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尘扬古战场:中国古代战场秘境追踪
20949200000019

第19章 采石古战场——山川灵秀之地不时回荡着金戈铁马之声

“文臣主战事,同仇暨敌忾”,采石之战是南宋军队抗金斗争的重要战役。此战发生于绍兴末年,由文臣虞允文指挥宋军打败金军,使金军未能如愿从采石渡江南侵。在这场战役中,一介文臣虞允文究竟使用了什么战略战术战胜金军?宋军使用了哪些先进的武器装备?金帝完颜亮失败的根源究竟是什么?

六朝古都的天然屏障

“凤台东出无多地,牛诸南来第一矶”,自东汉以来,这里发生过20多次战争。在这里,多少英雄为其折腰,多少雅士为其讴歌,刀光剑影屡屡,亭台楼阁重重。历代战争留下的累累伤痕,妆点着今日的采石矶,为采石矶增添了壮美的色彩,优美的传奇。

1. 采石矶的得名

采石,即采石矶,原名牛渚矾,关于它名字的由来,至今存在两种说法。

第一,古时这里因有金牛出渚而得名。后来在三国吴赤乌年间,石矶院僧人掘井得到一块五彩石,于是此地改名为采石矶。

第二,三国东吴时,这里曾出产五彩石,其形状如蜗牛,又有“金牛出渚”的传说,故取名为“牛渚矶”,后改名为“采石矶”。

2. “千古一秀”

采石矶位于今安徽省马鞍山市西南隅,长江东岸。北通南京,南达芜湖,是中国古代长江下游江防要地。

它三面环水,西南麓突入江中,与南京燕子矶、岳阳城陵矶合称“长江三矶”。采石矶附近,江面水势平缓,历为大江南北重要津渡。“古来江南有事,从采石渡者十之九。”

采石矶是南北要津,为古津渡之处,秦始皇曾自此渡江往钱塘,唐以前长江下游地区的船只也多从此过江,故历来为交通重镇。

此外,采石矶以山势险峻,风光绮丽,古迹众多而列三矶之首,素有“千古一秀”之誉。又因占据长江之险,锁钥东南,是六朝都城金陵的天然屏障,所以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

2500多年来,在采石发生的大小战役多达数十次,使得这块山川灵秀之地不时回荡着金戈铁马之声。

3.文化底蕴

采石矶不仅因古战场而闻名,也因无数文人墨客而声名鹊起。采石矶历来为江南名胜,有赏咏亭、捉月亭、问月亭、谈笑亭、观澜亭、诗圣亭、太白楼、三台阁、谢公祠等古迹。

古往今来,这里吸引着众多文人名士,比如白居易、王安石、苏东坡、陆游和文天祥等,并留下了许多有名的诗篇。其中以李白最为有名。

其中,李白所作《横江词》赞誉道:“海神来过恶风回,浪打天门石壁开。浙江八月何如此,涛似连山喷雪来。”

4.林木葱绿的翠螺山

翠螺山,其西北临大江,三面为牛渚河环抱,海拔131米,像一只硕大的碧螺浮在水面上,因此,此山得名为“翠螺山”。

翠螺山原名牛渚山,据说古有金牛在此出渚。山间林木葱绿,蔚然深秀,西麓突兀于江中的悬崖峭壁就是著名的采石矶。西北临江低凹之处,被称作“西大洼”,北边山脊梁叫“蜗牛尾”,山势非常险峻。南麓林木葱郁,亭阁隐隐,太白楼等文物古迹基本上分布在这一带,最高处是翠螺峰。

5.景色秀丽的蛾眉亭

蛾眉亭始建于北宋,至今已有900多年。蛾眉亭据险而临深,凭高而望远,景色秀丽。亭内有数方珍贵的古碑,亭前左前方临江的地方有一块平坦巨石,被称之为“联璧台”,此石嵌在葱郁陡峭的绝壁上,伸向江中,险峻异常。

据说,当年诗人李白在这里饮酒赋诗,最后因酒醉赴水中捉月而淹死,因此,此地又称捉月台或舍身崖,更增添了其神秘的色彩。

6.简朴典雅的燃犀亭

燃犀亭,其四方小亭简朴典雅。相传,东晋将领温峤在这里点燃犀角照金牛水怪。亭下滔滔江水穿过天门一泻而下,浪击峭壁,卷起千堆雪,气势雄伟壮观。亭西侧石阶下还可以看到悬空横出的巨石,上面有一只50多厘米长的大脚印,据说这是明初大将常遇春三打采石矶时留下的。

不可思议的宋军武器装备

1.与众不同的海鳅战舰

海鳅战舰出现在北宋晚期,兴盛于南宋,是宋朝水军的大型航海战舰。

海鳅战舰同以往的战舰不同,他不只依靠风帆和划桨动力。其船体两侧分布有多组外形类似水车的桨轮,人在战船内部通过踩踏摇柄驱动桨轮划水,同时战船还带有风帆。

这样,因为有风帆和桨轮两种动力的共同驱动,海鳅战舰具有良好的速度和机动性。

据史书记载,宋军的大型海鳅战舰是这样的:“身高大而长,两边有二十四部水车,船中可容纳数百人。每车用十二个人踏动,外用墙垛遮护,可避箭矢。船面竖立弩楼、炮台以击敌。”海鳅战舰只有防护力强、吨位大、速度快、机动性好和舰载火力强等特点,可以说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最强大的大型水面战舰之一。

2.射程强大的三弓床弩炮

为了增加射程,宋军在一门弩炮联装三张强弓,其中最后一张是向相反方向装的,被称作“三弓床弩炮”。

据说,三弓床弩炮的弓弦是动物肌腱制成的,主要利用多弓的合力发射箭矢。它的结构非常巧妙,后部有两个辘轳,通过滑轮来牵拉弓弦的张设。弩身是用坚实的檀木制成的,轻巧坚劲。三弓床弩炮以铁为枪膛,钢为弩机,并用木棰击发,配用的重型箭镞有2米长。世称“一枪三剑箭”,形状类似标枪,三片铁翎就像三把剑。箭头则是用钢制成的三棱型穿甲箭。其最大射程为1600米。

3.杀伤力强的霹雳炮

霹雳炮是早期一种爆炸性火器,属于火球类火器的一种。这种武器是在一个瓦罐内填充大量火药、铁砂和碎石,密封罐口并安装一根信捻,作战的时候,点燃信捻,依靠重型投石炮或人力将其抛向对方引其爆炸的杀伤性兵器。

当它爆炸后,内部充填的铁砂或碎石四散飞溅,能大量杀伤敌军。

历史“成全”了两个人物

1.一战成名的虞允文

虞允文(公元1110年-公元1174年),字彬甫,南宋绍兴进士,原籍四川仁寿,宋亡后为避战乱,迁居崇仁二都(今江西省崇仁县石庄乡)。

据说,虞允文身高近两米,史称其“慷慨磊落有大志,而言动有则度,人望而知为任重之器”。

虞允文幼时非常聪明,七岁能提笔作文,南宋绍兴二十四年(公元1154年)中进士,历任通判、知州等四川地方官。绍兴二十八年(公元1158年),改任秘书丞,开始到朝廷任职。很快兼任国史院编修官,历吏部员外郎兼右司员外郎。绍兴三十年(公元1160年),他回朝后任中书舍人兼直学士院。

采石之战前,虞允文曾经奉命出使金国。他发现金意图南侵,于是回国后立即上疏,建议加强防御,但是他的建议没有得到统治者的重视。

虞允文本是一个文官,他到采石只是执行慰问部队的任务,但是当他看到金军就要渡江,南宋处于危在旦夕的紧急关头时,毫不犹豫地挺身而出,指挥部队抗击金军。

面对危局,虞允文号召全军上下团结一心,共御强敌。在他的感召下,宋军将士士气大振。

虞允文胆略过人,判断敌情准确,部署兵力得当,不仅将水军和步、骑军进行了纵深梯次配备,同时还掌握了预备队更兼顾了战线左右两翼的安全。

此外,他针对金军不习水战、渡江船只不坚固的弱点,以装备精良、战斗力较强的南宋水军作为主力,鏖战江中,以强击弱,使金军船毁人亡,没有办法靠岸。最终取得了采石之战的胜利。

2.觊觑中原的完颜亮

完颜亮(公元1122年-公元1161年),金朝第四位皇帝海陵王,字元功,女真名迪古乃,汉名亮,他是金太祖完颜阿骨打之孙。完颜亮自幼聪敏好学,汉文化功底甚深,文韬武略兼备。

完颜亮成年后被任命为上将军,在名将完颜宗弼军中效力。年轻的他作战勇猛屡立战功,不断获得提升。

完颜亮大肆笼络将领,培植自己的势力,伺机夺取政权。

公元1149年,完颜亮在军队亲信将领和朝中部分大臣的支持下发动宫廷政变,自立为帝。

完颜亮称帝后,对金国进行了一系列政治和经济改革,初步实现了女真族从落后的游牧民族向农耕文明的转变。

完颜亮的改革极大的强化了中央集权,同时也损害了女真上层贵族尤其是皇族的利益,遭到贵族的强烈反对。

对此,完颜亮大肆镇压和屠杀女真上层贵族,特别是皇族。再加上完颜亮本人生性残暴多疑,在金国统治集团内部造成剧烈动荡,引发了严重的内部矛盾。

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完颜亮打算通过发动对外战争的方式转移内部矛盾,同时也可以满足其杀戮侵略的本性。于是,他撕毁了“绍兴和议”,对南宋发动全面战争。

完颜亮以开封为前进大本营,一方面大规模造船,以此来克服两淮和长江流域的水障,另一方面大举征兵,强迫北方各族人民充军。

一切准备就绪后,完颜亮调集32万大军,对外号称60万,南下灭宋。

影响中国政治格局的采石矶大战

中国历史上,发生在长江战场上的多次战争直接影响了中国的政治格局和版图变迁,也影响了中国的历史进程。其中,以发生在公元1161年的南宋和金之间的“采石之战”影响最大。那么,采石之战究竟是怎样一场战役呢?这场战役是如何发生的?经过和结局如何?又产生怎样的影响呢?

1.屈辱的和约

南宋以极其屈辱的代价换来了与金国的短暂“和平”,这个代价就是杀害了南宋抗金的民族英雄岳飞。

此外,双方正式达成了南宋向金的投降和议。其内容主要是:南宋向金称臣,金国皇帝册封宋高宗赵构为“宋皇帝”;宋、金双方,东部以淮河,西部以陕西大散关为界,界线以南归宋,以北归金。

同时,南宋将唐、邓二州和商、秦二州(即今天的河南唐河、邓州,陕西商县和甘肃天水)割让给金。南宋每年必须向金进贡银两和25万匹绢。这就是中国历史上臭名昭著的“绍兴和议”。

然而,在和约达成20年后,金国新统治者便悍然撕毁和约,向南宋发起全面进攻。

2.金军入侵

南宋绍兴三十一年(公元1161年),金帝完颜亮集中兵力大举南下,想要灭南宋。十月初,金帝完颜亮亲自率领17万金军到达淮河北岸,准备从寿春渡淮。

当时,南宋在淮西地区的最高军事长官,建康都统制王权,在得知金军大局进犯的情报后,贪生怕死,拥兵自保,一再后撤,不做任何抵抗。王权的行为使南宋丧失了抵御北方骑兵的第一道天然屏障淮河。致使金军如入无人之境,在未受到任何阻墙的情况下顺利渡过淮河。

随后,宋军退到和州(今安徽和县),众将士纷纷请战,然而,王权以奉旨弃城守江为借口,自己乘船逃走,以致宋军战败,不得不退到采石,期间,统制官姚兴力战身亡。

完颜亮到达和州以后,拆房造船,临江筑坛、杀黑马祭天,打算十一月初八渡江。

王权因临阵脱逃,造成宋军不战自溃,被朝廷罢职,其职位由负责江防的诸军统制李显忠接替。

可是,在李显忠到任之前,江防部队没有人指挥,基本上处于一片混乱之中,很难抵挡金军的进攻。

长江天堑的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如果此地不能固守,那么,南宋政权将危在旦夕。

对此,朝廷派中书舍人、督视江淮军马府参谋军事虞允文去犒劳和慰问众将士。十一月初六,虞允文到达采石。

3.文臣上阵

虞允文看到军中没有主帅,情势危急,便挺身而出,主动担任江防指挥,并迅速召集统制张振、王琪、时俊、戴皋和盛新等人商讨战事,动员和组织部队抵御金军进攻。

那时,宋军江防部队只有1.8万人,也就是金军的十分之一。但是,宋军的战船要优于金军的战船。金军用于渡江的船只,基本上是临时拆用民房的木材建造的,不牢固;而宋军则拥有蒙冲、海鰌、车船等多种战船,船体坚固,机动性好,并且攻击力强。

虞允文按照交战双方的兵力情况和战区的地形,首先对江防作了周密的安排:步兵和骑兵隐蔽在江岸高地后面,严阵以待;将水军作为主力,部署在江中,凭借水战长技,加以水陆结合,抵御金军。虞允文把水军分为五部分:其中两部分分别防守江岸的东段和西段,为左右两翼;一部分居中,作为主要突击兵力;另两部分荫蔽在港汊中,充当预备队。

十一月初八,完颜亮率金军自采石西杨林向南岸进发,百艘金战船绝江而来,70艘先头船已接近岸边。

虞允文沉着指挥,时俊手持双刀奋勇出击,众将士拼死抵抗。水军则用海船猛冲金军船队,并施放霹雳炮迷敌眼目。

金军因为不熟悉长江的具体情况,再加上船只的稳定性和机动性差,大部分战船被海船撞沉。

随后,虞允文组织弓箭手齐射,金兵纷纷落水。金军伤亡惨重,但是仍然同宋军激战。

当时,正好有300多宋军败兵从光州退到采石,虞允文授以旗鼓,令其从山后转出,作为疑兵。

金军以为宋援军赶到,开始撤退。虞允文没有给金军喘息的机会,遣战船截金人于杨林河口。宋军水陆配合,大败金军,歼敌4000余人,首战告捷。

此后,虞允文推测金军第二天仍将进攻,于是连夜做出部署,将一部战船置于上流,另一部兵力堵截杨林口,封锁金军船只出江的河口,待机歼敌。

第二天清晨,果然如虞允文所料,金军再次发起进攻。

宋水军对金军上下夹击,先以神臂弓射退金骑兵,接着,海船横冲直撞,霹雳炮声震如雷,烟雾迷漫。宋水军再次获胜,并焚毁300艘敌船。

完颜亮在采石渡江失败后,率军退至扬州。

4.追击

虞允文认为金军肯定会在瓜洲渡江,占领京口(今江苏镇江),继续南侵,于是他率领1.6万宋军到达京口。

随后,宋军的其他部队相继到达,总兵力达20万人。由于前两次的激战,宋军的水军力量变得薄弱,海船不满百艘,戈船也只有50艘。

在这种情况下,虞允文一面修造战船,一面加强江防部署,他让士兵在江上踏车船往返巡逻,以壮声威。

金军看到此情形,认为宋军早有准备,始终不敢渡江。

采石失败,京口又不得渡,完颜亮大怒,在进退无路的条件下,孤注一掷,命令金军3天内全部渡江南侵,否则处死。这就促使其内部矛盾激化,完颜亮被部属杀死。后来,金军退走,宋军乘机收复两淮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