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尘扬古战场:中国古代战场秘境追踪
20949200000002

第2章 长平古战场——沉睡两千多年终见天日(1)

“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战国时,秦赵之间进行的“长平之战”是战国时期兼并战争中规模最大、杀伤最多的一次战役。此后,赵国实力衰竭,从此,东方六国再没有哪一个国家敢同秦国争雄斗胜。这标志着以列国林立、兼并战争频繁为时代特征的战国时代行将终结。由于长平之战离我们过于遥远,传统认识中的战争与真实的历史到底有何差距?它到底发生在哪里?沉睡中的古战场经过两千多年最终是如何被发现的?

一桩悬案

在山西省长治市以南约50公里处,有一座美丽的小城——高平(古称长平,今属晋城市),战国时期最著名的一次大战就发生在这里,史称“长平之战”。正是这次战争,使“长平”二字从浩如烟海的史册中鲜活地跳跃出来,如刀一般锋利地刻在了赵国的“记忆”中。

“长平”是赵国的“滑铁卢”,它地处长治、晋城之间的分水岭南沿,浊漳水由分水岭北流,丹河出分水岭南流,分水岭实为天然屏障,丹水纵贯全境。

1. 三面环山的小盆地

长平,战国时属上党郡。这里沟壑纵横,地势险恶,素为兵家重视。从层峦叠嶂的丹河河谷,到高平、晋城交界的界牌岭,南北约40公里。以高平县城为中心,东西约25公里。这里是一块东、西、北三面环山,状如箕形,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南面坡度平缓的小盆地,也是当年长平战役的古战场遗址。

这样的地理环境,对于战争来说,有险可凭,特别是西、北方有高平关(今高平、沁水交界)、长平关(今高平、长子交界)、故关(今长治、高平交界)等群塞依东西向山岭排列,向南呈俯冲之势,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险;丘陵地形则对军队运动无大阻碍,可以隐蔽迂,河谷平川则极宜大部队调度和辎重运筹转输。

长平古战场不止包括现代高平市行政辖区的主要部分,还包括临近的长子县,长治市部分区域以及沁水县,不过大战发生的主要地区在高平。

岁月流逝,高平县一带的古战场上如今建起了村庄。当地村民经常捡到箭头之类的古兵器。这些箭头曾经深埋地下,上面似乎还散发着血腥。

2. 触目惊心的尸骨坑

在永录村,考古人员细心地将表层的土一层层地剥离、清理。经过几昼夜的努力,他们挖开一个长11米、宽5米、深1.2米的尸骨坑,并将其命名为“将军岭一号尸骨坑”。

在坑内,尸骨无规则地层层叠压,有的仰面,有的侧面,有的俯身,有的头与躯干分离,还有的头部有钝器、刃器、石块造成的创伤等,场景十分触目惊心。更奇妙的是,一根粗大的胯骨上嵌进了一个在脊形“铁头铜尾镞”箭头,显然是当年恶战中射入的。据统计,考古人员仅这一层就挖掘出头盖骨共60多个。因此考古人员推断:此坑所埋赵军官兵尸体至少超过百具。

此外,尸骨坑还出土了刀币17枚、铜镞2件、铜带钩1件、铁带钩1件、铁簪1件、陶盆口沿残片1件。

坑中挖掘出古代武夫征战时束腰的衣带钩,经鉴定,这些金属佩饰中只有少量是青铜质的,多数是铁质。特别是“铁头铜尾镞”箭头的发现,表明铁器在当时已经开始用于军事。

与此同时,考古人员在“一号坑”西侧还探测到一个宽3至4米、长55米的大尸骨坑,并称其为“二号坑”。

“一号坑”及附近的“二号坑”均为深坑,像天然的深沟大壑。据专家推测,当年秦军将赵国战俘尸体抛入沟内,再填上一层薄土加以掩盖。经过两千多年的沧桑岁月,这些尸骨已然深埋地下。

“一号坑”是迄今为止保存最原始、最完好、规模最大,并最具有文物价值的长平之战古战场尸骨坑遗址。

3. 众多史学家的努力

众多史学家为解开长平之战这桩悬案四处寻找线索,长平之战后,尽管赵国等国史籍对长平之战曾有详细记载,但“焚书坑儒”后,六国史籍大多被付之一炬。后来,虽有史书对此战有所记载,也是语焉不详。

历朝历代对长平之战遗址都有所考证,但均无具体成果,更没发现一处成规模的尸骨坑。 然而,在高平市沉睡了两千多年的长平古战场终于在史学家的努力下重见天日。

长平之战遗址,西起骷髅山、马鞍壑;东到鸿家沟、邢村;北起丹朱岭,南到米山镇。古长平在今高平市城北10公里的长平村。

高平春秋时称泫氏,战国时改为长平。这里是中华民族原始文明的发祥地,相传中华民族的始祖——炎帝就活动在泽潞盆地,逝世后埋葬在羊头山东南的庄里村,是为炎帝神农氏的先茔。

高平三面环山,这里层蛮叠嶂,地形险要,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据悉,长平之战遍及大半个高平,涉及到的山岭、河谷、关隘、道路、村镇达五十多处。

2200多年过去了,许多优美的故事和传说,至今仍然广为流传,许多地名和村名的由来都与此次战争有关,如康营、谷口、围城、箭头、弃甲院、三甲、赵庄、徘徊等。

此外,百里长城(又称秦垒)、营防岭、空仓岭、白起台、骷髅山、将军岭、廉颇屯等许多遗址遗迹尚存。

百里长城:据说,这是当年秦军为断绝赵军的粮道和援军而修筑的长城,它西起丹朱岭,经关和岭、羊头山,到陵川的马鞍山,蜿蜒曲折百余里,至今遗址尚可见到。

围城村:据说,赵军被秦军围困时,赵括就死于此地。

赵庄村:据说,此地在长平大战后成为一片废墟,当地老百姓将赵括尸体偷回,葬于村北的二仙岭上,将此地改名为赵庄,为了让子孙后代不忘赵国。

谷口村:高平市谷口村是当年白起坑杀赵军的地方,据说,村里家家户户都会磨豆腐,为高平市提供了60%的豆腐,被称作“豆腐村”。谷口村之所以具有做豆腐的悠久历史,其根源主要是当地百姓不能释怀白起屠赵的仇恨,他们将做豆腐看成是吃“白起肉”。

谷口村又名杀谷、哭头、省冤谷,村子里有白起台、骷髅山、骷髅王庙等古迹。如今,高平市谷口村的“骷髅大王庙”里有一男一女两具塑像,男白面三缕长须,女装扮类似唐服,下面摆放的牌位上写着“感业大王”和“白衣大士”。据当地人介绍,那就是赵括夫妇塑像。

高平市谷口村的村民都姓“申”,据说,最初他们有些人不姓“申”,但是迁居到此地后,全部改姓“申”,取“神”的谐音,起到镇压邪气的作用。于是,先迁来的叫“一申子”,后来的就叫“二申子”、“三申子”等。

骷髅山:因尸骨如山而得名。明代诗人于达真写道:“此地由来是战场,平沙漠漠野苍苍。恒多风雨幽魂泣,如在英灵古庙荒。赵将空余千载恨,秦兵何意再传亡?居然祠宇劳瞻拜,不信骷髅亦有王。”

丹河:相传以血流成河而得名。

长平之战遗址内,常有戈、矛、箭头等文物出土。在永录村发现的一处尸骨坑,曾出土了大量的尸骨以及刀币、布币、半两、箭头、带钩等文物。

4.“白起坑赵”

在秦朝之后,很多的史籍在记载长平之战时,都沿用“白起坑赵”这一说法。坑,在古代汉语里有“活埋”的意思。为此,很多史学文章便称“白起活埋了赵国40万战俘”。

然而,这40万人究竟是怎样被活埋的却没有明确的记载。

此后,史学家通过对尸骨坑的勘测发现,有的尸骨上有遭砍、射的痕迹,有的尸骨仅有躯干而无头颅,包括射进人的胯骨中的短箭头,通过这些,就可以充分说明赵国士兵基本上都是被杀死后掩埋的。因此,“白起坑赵”的活埋之说是不能成立的。

上党这地方

1. 上党特殊的地位

在长平之战前,秦为什么不先伐上党而先攻野王?秦为什么如此煞费苦心,先让上党与韩失去联系,然后再轻松夺取上党?

上党,本属于韩园,秦昭王四十五年,秦伐韩,野王降秦,野王本处于上党与韩中心地带之间,野王归秦,那么上党便与韩失去了陆路联系,陷于十分孤立的境地。

况且,上党的地位非常特殊。

首先,从地理位置来讲,占领上党有利于冉北攻赵,让韩失去屏障,便于灭韩和灭三晋。

其次,上党地区人口多,实力较强。拥有上党,在加一能士,便有半个国家的实力。战争初期,上党军民至少也在十数万人,在秦统一全国以后,清点人口,上党军民为两千万。

韩败给秦之后,把上党割让给秦。上党的居民不愿意降秦,韩王最后派冯亭负责割让事务。冯亭也不愿意投降,于是率上党十七城投降了赵国,以此把秦的矛头引向赵国,韩赵联合,准备与秦一决高下。冯亭最后战死在长平战场,而上党军民亦无逃脱的机会。

2.赵国的分歧

事实上,在是否接受上党投降的问题上,赵国内部发生了分歧。因为各个诸侯国都知道,秦对上党是志在必得,并且已经是咽在喉咙口了,如果赵在这个时候接受上党的投降,必将与秦发生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