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尘扬古战场:中国古代战场秘境追踪
20949200000025

第25章 土木堡古战场——对于明朝永远是个噩梦(2)

明军非常惊恐,完全乱了阵脚,再加上火器是临阵配发的,士兵根本不熟悉性能,未经几战即全军大溃,死伤数十万人。

英宗与亲兵想驾马突围,没有成功,只好下马盘膝而坐,成为瓦剌的俘虏。

两军混战中,明英国公张辅、驸马都尉井源,兵部尚书邝埜,户部尚书王佐等五十余人战死,只有大理寺右寺丞萧维桢、礼部左侍郎杨善等人侥幸逃出。

护卫将军樊忠愤怒地用锤捶死王振,说:“吾为天下诛此贼!”

就这样,明军骡马二十余万以及衣甲器械辎重,都为也先所得。明军五十万,死伤过半。

4.被捕之后

据史料记载,土木堡之后,明英宗被也先所率领的瓦剌军捕获。

当时,明英宗镇静自若,下马盘膝面南而坐,身边只剩下一个叫喜宁的太监。一个瓦剌兵过来,要脱他的衣服和铠甲,明英宗怒斥这个士兵,坚决不给。

那个士兵非常生气,想要加害明英宗,却恰好被一个走过来的一个小头目制止了。他认为此人的相貌非同凡人,于是镇定地将他送到了赛刊王那,赛刊王是也先的弟弟。

见到赛刊王后,明英宗说:“子其也先乎?其伯颜帖木儿乎?赛刊王乎?大同王乎?”

赛刊王听到这些问话,非常吃惊,立刻骑马去见也先,说:“我的部下抓来一个非常奇怪的人,他很有可能是大明天子。”

于是,也先召来使者查证,最终确定了明英宗的身份。 也先大喜,把明英宗送到伯颜帖木儿的大营保护起来。

此时,明英宗被捕时身边唯一的太监喜宁因为贪生怕死,已经投降了也先。

随后,也先派遣以前明朝使臣梁贵带着他的手书通知怀来守臣。手书中不仅提到皇帝被扣留的情况,还提出索要金银玉帛一事。

怀来守臣收到手书后,丝毫不敢怠慢,火速派人将其送到京师,上报朝廷。

此后,京城处于一片恐慌之中,百官集于朝堂之下,散朝不退。人们私相传舌,谣言不断。

当天,皇太后派出使臣,用八匹马载着贵重宝物及绣花绸锦,皇后钱氏又尽搜宫中的宝物带上,去拜诣也先,请求他放皇帝车驾南还。不过却没有得到也先的答复。

此时,明朝的太皇太后已经辅佐景泰登基,将明英宗定位于太上皇。

也先看到明政局稳定,知道英宗的用处早已不如从前了,于是动了放英宗南归的念头。

不过,这回明廷态度冷漠,屡以瓦剌使者态度傲慢,书信言语荒谬驳之。为此,也先恼怒了,于是带着明英宗进行了再一次的南征。

战争的因与果

1.有果必有因

土木堡之变,明军拥有50万大军,最终却敌不过瓦剌的三五万骑兵,这确实是历史所罕见的。究其原因,主要有三点:

1)指挥不当

明英宗让一个胸无点墨、毫无军事经验的宦官来领导大军,兵败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况且,明军的行军路线出现了严重的错误,才会使敌人有了可乘之机。

2)军队的战斗力不高

土木堡战争之前,京城大军长期没有进行军事演练,甚至是处于务农的状态,士兵对于打仗非常陌生。

而且,此次出征虽然使用了新型火器,但是明军并没有对其进行提前演练,多数士兵不熟悉新火器的用法,没有充分利用火器来对付骑兵。

3)后勤工作不充分

大军出发前只为士兵发放了一些简单的衣物和粮食,没有做好充分的后勤保障工作,所以才会出现行军不到十天已绝粮,不得不靠沿途所到之处供给的现象。

回军时,明军没有选择好合适的地方,也没有控制好水源,致使全军断水两天,最终导致军心混乱,全军覆没,英宗被俘。

2.“导火索”王振

王振,山西蔚州人,早年也是进士出身,做过官,后因故受牵连被贬职,仕途无望后遂自阉入东官侍奉太子讲读,成为年幼的朱祁镇的启蒙老师。王振为人狡黠,善于伺察人意。他常常谦恭自守,以圣贤之道教导和约束太子,颇得宣宗的赏识。

英宗朱祁镇即位后,王振更加顺风顺水。他表面上装成不干预政事的样子,但内心仍然按捺不住攫取权利的欲火,一有机会,就想办法抓权,干一些干预朝政的勾当。

张太后觉察出了王振的企图,对他管制特别严格,使得他想控制朝政的愿望难以实现。于是,王振采取以屈求伸的办法,等待时机。他进一步讨好英宗,并在暗地里培植私党,为以后专权培养基础。很快,他就取得了一些大臣的赞誉,也进一步得到了英宗的宠信。

王振一面结党营私,大力提拔那些溜须拍马和谄媚逢迎之徒,一面残酷地镇压那些反对自己专权和对自己不恭不敬之人。他遍受贿赂,大肆贪污,家中财富越来越多。

王振控制朝政以后,不仅对内党同伐异,大耍淫威,对外也投机取巧,破坏边防,终于招致了瓦剌贵族的进犯。

王振擅权,不但不布置加强北方边防,反而接受瓦剌贿赂,与瓦剌贵族进行走私交易。为了获利,王振每年私造大量箭支,送给瓦剌,瓦剌则以良马还赠王振作为报答。为了讨好瓦剌,王振还对其贡使加礼款待,赏赐增厚。

瓦剌贡使冒领赏物,是一件习以为常的事情。正统十四年(公元1449年),瓦剌首领也先为了多领赏物,虚报贡使集团人数。王振却一反常态,叫礼部按实际人数发给赏赐,又轻率地将瓦剌贡马削价五分之四,仅付给瓦剌索求诸物的五分之一。瓦剌贡使没有得到满足,愤怒而归,并添油加醋地向也先作了汇报。致使也先以明朝减少赏赐为借口,大举进攻大同。

瓦剌军来势凶猛,迅速向南推进。明朝守卫西北的将士,几次交战失利,急忙向京师请兵救援。完全不懂军事的王振,对瓦剌的军事进攻没有足够的认识,以为让英宗亲征,就能把瓦刺兵吓跑。所以,他在没有充分准备的情况下,怂恿英宗亲征,以便青史留下美名。英宗听了王振的话,作出亲征的决定,并宣布两天后立即出发。

英宗把一切军政大权都交给王振一人专断。

最初,王振下令取道紫荆关回京,途经家乡蔚州时,让英宗驾幸他的府第,向家乡父老显示自己的威风。后来,王振忽然想起,大队人马经过蔚州,一定会损坏他家乡的田园庄稼,因此,他不顾当前的紧张局势,传令向宣府(今河北宣化)方向行进。

王振在朱勇率军阻击瓦剌之时,加紧撤退。当他们退到土木堡时,王振害怕自己搜刮来的东西受损失,便不顾英宗和数十万军队的安全,传令在土木堡宿营。结果,第二天瓦剌军队包围了土木堡。王振只好让士兵就地挖井,可挖了二丈多深,也不见一个水滴。士兵们怨声载道,骂不绝口,军心进一步涣散了。

后来,王振没有对当时的形势加以分析,最终中了瓦剌军的圈套,造成明军的溃败。

英宗被俘后,护卫将军樊忠非常愤怒,抡起铁锤对准王振的脑袋,狠狠地砸了下去。王振这个祸国殃民的恶宦,终于落得个罪有应得的可耻下场。

消息传到京城后,成王朱祁钰下令杀死王振的侄子王山并族诛王振之党,王振家族不分老少一律处斩,并籍没王振家产。

然而,英宗对王振还是有一定感情的,认为王振毕竟是为国殉死。于是,他在重新即位后,在北京城禄米仓胡同的智化寺为王振立了一个彩色泥像,还树了一块碑为他立了传。

3.历史的必然

土木堡之变的结局既是意料之中,又是意料之外。明英宗朱祁镇继位时年仅九岁,他是一个冥顽不化的少年皇帝,始终受太监王振的操纵,终因宦官秉政,酿成大祸。

当时,明朝面临着前所位有的危机:朝廷无主,军队溃败,城防空虚,贵族官僚陷入惊慌失措之中,人民遭受战乱之苦。

在这种形势下,明朝的存亡问题成为了举国上下面临的最严重的问题。

在这生死存亡之际,明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转危为安,从而避免了一场灭顶之灾。

1)立长君以绝敌望

八月,皇太后命郕王朱祁钰监国,代皇帝总管政事,后来,她在文武大臣的一致请求下,命郕王接受皇帝之位,改年号为“景泰”。

2)于谦的重要作用

于谦,当时任兵部侍郎,以国家安危为己任,“土木堡之变”后的政局之所以没有酿成悲剧,是因为于谦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郕王监国时,侍讲徐珵等主张迁都,于谦坚决反对,以南宋的灭亡为教训,他认为京城是国家的根本,于是一面加强京城和附近关口的防御兵力,一面惩治马顺等王振余党。

当瓦剌军队逼近北京城下,扎营于西直门外时,于谦毫不畏缩,主张主动出兵,他号令严明,身先士卒,使得军心大振,经五天激战,瓦剌军仓惶撤退,于谦保住了京城。

3)军民的一致抵抗。

“土木堡之变”后,军民为了保卫自己的家园,与敌人展开激烈的斗争。他们爬上屋顶,争投砖石击敌,喊声震天。战斗中,甚至一些文臣武将也表现出非凡气慨。这样,军民同心杀敌,最终赶走了瓦剌军。

4)宦官的积极作用。

明朝有个怪现象,通常情况下,有作为的士大夫经常是在宦官的帮助下显示自己的才华。当时,新皇帝宠信一名叫兴安的宦官,而兴安对于谦非常敬重,数次在于谦受到奸臣诽谤时挺身而出,使得于谦在挽救明朝的存亡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明景帝的威慑力

明景帝执政八年,不负祖业,不涉阴险,信任忠臣良将,力战自强,取得了不小的功绩,就连瓦剌部首领也先也对其敬畏三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