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礼仪金说:国际礼仪
20915900000016

第16章 入乡随俗的你

40多岁的谭女士可谓见多识广,可她在出访泰国时却惹出一场不大不小的乱子。为了让中国友人更加深入地体验泰国的民俗民情,主人特地安排谭女士一行去家里做客。当主人6岁的儿子被领到谭女士面前,怯生生地向她行合十礼祝福时,眉开眼笑的谭女士立刻习惯地摆出长者的姿态,一只手拉住孩子,另一只手摸着他的头顶,夸奖对方“真乖!”想不到当下竟哑了场,主人的全家明显地面露出不满之意。要不是主人转而“打岔”,谭女士还真不好过关了。

相比之下,杨小姐在印度的所作所为就要“漂亮”得多。当杨小姐应邀参观印度教的寺庙时,她不仅特意换了一身端庄典雅的深色毛料套裙,而且在进入寺庙之前还特意脱去了自己的高跟皮鞋。在杨小姐弯腰脱鞋之际,在场的印度人,不管与之相识与否,无不表示赞赏。

从国际礼仪上来讲,谭女士与杨小姐的一对一错绝非偶然,而是与她们对当地风俗习惯的了解与尊重的程度有关的。泰国人信仰佛教,佛教讲究人的头顶最为神圣,是不容他人触摸的,小孩的头顶尤其是如此。谭女士不明就里,把国人长辈对待孩子的一套“照抄照搬”到泰国,在人家宝贝得不得了的头上又拍又摸,在泰国人看来,好似“太岁头上动土”,岂不让人恼火。人家当时没跟她过不去,就已经很够意思了。

在印度,人们以牛为神,不仅不得鞭笞,而且倍加敬重。倘若在进入印度教的寺庙时脚穿牛皮鞋,无异于把神圣的牛踩在脚底下,是对它的大不敬,这也是印度人无法容忍的行为。杨小姐知礼讲理,自觉地脱去皮鞋后才进入寺庙,在周围印度人的眼里是对圣牛的敬重,也是对他们的尊重,自然而然地会赢得人们的好感。

入国而问禁,入乡而问俗。既是做人的常识,又是我们出国时所应当遵循的基本法则,对此是没有任何保留和讨价还价的余地的。有意识地对此不闻不问,甚至公然背道而驰,不但有损自我形象,还会伤害其他民族的感情,使他们对我们产生误解,甚至是反感。

例如,现代人讲究保护动物,对于狗更是宠爱有加,特别是西方人。根据西方人的见解,狗并不是普通的动物,而是通人性的,是人类的朋友和其家庭的成员之一。西方人在周末全家去郊外别墅度假,经常是先生开车,太太坐在先生身旁,而孩子与狗坐在车子后排。

在街上行走,人们不仅要自觉、自愿地为女士让路,而且通常也要为狗让路。

去西方人家中做客,主人会把狗称为“先生”或“小姐”,当作其家中的一个成员郑重地介绍给你。客人得体的做法是,应该当着主人的面称道一下对方的爱犬。要是你怕狗,不妨对主人说明。如果串门时碰上狗过来与你嬉戏,你不仅不同它玩耍,不对主人夸奖它,还表现出讨厌它、躲它、踢它,甚至对主人大谈特谈狗肉吃起来的“味道好极了!”此刻主人若是对你另眼相看,那又能怪谁呢?

又如,国外的人一般对感冒、发烧看得特别严重,特别是流行性感冒被当成一种大病,因为人们认为,这些疾病都有可能诱发严重的内脏病症。而在国内,人们却不把感冒发烧当回事。在公共场合有人大打喷嚏,他人也不以为怪。然而在国外的公共场合是不能放肆地打喷嚏、咳嗽的。因为这种行为很可能会把病菌传染给他人,是典型的“不自觉”行为。

而且在国外的公共场合往往也“容不得”戴口罩的人。在国内,人们戴口罩大半是为了防止“喝凉风”,而在国外唯有感冒或其他传染病的患者才会这么做。

再比如,你要是当面夸奖国内的小姐漂亮,对方可能暗地里得意半晌,可是当下只会以否认表示谦虚,说“哪里,哪里”,或“比您差远了。”可是西方人却主张当仁不让,对于他人的赞扬,只有当即说上一声“谢谢”,对此表示承认,才最得体。你要是对西方人的夸奖表示否认,对方会认为你缺乏自信、虚伪,甚至还会不高兴。

目前,各个国家、各个民族由于文化传统、民族习惯和宗教信仰各不相同,都有一些与众不同的风俗习惯。它通常都由一些独特的讲究与禁忌构成,是其社会历史长期发展的产物,并且流传至今。

个别人错误地认为,一些民族的风俗习惯来得莫名其妙,非但不可思议,而且跟封建迷信差不多。

再者,有人会问,不是讲相互尊重吗?为什么偏偏只要求我们迁就别人,而不让他们迁就我们呢?这些态度在实践中都是要不得的。

对于国外其他民族不同于我们的风俗习惯,正确的态度,首先应当是表示理解,同时加以尊重,而不应该大惊小怪,或是妄加非议。这是我们在对外交往的过程中应当掌握的一项基本法则。

不同民族的风俗习惯有一个共同之处,那就是它们都是相沿成俗的,并且都已经经过多年的沉淀,成为各民族的民族文化中不可分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此不予以尊重,甚至横加指责,公然与之“唱反调”,只会伤害其他民族的感情,孤立自己。

其实,风俗习惯这种东西,哪一个民族都有。在本质上,它是一种民族文化。

例如,在我国,汉族与傣族都过春节,但大家的过法不同。汉族过春节,讲究包饺子,贴春联,家人团聚,串门拜年。

傣族过春节,则讲究聚集在广场或街头,互相泼洒象征和平与幸福的水,即以泼水节的形式欢度春节。

以上这些讲究,都有其不少的典故,没多少人真正相信,可大家都这么做,因为这是一种传统,一种民俗,一种本民族与众不同的东西。

对于其他信仰宗教的民族,我们也应以宽容的态度尊重其信仰宗教的权利。我们有不信教的自由,人家也有信教的自由。双方谁也不应当干涉对方。

在宗教徒聚居地区所进行的含有宗教色彩、具有宗教传统的庆典仪式和群众性节庆活动,早已成为当地风土人情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此加以尊重,实属应当。不要因为我们无此宗教信仰,就对人家的所作所为说三道四。

比如,天主教的修女不能结婚。你要是在那里与人家探讨这些做法有无道理,或是对人家表示自己对此难以容忍,都未免显得过于幼稚,甚至会惹恼人家。

必须强调的是,在我们前往其他国家和地区之前,应当有目的地多了解一些那里的风俗习惯,特别是要记住人家的特殊讲究和禁忌,并且加以遵守和回避。因为对其他民族的风俗习惯缺少了解,就根本没有理解与尊重可言。

但凡事都有一个分寸,过犹不及。例如,在一些国家里,女士与男士独处,不可眯起眼睛看对方,特别是身为近视眼而未戴眼镜的你更应当有意识地不要这样做。这样看人,是有“一往情深”之嫌的。不可以在男士面前掩口而笑,或是在公共场合大笑特笑。前者会被视为“特别在意自己留给对方的印象”,后者会被当作行为不检点,有意吸引异性的注意力。

在拉丁美洲的一些地方,男士往往特别的“自我感觉良好”。当女士们处身于那些地方时,遇到有人一个劲儿地看你,或是对你吹口哨,都应当置之不理。即使漫不经心地回敬对方一眼,都会被当作有所反应,而给自己惹来麻烦。

在国外做客,如果结识了新朋友,上门拜访或是临别之际,大家互赠一些礼品以为纪念,是很正常的。但作为女士,不应当接受一面之交的异性送给自己的特别贵重的礼物。自己也不宜送与对方一些含意深刻的东西,以防被对方误解你的意思。

对有些民族的风俗习惯,如果用科学的眼光来看待,无疑难于解释。

例如,西方人在数字方面忌讳“13”,日本人则讨厌“4”与“9”。如果13日与星期五碰在一起,对西方人来讲是绝不可出行和去办大事的,因为那天“晦气至极”。

在色彩方面,日本忌讳绿色,阿拉伯人却对绿色喜欢得不得了。美国人所倾心的蓝色,在比利时却大受诅咒。在欧洲受欢迎的紫色,在巴西却忌讳得很。

中国人认为美丽动人的孔雀,却为英国人所蔑视。

我们不会把蜗牛当一回儿事,美国人却以为此物十分吉祥。

打碎了镜子,会被西方人当成自己运气变坏的先兆。

在商店开业之时被人送来了与火有关的贺礼,对日本人而言实在是大为晦气。

诸如此类,不胜枚举。对此你虽然不必相信,但无论怎么说都不能去干涉指责他人的信与不信。对人家的习俗指手画脚,是没有教养的人才会去做的。希望你在周游世界时能够对此铭记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