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最让你坚强勤奋的励志故事
20859200000013

第13章 创造奇迹(1)

嘴里的阳光

◆文/佚名

如果说赞美他人前途是暖及三冬之举,那么在一些特殊的场合,抓住他人生活中的一些细枝末节加以粉饰,就是更高一着的险奇之道了。

美好的前途是人人都向往的,婴儿呱呱坠地之日起,就背负起了父母的殷切希望;从刚走进校门起,就开始立志成才,长大后要当医生、科学家、文学家、警察……每个人都会为自己的将来设计蓝图,前途是一个既遥远又抽象的东西。既不能确定它是什么样子,又会在现实中找到些许迹象。每个人都很注意别人对自己的前途的预测和评价,也正因为如此,才产生了到现在兴旺依旧的算命先生。在现代社会,虽然我们以科学破除迷信,但赞美他人的前途和未来,仍是赢得别人的一大技巧。

一句“你们是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曾鼓舞了多少人。在父母面前夸其子女有出息,将来准成大器,全家都会满心喜悦,甚至把话当真。赞美一个人的前途会使他备受鼓舞,信心十足。同时你的权威形象也无形中塑造起来,将来他成功之日,他的大脑中第一个闪现的形象很可能就是你当年的样子。这就是我们经常说的:“一句好话三冬暖。”

日本著名心理学家多湖辉先生在一本书里举了这么一个例子:有位杂志社的记者,有一次去采访一位地位很高的财经界人士。话匣一打开,就首先称赞对方的经济手段如何高明,继而想打听一些成功的奥秘。但由于这是初次采访,不能很快接触到问题的实质。

这时,那位记者灵机一动,将话题一转,说道:“听说贵经理在业余时间很喜欢钓鱼,在钓鱼方面也是行家里手。在下偶尔也喜欢钓钓鱼,不知道你是否可以介绍一些这方面的经验?”那位大人物一听此话,笑脸顿开,侃侃谈起钓鱼经来。结果不消说,宾主双方俱欢,尔后采访中自然方便不少。

从这位大人物的心态来看,因为所处的地位,有关经营方面的“高帽子颂歌”已经听得耳根生茧了。而这个记者望到人物的另一面,从该大人物的业余生活开始人手,最后圆满地达到预期目的,其手段令人叹为观止。

在这个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到得体的赞美行为的确威力无穷,可以自然地减轻我们交际的阻力。

包拯就任开封知府后,要选一名师爷。经过笔试,包拯从上千人中挑选了十个很有文才的人。第二个程序是面试,包拯把他们一个跟一个叫进去,随口出题,当面回答。

包拯面试的题目出得也很别致,前面九个一一进去后,包拯指着自己的脸对他们说:“你看我长得怎么样?”那九个人抬头一看包拯的脸庞,吓了一跳:头和脸都黑得如烟熏火燎一般,乍一看,简直就像一个黑坛子放在肩上;两只眼睛大而圆,瞪起来,白眼珠多,黑眼珠少。他们想:如果把他的模样如实讲出来,那他一定会火冒三丈,那还能当师爷,说不定还会遭顿打呢!不如循守常道,恭维一番,讨他个喜欢。于是一个个恭维他眼如明星,眉似弯月,面色白里透红,纯粹是副清官相貌。气得包拯将他们一个个赶走了。

第十个应试者进来了,包拯也问相同的问题。那个向包拯打量了一番,说道:“老爷的容貌嘛!……”“怎么样啊?”“脸如坛子,面色似锅底,不仅说不上俊美,实在该说是丑陋无比,特别是两眼一瞪,还有几分吓人呢!”包拯一听,故意把脸一沉,喝道:“放肆,你竟敢这样说起本官来了,难道就不怕本官怪罪于你吗?”那人答道:“老爷您别生气,小人深信只有诚实的人才可靠,老爷的脸本来就是黑的,难道别人说一声美就变美了吗?老爷虽然相貌丑陋,但心如明镜,忠君爱国,天下人皆知包青天的美名,难道老爷没有见过白脸奸臣吗?”一席话说得包拯心中大喜,即日便任命他为师爷。

这个“应聘”者之所以成为十个顶呱呱的才子中的幸运者,是因为他的赞美更加有远见,足见其洞察力不一般,通过对他人真诚的赞美,由缺点推到优点,最终成为赞美他人的受益者。绅士过独木桥,刚走几步便遇到一个孕妇。绅士很礼貌地转过身回到桥头,让孕妇过了桥。孕妇一过桥,绅士又走上桥。走到桥中央又遇到一位挑柴的樵夫,绅士二话没说,回到桥头让樵夫过了桥。第三次绅士不敢贸然上桥,而是等独木桥上的人走完才匆忙上了桥。眼看就到桥头了,迎面赶来一位推独轮车的农夫。绅士这次不愿回头了,摘下帽子,向农夫致敬:“农夫先生,你看,我就要到桥头了,能不能让我先过去?”农夫不干,把眼一瞪,说:“你没看见我推车赶集吗?”话不投机,两人争吵起来。这时,河面上浮来一叶小舟,舟上坐着一个僧人。两人不约而同请僧人为他们评理。

僧人双手合十,看了看农夫,问他:“你真的很急吗?”农夫答道:“我真的很急,晚了便赶不上集了。”僧人:“你既然急着赶集,为什么不尽快给绅士让路呢?你只要退那么几步,绅士便过去了,绅士一过,你不就可以早早过桥了吗?”

农夫一言不发。僧人便笑着问绅士:“你为什么要农夫给你让路呢,就是因为你快到桥头了吗?”

绅士争辩道:“在此之前我已给许多人让了路,如果继续让农夫的话,我便过不了桥了。”

“那你现在是不是就过去了呢?”僧人反问道,“你既然已经给那么多人让了路,再让农夫一次,即使过不了桥,起码保持了你的风度,何乐而不为呢!”

绅士的脸涨得通红。

人生旅途中,我们是不是有过类似的遭遇呢?其实,给别人让路,也是给自己让路啊!

语言就像武侠小说中描绘的无影手、隐身法,能在自然的程序中毫不矫揉造作地制胜,的确是大智若愚、高瞻远瞩之举。

千里马主动找伯乐

◆文/佚名

吕尚,俗称姜太公。相传吕尚先世为贵族,后家道中落,至吕尚时沦为贫民。为维持生计,年轻时曾在商都朝歌宰牛卖肉,又到孟津做卖酒生意。他虽贫寒,但胸怀大志,勤奋好学,始终不倦地研究、探讨治国兴邦之道,以期有朝一日能够大展宏图,为国效力。

想成就一番大事业,非要获得较高职权不行。可是像他那样出身卑微的社会底层中人,要爬上去谈何容易!他在朝歌试探过,但纣王昏庸没有成功。老年时,他决心入周寻找机会,选择了距离周的都邑只有几十里的磻溪垂钓为生,等待机遇的到来。这里离都城不远不近,风景又秀丽,好山好水,符合高人逸士的风度气质,能够借江山之助增强人格的感染力。

附近的人们都不知道他的年纪和姓名,他平时沉默寡言。虽然他精力充沛,但已是83岁的耄耋老年。于是人们按照对老人的一般尊称呼之为“太公”。又因为老人长长的白眉覆盖下的眼睛,常透露出心事重重、茫然远望的神情,所以给他起了个名字,叫做“望”。(《释名》说:“望,茫也,远视茫茫也。”)合起来就称做“太公望”。

这天,太公望钓起了一条一尺多长的鲤鱼,非常高兴,将鱼从钩上摘下来放进身边的鱼篓里。突然,他脸上的肌肉抽搐了一下,笑容消失了,全身绷紧了。

他侧耳倾听。

他听到远处有极微弱的声音,过了一会儿,声音略大些,可以分辨出,那是人喊马嘶声。

太公想起了什么,慌乱地转身抡起鱼竿,将鱼钩抛入水里。全身挺直,只有握竿的手微微有些发抖,又过了一会,嘈杂的声音越来越大,侧面的密林中转出一队人马,为首的是这片领土的最高统治者,被商王封做西伯的姬昌。

在此之前,西伯侯姬昌被纣王囚禁在羑里。他的臣子散宜生、闳夭等人设计向纣王献美女、宝物,好不容易才将他赎回,他回到周原的国都以后,对故土备感亲切,于是率领亲信,出来围猎。

他南下渡过渭水,在密林中顺溪而行,人马喧闹,兴高采烈,被羁押羑里郁结的闷气一扫而光。

他率领人马,转进一处溪谷,当地人告诉他,前面就是兹泉。

密林忽然终止了,眼前出现了一片阔大的潭水。好美的景色!真是云日相辉映,空水共澄鲜。秋天林木的五颜六色倒映在粼粼碧波中,混合点点的阳光,炫人眼目。

还有一位画中人!

水边的一块大青石上,端正地跽坐着一位正在垂钓的黑衣老人。安安静静,银髯飘飘。那衣服的黑颜色,使秋天的艳丽沉寂下来,而不是漫无边际地炫耀。金风吹得林木沙沙。偶尔冉冉飘下一两片落叶,衬托着老人专注的神情,使天地间充斥了一种静穆,一种崇高,一种悲凉的美感。所有的人都下意识地止住说笑,肃然而立。

西伯呆立了一会儿,猛地想起什么,立即跨下马来,一步步走向老人。

西伯来到老人身边,毕恭毕敬地拱手而立,准备开口问话。这时,他突然发现了件奇怪的事情。他看到老人的钓钩并没有没到水里,离水面还有一两寸,那钩上竟没有鱼饵。而老人身边的鱼篓里却明明有一条刚刚钓上来正在活蹦乱跳的大鲤鱼。

西伯奇怪极了,忘了原先要说的话,问道:

“这位老人,别人钓鱼都要诱饵,您怎能不用诱饵就将鱼钓上来呢?”

听了这话,太公望也大吃一惊。他刚才太紧张了,听到远处的声音后,慌忙将钩甩进水里,竟忘了放鱼饵。当西伯的人马停在水边,西伯向他走过来时,他为了止住发抖的手,却不知不觉将钓钩提出水面,于是出现了这尴尬的场面。也难怪,这是他追求了几十年而遇到的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机会。

世界上有才能的人很多,而有慧眼的人很少,千里马如果不学会自荐,也只能默默拉一辈子车了,所以不要自叹怀才不遇,要自己寻找展示的空间。

太公望镇定自己,不使脸上显出慌乱,脑子飞快地转动,审时度势寻思应对的办法。在这短暂的沉默时刻,西伯觉得这老人莫测高深,不饵而钓也许有什么玄奥的天机,自己的问话也许太蠢了。这时幸得太公望福至心灵,突然想出对策,他说:“休道钩无饵,自有愿上者。世人皆知纣王无道,可是西伯就甘愿上钩,跑到朝歌去朝拜,被囚羑里;世人皆知商朝气数已尽,可是各路诸侯也甘愿上钩,宁可臣服,为钩上肉,就像我钓到的这条鱼一样!”

西伯听后大吃一惊,因为这些话正中他的心事,便连忙躬身施礼,问道:“愿闻贤士大名。”“老朽吕尚是也。”

“刚才听先生高论,振聋发聩。不瞒先生说,我就是您所说的西伯。”

吕尚装出吃惊的样子,惶恐地说:“老朽不知,狂言乱语,恕罪恕罪。”

西伯恳切地说:“现在天下纷争,百姓乱离,如先生不弃,望助我匡扶天下,拯民于水火。”

吕尚言不由衷谦逊了一番,也就与西伯一同回宫了。到了宫里,他与西伯纵论天下大事,雄辩滔滔,分析透彻,见解高明,使西伯听得心悦诚服,立刻拜他为太师,委以重任,为建周亡商立下了惊天之功。

学会面对

◆文/佚名

面对不可避免的事实,我们应该学着做到诗人惠特曼所说的那样:

“让我们学着像树木一样顺其自然,面对黑夜、风暴、饥饿、意外与挫折。”

一个有十二年养牛经验的牧人说过,他从来没见过一头泽西母牛因为草原干旱、下冰雹、寒冷、暴风雨及饥饿,而会有什么精神崩溃、胃溃疡的问题,也从不会发疯。

举这个例子的意思并不是说我们应该像母牛那样束手接受所有的不幸,不,绝不是的,那只是宿命论。只要有任何可以挽救的机会,我们就应该奋斗!但是,当我们发现情势已不能挽回了,我们就最好不要再思前想后,拒绝面对。

哥伦比亚大学的维克斯教务长,有一个值得所有人记住的座右铭(是从儿歌改过来的):

“面对任何病痛,先看有无药方;有,就去寻找!没有,那就算了。”

面对生活,我们同样要接受不可避免的事实,惟有如此,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掌握好平衡。

谁都没有改变已经发生的事的能力,要改变的只是心态,在现实面前不要逃避,只有正视它才有突破。

另辟蹊径

◆文/佚名

一个星期六的早晨,在条件极差的情况下,一位牧师在准备讲道。

那是一个雨天,他的妻子出去买东西。

他的小儿子吵闹不休,向他要零花钱。

这位牧师正在看一本旧杂志,一页一页地翻阅,一直翻到一幅色彩鲜艳的大图画——世界地图。

于是他从那杂志上撕下这一页,再把它撕成碎片,丢在地上,对儿子道:“小约翰,如果你能拼拢这些碎片,我就给你两角五分钱。”

牧师以为这件事会使约翰花去上午的大部分时间,没想到不到十分钟,他儿子就来敲他的房门了。

牧师惊愕地看着约翰如此之快地拼好了的那幅世界地图。“孩子,这件事你怎么做得这么快?”牧师问道。“啊,”小约翰说,“这很容易。在图画的背面有一个人的照片。我就把这个人的照片拼到一起。然后把它翻过来。我想如果这个人是正确的,那么,这个世界地图也就是正确的。”

牧师微笑起来,给了他儿子两角五分钱,说道:“你也替我准备好了明天的讲道。”

“如果一个人是正确的,他的世界也就会是正确的。”这就是小约翰给我们的启示。

牧师的思路是不错的,如果要把这些碎片拼成世界地图,确实需要大半天的时间。

可是他的儿子却发现了一条捷径,从而省力省功。

这不能不算是一个小小的发明。

这发明的思路就叫另辟蹊径,另辟蹊径为他赢得了一个成功的机会。

一条道走到天黑是不可取的,古人说“条条大路通罗马”。地球既然是圆的,你还怕没有别的路吗?

倾听的艺术

◆文/佚名

倾听是一门艺术。倾听的技巧就是在对方谈话时聚精会神,全神贯注地聆听。当某个人到你的办公室来和你谈话时,你绝对不允许任何事情分散自己的注意力。如果你是在一个喧哗嘈杂的房间里和人谈话,你应当想方设法地让对方感觉到你们是在场的仅有两个人。

或许我们每个人都看到过一群喜欢开玩笑的人聚集到一起互相交流故事。还没等第一个人讲完他的笑话,另一个人已经截住了他。没有谁在认真倾听他人的笑话,因为他们都在忙于准备下一个笑话。在我们正常的谈话过程中,有时候也会出现这种现象,因为他在不安地等待开口的机会,他事实上根本没有注意我们在说什么。

在我们接受学校教育的整个过程中,我们被教导怎样阅读、写作和谈话——然而,从来没有人教导我们怎样去倾听。所以,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倾听是他们的几个最大的弱点之一。尽管倾听可能是所有的人际沟通技巧中最被低估的部分,但实际上,优秀的人士都更喜欢倾听他人的谈话,而不是自顾自地在那儿滔滔不绝。或许这就是为什么上帝赐予我们两只耳朵的同时仅赐予我们一张嘴巴的原因所在。

学会倾听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要从平时的点滴做起,要时时问一下自己,你用心听别人的话了吗?

勇于说“不”

◆文/佚名

在平常生活中,提高别人对自己的信任度主要从小节上积累起来。取信于人首先不可恶意撒谎,“狼来了”的故事就是个教训。要提高别人对自己的信任度,可以采取的做法有:

不知道的事,就坦白承认。有一位加州大学知名教授在授课中,讲到一次使用老鼠作为实验对象的实验。突然有一位学生站起来发问:“若改用其他动物,实验结果会一样吗?”人们期待教授会有精彩的回答。不料,这位知名的教授坦白地回答:“我也不知道!”

一般的大学教授,恐怕都不会坦率地回答“我不知道”吧!而多以“我想是这种结果吧”等话,轻描淡写地将问题带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