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尘扬古战场:中国古代战场秘境追踪
20949200000013

第13章 赤壁古战场——自古最受关注的古战场

乘船顺长江而下,闯三峡,过宜昌,至千里江陵,便见南岸一山飞峙江心,宛如一把出鞘的利剑直指江北乌林。将近山崖,褐色的石壁上,一米见方的大字“赤壁”赫然入目。这里就是三国时期有名的赤壁之战厮杀的疆场。赤壁之战是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发生于三国形成时期,汉献帝建安十三年,孙权、刘备联军在长江赤壁一带大胜曹操军队,奠定三国鼎立基础。

“新赤壁大战”

“二龙争战决雌雄,赤壁楼船扫地空。烈火张天照云海,周瑜于此破曹公。”赤壁,是一个知名度极高的古战场,备受世人关注。那么,赤壁之战究竟是在什么地方发生的?当时曹军的真实军事实力如何?曹操的进攻路线又是什么呢?

赤壁有两处,即文赤壁和武赤壁。关于武赤壁,也有很多争论。

1.文赤壁

文赤壁位于湖北省黄冈市境内,因苏轼《赤壁赋》而得名。北宋苏东坡被贬到黄州任团练副使时,也误认黄州赤鼻矶为赤壁,因为此地岩壁垂直,一片红色,宛若烈火烧过一样。苏轼在这里写下了传诵千古的前、后《赤壁赋》和《赤壁怀古》词。

《赤壁怀古》写道:“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然而谁都知道这里不是真正的古战场。因为赤壁既不位于樊江上游,又不位于大江之南,不符合史书所记载。

这次战役,孙、刘联军以少胜多,智取强敌,为魏、蜀、吴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这样著名的战场,自然是文人雅士吟咏感怀的对象。

2.武赤壁

数百年来,历史学界对于“赤壁”之战发生的地点多有讨论,诸说并起,被传媒称为“新赤壁大战”。据统计,有蒲圻说、黄州说、钟祥说、武昌说、汉阳说、汉川说、嘉鱼说这七种“赤壁说”。从现当代观点来看,争论的焦点在蒲圻说和嘉鱼说之间。

蒲圻说:阴法鲁主编的《古文观止译注》中写道:“那个赤壁,在今湖北省蒲圻县西北,长江南岸。”《元和郡县图志》也称:“赤壁山在蒲圻县西一百二十里,北临大江,其北岸即乌林,即周瑜用黄盖策,焚曹公舟船败走处。”胡三省注的《资治通鉴》和谭其骧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也认为赤壁位于蒲圻。

嘉鱼说: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和朱东润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都持赤壁在今湖北嘉鱼县东北的观点。如上溯此说之源,有《大清一统志》引据《水经注》为证。《水经注》曰:“赤壁山在百人山南,应在嘉鱼县东北,与江夏接界处,上去乌林二百里。”此说后来为清末著名地理学家杨守敬所首肯。

两种说法哪一种更切合实际呢?多数人认为,“蒲圻说”较为可信。这不仅因为《元和郡县图志》的作者李吉甫生活的年代与赤壁之战的年代较接近,与更早些时候的《荆州记》和《元和郡县图志》有相同的记载,而且因为蒲圻的赤壁,陆续有大批的器物被发掘出来,部分专家支持这一观点,如《古战场蒲圻赤壁论文集》。

蒲圻就是我们所说的武赤壁,它位于湖北蒲圻县,现已更名为赤壁市。赤壁市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了人类居住繁衍,先后发现多处新石器时代至西周、春秋文化遗址。夏、商时(公元前21世纪~前11世纪)属荆州云梦泽地,西周及春秋时(约公元前11世纪~前476年)为楚国云梦泽地。战国时(公元前475年~前221年)楚国夏州地,秦为南郡地,汉代寓于江夏郡沙羡县。

蒲圻的名字缘于东吴黄武二年(公元223年),孙权置县,因作“蒲草千里,圻上故垒;莼蒲五月,川谷对鸣”的诗句而命名。

它地处南北交通要道,为湖北省南大门,自古就是军事攻防要地,赤壁之战也发生在这里。

3.历史的证明

据南朝盛宏之《荆州记》记载,刘宋元嘉年间,在赤壁已发掘了曾参与赤壁之战的东吴大将吕蒙之墓,“墓中有一髑髅极大,蒙形长伟,即蒙髑髅也。”

另据《南史·宋书·符瑞志》载:刘宋大明七年,蒲圻出铜路鼓,“独足四面”。

南宋诗人谢枋得在《赤壁诗序》中说:“予自江夏溯洞庭,舟过蒲圻,见石崖有赤壁二字,因登岸访问父老曰,乌林有烈火岗,上有周公瑾庙地今士人耕地得箭镞,长尺余,或得断枪折戟,其为周瑜破曹军处无疑。”

在赤壁对岸的乌林,曾发掘出东汉晚期的铜马镫、印有东汉献帝“建安八年”的瓦砚、东汉铜镜、陶瓷器和箭镞等文物。在赤壁山下一米多深的土层中发掘出沉船上的铁环、铁钉及东汉铜镜等文物。在赤壁山上,人们还发掘出铜、铁、玉带钩各一件。后来,考古学家在赤壁山和南屏山各发现一枚传令旗上的三棱形镂孔铜镞。

1987年,考古学家在赤壁金鸾山坡一座东吴砖室墓中发现诸葛亮设计制造的铜弩机一件,以及东汉五铢钱和规矩星纹铜镜,后来在同一个地方,又发掘出东吴都尉武官陈文和的墓,墓中出土37件文物。由此可以断定,蒲圻便是真正的赤壁古战场。

真实的赤壁之战

关于赤壁之战有很多说法,究竟哪个才是真实的呢?

1.赤壁之战的不同版本

传统观点认为,曹操意识到自己的水军战斗力严重不足,于是他把战船连起来,以便保持船身的平稳,利于不习水战的军队南渡。然而,现在关于赤壁之战出现了不同的版本。

据《汉末英雄记》记载,“曹操进军至江上,欲从赤壁渡江。无船,作竹椑,使部曲乘之,从汉水来下大江,注浦口。未即渡,周瑜又夜密使轻舸百艘烧椑,操乃夜走”。

另一版本称:“周瑜镇江夏。曹操欲从赤壁渡江南,无船,乘竹椑从汉水下,住浦口。未即渡,瑜夜密使轻船走舸百数艘,艘有五十人移棹,人持炬火,火然则回,船走去,去复还烧者,须臾烧数千竹椑。火大起,光上照天,操夜走。”

《三国志·周瑜传》记载:瑜部将黄盖曰:“今寇众我寡,难与持久。然观曹军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

2.火烧乌林前的水战

火烧乌林前,曹军和孙刘联军正面进行过一场水战,其结果对曹军不利。

周瑜率领吴军逆江同刘备军汇合,共同迎战曹军,恰巧曹操到达赤壁(即包括乌林在内的大片地区),于是,两军在大江上有过一场战斗。

《三国志·周瑜传》记载:“权遂遣瑜及程普等与备并力逆曹公,遇於赤壁。时曹公军众已有疾病,初一交战,公军败退,引次江北。”

《三国志·刘备传》记载:“权遣周瑜、程普等水军数万,与先主并力,与曹公战于赤壁,大破之。”

《三国志·曹操传》记载:“公至赤壁,与备战,不利。于是大疫。”

《三国志·孙权传》记载:“瑜、普为左右督,各领万人,与备俱进,遇於赤壁,大破曹公军。公烧其馀船引退,士卒饥疫,死者大半。”

《资治通鉴》也采取了《周瑜传》的记载:“进,与操遇于赤壁。时操军众已有疾疫,初一交战,操军不利,引次江北。瑜等在南岸。”

这场战争的原因始终是个迷,有人说这场战争是两军的试探,也有人说是曹操登陆前的准备,还有人说这只是两军一场小规模的接触。

3.探讨两军的行军路线

1)曹操的行军路线。

下面是曹操的进攻路线和退败路线:

进攻路线:

《三国志·曹操传》记载:“秋七月,公南征刘表,八月,表卒,其子琮代,屯襄阳,刘备屯樊。九月公到新野,琮遂降,备走夏口。公进军江陵……公自江陵征备,至巴丘……公至赤壁,与备战,不利。”

《三国志·徐晃传》记载:“从征荆州,别屯樊。”

《三国志·曹纯传》记载:从征荆州,追刘备于长坂,获其二女辎重,收其散卒。进降江陵。

《三国志·赵俨传》记载:“太祖征荆州,以俨领章陵太守,徙都督护军,护于禁、张辽、张郃、朱灵、李典、路招、冯楷七军。”

由此可以看出曹操的进攻路线是这样的:从许昌全线出击,沿新野到樊城、荆州、长坂、江陵,然后水路并进经巴丘,终抵赤壁。

败退路线: 《资治通鉴》记载:“操引军从华容道步走,遇泥泞,道不通,天又大风,悉使羸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羸兵为人马所蹈藉,陷泥中,死者甚众。”

《汉末英雄记》记载:“曹公赤壁之败,至云梦大泽,遇大雾,迷道。”

《三国志·郭嘉传》中有:“太祖征荆州还,於巴丘遇疾疫,烧船。”

由此可以看出:曹操从乌林途经华容,中间路难行甚至迷路,最终到达巴丘,并退到江陵。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总结出曹操的全部行程:许——新野——樊城——长坂——江陵——巴丘——赤壁(败)——华容道——巴丘——江陵。

2)孙刘联军行动路线: 《三国志·刘备传》记载:“曹公以江陵有军实,恐先主据之,乃释辎重,轻军到襄阳。闻先主已过……,及於当阳之长坂……先主斜趋汉津,适与羽船会,得济沔,遇表长子江夏太守琦众万馀人,与俱到夏口……权遣周瑜、程普等水军数万,与先主并力与曹公战於赤壁,大破之,焚其舟船。先主与吴军水陆并进,追到南郡。”

由此可以看出孙刘联军行动路线是:新野——襄阳——当阳——汉津——夏口(汇合周瑜)——赤壁——华容道——南郡。

4.曹军大败

建安十三年秋七月,曹操开始南征。他派遣精锐部队“虎豹骑”五千人,在长阪追上刘军主力并将其击溃,“获其二女辎重,收其散卒”。

《三国志·刘备传》:“先主弃妻子,与诸葛亮、张飞、赵云等数十骑走,曹公大获其人众辎重。”

《三国志·赵云传》记载:“及先主为曹公所追于当阳长阪,弃妻子南走,云身抱弱子,即后主也,保护甘夫人,即后主母也,皆得免难。”

关羽率领水军在汉津接应刘备,使其没有遭受灭顶之灾,刘备后逃到夏口。

曹操率领部队占据江陵,取得大批战船的战略物资,决定彻底消灭刘备和孙权。

孙权与刘备结成同盟,刘备派诸葛亮为使前往东吴。

《三国志·鲁肃传》记载鲁肃语:始与豫州观于长阪,豫州之众不当一校。

可见当时刘备确实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

《江表传》记载:刘备“将两千人与羽、飞俱,未是因为自建安十三年以来损失不小,使曹操不得不在十二月撤军,没能继续南下”。

虽然在赤壁的损失不小,但曹军的总体实力仍然远大于孙刘,只是暂时不足以继续渡江作战而已。

这时刘备军的兵力开始增加,《江表传》记载:“周瑜为南郡太守,分南岸地以给备。备别立营於油江口,改名为公安。刘表吏士见从北军,多叛来投备。”

吴军兵力变化不大,虽然收编了一些北方降兵和战马,但自己也有伤亡。

曹操一面命文聘为大将,“使典北兵”,镇守江夏边境;一面亲率大军继续南下乌林,准备登陆赤壁。

《三国志·曹仁传》记载:从平荆州,以仁行征南将军,留屯江陵,拒吴将周瑜。

《三国志·满宠传》记载:建安十三年,从太祖征荆州。大军还,留宠行奋威将军,屯当阳。

《三国志·赵俨传》记载:太祖征荆州,以俨领章陵太守,徙都督护军,护于禁、张辽、张郃、朱灵、李典、路昭、冯楷七军。

至此曹操的大将几乎到齐,其主力部队悉数开赴赤壁。他希望以荆州水军为主力,进而利用绝对的兵力优势渡江他高估了荆州水军,低估了吴军和长江。

周瑜率领军队在樊口与刘备会合。然后两军逆水而上,行至赤壁,与正在渡江的曹军相遇。

当时曹军已遭瘟疫流行,士气不足,初战被周瑜水军打败。

因此,曹操不得不把水军与陆军会合,将战船靠到北岸乌林一侧,操练水军,等待良机。周瑜则把战船停靠南岸赤壁一侧,隔长江同曹军对峙。

曹操为了让士卒在船上就像在平地上一样,便将舰船首尾连接起来。

周瑜部将黄盖建议:“今寇众我寡,难与持久。然观操军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 周瑜采纳了黄盖的火攻计策,并让黄盖向曹操写信诈降,以便接近曹操战船。

后来,黄盖准备了十艘满载薪草膏油的轻利战船,外用赤幔伪装,上插旌旗龙幡。

当时东南风急,十艘船顺风前行,黄盖手举火把,命众兵齐声大叫“降焉!”

曹军毫无戒备。离曹军还有二里时,黄盖下令点燃柴草,火烈风猛,火船如箭一般烧向曹军战船。顷刻之间,硝烟滚滚,无数曹军烧死和溺死。

《三国志·周瑜传》记载:“曹公军吏士皆延颈观望,指言盖降。盖放诸船,同时发火。时风盛猛,悉延烧岸上营落。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军遂败退,还保南郡。”

《三国志·孙权传》记载:“公烧其馀船引退,士卒饥疫,死者大半。备、瑜等复追至南郡,曹公遂北还,留曹仁、徐晃於江陵,使乐进守襄阳。”

对岸的孙刘联军横渡长江,趁乱大败曹军。

曹操见已无法挽回败局,于是立刻自焚剩下的战船。

赤壁之战留下的历史谜团

1.双方的军事实力

此战确立了三国分立的形势,统一的步伐到此停止。那么,在此次战役中双方投入的兵力到底是多少呢?相传曹军有83万,究竟有没有那么多呢?

周瑜军:大约有3万,其中精锐水军大约占50%。

刘备军主力在汉水以东没有参战。

曹操军:大约有4万,其中新收降的荆州水军大约占50%。据史料记载:“曹操亲自率领的一支部队参加了赤壁之战。”宿卫军不足1万人,加上徐晃、满宠各五千人,所以西路的北方陆军只有2万人。

曹操的西路还有蔡瑁、张允两位将领,二人各带领水军1万多人。曹操西路兵团的水军大约有2.5万人。故曹操的西路兵团构成为:2万北方陆军加2.5万新投降的水军,共4.5万人。曹仁、曹洪、李通三位重要将领各五千兵,加上粮草使夏侯渊的五千人(见《三国志曹仁传》),共计2万人。东线牵制性进攻部队:三名将领各5千人,合计1.5万人。

曹军北方部队的兵力为15~16万,加上荆州的降军,总兵力为22~23万。

2.借东风

众所周知,诸葛亮“借东风”帮助周瑜战胜了曹操,那么,东风真的是诸葛亮“借来”的吗?

赤壁之战前夕,周瑜准备火攻曹军的战船,打败曹操。但周瑜没有想到火攻对风向的要求很高,而隆冬时节长江中游一带多刮西北风,没有东南风。

周瑜一急之下,病倒。

诸葛亮当时在周瑜军中帮着出谋划策,他给周瑜开了一个“药方”:“欲破曹军,须用火攻。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周瑜让诸葛亮想办法“借来东风”。诸葛亮当即答应:“可以借。”

于是,周瑜命人建起一座七星坛,诸葛亮装模作样地上坛作法,准备“借东风”。

诸葛亮沐浴斋戒,身被道衣,跣足散发,上到坛上开始作法祭风。他上坛三次,下坛三次,却没有出现东南风。直到将近三更时分,忽听风声响,旗幡转动。

周瑜出帐看时,旗带竟飘西北。霎时间东南风大起。于是周瑜乘机发动进攻,一举击攻了曹军。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据说,诸葛亮曾遇异人,传授他八门遁甲天书,因此诸葛亮能综合运用数理奇门和法术奇门,呼风唤雨。

事实上,诸葛亮筑七星坛施法术借东风,只是个掩人耳目的形式。东风是他早已预测出来的,不是他“借来”的。

隆冬十一月,长江赤壁一带,一般规律是刮西风和北风,没有东风和南风,而作战当日凌晨至上午这一段时间却出现了特殊情况,大刮东南风。精通天文地理和传统预测学的诸葛亮抓住了这一有利天时,协助周瑜取得了赤壁大战的胜利。

3.华容道

曹操引军沿华容小道,向江陵方向退却,周瑜和刘备两军水陆并进,一直尾随追击。

经此一战,曹军伤亡过半,曹操回到江陵后,恐赤壁失利而使后方政权不稳,立刻自还北方,留曹仁和徐晃等继续留守江陵,而后委任乐进守襄阳,满宠为奋威将军,屯于当阳。

《资治通鉴》记载:“操引军从华容道步走,遇泥泞,道不通,天又大风,悉使羸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羸兵为人马所蹈藉,陷泥中,死者甚众。”

《汉末英雄记》记载:曹公赤壁之败,至云梦大泽,遇大雾,迷道。

由此可以看出,曹操当时仓促逃走,慌不择路,从华容败走(当时华容是一片沼泽地)。据有关专家分析,曹操之所以逃到此处,是因为曹操对荆州地理不熟悉。

孙刘联军一直追到南郡才罢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