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者的眼里,人间琐事没有放不下的。人赤条条来到世间,除了父母养育的肉身,不带一丝外物。人生短暂数十年,对于大千世界来说,不过匆匆一过客,应该轻松愉悦地走过人生旅途,才是明智的选择。
动物中有一种最笨最傻的动物,已经记不清它的名字了。它走一路捡一路,不管碰到什么东西,都拿来背在背上,直到重负把自己压趴在地。
学会放下,实在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智者能够成功,就在于善于放下不必要的东西。让我们也试着学会放下吧,你就会发现你周边的一切变化!
◆最大的快乐是放得下
有这样一则故事:
一个青年背着一个大包裹,千里迢迢跑来找无际大师。他说:“大师,我是那样的孤独、痛苦和寂寞,长期的跋涉使我疲倦到极点。我的鞋子破了,荆棘割破双脚;手也受伤了,流血不止;嗓子因为长久的呼喊而喑哑……为什么我还不能找到心中的阳光?找到快乐?”
大师问:“你的大包裹里装的什么?”
青年说:“它对我可重要了。里面是我每一次跌倒时的痛苦,每一次受伤后的哭泣,每一次孤寂时的烦恼……靠着它,我才能走到您这儿来。”
无际大师带青年来到河边,他们坐船过了河。
上岸后,大师说:“你扛了船赶路吧!”
“什么,扛了船赶路?”青年很惊讶,“它那么沉,我扛得动吗?”
“是的,孩子,你扛不动它。”大师微微一笑说,“过河时,船是有用的。但过了河,我们就要放下船赶路。否则,它会变成我们的包袱。痛苦、孤独、寂寞、灾难、眼泪,这些对人生都是有用的,它能使生命得到升华,但须臾不忘,就成了人生的包袱。放下它吧!孩子,生命不能太沉重。”
佛陀说:“‘放下’这两个字听起来容易,做起来却是很难。有的人追求功名,他放不下功名;有了金钱,就放不下金钱;有了爱情,就放不下爱情;有了嫉妒,就放不下嫉妒。世人能有几个能真正地‘放下’呢!”
心理的压力要重于手上的花瓶,“放下”,不失为一条让自己快乐起来的绝妙方法!
年过八旬的吴阶平教授在谈及精神养生时介绍的一条主要经验就是“不把悲伤的事放在心上”。他认为“人生不如意的事常八九”,总要想得开,以理智克制感情。著名学者季羡林老教授的养生经验是奉行“三不主义”,其中有一条就是“不计较”。这都体现了“放得下”的心理素质。
在现实生活中,“放不下”的事情实在太多了。
生活中,有些人总想什么都得到,凡事都非常的放不下,结果越是放不下,越得不到。而有些人凡事都随遇而安,不但可以绝处逢生,而且能够抓住机遇,获得意想不到的成就。总之有些朋友就是这也放不下,那也放不下,想这想那,愁这愁那,心事不断,愁肠百结。
我们可以躲开一只大象,却躲不开一只苍蝇。使许多人不快乐的,常是一些芝麻小事。
文革期间有位从部队调到地方工作的师级干部,他因不服“四人帮”横行,而被打成“老右派”。当时批判他的大字报辅天盖地。但这位干部也真绝,在大热天居然披着棉大衣去看大字报。别人以为他“发寒热”,他却幽默地说:“这就叫心定自然凉。”有位著名演员在受审查的“牛棚”里,不但说笑如常,而且还自编了一套“牛棚健身法”,直到如今,他还在用此法锻炼身体,年过八旬照样到戏曲沙龙引吭高歌。这是多么的放得下啊!这些都是特殊情况下特殊人物的特殊放得下。
有的人为什么活得轻松,而有的人为什么活得沉重。前者是拿得起,放得下;而后者是拿得起,却放不下。
一个人在处世中,拿得起是一种勇气,放得下是一种肚量。拿得起,实为可贵;放得下,才是人生处世之真谛。只有放得下,才能将该拿得起的东西更好地把握住。
李白在《将进酒》诗中写道:“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如能在这方面放得下,那可称是非常潇洒的“放”。人世间最说不清道不明的就是一个情字。凡是陷入感情纠葛的人,往往会理智失控,剪不断,理还乱。若能在情方面放得下,可称是理智的“放”。争强好胜,对名看得较重,有的甚至爱“名”如命,累得死去活来。倘然能对“名”放得下,就称得上是超脱的“放”。
生活中令人忧愁的事实在太多了,就像宋朝女词人李清照所说的:“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狄更斯说:“苦苦地去做根本就办不到的事情,会带来混乱和苦恼。”泰戈尔说:“世界上的事情最好是一笑了之,不必用眼泪去冲洗。”
最后想引用一句中国古人的话:“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让我们一起来学会“放得下”,以此来增强我们的心理弹性,共享“放得下”的养生福份。
有一个富翁背着许多金银财宝,到处去寻找快乐。可是找了很久都未能找到他想要的财富,于是他泪丧地坐在山道旁。
一农夫背着一大捆柴草从山上走下来,富翁拦住农夫问:“我家财万贯,衣食无忧,请问,为何我没有快乐呢?”农夫放下沉甸甸的柴草说:”你想要快乐?很简单。放下!”
富翁茅塞顿开:自己背负那么重的珠宝,老怕自己被人暗害。珠宝被别人抢。整日忧心忡忖快乐从何而来?于是富翁将珠宝,钱财救济穷人。当他看到那些有需要的穷人因自己的帮助而欣喜若狂时,他从中尝到了快乐的味道。
时下,人们名利缠身。陷入你争我夺的境地。快乐从何而来?一整天心事重重,做梦都半夜惊醒。老疑神疑鬼,阴翳不开。快乐又怎么会与你有缘?
快乐是简单的,快乐就在身边。放下就是快乐,拨开云雾,卸下心灵的枷锁,在平平凡凡的生活故事中,你将体会一种轻松如风,畅快淋漓的感动。
其实,每天发生在我们生活中的很多悲剧。往往就是无法放下自己手中已经拥有的“东西”所酿成的:有些人不能放下金钱。有些人不能放下爱情。有些人不能放下名利,有些人则是不能放下不应该执著的执著。
然而。如果你能够领悟“放下”的道理,你将会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因为只有懂得放下。才能掌握当下。心中的那扇天堂之门。才会为自己敞开。
放下是一种心态。一种精神,更是一种品格,一种境界。放下了自我。才能想到别人;放下了个人。才能想着国家和人民;放下了渺小和卑劣。才能赢得伟大与崇高。因此。放下,也是一种智慧。一种幸运。
不要感叹自己缺少什么,善于放下自己手里拥有的东西的人,才是一个真正有智慧的人。
◆舍弃生命中的多余
古代有位道士向一位百岁老者探问长寿之道:“汝何以长寿?秘诀何在?”老者答曰:“吾信‘三不知’,一曰不知世事,二曰不知生死,三曰不知有身。”细想起来,老者信奉的这三个“不知”有着丰富的科学道理。面对纷繁的世事,纷杂的家庭纠纷,“眼不见为净”,“耳不听为静”。
美国石油大亨默尔患心力衰竭,住进汤普森急救中心,病愈出院后,卖掉自己几十亿美元资产的公司,并将所得全部捐给了慈善和卫生事业,自己则移居苏格兰乡下颐养天年。
1998年已80岁高龄的默尔在参加汤普森急救中心百年庆典时,有记者问他当初为什么要卖掉自己的公司,他指着刻在医院大厅里美国好莱坞影星利奥·罗斯顿的那句遗言说:“是利奥·罗斯顿提醒了我。”那句遗言是:“你的身体很庞大,但你的生命需要的仅仅是一颗心。”
后来,默尔在传记里这样写道:“巨富和肥胖没有什么两样,都是获得超过了自己需要的东西罢了。”是的,多余的脂肪只会压迫人的心脏,多余的金钱只会拖累人的心灵,多余的念想、多余的追逐只会增加生命的负担。因此,老年朋友要活得充实、潇洒、轻松、快乐、健康,就要善于舍弃生命中的多余。
斩六将的“业绩”,这些都已成为过去,成为可有可无的多余,应该淡忘。
清代人朱焘在《北窗呓语》中指出:“人有妄想,则睡卧不宁;人有奇想,则起坐不定;人有贪想,则闻见皆非;人有疑想,则疑虑必大。”这里的妄想、奇想、贪想、疑想对老年朋友而言皆是“妄念”,是脱离现实的非分之想,是直接危害心理健康的“多余”,应该舍弃。
生活是一种舍弃的艺术,有舍弃才有获得,善于舍弃生命中的多余,换来的是心智的清醒,心灵的净化,健康的体魄。
◆别自寻烦恼
一个烦恼少年四处寻找解脱烦恼之法。
这一天,他来到一个山脚下。只见一片绿草丛中,一位牧童骑在牛背上,吹着悠扬的横笛,逍遥自在。
烦恼少年走上前去询问:“你能教给我解脱烦恼之法吗?”
“解脱烦恼?嘻嘻!你学我吧,骑在牛背上,笛子一吹,什么烦恼也没有了。”牧童说。
烦恼少年试了试,不灵。
于是他又继续寻找。走啊走啊,不觉来到一条河边。岸上垂柳成荫,一位老翁坐在柳荫下,手持一根钓竿,正在垂钓。他神情怡然,自得其乐。
烦恼少年走上前去询问:“请问老翁,您能赐我解脱烦恼之法吗?”
老翁看了一眼面前忧郁的少年,慢声慢气地说:“来吧,孩子,跟我一起钓鱼,保管你没有烦恼。”
烦恼少年试了试,还是不灵。
于是,他又继续寻找。不久,他路遇一位在路边石板上独自下棋的老翁。烦恼少年上前请教解脱之法。
“噢,可怜的孩子,你继续向前走吧,前面有一座庙,庙里有一位高僧,他一定会教给你解脱之法的。”老人一边说,一边独自下着棋。
烦恼少年谢过下棋老者,继续向前走。
到了前面的庙里,果然见一位老僧独坐其中。
烦恼少年深深鞠了一个躬,向老僧说明来意。
老僧微笑着捻捻念珠,问道:“这么说你是来寻求解脱的?”
“对对对!恳请师父不吝赐教,指点迷津。”烦恼少年说。
老僧笑着说道:“请回答我的提问。”
“师父请讲。”
“有谁捆住你了吗?”老僧问。
“……没有。”烦恼少年先是愕然,而后回答。
“既然没有人捆住你,又谈何解脱呢?”老僧说完,闭上了眼睛,不再说话。
烦恼少年先是一愣,继而顿悟:噢!是呀,又没有任何人捆绑我,我又何须寻求解脱?原来,我心中的烦恼是自找的,我是自己捆住了自己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