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尘扬古战场:中国古代战场秘境追踪
20949200000024

第24章 土木堡古战场——对于明朝永远是个噩梦(1)

五百多年前,明英宗在宦官王振的怂恿下,御驾亲征,准备击败瓦剌军。结果,“土木堡之变”使“一代国君”成为“阶下之囚”,五十万大军全军覆没。“土木堡之变”因此也成为明朝由盛转衰的分水岭。那么,这场战争的导火索是什么?即将灭亡的明朝是如何被挽救的?如今的土木堡遗址又是什么样呢?

原本名不见经传的土木堡

558年前的夏季,明王朝在离自己都城只有两程的地方把自己的皇帝弄丢了,那个皇帝就是后来成为蒙古人阶下之囚的明英宗,那个地点就是土木堡。此后,明朝走上了内乱和崩溃之途,最终,北方草原部落和来自东北关外的女真人进入了北京和整个东亚大陆。从土木村的东南城墙俯瞰,整个村庄是一片被城墙围合聚拢的谷地。

1.一战成名的土木堡

土木堡原名统幕堡,明朝英宗皇帝为了抵抗漠北瓦剌部落的骚扰御驾亲征,被围困于土木堡,因为堡中缺水,军心涣散,明英宗成为唯一被活捉的明朝皇帝,土木堡也因此战成名。

土木堡当时是宣府通向居庸关的重要驿站,位于京西北狼山西麓,距北京110公里,周围百里内群峰耸立,地势很高。

五百六十年年过去了,现在的土木堡由好多个村庄组成,有的紧挨着公路,有的离公路四五百米远。这些村庄由东向西绵延在公路的南边。顺着公路走可以看见一段一段残缺的夯土城墙及风蚀的烽火台。

如今,在河北省怀来县境内的土木堡遗址中,只剩下两段城墙的土基。夯土墙已经破碎不堪,没有了昔日雄伟高大,只剩下一堆黄土,任凭风吹雨打,在田野上和民房间断断续续地延伸。

2.闻名中外的显忠祠

土木堡至今仍存留着昔日的显忠祠旧址。“显忠祠” 遗址闻名中外,是为祭祀土木之变中殉难的朝廷重臣和50万大军英魂而修建的。“显忠祠”因其真实的记载和见证“土木之变”这段历史而备受人们重视。

“显忠祠”遗址位于土木镇土木村内,西距县城(沙城)10公里,东与狼山乡卧牛山旅游点毗邻,与北京十三陵、八达岭长城、龙庆峡等著名的旅游景点相连,北靠燕山山脉,南傍官厅湖畔。

“显忠祠”内建大殿五间、抱厦三间、写有死难重臣名单的石碑一块、66位为国捐躯的重臣神位,用来祭祀殉难诸臣。

明宪宗曾降旨命怀来县重修“显忠祠”,祠成之日,宪宗亲自撰写碑文,题写词篇,又立碑一块。

随着历史变迁,“显忠祠”年久倒塌,又遭火灾危害,烧残将尽。万历年间,怀隆兵备道胡恩伸主持重修,撰写碑文,以予流芳。民国初年,“显忠祠”又经战火危害,现仅存正殿三间,石碑数块。

现在,祠中墙壁间有清道光七年(公元1827年)的盈尺见方行书石刻《土木堡谒显忠祠》,七律诗曰:“万乘当年统六师,匆匆退保力难支。徽钦覆局堪同恨,潘沈英名此并垂。身后犹经焦土劫,魂归应笑夺门时。专祠翻为中官建,悔祸君心总未知。”

3. 同出一辙的鸡鸣山驿

土木堡遗址再往西30多公里就是鸡鸣驿,这是个保存较好的驿站,始建于元代,位于鸡鸣山脚下,距今有近千年的历史,驿站因山而得名,全称“鸡鸣山驿”,后人简称为“鸡鸣驿”。如今,鸡鸣驿城门额上“鸡鸣山驿”四个大字保护完好,清晰可见。

千百年来,山、驿互为一体,相辅相成,驿城内的庙宇建筑传承了鸡鸣山文化,城内的永宁寺、观音庙、泰山庙、财神庙、文昌庙等与鸡鸣山的庙宇同出一辙,驿因山而闻名四海,山因驿而加深了文化内涵。

皇帝居然被活捉了

1. 鞑靼部的崛起

洪武二十一年,北元内部陷于混乱,分裂为鞑靼部,瓦刺部和兀良哈部三大部。在这三大部中,兀良哈部与明廷关系最密切,而鞑靼部势力最强大。

“鞑”,即蒙古,故元后也。鞑靼仍传蒙古汗,传至坤帖木儿。

永乐元年,坤帖木儿为鞑靼别部首领鬼力赤所杀,鬼力赤去元国号,称鞑靼可汗。鞑靼另部首领阿鲁台又杀鬼力赤,立坤帖木儿之弟本雅失里为可汗,阿鲁台自行专政,其势力非常强大。

“瓦剌,蒙古部落,在鞑靼西。元亡,其强臣猛可帖木儿据之。死,众分为三。”其分别由马哈木、太平、把秃孛罗三个首领执政,同鞑靼对立。

明廷对蒙古各部“恩威并施”,采取羁糜和防御的政策。 永乐年间,鞑靼和瓦刺虽然名义上臣服于明廷,却经常骚扰明廷北部边境。因此,明成祖朱棣曾动用五十万大军,先后五次亲自率兵重创鞑靼和瓦剌二部,阿鲁台领导的鞑靼部受到的损失最大。

后来,瓦刺部又并吞了阿鲁台各部,势力越来越强大。先表面与明廷互通贡市,请求通婚,与明廷保持和好关系。暗中却刺探明朝虚实,寻机举兵,图谋恢复元朝统治。 正统十四年,瓦刺部首领也先认为进攻明朝的时机已经成熟,他先遣使二千余人向明朝进贡马,诈称三千人,向明廷多邀回赐。王振告礼部依实有人数给赏,并减给马价五分之四。也先大怒,借口明使曾许嫁公主,贡马是致送聘礼,明廷无意许亲,是失信于瓦刺。他以这些为借口,兵分四路对明廷发动进攻。

也先亲自率领精骑一部为主力进攻大同,准备引诱明军主力西上,伺机将其围歼;让脱脱木不花率所部及兀良哈部为东路,进攻辽东;让知院阿剌率所部为中路进攻赤城和宣府;让一部骑兵为西路,进攻甘州(今甘肃张掖)。

这样,东、西、中三路配合也先主力作牵制性进攻,待歼灭明军主力后,进逼北京。

2. 不止怪王振

明灭元立国,元朝残余势力退居漠北,与明廷时附时叛。朱元璋为了防御北部边境的安全,修长城,设边镇,置卫所,采取了一些有效措施,从而巩固了北部边境的安全。

英宗即位后,明朝北边守将觉察出瓦剌军的图谋,请求加强戒备。然而,太监王振操纵朝政,竭力粉饰太平,使得北部边境武备日益懈怠废弛。

对于也先的进攻,明英宗也作出了相应的战略防御部署:调河南、山西轮休部队开赴大同、宣府一线;命西宁侯宋瑛总督大同兵马;派平乡侯陈怀、驸马都尉井源等率3万兵力赴大同,都督王贵、吴克勤率1.5万兵力赴宣府。

大同明守军战败,消息传到北京,太监王振劝英宗亲征。虽然兵部尚书邝埜和侍郎于谦力言六师不宜轻出,但是英宗最终采纳了王振的建议,下诏亲征。

英宗命太监金英辅佐郕王朱祁钰留守京师,兵部侍郎于谦留京代理部务。太监王振、英国公张辅、兵部尚书邝埜、户部尚书王佐及内阁学士曹鼐和张益等文武官员随军出征。

由于宣府和大同等地仓储缺乏,户部急令山西布政司及顺天保定等七府原定口外交纳的夏麦秋粮,抵斗收豆,赴大同和宣府等处交纳;又令太原府所属近北州县各起民五百名采刈秋青草。军需还没有准备充分,英宗便在下诏两日后率大军匆匆出京了。

3.斗智斗勇

正统十四年(公元1449年),英宗率领五十余万大军从北京出发,抵达大同东北的阳和(山西阳高县)。

实际上,在明朝大军出京前,大同总督西宁侯宋瑛、总兵官武进伯朱冕及都督石亨,曾在阳和迎战也先军。

结果,明军大败,全军覆灭。宋瑛和朱冕战死,石亨单骑逃回,监军太监郭敬伏草丛中逃脱。

英宗大军到达阳和后,看到伏尸遍野,军心开始涣散。

明军抵达大同。兵部尚书邝埜和户部尚书王佐看到形势对明军非常不利,力请回师。

王振没有听取他们的意见。当时,也先主动北撤,诱明军深入。王振坚持北进。

其实,不利战报接连不断,令完全不懂战事的王振手足无措,他心里非常焦躁,前方吃紧,营中又找不到人商讨军情,文武大臣一开会就只谈退兵的事情,将相离心,根本无法进行下去。

一天,前军传来井源等先头部队战败的消息。镇守大同的监军宦官郭敬悄悄告知王振说,就目前的形势来看,已无胜望了,军队切不可前进。王振这才有兵马南还的打算。

于是第二天,王振下令班师,并退到宣府。瓦刺军追袭而来,恭顺伯吴克忠、都督吴克勤率兵断后拒敌,都战死。

随后,成国公朱勇和永顺伯薛绶率三万骑兵前去救援。朱勇冒险进军,当他到达鹞儿岭时,不幸陷入瓦剌的包围,朱勇和薛绶二人战死,三万骑兵几乎全部阵亡。

接着,英宗率军逃到离怀来城二十里的土木堡,那里四面环山、水源缺乏。

兵部尚书邝埜认为追兵不舍,形势危急,多次建议大军速入怀来卫城,均被王振拒绝。邝埜面见英宗,奏请车驾疾驱入怀来,以保安全。王振怒斥邝埜不知兵事,强令大军扎营。当晚,瓦剌军占领土木堡西北、西南要地,并控制了堡南的唯一水源,对明军形成包围之势。

也先从土木堡旁的麻谷口进攻,明都指挥郭懋与瓦刺军拒战一夜。两天后,也先假装后退,派使者与明军讲和。英宗非常高兴,命曹鼐起草诏书,派通事二人随来使去也先军营。

王振见瓦剌使者来议和,下令全军移营觅水。饥渴难忍的军士得令后,一哄而起,纷纷奔向河边,人马争路,相互践踏,阵势大乱。也先乘机指挥精骑从四面入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