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高兴的事情很多:采购棉布的事有了眉目;对江南城乡风情有了接触;观赏了太湖美景;适才又游了玄妙观,还被高人指称有大福相……”华叔敏笑着正要继续往下说,尚炯打断了他:
“你说的这几桩事固然让我高兴,但最令我高兴、欣慰的不是这些事,而是仁弟你本人!”
“我让你高兴?”
“是的。自从到了南京去了旧院,我看你就一直愁眉不展,郁郁寡欢。此事无足怪,你还未届而立,阳气正盛,要斩断如缕情思,谈何容易!我前些日子深为你的情绪担忧,却又爱莫能助。后来看你渐渐平复,我也开始放心。这次一路行来,看仁弟又同以往一样才思泉涌,意兴飞扬;秦淮旧梦,似已抛诸脑后。这是最让我高兴的。来,让我先就此事敬你一杯!”
两人碰了杯,尚炯又说道:“说我有福相,那是江湖骗子的话。在我看来,仁弟才是英气勃勃,一表人材,前程似锦,不卜可知。至于欲谐琴瑟,更是易如反掌。这第二杯酒便祝仁弟早日好音送喜,鸾凤和鸣!”
华叔敏说:“仁兄关怀,小弟五内铭感。其实在南京时,我已想通。男女之事都看缘分。小丽在三年前已经嫁人,而我到三年后才碰见唐耀东,足见我和她之间确实没有缘分。所以登舟以后,我就不再想此事,一切都如风流云散了。”
“如果你今后又巧遇施丽,还会旧情复燃吗?”
“我想不会了。”
唐旭被留在熊家吃晚饭,很晚才回到客栈。他告诉尚炯和华叔敏,熊福生本来明天要运货去外地,为了接待他们,已将押运之事另交别人去办。明天上午他将在他的酒楼迎候几位大驾光临,中午即在该楼设宴招待。
13
三人一早起来,梳洗进餐之后,时间尚早。华叔敏问了熊家地址,便说不妨步行前去,好让“常二爷”再领略一番姑苏的清晨风光。于是他们沿河而行,当走到一座石桥附近时,看见桥上桥下站着蹲着许多人,有的穿件对襟的布背心,解开纽襻敞着前胸,有的打着赤膊。尚炯感到奇怪,问道:
“这是些什么人?为什么都聚在这里?”
唐旭说:“这是些打零工的人,每天早上都在几个固定的地方等着机房主人来找他们去做工。从我第一次到苏州,五、六年来都是如此。”
华叔敏说:“何止五、六年。我早先在这里当走方郎中,也给此辈开过方子治过病。据我所知,像这样每天清晨等着打零工的情形,从万历年间就开始有了。”
“他们都打些什么工?”尚炯问。
“他们各有专能。据说以前在花桥等候的是缎工,在广化寺桥等候的是纱工,在濂溪坊等候的是车匠。今天在这里守候的倒不知是些什么工。”
华叔敏正想着是否要过去问一下,却有几个匠人先围上来。他们同华叔敏、唐旭说了几句尚炯完全听不懂的话,随后脸带失望地退回原处。有人又伸长颈子向远处观望。
“这里什么工匠都有。他们还以为我们是来雇工的呢!”华叔敏说。
“他们每天都能等到雇主么?”尚炯问。
“不一定。像熊幸如熊四爷,”唐旭称着熊福生的字说,“他也开机房。但据我所知,他雇的工匠都是长期的。只有在旺季忙不过来时,他才会出去找打零工的来临时帮忙。零工按日付酬。”
“这些零工为什么不弄张机子自己在家干活呢?要是一直等不到雇主,不是吃喝都无着了么?”尚炯又问。
“你说的是单机自织的散户。这种散户很多。我做牙行多年,凡有大宗生意,都是我领着客商去大户购买;小散户则自己把织好的绸缎、棉布送到牙行来出售。有的小散户做不下去,连机子都卖了,抵了债,就只好出来为大户打工。没有找到常主的就成了零工,每天在这些地方守着候着,白等一场的情形是常有的。”
“雇主的面孔他们都熟悉。刚才居然来向我们几个陌生人揽活,说明真是等得急了!”华叔敏说。
尚炯不由得一阵感叹,心想江南虽然富庶,但真正有钱的,除了包买包卖的大商人之外,就是拥有许多织机的大雇主。至于一般百姓,能置一台机子当个小散户就算不错了;一旦沦为雇工,特别是零工,生计就太艰难了……又走了一段路,日头已经很高,三人身上开始冒汗,唐旭便叫了三乘小轿。走过几条街,来到一条幽静的巷子。街边是一溜白色围墙。经过一处院门时,尚炯从轿窗中望见门额上写的“也园”二字,觉得这个园名倒有点意思。轿子又向前走了几十步,快到转角处才停下来。尚炯出了轿子,眼前是一座二层楼房,敞开的门上窗上都雕着花。屋檐下悬着一块横匾,写着“也是酒楼”四个大字。联想到刚才看过的园名,尚炯未见面就对主人有了几分好奇与好感。
三人刚刚跨进店门,便听见一阵楼梯响,一个中等身材、穿着纺绸长衣的男子从楼梯上快步走下,一面拱手,一面嘴里连说:“失迎!失迎!”
唐旭当即为主客双方作了介绍。熊福生便请他们上楼坐。到了楼上,还未坐下,尚炯和华叔敏不经意地向窗外一望,都不禁被眼前的景致深深吸引。从这里俯视,下面是一个占地不算很大,却有着曲廊花榭、假山池塘,亭台楼阁安排得错落有致的花园。一棵梧桐的横枝恰从窗子上方伸过,大片的梧叶既为房内遮了阳,又为窗前的景色平添了几分画意。
“这是你们站在楼上看花园。如果你们去到园中抬头观赏,这座小楼就又成了别致的风景。”到过园中的唐旭站在他们身后说道。
“这是我见过的最美妙的私家园林。”尚炯望着熊福生说,“刚才在轿中看见尊邸称为‘也园’,园名也起得好!”
唐旭问道:“四爷,我虽多次来府上,却还不知这园名有什么深意;还有这酒楼的名字也很特别。你是怎么想出来的?”
“各位先请坐,先请坐。”熊福生招呼三人坐下,又让店伙计端来茶水和鲜果、点心,并拿来几把折扇供客人扇风,然后才答道,“我这园名和楼名都没有什么深意。只是想着苏州的园林都是达官贵人、风雅之士盖的,譬如城南的沧浪亭便是北宋苏子美的隐居之地,又如城北的拙政园乃是本朝王槐雨特请文待诏帮忙营修布置的。我一个小小的生意人,怎么配同他们比?又怎么敢起什么高雅的园名?我只能说,自己的蜗居,也勉强算是一个小园,所以就叫‘也园’。苏州酒楼很多,我这小楼也只能叨陪末座,所以就叫‘也是酒楼’。”
熊福生说一口苏州官话,尚炯都能听懂。他见此人说话一味自谦自抑,毫不张扬,不禁想起在武昌时长春观邱方丈关于“不争”“第一”的议论,心想这个商人表面看来倒有点道家气味,当即夸道:
“尊邸如诗如画,令人观之心旷神怡;园名又含蓄蕴藉,引人遐想。足见四爷胸中丘壑,实已远远超脱凡俗。”
“二爷如此过誉,我可承受不起。世上商人是最俗气的。只要别人不嫌我们俗不可耐,就是对我们的莫大恭维。今天承蒙诸位光临,午饭后还请移步到楼下园中小憩。”
说了一阵园林,谈话进入正题。熊福生问起棉布的需求量、是本色布还是染色布、交货地点等问题,尚炯一一回答。自从三年前宋献策献来《谶记》,闯营高层都明白李自成的新朝将是“水德王”,因而将士的服色也尚蓝。当他告诉对方需要许多蓝布后,熊福生说:
“这好办。如果松江的染坊忙不过来,可以拿到苏州来染。我自己也有染坊。”
关于交货地点,熊福生说,由于现在“流贼”猖獗,商家既怕“贼兵”,也怕官兵,一旦遭遇,不但货物被劫,血本无归,甚且连自身性命都要赔上,所以一般商人都只敢在产地附近交货,非有十足把握,不敢长途贩运。而他因与各地官绅以及乡寨都有交往,所以还敢异地交货。由于尚炯只笼统地说是受湖广友人之托,并没有说出具体地点,他也不细问,说道:
“二爷订货多,我们肯定走水路。我可以在安庆交货,这已经快到湖广了。再往前都是左昆山的地盘,我就不敢过去了。”
尚炯自从离开武昌,对战争形势就没有了确信儿,这时便索性装作无知,问道:“我们离开湖广时,听说左良玉正要从九江溯江而上。不知后来形势如何?四爷可有知闻?”
“我们做生意的,不能不关心各地军情。据前天得到的消息,张献忠盘踞的武昌三府二十一州县已经都被左军攻克。张献忠到了长沙,目前在湘境四处出击;听说下一步还要由湘入赣。唉,以前我可以经浙江运货到江西,有时还顺便把景德镇的瓷器运回来。今后这条路也危险了!”
又谈起棉布价格,尚炯一听,比高一功告知的北方布价果然便宜得多,但他知道还有还价余地,便说道:
“我回湖广后,会将今天谈的结果马上告诉敝友。如果他觉得可以在安庆提货,大概很快会派人来府上接洽。至于价格么,希望四爷能……”
“好说,好说,”熊福生未等尚炯说完,就接过话头,“其实耀东兄知道,我的开价在这一带是最低的,何况今天我与几位一见如故,即使不赚钱我也愿意帮朋友这个忙。等贵友那边来人后,我们可以一起再商量。总之第一笔生意,我一定会做得让大家满意。另外,除了棉布,不知贵友对丝绸有无兴趣?棉布以松江产得最多,丝绸可是苏州特产。如果贵友需要丝绸,我也一定会以最低价格给他。”
尚炯知道现在闯营中的绸缎都是从王府和官绅家中抄获的,将来也未始不需要自行采购一批,便也问了丝绸的价格,答应回去转告。
华叔敏是以陪伴的身份前来,自身并无洽购棉布的差事。当双方商谈种种细节时,他更插不上嘴,只是微笑着一面摇扇子一面听。多年来他也结识过一些富商。在他以往熟悉的病家中,唐旭就算是很有钱的了,因此三年前为赎施丽而筹钱时,首先就想到找他帮忙。可是与熊福生一比,唐旭简直不足齿数了。熊福生没有一句自夸的话,却从他随便提到的事项即可看出他经营范围之广、规模之大,决非一般商家、牙行所能望其项背。再以宅第来说,华叔敏也去过不少人家。就刚才俯视的园景来看,尽管占地亩数不算很大,然其结构的精巧、布置的得宜、呈现的诗情画意都备见匠心,除了阮大铖的石巢园差可比拟外,别的私家园林亦鲜有能及者。
华叔敏有意无意地观察熊福生,发现他眼睛不大而炯炯有神,顾盼之间透着精明和自信。如果不是一个蒜头鼻稍稍影响了五官的布局,应该说那是一张很英俊的脸。他脑子反应极快,常常对方话只说了一半,他已完全明白。他的谈吐也总是很得体,只是在谈到价格时才不免露出商人本色,说出一些生意场上的套话。
14