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尘扬古战场:中国古代战场秘境追踪
20949200000014

第14章 夷陵古战场——在遗迹中感受当年战争的壮烈(1)

夷陵之战,又称彝陵之战、猇亭之战。它爆发于公元222年,是三国时期吴国的孙权和蜀汉的刘备为争夺战略要地荆州八郡而进行的一场战争,也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一次著名的积极防御的成功战例。那么,两国的战争为什么要在夷陵展开?夷陵之战的爆发是历史的偶然还是必然?刘备为何会输得如此惨烈?

兵家必争之地

夷陵之战虽然已经过去一千七百多年了,但是当我们重新踏上夷陵之战那片古战场,仍然可以从历史的遗迹中感受到当年战争的壮烈场景!

1. 扼巴楚咽喉,控川鄂门户

夷陵位于风景秀丽的长江西陵峡畔,长江中上游的分界处,属于鄂西山区向江汉平原过渡地带。

夷陵的地理位置非常重要,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的军事要地。这里扼巴楚咽喉,控川鄂门户,是著名的古江关。

据说,夷陵的命名与其山川地理形势有关。

据《前汉书·地理志》载:夷陵因城西北十五里有夷山(即西陵山)而得名。夷山就是现在的西陵山。

据清代《东湖县志》载:长江自奉节下,两岸层峦叠嶂,江中水高浪急,一出南津关,险势顿减,“水至此而夷(平缓),山至此而陵(低矮)”,故名为“夷陵”,这里素有“三峡门户”之称。

所谓“水至此而夷,山至此而陵”就是说山到了这里就变成了小的丘陵,水到了这里就化险为夷了。

经过考证,后一个说法更加可信。

宜昌古名夷陵。夷陵是巴楚文化发祥地之一。古属“荆州之域”,它在春秋战国时期是楚国的西塞重地。

《史记·楚世家》载:楚顷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攻楚、拔郢、烧夷陵”,“夷陵”第一次出现在史册中。

夷陵区古属荆州。据《通典》载,周代为楚国及夔国地。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郡县天下,夷陵改置巫县。西汉复置夷陵县。三国吴黄武元年(公元222年),夷陵改为西陵郡,亦称宜都郡。现在,此地改为宜昌市。

2. 历代战争屯兵和制造武器的要地

夷陵古战场遗址主要有小峰古兵塞群落、白起洞和江南48洞,可见,这里是历代战争屯兵和制造武器的要地。

1)古兵塞遗址

古兵塞遗址位于长江西陵峡口北岸,宜秭公路25公里处的夷陵小峰峡谷,这里关隘险峻,奇峰突起。在方圆10多平方公里的崇山峻岭中,以及近百座孤峰险岩上,都可以看到古人用石块垒成的兵塞。

兵塞建筑群体依山就势,兵塞之间遥相呼应,并建有城墙、哨卡、通道、战壕和城门等。塞内有少则10多间,多则40多间的石木结构的房间。塞与塞之间不仅有哨口互相瞭望,还有兵道相通。周围石墙上还有箭垛和瞭望窗。塞门非常森严,外有多级石阶,内有转角通道。据专家推测,小峰古兵塞群落是春秋战国时期巴人同楚对峙的军事遗存。

2)夷陵江南48洞

夷陵江南48洞产贡硝。古时,先民曾结队进洞,利用洞内富含硝酸钾的泥土制造芒硝。据清代《东湖县志》记载:东湖盛产芒硝,为贡品。

因为硫磺、木炭和硝石一起加热容易引起爆炸,所以人们将这种混合物叫做“火药”。夷陵江南48洞也是历代屯兵的地方。

3)夷陵古战场遗物

夷陵古战场遗物包括古箭镞、弩机、鸣镝、飞轮以及记载着古夷陵军事文化的古籍文献等。

古夷陵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因此很容易搜集到古夷陵兵器。例如,三国时期的三角形、菱形以及多种形式的箭镞、弩机、鸣镝和飞轮,非常珍贵。

“古箭镞”是以铜、铁、石或骨等为材料制作的,是安装在箭头上的远距离杀伤性武器。 箭镞,实际上就是通常所说的箭头,也被称为矢锋,汉代被称作镞或镝。

据考古学资料记载,在旧石器时代晚期,先民们捕猎时已采用投射方式。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箭镞是山西朔阳峙峪遗址出土的石镞,距今约2.8万多年。其后为骨镞、铜镞、铁镞,直至清初。秦汉时,箭镞呈三翼形、双翼形、三棱形、四棱形、双翼双尾形、三翼三尾形。

三国时,诸葛亮造弩发矢,以铁铸矢,矢长八寸,一弩十矢齐发。这种箭镞并不在于杀伤敌人,而是为了在战争中起到指挥主攻方向的作用。

3.夷陵故土——宜昌县

通常人们认为宜昌县是晋武帝设立的。《隋书》载:宜昌隶南郡,有丹山、黄牛山。《水经注》载:江水所经过夷陵县南,东迳宜昌县之垂灶下。又东迳流头滩、人滩、黄牛山、西陵峡。郦道元注:县治,江之南岸。北枕大江,与夷陵对。袁山松《宜都记》曰:渡流头滩十里,便得宜昌县。

据专家考证,古宜昌县应在今三斗坪黄牛峡以上,太平溪黑岩子以下,由晋武帝所设。县衙在长江南岸,江北为夷陵县所辖。当时宜昌县和夷陵县并存,直到唐乾元二年(公元761年),宜昌县和夷陵县才合并,统称为夷陵县。

清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夷陵县改名为东湖县,后来,东湖县又改为宜昌县。“宜昌”一词的含义,有人说是“宜于昌盛”的意思。

三个关键性人物

在夷陵之战中,我们不能忽视这场战争中的关键人物,他们身上究竟有什么闪光点,使我们不能将他们遗忘呢?

1.生子当如孙仲谋

孙权(公元182年-公元252年),字仲谋,汉族,吴郡富春县(今浙江富阳)人。他生来紫髯碧眼,目有精光,方颐大口,形貌奇伟异于常人。传说他是中国兵法家孙武后裔,长沙太守孙坚次子。

孙权自幼文武双全,善骑射,年轻时常常乘马射虎,胆略超群。他幼年时,跟随兄长孙策平定江东,后来孙策早逝,他继位为江东之主。

赤壁之战后,孙权多次与曹操对峙,各有胜负。其间孙权联合刘备,将妹妹嫁入荆州。又从鲁肃之计,将荆州南郡暂时借给刘备。后来,刘备取蜀成功,孙权讨还荆州,刘备不从。于是,孙权和刘备的矛盾越来越激化。

2.屡败屡战的刘备

刘备(公元161年-公元223年),字玄德,汉族,涿郡涿县(今河北涿州)人。据说,他是汉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

刘备因起兵讨伐黄巾军有功而登上汉末政治舞台,三顾茅庐后终得诸葛亮辅佐。

后来,刘备与周瑜大胜曹操于赤壁,得到荆州五郡,后又夺取益州。他自夺取汉中,击退曹操后自立为汉中王。

魏黄初二年(公元221年),汉献帝被迫让位,刘备为了延续汉朝历史,振兴汉朝,完成自己的霸业,于是在成都称帝,年号“章武”。次年便发生了夷陵之战。

3.儒将典范陆逊

陆逊(公元183年-公元245年),本名陆议,字伯言,汉族,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历任吴国大都督、上大将军、丞相。

陆逊家族为江东大族。其祖父陆纤官至城门校尉,父亲陆骏,任九江(今安徽寿春东)都尉。

陆逊十岁丧父,在其从祖父庐江太守陆康处读书。陆康病死前,将他与陆康子陆绩送往江东。年仅十二岁的陆逊便承担起支撑门户的责任。

青年陆逊是温文尔雅的一介书生。后来,孙权招募有才之士,年仅二十一岁的陆逊应召入孙权幕府,成为孙权统治集团的幕僚,由此开始了他的政治生涯。陆逊当政期间,深得民心。

陆逊不仅有政治才能,还具有军事才能。他多次与山贼等好强集团抗争,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将其军事才能发挥得淋漓尽致。同时也得到了孙权的器重。

孙权将孙策的女儿嫁与陆逊,并经常找他商讨治国大策。

随后,他又参加了几次重大的战役,成为了吴国举足轻重的人物。

夷陵之战:积极防御的成功战例

从综合国力来看,蜀汉是最弱的一方。但由于蜀地的特殊性,加上天下初分,蜀汉并非处于绝对劣势。而且从一定程度上说,初建的蜀汉政权东霸荆州,北占汉中,都据成都,处于进可攻退可守的有利态势。那么,在这样的条件下,刘备为什么输得那么惨呢?

1.矛盾全面激化

公元208年,曹操占据南阳和江夏北部,孙权据有南郡和江夏南部,刘备则夺取了长沙、武陵、零陵、桂阳四郡。

公元210年,孙权在刘备的请求和鲁肃的规劝之下,将长江北岸的战略要地借给了刘备。这样,刘备基本上控制了荆州。很快,刘备先后夺取了益州和汉中。

由此,魏、吴、蜀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