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最让你坚强勤奋的励志故事
20859200000010

第10章 点燃希望(4)

当罗纳看到这封信的时候,简直气得发疯。于是罗纳也写了一封信,目的要想使那个人大发脾气。但接着他就停下来对自己说:“等一等,我怎么知道这个人说的是不是对的?我修过瑞典文,可是这并不是我家乡的语言,也许我确实犯了很多我并不知道的错误。如果是那样的话,那么我想要得到一份工作,就必须再努力学习。这个人可能帮了我一个大忙,虽然他本意并非如此。他用这种难听的话来表达他的意见,并不表示我就不亏欠他,所以应该写封信给他,在信上感谢他一番。”

罗纳撕掉了他刚刚已经写好的那封骂人的信,另外写了一封信说:“你这样不嫌麻烦地写信给我实在是太好了,尤其是你并不需要一个替你写信的秘书。对于我把贵公司的业务弄错的事我觉得非常抱歉,我之所以写信给你,是因为我向别人打听,而别人把你介绍给我,说你是这一行的领导人物。我并不知道我的信上有很多语法上的错误,我觉得很惭愧,也很难过。我现在打算更努力地去学习瑞典文,以改正我的错误,谢谢你帮助我走上改进之路。”

不到几天,罗纳就收到了那个人的信,请罗纳去看他。因此得到了一份工作,罗纳由此发现“温和的回答能带来好运”。

试着用温和的回答来代替愤怒。你会有另一番收获。

把握分寸

◆文/佚名

说话留有余地,就要慎重选择一些限制性词语。开口“当然”,闭口“绝对”,会把交谈者吓退,把“部分”说成“一切”,把“可能”说成“肯定”……

俗话说:“量体裁衣。”日常说话,要根据各种人的地位、身份、文化程度、语言习惯来做不同的处理,把握好分寸,留有余地。赞扬不要过分,谦虚也应适当。一些人常常将刚演了出好戏的青年演员称为“崛起的新星”;刚发表了一首小诗便谓之“著名诗人”,这种赞扬有些是经不起时间的考验的,但水已泼出,谁又会来草草收场呢?同样,谦虚也该实事求是。有则笑话,说一个人过分谦虚:有人到他家夸他家花瓶漂亮,他说不过是一个粗瓶;人赞他衣服好,他又说不过是件粗衣。当客人对月饮酒,道:“好一轮明月。”他忙拱手说:“不敢,不敢,不过是我家一轮粗月。”这种谦虚便近乎迂腐,以致令人觉得不真诚。

科学史上有过这样一件事:一个年轻人想到大发明家爱迪生的实验室里工作,爱迪生接见了他。这个年轻人为表示自己的雄心壮志,说:“我一定会发明出一种万能溶液,它可以溶解一切物品。”爱迪生便问他:“那么你想用什么器皿来放这种万能溶液呢?它不是可以溶解一切吗?”

年轻人正是把话说绝了,陷入了自相矛盾的境地。如果把“一切”换为“大部分”,爱迪生便不会反诘他了。

即使词用对了,修饰程度不同,说起来分寸就不一样。如“好”一词,可以修饰为“很好”、“非常好”、“最好”、“不好”、“很不好”等,这些比较级的使用要慎重。如果你没听天气预报,即使听了,明天还没到,便不可以说:“明天一定会下雨”。一个人的文章写得一般,客气地说也只能是“还好”,怎么能说“非常好”呢?

有一句广告词: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这里它用了“没有”、“最好”,又用了“更”,烘托出该产品精益求精的品质,展现了该企业不断进取、勇于开拓的良好形象,不失为一条“绝妙”的广告词,比如今的“极品”、“世界一流”真实,有力度。

好的修饰词使意思表达完整,恰到好处;过于夸张或过于缩小的修饰词,则会与客观实际相冲突,陷入两难境地。屠格涅夫的小说《罗亭》中,皮卡索夫与罗亭有一段对话:

罗:妙极了!那么照您这样说,就没有什么信念之类的东西了?

皮:没有,根本不存在。

罗:您就是这样确信的吗?

皮:对。

罗:那么,您怎么能说没有信念这种东西呢?您自己首先就有一个。

皮卡索夫在此用一个“根本”,把话说绝了。因此,遇到不十分有把握的事,宁可多用“可能”、“也许”、“或者”、“大概”、“一般”等模糊意义的词,使自己的判断留有余地。

“话多不如话少,话少不如话好”,话多的人不一定有智慧,且往往可能是刚好相反。所以,在人际沟通中,若能适时“制造别人讲话的机会”,则必定更受欢迎。

怀着一颗兴奋的心,小张与同事们一起组团到外地做业务考察。一路上,不管是搭飞机或小巴士,总是听到其公司的王副经理不断地大谈阔论,叽叽喳喳地讲个不停。许多团员私底下都相视而笑,无奈地摇头说:“这次碰上王副经理,完了,真够惨!”到了北京,拜会有关单位时,轮到王副经理作简报,只见他站在大众面前却脸红脖子粗,结结巴巴,讲不出像样的业务简报。

小张也曾与一公关公司女性总经理洽谈业务。这个女总经理长得蛮漂亮,业务亦是做得响当当的,经常是海峡两岸跑。可是当她话匣子一打开,就滔滔不绝,如黄河决堤,一发不可收拾。小张亦是业务口才高手,但想插几句话,却始终苦无机会。这位女总经理兴致高昂地叙述她两岸的公关事业是如何蓬勃,小张则两手在餐桌上玩弄着吸管,心中觉得十分无趣。30分钟后,小张终于鼓起勇气对这个女总经理说:“对不起,待会儿我还有事,我先走了!”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强调少说话的名言,如“吉人之辞寡,躁人之辞多”、“言多必失”、“丧家亡身,言语占八分”、“危莫危于多言”等等,但是许多人仍然有“话多”的毛病;出国旅行、婚丧喜庆、办公室内……都有“话多之人”,喧嚣嘈杂,令人厌恶。

语言学家拉克夫曾指出简单的三原则,使人们的说话更“文雅”——

“不要咄咄逼人”;

“让别人也有说话机会”;

“让人觉得友善”。

话多的人,常求发言而后快,不考虑听者的感受,也不让他人有讲话的机会,所以容易“招怨”。其实,话讲得最多者多半是讲自己的私事,或东家长西家短,易滋生事端;甚至不少人因话讲得太多,长了“声带结”,还到处求医呢!

话多的人不一定智慧多,而事实上往往可能相反,所以俗语说:“话多不如话少,话少不如话好。”在人际沟通中,让别人也有讲话的机会。

列宁说过:“只要再多走一步,仿佛是向同方向迈的一小步,真理便会变成错误。”日常生活中,对于不同的语言环境和对象,应灵活处理,掌握不同的分寸,才能充分发挥语言的交际功能。

模棱两可

◆文/佚名

说话本应准确、清楚,但在语言的实际运用中,许多话是具有模糊性的。因为现实生活中有些话不必要、也不便于说得太实太死。

王元泽是宋朝著名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的儿子,在他刚几岁时,有一个客人把一头獐和一头鹿放在同一个笼子里,问王元泽哪一头是獐,哪一头是鹿。王元泽回答说:“獐旁边的那头是鹿,鹿旁边的那头是獐。”王元泽的回答固然没有错。但是,王的回答是含糊其辞的,因为他没有确切地指明哪头是獐,哪头是鹿。然而妙也就妙在这“含糊其辞”上,王元泽如果老老实实地回答“不知道”,那就显示不出他的聪颖和机智,也不可能引起客人对他的才华的赞赏了。

一个财主晚年得子,不胜高兴。生日那天,大家都来祝贺。财主问客人说:“这孩子将来怎么样?”客人甲说:“这孩子将来能当大官!”财主大喜,给了赏钱。财主又问第二个客人说:“这个孩子将来怎么样?”客人乙说:“这个孩子将来要发大财!”财主又赏了钱。财主又问第三个客人说:“这个孩子将来怎么样?”客人丙说:“这个孩子将来要死的。”财主气极了,把他打了一顿。说假话的得钱,说真话的挨打。既不愿说假话,又不愿挨打,怎么办?只好说:“啊,哈哈,啊哈,这孩子,哈哈……”

法国著名的革命家、空想共产主义者弗朗斯瓦·诺埃尔·巴贝夫,1797年在凡多姆高等法院法庭上受审时辩护说:“当我第一次受审时,我曾隆重地提出保证,我要伟大地、庄严地来维护我们的事业,这样,我才对得起法国的真诚朋友,我才对得起自己。我一定会遵守我的诺言……”

“自由的精神,我是多么感激你!因为你使我处于比所有其他的人更为自由的地位。我所以是更为自由,正是因为我身上背着铁链。我所要完成的任务是多么美好!我所维护的事业是多么崇高!它只许我说出真理——这也正是我要的。即使我的内心感觉没有对我指点出真理,这项事业会迫使我说纯粹的真理。正是因为我身上背着铁链,我在无数被压迫者和受难者之前有发表自由意见的优先权……”

“我们虽然关在人笼里,并受残酷的折磨,但只要我们还能得到那崇高的事业的支持,我们便有责任公开宣布我们所热爱的真理……”

巴贝夫就这样在法庭宣扬了革命理想,这种充满战斗激情的语言,说明雄辩的力量首先来自无私无畏的胆略。

美德和豪迈气概永远不会死亡。挺直你的腰,即使暴风雨来得再猛!

做事情讲求效率,漫无目的的言谈注定不会被人欣赏,不要做画蛇添足的事,也不要过分模糊其辞。

心中的较量

◆文/佚名

以前,希腊有一个大政治家叫狄摩西尼。天生的不幸,使他的齿唇上留有缺陷,说话含糊不清,难与人沟通、交流,这很令他苦恼。为了纠正自己的这个毛病,狄摩西尼找来一块小鹅卵石含在嘴里练习说话。有时跑到海边,有时跑到山上,尽量放开喉咙背诵诗文,练习一口气念好几个句子。

长时间的练习,石子磨破了他的牙龈,每次都弄得满嘴是血。血染红了他嘴里的那块石头。但这些困难并没有使他放弃练习,一直到口齿流利,能侃侃而谈为止。

我想,狄摩西尼的故事之所以感人,是因为他在用意志与躯体抗争,用美好的愿望与不幸的缺陷抗争……

其实,这更像是在拔河,是在心里拔河。有时候,我们的心中时常会萌生出一些美好的愿望,并按照这美丽的线索,去寻找自己生命的春天。但是自身的缺陷、懒惰、怯懦等常常束缚着愿望远行的脚步。为此,双方总要在内心深处较量一番。

而较量的结果大概只有这样两种:一种是行动伴着愿望一起走;一种是美好的愿望枯萎在束缚的泥潭里。

在心里拔河比战场上一决生死艰难得多,失败与成功在漫长的时间内争斗,胜与败都是自己的。

为灵魂打开一把伞

◆文/佚名

星期三下午上班的时候,一位气质极好、一看就属白领阶层的青年女子来找我的一位同事。正巧我的同事不在,她留下了姓名。等我的同事回来,我把情况作了通报,还意犹未尽地说了一通“不去当演员,可惜了”之类的惋惜话。同事笑道:你怎么知道她没有去当演员?事实上她不仅做过演员,而且还曾与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失之交臂呢。说着他报出了那个角色。我的心里猛然一震:那可是个令一名当年原本无名的女演员一夜之间红得发紫的角色啊!

而她是怎样错过的呢?

当时,慧眼识珠的导演挑女主角,挑来挑去,最后只剩下两位候选人:她与日后走红的那位。论外形和气质,非她莫属。然而她脸上几颗隐瞒不了的青春痘造成了导演的犹豫。导演虽然有些犹豫,但还是偏向于她的,不巧这时外界又传出了她与导演有染的流言。一贯无瑕的她一赌气,退出竞争。旋即又辞职,匆匆打道回府了。

人生就像河道上的一叶扁舟,时而风顺帆满,前程无量,时而狂涛滚滚,祸从天降。只要心灵的那盏灯没有熄灭,信念铸就的船就会飞流千里,劈波斩浪。

十年来,她远离机会频频、可以尽展才华的演艺界,成了一名普遍的白领。偏离了自己真正的轨道,从事着自己并不真心喜欢的职业,其中郁积的遗憾和委屈又岂是一口气能赌掉的?况且,她的婚姻也因之而并不幸福。

小时候,我听过一个故事,说的是从前有一个人提着网去打鱼,不巧这时下起了大雨,他一赌气将网撕破了。网撕破了还不够,又因气恼一头栽进了池塘,再也没有爬上来。小时候,我想世上哪有这样的傻子,这一定是个哄人的故事。现在想起来,这个故事还是很有意义的。

工作与休息

◆文/佚名

一个过路的人大起胆子去问一个卖鬼的人:“你的鬼,一只卖多少钱?”

外乡人说:“一只要200两黄金!”

“你这是搞什么鬼?要这么贵!”

外乡人说:“我这鬼很稀有的,它是只巧鬼,任何事情只要主人吩咐,全都会做。又是只工作鬼,很会工作,一天的工作量抵得100人。你买回去只要很短的时间,不但可以赚回200两黄金,还可以成为富翁呀!”

过路的人感到疑惑:“这只鬼既然那么好,为什么你不自己使用呢?”

外乡人说:“不瞒您说,这鬼万般好,惟一的缺点是,只要一开始工作,就永远不会停止。因为鬼不像人,是不需要睡觉休息的。所以您要24小时,从早到晚把所有的事吩咐好,不可以让它有空闲,只要一有空闲,它就会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思工作。我自己家里的活儿有限,不敢使这只鬼,才想把它卖给更需要的人!”

过路人心想自己的田地广大,家里有忙不完的事,就说:“这哪里是缺点,实在是最大的优点呀!”

于是花200两黄金把鬼买回家,成了鬼的主人。

主人叫鬼种田,没想到一大片地,两天就种完了。

主人叫鬼盖房子,没想到三天房子就盖好了。

主人叫鬼做木工装潢,没想到半天房子就装潢好了。

整地、搬运、挑担、推磨、炊煮、纺织,不论做什么,鬼都会做,而且很快就做好了。

短短一年,鬼主人就成了大富翁。

但是,主人和鬼变得一样忙碌,鬼是做个不停,主人是想个不停。他劳心费神地苦思下一个指令,每当他想到一个困难的工作,例如在一个核桃核里刻10艘小舟,或在象牙球里刻9个象牙球,他都会欢喜不已,以为鬼要很久才会做好。

没想到,不论多么困难的事,鬼总是很快就做好了。

有一天,主人实在撑不住,累倒了,忘记吩咐鬼要做什么事。

鬼把主人的房子拆了,将地整平,把牛羊牲畜都杀了,一只一只种在田里。将财宝衣服全部舂碎,磨成粉末。再把主人的孩子杀了,丢到锅里炊煮……

正当鬼忙得不可开交,主人从睡梦中惊醒,才发现一切都没有了。原来,永远不停止地工作,真是最大的缺点呀!

仅为工作而生的人生是缺陷的人生,上帝造人时并没有工作一项,我们需要工作,我们也需要思考。

削足适履

◆文/佚名

这个世界上谁瞧不起你都行,但是你自己瞧不起自己,这就太糟糕了。

工作也一样。好工作值得好好干,不好的工作嘛就凑合着干。是金子就应该放出它的光亮来。可是,当我们面对生活的挫折和不平坦的路程的时候,我们却常常把自己的身价贬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