爬起。”这位从湘西大山中走出的小孩,在一生的奋斗中不但为中国文学贡献了许多伟大的作品,而且在晚年为中国的文化事业贡献了许多杰作,其中以《中国丝绸图案》、《唐宋铜镜》、《龙凤艺术》、《战国漆器》、《中国古代服饰研究》等学术专著为代表,尤其是巨著《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影响巨大,填补了我国文化史上的一项空白。

沈从文先生的作品不但在中国影响巨大,而且还被译成日文、英文、韩文、俄文等文字,在四十多个国家出版,是中国文化的杰出代表。

青春絮语

海明威在《老人与海》中说过:“一个人可以被打败,却不能被消灭。”这种精神是值得钦佩的。同样,沈从文先生也说过:“他不能避免失败,他失败了能再干。他容易跌倒,但在跌倒以后即刻可以爬起。”

与死神擦肩而过

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提出了一个概念“向死而在”,意思是说人生随时都会死亡,要努力把握住现实的生命,做最有意义的事情。这个观点对我的一个朋友王卫东影响非常大。

两年前王卫东感到身体不适,去医院检查后传来的是一个噩耗,他已身患癌症。当时医生告诉他,他得的是一种不治之症,最多还能活半年。面对命运的残酷打击,王卫东沉默了,他知道留给他的时间不多了,他要把一切事情都料理好,然后向所有朋友告别。

从此以后,他沉默寡言,只是默默地做着自己的事情,一切事情都做得井井有条,仿佛不想给活着的人留下任何麻烦,他是那么认真地对待每一天,在那一段时间里他把每一天都当做他生命中的最后一天。在一次例行检查中,大夫面带微笑地告诉他:“没想到你是如此镇静,现在告诉你一个好消息,你的疾病是可以治愈的。”一阵惊喜之后,王卫东留下了幸福的泪水,他更加感受到了生命的可贵。

经历了这次与死神擦肩而过的经历,王卫东更加勤奋地工作,对他来说这等于是一次新的生命。在和我的交谈中,他深情地说道:“这次经历使我体会到了人生的意义,在有限的生命中要努力创造生命的价值,多做一些对社会有益的事情,生命是脆弱的,却又无比坚强,只有面临死亡时,你才能感到生命的伟大。”我发现那次重病之后,他像变了个人似的,每天都是精神饱满,充满了乐观的气息。

青春絮语

生命是有限的,而精神无限。在有限的人生中,要永远乐观地生活,努力创造有价值的东西。如果把每一天都当做生命的终点,人们就会倍加珍惜时间,珍爱生命。

自由的歌手

法国著名诗人艾吕雅出生于巴黎北郊一个普通的家庭,父亲是会计,母亲是裁缝。由于从小生活在社会底层,艾吕雅对劳动人民充满了深深的感情,第二次世界大战时艾吕雅在已被纳粹占领的巴黎加入了地下组织“抵抗运动”,并在形势极其危急的1942年加入了法国共产党。

不久,他写了著名的诗篇《自由》。这首诗在表现形式上十分新颖,仿佛是一首爱情诗,写得深情动人,情意绵绵,但看到最后使人恍然大悟,深受感染。

全诗共21节,前20节的最后一句都是“我写你的名字”。读着此诗,读者们都会期盼那个名字,但直到最后一节才引出这个名字,大大地出人意料。最后一节是这样的:

“由于一个字的力量,

我重新开始了生活。

我活着就是为了认识你,

为了叫你的名字——自由。”

这首极其深刻的诗,在沦陷的法国传诵四方,激励着成千上万的法国人民为自由、为解放而英勇战斗。

青春絮语

爱国主义是一种伟大的情怀,能够焕发出无比巨大的力量。为祖国服务,应该成为青少年永远追求的目标,只有为祖国献出一生,才是最崇高的人生理想。

好学不倦

威廉·科贝特,英国散文作家、记者,英国政治活动家和政论家。他曾为英国政治制度的民主化而进行斗争。

科贝特出身于农民家庭,后来办报评论时政,是改革派的竭力支持者,其代表作有《马背上的游乡记》,记录了他旅游时的所见所闻。他的作品思想犀利,文风朴实,在19世纪初有重要影响。

科贝特小时家境贫困,11岁时,就不得不离开家庭,外出谋生。一天,他经过市镇上的一家书店,看到橱窗里摆着一本斯威夫特著的《一只桶的故事》,定价三便士。新颖的书名让科贝特感到很新奇,从小就爱看书的他,非常想得到这本书。摸了摸口袋,只剩下三便士。他犹豫起来,因为买书便意味着饿肚子。但求知欲战胜了饥饿感。他毅然走进书店,掏出了仅有的三便士,买下了这部著作,急忙走到路边的田野里,在阴凉的树下,如饥似渴地读了起来。他是那么高兴,完全入了迷。夜幕降临了,但他完全忘记了饥饿和困倦,沉浸在其中,一直到书上的字完全看不见了,他才小心翼翼地把书放进口袋,找了点干草铺在地上,和衣睡在了田野里。

第二天清晨,鸟儿的歌唱把他唤醒,他继续赶路,一面走一面继续贪婪地读着这本有趣的书。从此,《一只桶的故事》就成了科贝特形影不离的伴侣。遗憾的是,在科贝特二十岁时,一次在北美洲的芬迪湾坐船时,他的箱子不慎落进大海,他最喜欢的《一只桶的故事》也随着落进了大海,对于酷爱读书的科贝特来说,这件事给他造成了巨大的痛苦。

青春絮语

青少年从小就要养成好学的习惯,因为无知的人生永远是黑暗的,要战胜人生最大的敌人——愚昧,就必须勤勤恳恳地努力学习,并培养起学习的兴趣。

勇气最重要

孟贲是战国时著名的勇士,一天,有个人问他说:“是生命重要呢?还是勇气重要呢?”孟贲毫不犹豫地回答说:“当然是勇气重要。”这个人又问:“那么是权势重要呢?还是勇气重要呢?”孟贲回答说:“当然是勇气重要。”

这个人死缠烂打,又问道:“那么是财富重要呢?还是勇气重要呢?”

孟贲坚决地回答说:“当然是勇气重要。”

生命是最可宝贵的,权势和财富却是一般人很难得到的。所以人们往往追求权势和财富,但是如果有人拿勇气和生命、权势、财富这三样东西跟孟贲交换,那是绝不可能办到的。这正是孟贲无比强大、威镇三军、降伏猛兽的原因啊。

青春絮语

人生理想一旦确定,就应该坚定不移。理想确定之后,气节就是最重要的,与人生理想相比,权势和财富就是外在的东西,即使生命也不能与人生理想来交换。若要取得辉煌的成绩,就必须有坚定的气节和人生理想。

“智商”平平的数学奇才

彭加勒是法国伟大的数学家、物理学家和天文学家。1854年4月29日生于南锡,1871年入巴黎工艺学院学习,1875年毕业后又到矿业学院学习,1879年以微分方程方面的论文获数学博士学位。

彭加勒童年时,不幸患上了运动神经系统疾病,他的视力以及书写能力都受到很大影响。但他的记忆力惊人,而且注意力高度集中,这两大优势弥补了视力方面的缺陷。

彭加勒高度的记忆力,令人惊叹不已,已达到过目不忘的程度。为了弥补视力缺陷,他索性不看黑板上的字,甚至不记笔记,因为记笔记对他来说是一件很难的事,而且效率低下。为了快速掌握所学习的内容,彭加勒努力发挥自己的长项,上课时集中全部注意力仔细地听讲、记忆、思考。他对老师所讲内容记忆得迅速、准确。日积月累,这种学习方式对彭加勒来说已经习惯成自然,渐渐地他养成了默算的能力,以这种能力构思的论文获得了人们的认可,经过不懈努力,彭加勒终于闯进了数学世界。

青年时期的彭加勒已远近闻名。19岁那一年,他参加了巴黎综合工科学校的入学考试。为了检验这位富有传奇色彩的数学奇才的能力,主考官特意安排了两道数学难题。没想到彭加勒竟然轻而易举地解答出来,不费吹灰之力。但是,由于彭加勒视力极差,动手能力欠缺,制图考试成绩不佳,因此,在几何考试中成绩一塌糊涂。

按照学校的招生规定,以彭加勒的成绩无法进入这所著名的高等学府,但他默算的能力深深打动了主考官,校方认为彭加勒是百年一见的数学奇才。因此,在主考官的热情推荐下,彭加勒被巴黎综合工科学校破格录取了。

两年后,彭加勒顺利升入了矿业学院,如果从这里毕业,那么将成为一名令人羡慕的矿业工程师。但是,深深迷恋数学的彭加勒,日思梦想的都是数学问题,数学的魅力吸引着他,他不能离开数学。他用许多时间和精力撰写的一篇微分方程论文在1878年提交给了法兰西科学院,由于这篇优秀的论文对数学领域产生了巨大影响,第二年,彭加勒被法兰西科学院授予数学博士学位。8年后,33岁的彭加勒又当选为法兰西科学院院士。

彭加勒所涉及的研究领域十分广泛。他对数学、物理学和天文学都有杰出的贡献,而他在数学方面的成就更为巨大,这使他成为人类历史上杰出的科学家之一。

彭加勒一生先后完成了《科学与假设》、《科学的价值》、《科学与方法》等科学哲学著作,并发表了500多篇学术论文和30多卷著作,对人类的科学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

他不但是约定论的创始人,而且还对科学研究方法进行过精湛的研究,他认为科学的一些基本原理既不是经验事实的归纳,也不是先验综合判断,而是一种约定。他还论述了假设、真觉和科学美在科学发现和形成科学理论中的作用。彭加勒的研究,对20世纪科学哲学的兴起和爱因斯坦以及许多科学家都有重大影响。

对于曾患有运动神经系统疾病,视力极度衰弱,甚至不能握笔的彭加勒来说,似乎前途十分渺茫,但是彭加勒并未向命运屈服,而是充分发挥了自己的优势并在数学领域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一位数学史权威评价彭加勒的成就时曾写道:“他是对于数学和它的应用具有全面知识的最后一个人。”就是这样一位被认定“智商”平平的人,却取得了令人炫目的光辉成就。

青春絮语

马克思曾说:“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在困难面前不屈服,扬长避短,选择最适合自己的事业,并为之不懈努力,就一定会取得成功。彭加勒的故事,对青少年就是一个深刻的启迪。

勤奋的人

我们现在常说“条件反射”,但这一现象作为重大的科学发现是由谁完成的呢?他就是俄国著名生理学家巴甫洛夫。

巴甫洛夫于1849年出生在俄国一个乡村牧师的家庭,最初他是在当地的神学院接受启蒙教育,后来就读于彼得堡大学,专修动物生理学,后又在军事医学研究院深造,1883年获医学博士学位。由于成绩优异,巴甫洛夫曾出国深造,在国外与当时最优秀的生理学家们一同从事研究工作。回国以后,巴甫洛夫在彼得堡军事医学院任职,从此,他将全部身心都投入到了研究工作中去,并因其在消化研究方面的杰出成就而荣获1904年的诺贝尔奖。

巴甫洛夫在彼得堡医学院就读的时候,就开始从事心血管神经调节的研究,在这一时期,他重点研究了血液循环中神经作用的问题,提出了心脏营养神经的概念。这个概念让人们清楚地认识到了神经系统对于许多器官的支配作用和调节作用。在极为恶劣的工作条件下,巴甫洛夫坚持研究并创立了神经营养学这一生理学的新分支。他对营养性神经的研究,被科学界人士称为“巴甫洛夫神经”。

提出了这一重大理论之后,巴甫洛夫又对唾液瘘、食道瘘、胃瘘、胰腺瘘等进行了慢性实验研究,从而揭示了消化系统的基本规律。在此基础上,他把研究重点转到高级神经活动方面,并在高级神经生理领域取得了丰硕成果。在不断的实验中,他发现并证明了大脑和高级神经活动由非条件反射、条件反射双重反射形成,并揭示了“精神活动”是大脑这一“物质肌肉”活动的产物,最终创立了对20世纪影响重大的条件反射理论。

巴甫洛夫十分谦虚,始终认为自己是一位自然科学家,从不妄称自己对心理学有过什么贡献,直到弥留之际,他仍然坚持认为自己是生理学家,但他对心理学确实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因此,人们常常把他归入伟大心理学家的行列。巴甫洛夫一生著述甚丰,主要有《心脏的传出神经》、《主要消化腺机能讲义》、《消化腺作用》、《动物高级神经活动(行为)客观研究20年经验:条件反射》、《大脑两半球机能讲义》等。

青春絮语

执著和勤奋是通向成功的保障,青少年要想有大作为就必须热爱自己的事业并义无反顾地投身其中,以勤奋的精神努力劳作,才有可能实现人生的目标。

画家梦

19世纪中期,鲍文出生在古老的英格兰。他家一共有8个孩子,这么多人,糊口成了最主要的问题。当木匠的父亲几乎每天都要干上12个小时的工作,母亲也得外出打工,拼命赚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