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陵江上风烟滚滚,钓鱼台下浴血鏖兵。且看上帝折鞭处,半壁河山一柱撑。”钓鱼城之战,这场旷日持久的钓鱼城攻防战争持续了36年,在古今中外战争史上较为罕见。从公元1243年到公元1279年,南宋合州军民在守将王坚和张珏的率领下,凭借钓鱼城天险,他们“春则出屯田野,以耕以耘;秋则运粮运薪,以战以守。”而蒙古大军在大汗蒙哥汗的率领下,视钓鱼城为“弹丸”之地,长期对其围城强攻。双方殊死搏斗,浴血奋战,共历经大小200多次战斗。那么,当年宋军用什么兵器与蒙古兵作战?蒙哥汗究竟是怎么死的?为什么说钓鱼城之战是世界历史的转折点?
钓鱼城:上帝折鞭处
虽然钓鱼城战争已经结束了,但是当你踏上钓鱼城这个古战场,脑中依然会潮涌出七百多年前那金戈铁马的悲壮画面,思绪会被带回到宋末元初的那段历史,可以深切体会到“独钓中原”的意义,以及钓鱼城遗址的奥秘。
1. 无法磨灭的历史
著名的古战场钓鱼城位于重庆合川市合阳镇嘉陵江南岸钓鱼山上。山上有一块平整巨石,据说有一位巨神在这个地方钓嘉陵江中的鱼,以解百姓饥馑,山由此得名。
虽然经过了很长时间,但“钓鱼城”古战场的名字和它的峭壁、城门、城墙等却给后人留下了无法磨灭的印象。
这是一场以弱胜强的战争,据史书记载,南宋晚期,四川安抚制置使兼知重庆府事余玠为抗击蒙古军入侵,在山石突兀的嘉陵江南岸建造了钓鱼城,以便屯兵积粮,抗击外敌。
嘉陵江、涪江、渠江从三面环绕着钓鱼城,这里地势十分险要,有山水之险,也有交通之便,经水路及陆上道,可通达四川各地,自古便是兵家必争之地。
钓鱼城依山为垒,宛如金城汤池。它不仅有构筑在陡峭山岩上的内外两道防线,还有纵向延伸的水军码头,以暗道出口、一字城墙相连接的补给通道,以及天池泉井、水洞门为代表的给排水系统。在钓鱼城中的两级台地上,良田沃土,豁然千亩,成为了我国古代战争史上以山地修筑防御体系的光辉典范。它虽然历经800年的冲刷和风霜雨雪,但是仍然雄立山边,气概非凡。
如今,钓鱼台附近江雾如薄纱般将高耸的悬崖峭壁遮掩,跑马道两旁箭竹茂密,碧绿如玉,倾斜着倚在一起,挡住了天空,仅露出斑驳陆离的光点。
遗留至今的城墙上,尽管每块垒起的石头上都长满了青苔,却没有因岁月的流逝而松塌,依然威严挺立。
钓鱼台护国门静静地矗立在路中央,它右倚峭壁,左临悬崖,其低矮的城墙全部是用厚重的红石条堆砌而成,上面还保留着幽森的箭孔。
钓鱼台城楼上弯弯翘起的飞檐以及灰白古老的斗拱,在蒙蒙天色中都显现出浓郁的古韵。其门楼虽然很小,却是当年出入栈道和扼守城内外交通的重要关隘,当年,宋蒙两军对峙数百次,此门一直没有被攻破。
沿路而上,可以看见一座题曰“独钓中原”的牌坊立在护国寺外的大路中央。
护国寺门楣上题着“城号钓鱼,三江送水开巴堑;寺名护国,孤嶂飞云控蜀疆”的对联,由此可以看出钓鱼城护国的重任。
护国寺内有一棵正对着忠义祠的古金桂树,它植于宋绍兴二十五年,距今已有800年,静静站立的老树几乎将房舍隐蔽。它可以说是钓鱼城内唯一见证过当年那场激烈战斗的生命。
忠义祠内陈列着余玠、冉琎、冉璞、王坚、张珏等钓鱼城守将的长生牌位。
钓鱼城分内、外城,外城筑在悬崖峭壁之上,城墙系条石垒成。城内有大片田地和四季不绝的丰富水源,周围山麓也有许多可耕田地。这一切使钓鱼城具备了能够长期自我坚守的必要地理条件以及依恃天险、易守难攻的特点。城外,绿树藤萝长满悬崖峭壁,仿佛可以听见当年的军戈铁马之声,听到蒙哥汗的叹息。
顺着钓鱼台蜿蜒的城墙甬道再走,可以看到一边是路,一边是刀砍一样的绝壁,直直地插入灰暗朦胧的宽阔江面。
钓鱼台上的炮垛、炮口、炮座均临江而建,在岁月的洗礼下虽然变得坑坑洼洼的,积满了雨露和青苔,但仍留存着当年的战斗气息。站在当年被蒙古军队拆毁的城墙遗址上,每个人都不禁想起明代冯衡的《钓鱼城》诗:“宋祚奄奄一线长,鱼山高处壮城隍。三江送水开天堑,千嶂排云控蜀疆。余玠有谋资琎璞,蒙哥汗无计屈王张。英雄事业昭青史,庙食何人为表章。”
钓鱼城保卫战长达36年,写下了中外战争史上罕见的以弱胜强的战例,钓鱼城因此被欧洲人誉为“东方麦加城”、“上帝折鞭处”。
钓鱼城古战场仿佛是一幅历史画卷。这里是我国迄今为止保存最为完好的古战场,也是一座现场的军事遗址博物馆。
在这里,现存有8公里城垣、8道城门,以及炮台、墩台、栈道、水军码头、兵工作坊、军营等宋、元军事及生活设施等遗址。此外,这里还存有悬佛寺、千佛石窟、皇洞、天泉洞、飞檐洞等名胜古迹,以及元、明、清三代遗留的大量诗赋辞章和浮雕碑刻。
2.宋军的作战装备
宋军用什么兵器与蒙古兵作战?据考古人员勘测,发掘出约半人深的坑中,密密麻麻分布着众多卵石,似海碗大小。
据考证,卵石是钓鱼城战争中宋军抵抗蒙古大军时使用的“炮弹”,发射卵石的兵器主要是巨型投石机。这种重约5公斤的卵石经投石机发射后,最远射程400米左右。
考古人员推测,这个堆放卵石的地方很可能就是当年的弹药库。当年,通过城墙上的人喊话,操作投石机的士兵用调整步伐等方式校正射击方位,听令投石。
3.蒙古军开凿“V”形古地道
在钓鱼城遗址西北部城墙外发现并清理出一处古地道,它开凿在砂岩及泥岩构成的山体中,离地5米,由主通道、6条短支道及竖井组成。
目前,地道发掘出的长度为35米,高约1.5米,成人可躬身进入。地道呈“V”形,顺地沟往上的道壁嵌着众多可供士兵休息、类似石凳的条石。
经专家考证,地道是由蒙古大军开凿的。而且,从发掘地属城墙外等迹象可推测出当时蒙古军队在多次佯攻中,秘密凿出地道,天黑后派士兵进地道蛰伏。等到夜深人静的时候,蒙古军再从隐蔽着的地道口钻出,突袭守城宋军。但是,由于宋军昼夜派人值守城墙,蒙古军的多次突袭都失败了。
4.“南水军码头”和“南一字城”
南水军码头位于钓鱼山南近嘉陵江边的缓坡之上,事实上就是当年保护南码头的一座江边城堡,它斜上与山顶环形城墙相连。考古学家将其分为了三期:一期较小;二期稍大;三期更高大。可见,随着战事的日趋严酷,守城者不断加高加大南水军码头这座城堡,这样使得城堡更加坚固。
南水军码头西北有一字城,被称作“南一字城”。其城墙也是分三次不断加厚加高,最后一次包在城墙外面的石块要比最初垒筑城墙的石块大许多,同样使得城墙结构越加牢固。
就这样,钓鱼城在战火中不断被修补增筑,最终成为蒙元军无法攻克的坚城。
改写历史的人物
1.英勇善战的蒙哥汗
钓鱼台战争中,不乏一些英勇善战的名将。他们究竟有什么过人之处呢?
孛儿只斤·蒙哥(公元1208年—公元1259年),元朝的第四位皇帝,庙号宪宗,谥号桓肃皇帝。他是元太祖成吉思汗孛儿只斤·铁木真之孙、孛儿只斤·托雷长子,他的母亲是唆鲁禾帖尼,四弟是元世祖孛儿只斤·忽必烈。
蒙哥在1251年被拥立为大汗。他对大蒙古汗国的官吏规定了严格的纪律,禁止中央政府官吏勾结商人放高利贷、贪污受贿和直接逮捕人,也不允许官吏私设公堂和鱼肉百姓,并且要求官吏对大汗及时上报了解到的案情,以便将刑法大权收归中央政府和大汗。
蒙哥为了加强法治以及根除诸王和官吏的特权,特意颁布诏书,例如,凡朝廷及诸王滥发牌印、诏旨、宣令尽收之;诸王驰驿,只许乘三匹马,远行者不得超过四匹等条例。后来,蒙哥命忽必烈从甘肃方向攻打南宋,命其弟旭烈兀西征,灭木剌夷和阿拉伯帝国。
蒙哥想要一举消灭南宋,他于1258年命忽必烈攻鄂州(今湖北武昌)、大将兀良合台攻潭州(今湖南长沙),并且亲率大军入四川。
2. 善骑射的史天泽
史天泽(公元1202年-公元1275年),字润甫,永清(今属河北)人。他善骑射,勇力过人,1213年随父史秉直归降蒙古。史天泽出将入相近50年,多谋善断,量敌用兵,主张攻心为上,力戒杀掠。史天泽灭金伐宋,功勋卓著。
史天泽祖上财力雄厚,为乡里大户。其父史秉直爱读书,尚义气,在当地很有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